陜西臨潼白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
陜西臨潼白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陜西六隊
白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渭河北岸的臨潼縣油槐公社白家大隊,1956年由黃河水庫考古隊調(diào)査發(fā)現(xiàn)。1974年西安半坡博物館曾對該遺址進行了調(diào)査和試掘,確定為新石器時代“老官臺文化"堆積①。1981年秋我隊對該遺址進一步作了復(fù)査,發(fā)現(xiàn)這個遺址文化堆積單純,保存較好。1982年10月一12月和1983年4月一6月,進行了兩次正式發(fā)掘。揭露面積1000多平方米,發(fā)掘出灰坑35個,房址2座,墓葬17座和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和蚌器等遺物。西北大學(xué)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段浩然老師和戴彤新老師以及80級十名學(xué)生參加了第二次發(fā)掘教學(xué)實習(xí)?,F(xiàn)將發(fā)掘的主要收獲簡報如下。
一、遺址概況和地層堆積
遺址西南距臨潼縣城二十六公里,東南離渭南縣城九公里(圖一)。渭河從遺址南邊流過,向北形成一大的河曲,遺址正當(dāng)河曲轉(zhuǎn)彎處第一臺地邊緣,正南距河床400-600米。渭河漲水時直接沖刷臺地邊緣,因而受到一定的破壞。現(xiàn)存東西約400米,南北約30。米,面積在120000平方米左右。白家村大部壓在遺址上。
第一次發(fā)掘分兩個地點,編為I區(qū)、II區(qū)。I區(qū)在大隊部院內(nèi),開方六個,編號為T101-T106,面積共160平方米。II區(qū)在村東耕地里,在I區(qū)東北方向,相距約20。米左右。II區(qū)開方4個,編號為T201—T204,面積共100平方米。
第二次發(fā)掘在白家大隊二隊東南的場面上,緊靠臺地的南緣,編為III區(qū),開5X5米探方30個,編號T301-T330,面積共750平方米。
三個區(qū)地層堆積大體相同,文化堆積根據(jù)土質(zhì)土色可分為四層?,F(xiàn)以III區(qū)T304北壁剖面為例(圖二)。
第一層:耕土層,厚12—20厘米,出有不少與下層相同的陶片和其它遺物。
第二層:主要文化堆積層,厚20-50厘米,重要的遺跡現(xiàn)象,如灰坑、房址和墓葬均出自此層。根據(jù)土質(zhì)土色,這一層又分為A、B兩小層°2A層灰褐色土,厚20—40厘米;2B層灰黑色土,厚10-20厘米,兩小層出土遺物基本相同。
第三層:黃灰色土,厚5-15厘米,含有不少料僵石塊。這一層遺物很少。
第四層:灰黃色土,含細(xì)砂,為河泛沖積層。內(nèi)含極少破碎的小陶片,特征與第二層同。
二、遺跡
I區(qū)發(fā)現(xiàn)灰坑9個,墓葬3座;II區(qū)發(fā)現(xiàn)灰坑12個,房址1座;m區(qū)發(fā)現(xiàn)灰坑14個,房址1座,墓葬14座。
1.房址
兩座房址均為不規(guī)則圓形半地穴式,破壞比較嚴(yán)重,結(jié)構(gòu)大體相同?,F(xiàn)以T308F1為例,介紹如下。
