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評析典籍之舜-《列子》里的舜

2021-08-30 07:13 作者:王照倫  | 我要投稿

評析典籍之舜-《列子》里的舜

王照倫


《列子》里的舜

『原文』舜問乎烝曰:“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天地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商君書 列子》第101~102頁)

『譯文』舜問烝說:“請問,治理天下的道,是可以獲得并且能夠據(jù)為己有的東西嗎?”

烝回答說:“就連你的身體都不是你的,你都不能據(jù)為己有,你又怎么能夠把治理天下的道據(jù)為己有呢?”

舜接著問:“請問,如你所說,我的身體不屬于我所有,那么,是誰據(jù)有了我的身體呢?”

烝回答說:“你的身體是不屬于你的,只是天地把你的身體的形狀托付給了你而已。你的生命也是不屬于你所有,只是天地把承載生命的真氣托付給了你而已。你的死活也是不屬于你的,只是天地把真氣聚散的密碼托付給了你而已。你的子孫也是不屬于你的,只是天地把蛻變的功能托付給了你而已。所以,你的未來你不知道在哪里,你的居所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你的飲食你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以上種種,都是天地運氣的結(jié)果,導(dǎo)致天地間萬事萬物瞬息萬變的氣,你又怎么能獲得它并且占有它呢?”

『評析』這段文字記載了舜詢問輔佐他專門負責答惑解疑的蒸官關(guān)于治理天下的理論,看來這個官員深信的思想后來被莊子和老子發(fā)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1個重要分支道家——無為而治,把一切納入看不見、摸不著的氣之中。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舜是1個時刻把天下安危、把黎民百姓的疾苦時刻裝在心里的圣明之人。

『原文』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礙。千變?nèi)f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女樂以娛之?;艘詾橥踔畬m室卑陋而不可處,王之廚饌腥螻而不可饗,王之嬪御膻惡而不可親。

穆王乃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堊之色,無遺巧焉。五府為虛,而臺始成。其高千仞,臨終南之上,號曰中天之臺。簡鄭衛(wèi)之處子娥媌靡曼者,施芳澤,正蛾眉,設(shè)笄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huán)。雜芷若以滿之,奏《承云》《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

日月獻玉衣,旦旦薦玉食?;霜q不舍然,不得已而臨之。居亡幾何,謁王同游。王執(zhí)化人之祛,騰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宮。化人之宮構(gòu)以金銀,絡(luò)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據(jù),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觀聽,鼻口所納嘗,皆非人間之有。王實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王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王自以居數(shù)十年不思其國也。化人復(fù)謁王同游,所及之處,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視;音響所來,王耳亂不能得聽。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喪,請化人求還?;艘浦跞魵屘撗?。既寤,所坐猶向者之處,侍御猶向者之人。視其前,則酒未清,肴未昲。王問所從來。左右曰:“王默存耳?!庇纱四峦踝允д呷露鴱?fù)。更問化人?;嗽唬骸拔崤c王神游也,形奚動哉?且曩之所居,奚異王之宮?曩之所游,奚異王之圃?王閑恒有,疑暫亡。變化之極,徐疾之間,可盡模哉?”

王大悅。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游。命駕八駿之乘,右服驊騮而左綠耳,右驂赤驥而左白,主車則造父為御,為右;次車之乘,右服渠黃而左逾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柏夭主車,參百為御,奔戎為右。馳驅(qū)千里,至于巨蒐氏之國。巨蒐氏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

已飲而行,遂宿于昆侖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之以詒后世。

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

西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

王乃嘆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諧于樂。后世其追數(shù)吾過乎!”

穆王幾神人哉!能窮當身之樂,猶百年乃徂,世以為登假焉。(《商君書 列子》第133頁)

『譯文』在周穆王作天子的時期,最西方的國家有個精通幻術(shù)的人來到中國,他能進入水火之中毫發(fā)無損,他能穿越金屬和巖石而暢通無阻,他能能翻倒山河,他能使城市移動,他能懸在空中不墜落,他能穿過墻壁而毫無阻礙。他千變?nèi)f化,無窮無盡,他不僅能改變物品的形狀,而且能改變?nèi)说木褚庾R和思想感情。周穆王像對待天神一樣的尊敬他,像侍奉國君一樣的侍奉他。并且把自己的王宮讓出來讓這個人居住,用祭祀神靈的膳食給他享用,演奏最優(yōu)美的樂曲讓他享受,選擇最美麗的女人供他娛樂。但是,這個懂得幻術(shù)的人卻認為穆王的宮殿太低、太差、太簡陋不可以居住,周穆王提供的膳食又腥、又臭難以入口,周穆王的嬪妃又羶、又丑不可以親近。

為了讓這個精通幻術(shù)的人開心,周穆王便為他另外建設(shè)新宮殿。于是,大興土木,建筑雕梁畫棟,色彩的運用達到了精妙絕倫的程度,以至于整個建筑群達到了當時的建筑技術(shù)所能達到的最高的境界。周穆王幾乎是傾全國之力,才把樓臺建成。樓臺高達八千尺,坐落在終南山之上,被稱之為“中天之臺”。周穆王叫人挑選鄭國和衛(wèi)國最美麗、最溫柔并且身材苗條的女子,全身噴灑香水,眉毛修飾成濃淡相宜的蠶蛾狀,戴上最精致的首飾耳環(huán),身上穿著齊國東阿生產(chǎn)的細布制作的服裝,拖著齊國生產(chǎn)的細紗,涂脂抹粉,描眉畫唇,佩珠玉,戴手鐲,再使用各種各樣的香草去美化這座樓臺,讓國家樂團演奏黃帝時期的《承云》、帝嚳時期的《六瑩》、舜帝時期的《九韶》、湯樂中的《晨露》等當時最動聽的音樂讓有幻術(shù)的人快樂。

為了討好幻化人,周穆王每月都送去最美的衣服,每天都送上最美的膳食。可是,那位幻化人還是不滿意,不得已才勉強住進去。但是,沒住多久,幻化人就邀請周穆王一同出去游玩。周穆王拉著幻化人的衣袖,便騰云而上,到天的中央才停下來。接著,幻化人領(lǐng)著周穆王走進他自己的宮殿。周穆王看到幻化人的宮殿頓時目瞪口呆,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没说膶m殿全部用金銀構(gòu)筑而成,并以珍珠和鉆石鑲嵌裝飾,處于白云與雨露之上,不知道這座宮殿的下面靠什么支撐,看上去好像是懸浮在白云之中。周穆王耳朵所聽到的、眼睛看所到的、鼻子所聞到的、口舌所嘗到的,都是他在人間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周穆王真以為到了清都、紫微、鈞天、廣樂這些玉皇大帝所居住的地方。周穆王低下頭去往地面上看,看到自己的宮殿樓臺簡直像是一堆泥土、一堆茅草的樣子。周穆王深深地愛上了幻化人的宮殿,不知不覺在這里住了幾十年,早把自己的國家的拋到了九霄云外,真是樂不思蜀。后來,幻化人又請周穆王一同到別的地方游玩。所到之處,抬頭看不見太陽、月亮和星辰,低頭看不見江、河、湖泊和海洋。只能看見光影四射,弄的周穆王眼花繚亂、頭暈?zāi)垦?,看不清楚是什么東西;隨即傳來聲響,弄的周穆王耳鳴心顫聽不明白是什么東西。接著,周穆王感到心神恍惚,身上的每個關(guān)節(jié)和五臟六臟全部都顫抖不已,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周穆王感到,喪魂落魄、心慌意亂、神志不清、不知所以,膽戰(zhàn)心驚,于是,請求幻化人帶他回去到自己的國家?;没司桶阎苣峦跬屏艘幌?,周穆王感覺好像從空中跌落下來一樣,回到了自己的宮殿。睜開眼睛一看,還是坐在原來的地方,左右還是原來侍候他的人,看看眼前的東西,那水酒是剛倒出來的,菜肴是剛燒好的冒著熱氣。于是,周穆王問左右的侍者:“我剛才是從哪里回來的?”他身邊侍奉他的人說:“大王你沒有動呀,只不過是在這里默默地待了一會兒而已?!贝撕螅苣峦蹙窕欣?、神志不清、迷迷糊糊,3個月之后才恢復(fù)正常。周穆王再次見到幻化人,問他這是怎么回事情,幻化人對周穆王說:“我只是與大王的精神出去游玩了一番罷了,您的身體在原來的地方?jīng)]有絲毫的移動。請問大王,您在天上居住的宮殿與大王您自己的宮殿有什么不同呢?您在天上游玩的花園里的景色與大王您自己的花園里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在游歷的過程中所看到的東西本來就是您自己的東西,只是您暫時把它們忘記了而已。其實,萬事萬物瞬息萬變,不論是慢一點的變化還是快一點的變化,無論是什么人也不能把變化的每個細節(jié)都如實地描繪出來、一一展示出來?!?/p>

周穆王聽了幻化人的一席話,十分高興,從此就不再過問國家大事,也不再親近大臣與嬪妃,肆無忌憚、毫無顧忌地四處游玩。周穆王下令使用天下最好的八種駿馬拉的豪華馬車,載著他及其隨從游山玩水。周穆王的豪華車隊,右邊的叫驊騮,左邊的叫綠耳;右邊的駿馬叫赤驥,左邊的駿馬叫白。周穆王的馬車由造父親自駕馭,在右邊充當副駕駛協(xié)助造父駕車。隨從的馬車,右邊的叫渠黃,左邊的叫逾輪,左邊的驂馬叫盜驪,右邊的駿馬叫山子。柏夭做在主車的位子上,由參百駕馭,奔戎在右邊充當副駕駛協(xié)助參百駕車。周穆王的車隊,馳騁500千米,來到了巨蒐氏的國境之內(nèi)。巨蒐氏的國君獻上白天鵝的血讓周穆王飲用,使用準備好的牛馬的乳汁給周穆王洗腳,并且讓周穆王的所有隨從都享受這樣的待遇。