T308Flo平面為不規(guī)則圓形,長徑2.6、短徑1.9米,現(xiàn)存深度為0.25-0.3米。房址打破第二、三層,深入到第四層。居住面光滑平整,為灰土和黃褐色土踩結(jié)而成,可分上下兩層,上層厚0.03—0.25米。居住面南部高起呈不規(guī)則臺階狀,一直延伸到穴壁邊緣,臺階不甚整齊,共有二臺,每臺平均高度在0.1-0.13米。推測應(yīng)為門道,已被破壞。南部靠壁面有兩個圓形泥土墩,直徑0.25,高0.2米,修整光滑,作用不詳。居住面東北部靠壁邊有一半圓形灶坑,半徑6.5、深0.05米,內(nèi)有灰燼。坑內(nèi)偏北置一直立的三足筒形罐,上面扣一三足缽,大概為火種罐。其旁還有一橫置的三足罐,可能是炊具。緊挨灶坑?xùn)|南壁面上有一小土龕,上.面疊置圜底缽二件,三足缽一件,共三件陶器。西南壁面以外埋有一大獸頭骨和零星肢骨,它與房子建筑應(yīng)有一定關(guān)系(圖版壹,2)o
2.灰坑
共35個。其中以不規(guī)則圓形和橢圓形最多,其次還有方形、扇形等不規(guī)則形??颖诖怪钡妮^少,一般都是口大底小,坑壁不平??拥追制降缀桶嫉變煞N?;铱涌趶揭话阍?.0-1.5米之間,小者到0.5米,大者則到3.0米。深度一般在0.4-0.6米之間,個別深到0.9米,有的則僅深。.2米左右??涌诰l(fā)現(xiàn)在第二層。由于二層以上即為耕土層,故灰坑的實際深度不詳??觾?nèi)填土黑灰色,比較堅實。包含物與所在文化層出土相同,有陶器、骨器、石器和蚌器,以及獸骨等。有的灰坑內(nèi)陶器保存較好,大多可復(fù)原。II區(qū)H25坑底埋有一具比較完整的獸骨(編號:82 SLBIIH25:S1),獸骨頭西足北,呈側(cè)臥狀,脊椎弓起,四肢并排合在一起,似為捆縛所致(圖版壹,3)。同坑還出有可復(fù)原的三足缽一件和圜底缽三件。
3.墓葬
共發(fā)掘出17座墓葬。分布零散不集中,但屬于同一墓地。墓地的西部被村莊所壓,東部尚剩一部分。IH區(qū)的十四座墓葬,似有一定的分布規(guī)律(圖三)。以T308F1為中心,四面相距2—4米都有墓葬,東部為Ml2,西南是M4,西部有M1、M2、M3,東北為M6。墓葬往往成組排列。如HI區(qū)的M7、M8、M9、M10為一組;I區(qū)的M15、M16、M17為一組;III區(qū)的M1、M2、M3為一組。后一組的墓向和葬式幾乎一樣,排列整齊,間距在0.5-0.7米之間。
墓坑多為長方形豎穴,個別為不規(guī)則圓角方形。一般長L8-2.1米,寬0.6-0.7米,現(xiàn)有深度為0.15-0.25米,最深為0.3米,淺的僅0.10米左右。墓壁墓底不太規(guī)整。骨架放置往往有中部下凹、足部抬高或一側(cè)低下的現(xiàn)象,埋葬較為草率,或有特定的含義。墓內(nèi)填土大都經(jīng)過踩實,夾雜有小塊獸骨、燒骨和碎陶片。
葬式以仰身直肢為主,在手部的放置上略有區(qū)別。雙手置于下腹上面的有M3、M12、M14;雙手屈于胸前的有MU;一般都是垂直平放在盆骨的兩側(cè)。HI區(qū)發(fā)現(xiàn)兩座側(cè)身屈肢葬(M4、M6),葬式比較特別。骨架側(cè)向一邊,雙腿屈膝,頭向東或東南。仰身直肢葬的頭向基本朝西,西偏北或偏南的較多,一般在220。一330。之間,正西向的僅三座(M12、M13、M15),還有東向和偏東的(M16、M17)。
隨葬品較少,半數(shù)墓一無所有。隨葬品最多的是M5。隨葬的品類中用鏟、鐮和矛頭等石器的墓有六座。用陶器的僅三座,其中兩座既有石器也有陶器。隨葬品中還有骨器、獸下頜骨和野豬猿牙等。隨葬品一般放置在腿上和腿側(cè),少數(shù)放在肩部或頭部一側(cè)。值得注意的是Ml和M6墓坑旁邊還有獸骨埋葬坑(編號分別為IIIS1、IIIS2),似為死者隨葬的犧牲,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葬俗。
現(xiàn)將M5和M6分別介紹如下:
M5墓坑長1.84、寬0.7、深0.10米。仰身直肢,方向255。。墓葬距地表很淺,人骨上身被現(xiàn)代犁耕擾亂比較嚴(yán)重。隨葬品中有三足罐2件,小口鼓腹罐1件,圈足碗1件,圜底缽1件和石鏟1件。共六件器物。全放在兩膝的兩側(cè)和上面。隨葬的陶器制作粗劣,火候較低,都是文化層中同類器的小型化(圖版壹,4;圖四)。