吃喝之后,周穆王一行繼續(xù)前進,歇宿在赤水河的北面、昆侖山的山凹里。翌日,周穆王一行登上了昆侖山頂,參觀游覽了黃帝的宮殿,并且讓人堆起土石,以便讓后人知道周穆王“到此一游”,好讓他的壯舉傳于后世。

隨后,周穆王一行又成為西王母娘娘的貴賓。西王母安排周穆王一行在瑤池上宴飲,并且西王母為周穆王朗誦歌謠,周穆王也跟著唱和,歌辭和曲調(diào)都很哀婉凄涼。

后來,周穆王一行又觀賞了太陽落山的景色,這一天走了500千米。

周穆王在把天下和黎民百姓置于腦后,不理政務(wù)、游戲于山水之間的過程中,終于良知發(fā)現(xiàn),于是感慨萬千地說道:“哎呀!我這個人不注重道德修養(yǎng),欠缺仁德,每天只知道追求享樂,后世的人恐怕要譴責我不務(wù)正業(yè)的荒唐舉動,人們可能會把我的所作所為視為罪過而載入史冊吧!”

周穆王難道真的是神仙嗎?在他的1生之中能夠游玩的地方都游玩了一遍,享盡了人間的快樂。他活了100歲才死去,當時的人們還真的以為他升天成了神仙了呢!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周穆王把舜時代的《九韶》作為人間最美的音樂之一。在這里,通過幻化人再次記述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西方理想世界,認為西方的幻化人的世界就是天堂。為什么在先秦時期的許多典籍里多次提到西方,并且把西方社會作為天堂看待,把西方的圣人作為圣人的最高境界對待?是不是《舊約全書》已經(jīng)傳入中國?還是猶太教教徒有在中國活動?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聯(lián)想到在四川省廣漢市距今5000~3000年的“三星堆文明”,不得不讓人對于中國文明是原生的還是外來的產(chǎn)生疑問。

『原文』商太宰見孔子曰:“丘圣者歟?”

孔子曰:“圣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

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歟?”

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則丘弗知。”

曰:“五帝圣者歟?”

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圣則丘弗知?!?/p>

曰:“三皇圣者歟?”

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圣則丘弗知。”

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圣?”

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為圣。弗知真為圣歟?真不圣歟?”

商太宰嘿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商君書 列子》第150頁)

『譯文』宋國負責管理王室內(nèi)外事務(wù)和輔佐國君參與政務(wù)的太宰官去見孔子,問道:“請問,您是圣人嗎?”

孔子回答說:“我哪里敢稱之為圣人呀,我只不過是個學問廣博、知識豐富的人罷了?!?/p>

宋國的太宰接著問道:“那么,請問,三王是圣人嗎?”

孔子回答說:“三王嘛只是善于使用有智力和有勇力的人罷了,至于他們是不是達到了圣人應(yīng)該具備的條件,那我就不知道了。”

宋國的太宰又問道:“那么,請問,皇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是圣人嗎?”

孔子回答說:“五帝嘛只是些善于任用推行仁義道德的人做官的人罷了,至于他們是不是達到了圣人應(yīng)該達到的高度,那我就不知道了?!?/p>

宋國的太宰又問道:“那么,請問,伏羲、女媧、神農(nóng)三皇是圣人嗎?”

孔子說:“三皇嘛只是些善于任用順應(yīng)時勢的人做官的人罷了,至于他們是不是已經(jīng)達到了圣人水平,那我就不知道了?!?/p>

宋國太宰聽了孔子以上的話大為驚駭,大驚失色,說:“那么,請問,誰是圣人呢?”

孔子聽了宋國太宰的話,臉色有些變化,然后說:“對于圣人,我沒有見過,只是聽說在西方的人中有一個人稱得上圣人,他即使不去治理他的國家,他的國家也不會亂;即使他不去說話,他也會使人們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即使他不去做教育和感化他的老百姓的工作,他的民眾也人人品德高尚,他的命令、方針政策也會在他的國家里自然實行暢通無阻。他的恩澤偉大而寬廣,百姓都不知道應(yīng)該使用什么樣的言辭來贊美他。即使是這個西方的偉人,他是不是符合圣人條件,我也正在懷疑之中,不知道他真的是圣人呢?還是他真的不是圣人呢?”

宋國太宰聽完了孔子的話,無言以對,只能默默地在心中說道:“孔丘啊,孔丘!你這不明明是在欺騙我嗎?”