M6墓坑平面呈亞腰方形。長1.1、寬0.7、深約0.10米。側(cè)身屈肢,方向160。,側(cè)身向西,雙手抱于胸前,雙腿屈膝作蹲踞式。在墓坑西0.2米有一長圓形獸坑(IIIS2),獸坑長1.05、寬0.55、深0.2米??觾?nèi)雜亂埋有3個以上個體的小獸的脊椎、上下頜和肢骨等(圖版壹,1;圖五)。
三、遺物
經(jīng)過初步整理,兩次發(fā)掘出土遺物大約在四百件以上,其中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下面分類敘述。
1.陶器
全部陶器均為夾砂陶,陶色以紅褐色和灰褐色為主,還有少量為灰色和灰黑色。紅褐色陶占半數(shù)左右。夾砂紅褐陶一般火候較高,陶色較均勻。其它火候稍低,硬度小,陶色不純正。大部分灰褐陶的器內(nèi)壁為黑色,有的器物內(nèi)壁黑色一直延續(xù)到器表口沿外,形成一周不整齊、不勻稱的黑帶。有些陶器則外表為紅褐色,器內(nèi)壁呈黑色。有些陶片出土?xí)r一觸即碎,這類陶片往往呈鱗片狀剝落。
陶器皆為手制,大多數(shù)陶胎較厚,個別胎壁較薄。陶器成型后經(jīng)過拍打、刮磨和上彩等工藝過程。陶容器主要有圜底器、圈足器、三足器三大類,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凹底器和少量的小平底器。常見器型有圜底缽、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筒形罐、小口鼓腹罐幾種。其它還有小平底罐等。其中圜底缽和三足缽數(shù)量最多。
器表裝飾比較簡單,除少數(shù)素面陶外,大部分陶器外表都有繩紋。繩紋從規(guī)格上可分粗、中、細(xì)三種。粗繩紋單根徑3、間距5毫米,細(xì)繩紋徑0.5、間距2-3毫米。從數(shù)量上看中等繩紋和粗繩紋最多,細(xì)繩紋較少。粗繩紋主要見于夾砂紅褐色器表。從拍印方法上,又可分為垂直繩紋、斜繩紋和交錯網(wǎng)狀繩紋三種。垂直繩紋多用在大型三足罐的折沿上,斜繩紋和交錯網(wǎng)狀繩紋廣泛運用在圜底缽、三足缽、圈足碗和三足深腹罐上,在圈足部和有的三足的足上也都拍有繩紋。一部分圈足碗和三足深腹罐的口沿呈鋸齒狀。陶器上很少見到附加件裝飾,僅少量的三足罐口沿下有附加堆紋,有的呈雞冠狀,有的呈“V"字形。
除個別器形外,幾乎所有夾砂紅褐陶都是圜底缽和三足缽,在口沿外都有一圈寬帶狀紅彩,連帶器口內(nèi)沿也有一圈窄條的紅彩帶。它的制法是在器表通體拍印繩紋后,然后把器口附近的繩紋刮去并抹光,再上紅彩后焙燒。彩帶寬度在器口里沿一般為0.3—0.5厘米,器口外沿為2.5—4厘米。彩帶為棕紅色,不甚純正。夾砂紅陶三足缽的足部也飾滿紅彩。在夾砂紅陶圜底缽器內(nèi)還見到少量的彩繪,這些彩紋繪制簡單、草率,有的僅為彩痕,很難確定它們是什么紋飾,或者只是一種信手涂抹的記號。
出土的陶器分型分式介紹如下:
圜底缽分夾砂紅褐色和灰褐色兩種,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彩邊紅褐色夾砂陶缽,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無彩紅褐色或灰褐色缽??煞炙氖?。
I式直口深腹,底部平圓,器內(nèi)外一色,均為紅褐色,器口沿外有一寬紅彩帶,內(nèi)沿有一窄條彩帶。器壁拍印的交錯網(wǎng)狀粗繩紋以底部為中心構(gòu)成向口沿部旋轉(zhuǎn)的渦形。T202H8:l,口徑33、高14.5厘米(圖六,24)。