『評析』在這段文字里,孔子心目中的圣人的標準很高。中國歷史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杰出人物,譬如舜等,在他的眼里都不是名副其實的圣人。他聽說的西方的圣人,是不是《舊約全書》里的上帝,筆者沒有確鑿的證據(jù),這有待于對此有興趣的學者把它作為一個課題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原文』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億兆之愿戴己歟?不愿戴己歟?顧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不則。”堯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眴柎蠓颍蠓蛟唬骸肮旁娨??!眻蜻€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商君書 列子》第163頁)

『譯文』堯在治理天下50年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把天下治理好了呢,還是沒有把天下治理好,也不知道廣大百姓愿意擁戴自己呢,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不愿意擁戴自己,于是堯回頭問左右的大臣和侍衛(wèi)等人,他身邊的人都說不知道。沒有辦法堯只好走出宮殿,問宮殿外面的朝廷上的官員,他手下的那些官員也都說不知道。無奈,堯就去問那些不做官的老年人,黎民百姓中的老年人也都說不知道。堯下定決心要弄明白這個問題,于是穿上平民百姓的衣服微服私訪,走街串巷四處打聽老百姓對天子的看法,走著走著他就聽到有兒童在唱歌謠:“蒼天生育億萬百姓,帝王給予幸福生活。治國安邦不知不覺,一年四季快快樂樂?!钡蹐蚵犃T十分高興,問這些唱歌的孩子:“是誰教你們唱這首歌的?”孩子們答回答道:“我們是從大夫那里學來的?!钡蹐蛴謫柎蠓颉4蠓蚧卮鹫f,“這是1首古詩?!钡蹐蛐睦镉辛说祝氐綄m中,立即召見了虞舜,便把帝王的位子讓給了他去做。舜也沒有推辭,就接受了天子的大位。

『評析』這段文字說了兩個問題,一是堯想聽到老百姓對他的真實的看法,二是舜接任天子是仁德所致、人心所向。

『原文』力謂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

命曰:“汝奚功于物,而物欲比朕?”

力曰:“壽夭、窮達、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而困于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無爵于吳,田恒專有齊國。夷、齊餓于首陽,季氏富于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柰何壽彼而夭此,窮圣而達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邪?”

力曰:“若如若言,我固無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則若之所制邪?”

命曰:“既謂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壽自夭,自窮自達,自貴自賤,自富自貧,朕豈能識之哉?朕豈能識之哉?”(《商君書 列子》第193頁)

『譯文』力量對命運說:“你對于人和物發(fā)展運行的貢獻怎么能和我相提并論呢?”

命運回答說:“那么,請你具體說說,你對萬事萬物的發(fā)展和運行在哪些方面的功勞可以和我相提并論?”

力量回答說:“人和萬物的壽命的長與短,人和萬物的命運的窮困與顯達,人和萬物在社會地位上的尊重與下賤,人和萬物在社會上的貧苦與富裕,都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事情。”

命運反駁說:“你既然這樣大言不慚地說話,那么,我來問問你,彭祖在智慧方面趕不上帝堯和帝舜,而他卻活到了八百歲;顏淵的才能不在一般人之下甚至有人認為顏回的才能超過了他的老師孔子,而他僅僅活到了32歲。同樣的道理,仲尼在仁德方面大大地超過了各個諸侯國的國君,而他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差點命喪黃泉;殷紂王的德行大大地低于微子、箕子、比干,而他卻地位顯赫成為天子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為什么賢良的季札在吳國沒有官爵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人,而偽善十足的田恒卻在齊國專權(quán)最終奪取了齊國國君的寶座?為什么氣節(jié)高貴的伯夷和叔齊在首陽山被活活餓死,為什么奸詐無恥的季氏卻比品德高尚的柳下惠更加富有呢?如果你的力量是萬能的,那么,請問,為什么要使壞人長壽而使好人英年早逝呢?為什么要讓賢良的圣人窮困而使萬惡的賊人顯達呢?為什么要使智慧高超的人低賤而使愚蠢無知的人尊貴呢?為什么要讓善良的好人貧苦而使作惡多端的壞人富有呢?”

力量說:“如果事實像你所說的那樣,我對人和萬物沒有什么任何影響,那么,萬事萬物在自然界和現(xiàn)實社會里的這些豐富多彩的實際狀況,是萬事萬物本來就這個樣子還是由于你的主宰才這個樣子的呢?”

命運回答說:“既然已經(jīng)叫作做命運了,哪里還會有什么人可以控制萬事萬物的運行而成為世界的主宰呢?我只不過是對于合乎情理的萬事萬物順便促進一下讓他們更好地發(fā)展而已,對不合情理的萬事萬物讓他們自生自滅、任其發(fā)展罷了。而對于1個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物,他自己是長壽還是早夭,他自己是窮困還是顯達,他自己是尊貴還是低賤,他自己是富有還是貧苦,我怎么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呢?我怎么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評析』這段文字,借助于力量和命運的對話,作者想告訴人們順應(yīng)事物自身的發(fā)展趨勢至關(guān)重要。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同時,對舜的智慧和品德持肯定態(tài)度。

『原文』楊朱游于魯,舍于孟氏。

孟氏問曰:“人而已矣,奚以名為?”