II式淺腹尖圓底,口沿外侈略有回折,器里可見折沿棱。器外拍飾交錯網(wǎng)狀粗繩紋,口沿外一周紅色寬彩帶,沿內(nèi)一周窄條紅彩。從發(fā)現(xiàn)的完整器和同類陶片看,這種陶缽內(nèi)壁表面多有彩繪符號(圖六,4、11)0 UIT328(2A):5,口徑33.5、高13厘米,器內(nèi)壁有四個紅彩圓點(圖六,17)。
III式底部平圓,形近I式缽。器表紅褐色,器內(nèi)灰黑色,口沿外光滑面窄而無彩。IHT314H14:2,口徑30、高12厘米(圖六,20)。
IV式淺腹,口略侈,口沿一周光面,無彩。HIT321(2A):3,灰褐陶,表里一色,口徑27、高9.5厘米(圖六,23)。
圈足碗 灰褐陶,表里顏色大多一致,也有器里為灰黑色的現(xiàn)象。有不純正的灰黑色斑塊。其制法是,先做成圜底器,交錯拍印粗繩絞,然后粘上預(yù)制好的圈足,圈足外也拍有繩紋。圈足易脫落,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粘合痕跡。圈足直徑較小,也有大到10厘米以上的。其口沿多呈鋸齒狀。分二式。
I式器體與hi式圜底缽相近,在底部有一圈足,這種器是圈足缽里最大的一種。IIIT314H14:3,圈足脫落,口徑28.5,腹深12.5厘米,圈足直徑為8厘米(圖六,18)o
II式形體較小,口沿呈鋸齒狀,沿部繩紋略為壓抹。HIT313(2A):4,口徑20、腹深6.8厘米(圖六,19)
三足缽以素面灰褐色陶為主,也有少量灰陶和紅褐色陶。制作方法是,缽體和足部分開預(yù)制,在器體成型后,將三足插在器底再用泥抹平,從外表看不出粘合痕跡,器內(nèi)底部稍薄的缽可見到由于承受三足根部的舉力而頂起的凸包。三足有錐狀和角狀之分??煞至健?/p>
I式形同I式圜底缽,紅褐色陶。錐狀足,缽體外飾交錯粗繩紋,口沿外一周紅彩帶。IIIT328(2A):2,口沿微侈,器底為圜底,三足稍外撇??趶?6.5、通高15、腹深12厘米(圖六,6)。inT315(2B):l,口徑31.2、通高15、腹深12.6厘米(圖六,21)。HIT313(2A):2,口徑28.8、通高10.8、腹深9厘米(圖六,22)。
II式形同I式,素面夾砂紅陶,口沿和足上有紅彩。HIT313(2A):3,足殘,口徑32.5、腹深13.5厘米(圖六,7)。
III式素面灰褐陶,侈口淺腹,尖角狀足,足略外撇。IIIT312(2A):2,口徑26、通高14.5、腹深9、足高6.5厘米(圖六,9)o
IV式素面灰褐陶,腹略直,底平圓。IIIT312(2A):3,足殘,口徑22.5、腹深11.5厘米(圖六,12)。
V式素面灰褐陶,斜壁深腹,足外撇。IIIT321(2A):2,器表打磨光滑,底部較厚,長尖錐足,口徑16.5、通高17.5、腹深13.5、足高6厘米(圖六,13)。T312(2A):7,小型器,口徑6、通高5、腹深4厘米(圖六,10)。
VI式夾砂灰陶,矮足淺腹。IIIT308(2A):12,口徑18.5、腹深6厘米(圖六,5)。mT308:H15:3,口徑19.2、腹深6厘米(圖六,8)o
三足罐 數(shù)量比較多,均為夾砂灰褐陶,周身拍印繩紋,器內(nèi)壁有的呈黑灰色,火候不高,出土?xí)r易破碎。器體較高,腹深呈筒狀。三足的安裝方法與三足缽相同。足部較低矮,以尖錐狀多見,也有獸蹄形足。足部除極少數(shù)大型罐外撇外,大多數(shù)是垂直的,足上也拍有繩紋。繩紋以交錯拍印為主,以左右斜向拍印為多,也有斜向和垂直繩紋交錯的。器口沿一般呈鋸齒狀??煞侄?。
1式敝口,鼓腹。IHT316(2A):5,頸微束,最大腹徑在器中部,通高27、口徑16、腹徑16.5厘米(圖六,2)°IIIT316(2A);6,最大腹徑在中腹以上頸部以下,通高29、口徑20.5、腹徑19厘米(圖六,3)oT104(2A)HU:5,腹稍直,折沿。通體飾交錯繩紋,通高33、口徑19.5、腹徑17.5厘米(圖六,1)。