曰:“以名者為富?!?/p>

“既富矣,奚不已焉?”

曰:“為貴”。

“既貴矣,奚不已焉?”

曰:“為死”。

“既死矣,奚為焉?”

曰:“為子孫?!?/p>

“名奚益于子孫?”

曰:“名乃苦其身,燋其心。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xiāng)黨;況子孫乎?”

“凡為名者必廉,廉斯貧;為名者必讓,讓斯賤?!?/p>

曰:“管仲之相齊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志合言從,道行國霸。死之后,管氏而已。田氏之相齊也,君盈則己降,君斂則己施。民皆歸之,因有齊國;子孫享之,至今不絕?!?/p>

“若實名貧,偽名富?!?/p>

曰:“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矣。昔者堯、舜偽以天下讓許由、善卷,而不失天下,郭祚百年。伯夷、叔齊實以孤竹君讓,而終亡其國,餓死于首陽之山。實、偽之辯,如此其省也。”(《商君書 列子》第210頁)

『譯文』楊朱到魯國游覽,借住在孟氏的家里。

孟氏問楊朱:“請問,做人就是了,還要那些名聲干什么呢?”

楊朱回答說:“好名聲好處多著呢,最明顯的1個好處就是有了好的名聲可以讓1個人發(fā)財致富?!?/p>

孟氏又問道:“有些人已經(jīng)很富有了,為什么他們還不能停止對于好名聲的追逐呢?”

楊朱回答說:“因為對于有些人而言,僅僅有了很多財富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他們還想擁有顯赫的地位?!?/p>

孟氏又問道:“有些人已經(jīng)做了很大的官地位十分顯赫了,他們?yōu)槭裁催€不能停止對于好名聲的追逐呢?”

楊朱回答說:“因為對于有些人而言,僅僅有很多的財富,僅僅有顯赫地位,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他們還想在死了之后擁有萬事傳頌的榮耀?!?/p>

孟氏又道問:“人都已經(jīng)死了,還要那些虛名干什么呢?”

楊朱回答說:“他們追求死后的榮耀,是為了子孫后代的福祉?!?/p>

孟氏又道問:“1個人的好名聲,對他的子孫后代有什么用處呢?”

楊朱回答說:“1個人的好名聲是身體長時間的辛苦勞作、心神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才能獲得的,得到好名聲不是1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必須經(jīng)過千辛萬苦。而伴隨著好名聲的到來,不僅可以給子孫后代帶了無窮無盡的好處,而且好處可以惠及整個家族里的所有的族人宗親使他們世世代代沾光,甚至還會給他的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帶來無止境的好處!”

孟氏說:“但是,大家都知道,凡是追求好名聲的人必須廉潔,而廉潔的人往往就會貧窮;凡是追求好名聲的人必須謙讓,而謙讓的人往往就會低賤?!?/p>

楊朱說:“當年管仲在齊國當宰相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淫亂他也跟著國君學著淫亂,國君奢侈他也跟著國君學著奢侈。國君怎么想管仲就怎么想,不論國君怎么說他都言聽計從,使得他的治國之道在國君那里暢通無阻,因此使得齊國在諸侯中成為霸主。但是,在管仲死了以后,他的家族很快就衰敗了,因為管仲的名聲不佳。在田成子和他的子孫先后擔任齊國的宰相的時候,他們沒有亦步亦趨地跟著國君做,當國君專橫無理恣意妄為的時候他們就對黎民百姓謙卑忍讓,在國君聚斂財富橫征暴斂的時候他在平民中間施舍財富。這樣一來,齊國的老百姓都心向田成子和他的子孫,因此久而久之原來是姜姓呂氏的齊國變成了媯姓田氏的齊國,齊國的國君也由齊康公呂貸變成了齊太公田和,田和的子子孫孫享受富貴和尊榮,至今沒有斷絕。”

孟氏說:“事實就是這樣,追求真實的好名聲只求行善不圖回報就會貧窮,追求虛假的的好名聲會也就是欺世盜名就會奪得榮華富貴?!?/p>

楊朱說:“在現(xiàn)實社會里,干實事的人沒有名,而追求名的人不干實事。因此,所謂的名聲,實際上都是虛偽的東西。過去,堯、舜虛偽地把天下讓給許由、善卷,實際上他們并沒有失去天下,而是享受帝位長達百年之久。伯夷、叔齊確確實實地把孤竹國國君位讓了出來從而終于失掉了自己的國家,最后十分悲慘餓死在首陽山上。實實在在與弄虛作假的區(qū)別,不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嗎?”