II式體大,鼓腹,柱狀足。T202 Fl:2,上部殘失,腹徑38.4、足高6.4厘米(圖六,14)。
小口鼓腹罐素面灰黑或灰褐陶,火候不高,陶色不勻??谛」母?,小底微凹。頸較高,系預(yù)制好后再與器體粘合在一起的。整個器表打磨光滑。T328(2A):6,腹呈球狀,頸部較高。通高28.8、腹徑25.8、口徑10、頸高3厘米(圖六,15)。T312(2A):4,腹扁體矮,頸部略低。通高26.4、腹徑30.5、口徑9.6厘米(圖六,16)o
小陶器發(fā)現(xiàn)十件。均系捏塑而成,制作粗劣,皆殘。個別出自墓葬,大多是地層中出土的。有的是同類大型器的小型化,有的則不見同類大型器。器型有三足缽、三足罐、圈足碗、雙耳罐、圜底缽、小口罐和杯等。胎壁都很厚。最小的一類高和直徑一般為2—3厘米左右,稍大的一類高10、直徑8厘米上下。
陶圓餅出土較多,約有一百余件。系用殘?zhí)掌蛑贫?。有的邊緣有磨制痕,有的僅是打成圓形,大小不等。大的直徑在10厘米以上,小的直徑僅2-3厘米。在IIIT310(2A)一個直徑僅15、深12厘米的小坑里,集中埋有這種陶圓餅28塊,最大的直徑9、最小的3厘米,依次遞減,較有規(guī)律,用途不詳。在這些陶圓餅中有5件中間有孔,T304(2A):1,用寬紅彩帶圜底缽口沿打制而成,單面鉆孔。直徑5.6、厚0.6厘米。這種有孔的餅狀器形似紡輪,但從其重量極輕來看又不適合紡線用,可能有其它用途。
2.石器
石器大多出于文化層,墓葬中也有一定數(shù)量出土。石料主要為石灰?guī)r和砂巖,也有少量的石英巖。石制品中大部分為磨制,也有打制石器和細(xì)石器遺址中常見的石片。器型主要有鏟、斧、銹、刀、鐮和磨棒等。
鏟體扁平且長,數(shù)量較多,墓葬和地層中都出。通體磨光,兩側(cè)緣較薄,刃緣較寬??煞譃槿?。
I式舌形,兩側(cè)平直,刃緣弧形OM9:1,長14.4、寬6.4、厚1.3厘米(圖七,5)。
II式弧形斜刃,平面呈梯形,刃部寬于柄部,刃緣稍傾斜。M8:l,長13.5、刃寬7.3、柄端寬5.4厘米(圖七,2)o
III式兩端弧形,兩側(cè)平直。刃緣與相對一端均呈弧狀。M5:l,長19.2、寬5.2、厚1.2厘米(圖七,4)。
斧體長且厚,無完整器,磨制。有弧形圓刃和舌形刃二種。T328(2A):4,弧形鈍圓刃,無明顯棱角,殘長9.6、寬8.7、厚3厘米(圖七,6)。
錛體窄長且厚。通體磨光,型制規(guī)整,棱角分明,刃寬明顯小于體寬,單面弧刃,刃緣鋒利。T3Q9(2B):3,殘長5.1、體寬3.3、刃寬2.2、厚0.8厘米(圖七,3)o
刀一件。T301(2B):l,平面呈三角形,兩長邊有刃,殘長8.8、寬7.8、厚0.8厘米(圖七,7)。
磨棒用長條形礫石琢制而成。由于長期使用,磨面極為光滑。出土的標(biāo)本皆殘斷,橫斷面呈蛋圓形或圓角方形。前者似為兩面研磨所致,后者似為四面使用所致。T320(3):1,殘長15、寬6.7、厚3.7厘米(圖七,1)。
刮削器三件。均打制。T301(2A):2,系用殘損的磨光石器打下的石片加工而成,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形,沿石片周邊單面打擊,刃緣薄而鋒利。
3.骨角器
骨、角器大多保存的比較好。有的磨制精細(xì),尚有光澤。按用途可分矛頭、錐、鐮、鋸、針等幾類。也有個別的為裝飾品,如骨環(huán)。
矛 體窄長。由獸肢骨加工而成,先將肢骨斜剖或縱剖出一個傾斜的截面,然后再進行磨制。T307(2A):5,在矛頭相對一端鉆一凹槽,當(dāng)為縛柄所用。通長12厘米(圖八,2)。
錐 獸肢骨加工而成。一種為圓棒狀,周身磨制,在一端磨出一個尖,T313(2A):1,殘長5、直徑0.7厘米(圖八,5)。一種將肢骨縱剖,然后在一端磨一錐狀尖,T308(2A):1,長10厘米(圖八,3)o