『評析』這段文字通過楊朱和孟氏對名聲的討論,楊朱把舜作為反面教員證明自己“貴我”思想的正確性。

『原文』楊朱曰:“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雖然,賢愚、貴賤非所能也,臭腐、消滅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貴非所貴,賤非所賤。然而萬物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執(zhí)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后?”(《商君書 列子》第213頁)

『譯文』楊朱說:“萬物之所以表現(xiàn)出來千差萬別,都是在生存著的時候的事情,死亡之后所有的差異均全部消失。只要活著在人群之中就存在著賢良和愚蠢、富貴和貧賤,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只要是死亡了不論什么樣的人結(jié)果完全一模一樣那就是只有腐爛發(fā)臭、消失滅亡,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同之處。即便如此,人的賢良、愚蠢、富貴、貧賤也不是全部由這個人自己所能決定的,人的腐臭、消滅也不是這個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

因此可以這樣說:人不能想出生就能出生,人不能想死亡就能死亡,人不能想賢良就能賢良,人不能想愚蠢就能愚蠢,人不能想富貴就能富貴,人不能想貧賤就能貧賤,所以萬物的活著和死亡是一樣的、賢良和愚蠢是一樣的、富貴和貧賤也是一樣的。只活了10年也是死,活到了100年也是死;活著的時候是仁人圣人也是死,是兇人愚人也是死。活著的時候是堯、舜那樣萬人擁戴的好人,死了也就變成腐臭的尸骨了;活著的時候是桀、紂那樣萬人唾棄的壞蛋,死了也就變成腐臭的尸骨了。對于腐臭的尸骨而言都是是一樣的,過去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后被人挖出來,如果沒有墓志銘或者其他隨葬品的作證,又有誰會知道這些腐朽的尸骨在活著的時候有什么樣的差異呢?因此,還是趕快追求今生今世的快樂吧,哪有什么閑工夫去考慮死后的事情呢?”

『評析』這段文字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楊朱的“重生”思想,他認為追求活著時候的生活享受應(yīng)該是人生的最大的或者說是唯一的目標。雖然楊朱承認舜的仁德和偉大,但是他認為,死后偉大的舜與無恥的桀、紂他們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看完全是一樣的。

『原文』楊朱曰:“天下之美歸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惡歸之桀、紂。然而舜耕于河陽,陶于雷澤,四體不得暫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愛,弟妹之所不親。行年三十,不告而娶。乃受堯之禪,年已長,智已衰。商鈞不才,禪位于禹,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窮毒者也。

“鮌治水土,績用不就,殛諸羽山。禹纂業(yè)事仇,惟荒土功,子產(chǎn)不字,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禪,卑宮室,美紱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無人之憂苦者也。

“武王既終,成王幼弱,周公攝天子之政。邵公不悅,四國流言。居東三年,誅兄放弟,僅免其身,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危懼者也。

“孔子明帝王之道,應(yīng)時君之聘,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受屈于季氏,見辱于陽虎,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凡彼四圣者,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名者,固非實之所取也。雖稱之弗知,雖賞之不知,與株塊無以異矣。

“桀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群下,威足以震海內(nèi);恣耳目之所誤,窮意慮之所為,熙熙然從至于死:此天民之逸蕩者也。

“紂亦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威無不行,志無不從;肆情于傾宮,縱欲于長夜;不以禮義自苦,熙熙然以至于誅:此天民之放縱者也。

“彼二兇也,生有縱欲之歡,死被愚暴之名。

“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雖毀之不知,雖稱之弗知,此與株塊奚以異矣。彼四圣雖美之所歸,苦以至終,同于死矣。彼二兇雖惡之所歸,樂以至終,亦同歸于死矣?!保ā渡叹龝?列子》第222~223頁)

『譯文』楊朱說:“幾乎是天下所有的美名都給予了舜、禹、周公、孔子,天下所有的惡名都歸于了夏桀、商紂。但是,舜當年在浚河之陽種莊稼,在雷澤湖里捕魚,在金線河畔燒制陶器,身體終日勞作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口腹只是粗茶淡飯吃不到美味佳肴,父母不喜歡他,弟弟不親近他,年齡到了30歲的時候成為大齡青年,才在沒有告訴父母、沒有得到父母同意的情況下娶妻生子。在經(jīng)過堯的輪番考驗之后代理天子職務(wù)管理天下的時候,年齡已經(jīng)很大了,等到堯去世之后榮登天子寶座的時候,年老體衰,并且智力也衰弱了。同時,舜的兒子商鈞又是個無能、無德的人,舜只好把帝王的位子讓給了禹。因此可以這樣說:舜的一生,勞作辛苦,沒有過上1天舒心的日子,成為在天子之中日子過得最苦的1個人。

“鯀被天子指派去負責領(lǐng)導(dǎo)治理天下水土的工作,因為他辛苦數(shù)年一直沒有取得成效,被殺死在羽山。他的兒子禹又被天子派去繼承鯀的事業(yè)繼續(xù)治理天下的水土,不得不為處死父親的仇人做事,為了完成帝王交辦的治理水土的任務(wù),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在兒子出生之后也沒有時間給他起名字,路過家門也不能進去看看自己的妻兒,做治理水土的工作使得禹身心俱疲,手、腳都磨出了繭子。大半生辛辛苦苦完成了治理水土的工作之后,也已經(jīng)年老體衰,等到他接受舜讓給他的帝位時,禹為了節(jié)約開支把宮室蓋得十分簡陋,卻把祭祀的活動做得豪華氣派。禹的一生,勤勤懇懇、辛辛苦苦、任勞任怨,他是天子當中最為憂愁、最為辛苦的1個人。

“在周武王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周成王的年紀還很小只有13歲,還沒有行使天子權(quán)力的行為能力,于是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姬旦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周公代為行使天子的權(quán)力。周武王的同性宗室周昭公很不高興,于是他四處散布流言蜚語詆毀周公的形象。沒有辦法,周公不得不到東方的洛陽居住了3年。在平定了“三監(jiān)之亂”后,殺死了自己的堂哥——周武王的同父異母弟弟管叔、流放了自己的堂弟——周武王的同父同母的弟弟蔡叔和霍叔,周公自己才保住了生命,并且輔佐周成王行使天子的權(quán)力后自己才退下來。周公的1生憂心忡忡、提心吊膽、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是在代理天子職務(wù)的人之中最為恐懼的1個人。

“孔子懂得帝王治國的方法,曾經(jīng)接受當時各諸侯國國君的邀請?zhí)接憞抑卫碇?。在宋國的時候,曾經(jīng)和弟子一起休息、練習禮儀過的大樹被人砍伐,遭到司馬桓魋派出的人馬追殺差點喪命;在衛(wèi)國的時候雖然曾經(jīng)一度做官,但是他和弟子一起被冷落,隱名埋姓才得以逃出虎口;在商周這個地方遭到過拘留監(jiān)禁,身陷囹圄,受到粗暴對待;在陳國與蔡國之間的1塊地方被人包圍絕糧斷水,命懸一線;在他的故國魯國遭到季氏輕視壓抑,遭到陽虎侮辱欺凌??鬃拥?生,顛沛流離、憂心忡忡、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他是在有道的圣人之中活得最為驚慌的1個人。

“以上所有的這4位圣人,在活著的時候沒有享受過1天的歡樂和富貴,死了之后卻有了流傳萬代的好名聲。人們幾乎把所有的贊美之詞都用在了他們的身上,但是,這又有什么用處呢?死后的那些所謂的名聲好與壞本來不是他們生前在實際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即使稱贊自己也不知道,即使獎賞自己也不知道,即使是責罵自己也不知道,即使是撒骨揚塵自己也不知道,這與樹樁、土塊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差別了。

“夏桀憑借歷代祖先遺留下來的雄厚資本,占據(jù)著至高無上的天子的尊貴地位,他的智慧足以抗拒滿朝文武大臣,他的威勢足以震動海內(nèi)讓各地的諸侯膽戰(zhàn)心寒;他恣意妄為,放縱自己享受著人間最豪華、美妙的娛樂活動以滿耳目之欲,他無所忌憚、為所欲為、橫行無忌、無所不用其極,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的1生活得高高興興、快快樂樂,他是天子中間活的最安逸、放蕩的1個人。

“殷紂他也是憑借歷代祖先留給他的豐厚資本,占盤踞著天子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他的淫威和邪惡在普天之下暢通無阻,他的意志和胡作非為普天之下沒有任何人敢于不服從,他在所有的宏偉奢華的宮殿里面肆意淫亂,整夜整夜里放縱情欲,肆無忌憚,無法無天,他拋棄一切禮義和道德的約束為所欲為。他的一生無視綱常、醉生夢死地活著一直到被人殺死,他是天子之中活得最放肆、最縱欲的1個人。

“桀和紂這兩個兇惡、殘暴、獨裁、沒有人性、沒有仁德、不知羞恥的家伙,雖然活著的時候有著尊貴的帝王尊稱,在活著的時候雖然放縱欲望過著過把癮就死的所謂的快樂日子,死了之后如愿以償?shù)氐玫搅擞揞B暴虐、無惡不作的壞名聲,成為后人的反面教員,真可謂是遺臭萬年。

“但是,僅僅作為1個人而言,死后的名聲對于他們活著時候的實際生活沒有任何影響,不論是好的名聲還是壞的名聲對于1個死人而言也絲毫沒有什么感覺,即使是對他們鞭尸他們也不知道了,既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既不會感覺到榮耀也不會感覺的羞恥,后人加在這些已經(jīng)死亡的人身上的名聲不論是好還是壞,這與加給那些樹樁和土塊好名聲或者懷名聲又有什么不同呢?那4位圣人雖然都得到了美名,但他們辛辛苦苦活了一輩子,到最后都以死亡告終。那2個兇惡殘暴的惡人雖然都得到了惡名,但他們高高興興活了一輩子,到最后也都以死亡告終?!?/p>