鏃 二件。體呈梭形,帶鋌。一面弧凸?fàn)?,一面較平。T203(3):4,長9.4、寬3、厚0.8厘米(圖八,9)o
刀 一件。H15:12,用縱剖的獸肢骨加利刃。長13.5、寬1.2厘米(圖八,1)o
鋸 一件。T308(2A):4,用大型獸肋骨制成,殘存3齒。殘長7.9、寬2.1厘米(圖八,4)。
針 磨制精細(xì),有針鼻。T308(2A):8,斷面為扁圓形,尖和鼻均殘。殘長2.5、粗0.25厘米,針鼻孔只有0.05厘米(圖八,10)o
環(huán) 一件。H2:l,外徑1.7、內(nèi)徑0.8厘米。截面呈半圓形(圖八,6)。
鹿角錐 一件。T311(2A):4,在角尖處經(jīng)過磨制加工。長14.1厘米(圖八,H)o
鹿角棒 一件。T316(2A):1,截去角尖,刻有一圈凹槽,中間還有幾處刻痕。長10厘米(圖八,7)o
牙鉆 一件。H15:ll,獸牙制成,有鏗痕,磨制精細(xì),極尖銳,長2.2厘米(圖八,8)0
4.蚌器
蚌器大部分在HI區(qū)出土,I、II區(qū)也有發(fā)現(xiàn),但極碎,不易分辨加工痕或器型。蚌器材料屬于河蚌。蚌器分鐮和刀兩種。鐮帶鋸齒,在蚌殼的背緣處加工而成;刀在蚌殼口緣處加工。
帶齒鐮 平面呈三角形(圖九,1、3、4、5)。共九件,大小不等。大者長13厘米,小者僅1.5厘米。T01(2A):2,有10齒,在齒部、背部和中部鉆有3孑L,大致排列一線,當(dāng)為縛柄所用。長13、寬10厘米(圖版壹,5;圖九,1)
弧刃蚌刀 形同鐮為三角形,數(shù)量較多,大小不等。刃緣不太鋒利,但都有加工痕跡。T309(2A):2,用半片大蚌殼制成,一邊鉆有3孔。長13.8、寬9.5厘米,是該類器中最大者(圖九,2)o
四、結(jié)語
白家村遺址是一處內(nèi)含單純,文化遺物較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的文化遺存,它的特征十分鮮明。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夾砂灰褐陶為主,陶色多不純正。紋飾主要是交錯繩紋和斜繩紋,有一定數(shù)量的缽類器口沿外飾紅色寬帶彩紋。陶器皆手制,三足器和圈足器的足部制法獨特,三足和圈足均是在器體成型后再行安接,外表再用泥抹平。筒形三足罐和部分圈足碗口沿壓成齒狀。通體施交錯粗繩紋,口沿有一周紅色寬帶狀彩紋的圜底缽和三足缽;通體施交錯繩紋或斜繩紋,口沿為齒狀的圈足碗、三足筒形罐,以及素面三足缽和小口鼓腹罐等,這些構(gòu)成了白家村遺存最基本的陶器群。生產(chǎn)工具中有石器、骨器、蚌器和用殘?zhí)掌庸さ娘灎钇?。石器以磨制為?也有打制的和少量細(xì)石器;骨器類型較多,大多為穿剌類,如錐、鉆、針、鐮、矛頭等等;蚌器保存完整的較少,僅見蚌刀和蚌鐮兩種,其中帶齒的蚌鐮較為突出,蚌器上有鉆孔現(xiàn)象;用陶片加工的餅狀器比較普遍,有的中間還有鉆孔,形同紡輪一類工具。遺跡發(fā)現(xiàn)房址二座,保存不甚理想,大體可定為半地穴式房子,均為圓形建筑。這種房子同大地灣發(fā)現(xiàn)的房子基本相同,它們是目前渭河流域早于仰韶文化遺存中為數(shù)不多的居室遺存。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未見使用葬具的痕跡。多數(shù)是單人仰身葬,少數(shù)為屈肢葬。骨架保存不好。多數(shù)墓未見隨葬品,少部分墓隨葬有石鏟或陶器,其中M5是隨葬品最多的一座墓,計有陶器五件和石鏟一件。
值得注意的是,白家村遺址的文化特征,與渭南白廟②、北劉遺址下層③、商縣紫荊遺址下層④和甘肅秦安大地灣下層⑤基本相同。白家村遺址的主要器物群,也是這些遺址中的常見器物。如白家村的I式和II式圜底缽與北劉下層的II式缽、大地灣的n式缽?fù)?;m式和IV式圜底缽與北劉下層的I式缽、大地灣的I式缽?fù)?;II式圈足碗與北劉下層的n式、大地灣的I式圈足碗同;I式筒形深腹罐與北劉的I式三足罐和大地灣的II式筒形深腹罐同;I式、in式三足缽與大地灣I式、n式三足缽?fù)籌式小口鼓腹罐與北劉的甕同,與大地灣II式壺同。所有這些相同或相近的因素,表現(xiàn)出它們之間文化面貌的一致性,說明它們是屬于同一種性質(zhì)的文化遺存。這種文化遺存是分布在渭水流域的獨具特征的新的石器時代文化。
北劉遺址、大地灣遺址和紫荊遺址的地層關(guān)系都證明這類遺存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北劉下層測定的碳十四年代為距今6960士120(ZK-918-0)⑥;大地灣一期測定的碳十四年代數(shù)據(jù)有四個,最早的—個距今7150±90年(BK-80025),最晚的一個距今6730±90年(BK-80007),該數(shù)據(jù)校正后的年代為距今7350±115年⑦。白家村遺址的文化性質(zhì)與它們大體相同,其年代不會晚于7,000年。從白家村遺址本身來看,分布面積大,文化層堆積較好,具有分期的可能性,但大量的資料尚待整理。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白家村遺存的一些因素,在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和半坡類型中均有反映。例如,口沿外有一周寬帶狀彩繪的缽,用殘?zhí)掌庸こ晒ぞ叩淖龇?,以及墓葬中隨葬小型化陶器等等。這些因素說明,這類遺存與仰韶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這也是今后工作中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
一個時期以來,考古界一些同志主張把這類遺存稱為"老官臺文化"⑧,最近又有同志提出叫“李家村——老官臺文化”⑥。老官臺遺址雖然發(fā)現(xiàn)較早,但該遺址并不單純,出土的陶器貧乏,不能形成一個獨特的器物群。1981年,我隊對該遺址再度調(diào)査,未見任何遺物。況且從老官臺遺址文化性質(zhì)來看更接近仰韶文化北首嶺類型。因此,老官臺遺址不能作為這類遺存的代表,而“老官臺文化"的命名也值得重新考慮。李家村文化分布在漢中地區(qū),可以單獨為一個考古學(xué)文化,目前的材料也難以將“李家村——老官臺文化"作為這類遺存的代表。因此,對于以白家村一類遺存為代表的渭河流域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文化,有必要予以新的命名。已有同志提出將這類遺存稱為“大地灣文化"⑩,是否妥當(dāng)可以討論。但這一問題的提出,對于研究仰韶文化以前的新石器文化的性質(zhì)、分布、分期以及與仰韶文化的關(guān)系,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至于白家村遺址和北劉下層、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之間個別因素的差異之處。例如:白家村遺址中的高三足缽、I式三足缽在這兩個遺址中沒有或少見;而北劉下層的素面圜底缽,大地灣的素面圈足碗和平底筒形罐等等,在白家村遺址中也沒有或少見,這些現(xiàn)象究竟是時間上的不同,還是地域上的不同,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執(zhí)筆者 王仁湘 吳耀利 吳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