『評析』這段文字中的楊朱的這1席話,反映了楊朱學派的核心思想“貴己”“重生”。在楊朱看來,舜、禹、周公、孔子辛辛苦苦也是一輩子,桀、紂快快樂樂也是一輩子,最終都是1個死!死后名聲的好壞對于他們生前的生活沒有絲毫的影響。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影響逐漸式微,以致成為小眾認可的思想,儒家孔子衣缽的傳承人孟子對此十分著急,他就像大戰(zhàn)風車的唐吉歌德一樣,幾乎是單槍匹馬在與揚、墨等諸子百家龐大的群體抗爭,當看到自己勢單力薄的時候,悲哀的無力感從心底升起,甚至是氣急敗壞,破口大罵。就像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第九章》里表現(xiàn)的那樣不顧顏面大爆粗口:“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特別應(yīng)該強調(diào)的是楊朱的“貴己”“重生”思想符合人的本性,因此這些具有人性的思想在會在人群中不脛而走,勢不可擋!楊朱思想許許多多的內(nèi)容諸如“貴己”和現(xiàn)代自由主義思想相吻合,墨子的“兼愛”思想和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楊、墨的思想在先秦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幾乎都遭到滅頂之災(zāi)!圍剿這些有人性的思想似乎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的共識,經(jīng)過近3000你的毀滅性打擊,楊、墨等頗具現(xiàn)代性的思想幾乎被絞殺殆盡,使得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這些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思想家。如果不是自漢代以來的歷代皇帝都“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傾全國之力宣揚扶持儒家思想、傾全國之力打壓消滅諸子百家的思想,而是讓諸子百家自由發(fā)展、自由競爭,讓中國人自己自由地選擇相信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中國近3000年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文化絕對不會是儒家。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這大概既是中國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國人的悲哀!

『原文』楊朱見梁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

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畝之園,而不能蕓,而言治天下如運諸掌,何也?”

對曰:“君見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菙而隨之,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使堯牽一羊,舜荷箠而隨之,則不能前矣。且臣聞之:‘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蝿t?其極遠也。黃鐘大呂,不可從煩奏之舞。何則?其音疏也。將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謂矣?!保ā渡叹龝?列子》第225頁)

『譯文』楊朱進見梁王,告訴梁惠王說治理天下,對于楊朱而言就如同在手掌上玩東西一樣容易,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梁惠王不大相信楊朱的說法,于是問道:“請問先生,你連1個妻子1個妾都管不好,你連那3畝大的菜園里的草都除不凈,卻大言不慚地說什么治理天下對于你而言就就在手掌上玩東西一樣容易,為什么這樣說呢?”

楊朱回答道:“請問,您見到過那牧羊的人嗎?成百只羊的合為1群,讓1個5尺高的小孩子拿著鞭子跟著羊群,這個孩子想叫羊向東羊走羊就得向東走,想讓羊向西走羊就得向西走。如果讓堯牽著1只羊,讓舜拿著鞭子跟著羊,羊就不容易往前走了。而且我還聽說過:‘能吞沒船只的大魚是不會到小小的支流中游玩的,鴻鵲在高空飛翔的時候是不會落在小小的池塘里面的。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它們的志向極其遠大,小的東西它們看不上眼。黃鐘大呂這樣的音樂是不能給低級的、臨時拼湊起來的野班子這樣的舞蹈隊伴奏的。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它們的音律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巴格格不入。準備做大事的人是不過問小事情的,要成就大事的人是不在意小事情的,道理就這么簡單。”

『評析』這段文字把堯、舜作為圣人例證做大事的人不用做小事有些牽強附會,實際上舜,大事情做得好,小事情也做得十分出色,譬如種田、捕魚、制陶、侍奉父母、友愛弟弟、善待他人等等。楊朱的這套說辭,成為了后世大事做不了、小事又做不好或者說小事又不愿意做的眼高手低的人的托詞,起到了十分不好的作用。實際情況是: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荀況在《勸學篇》里說得深刻:“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睋?jù)《后漢書》載: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yè)。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nèi)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

『原文』子列子學于壺丘子林。

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則可言持身矣?!?/p>

列子曰:“愿聞持后?!?/p>

曰:“顧若影,則知之?!?/p>

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后而處先。

關(guān)尹謂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此所稽也?;冉悦鞫坏酪?,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嘗觀之神農(nóng)、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

子列子曰:“桀紂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疆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則危辱及之矣?!保ā渡叹龝?列子》第231頁)

『譯文』列子跟隨壺丘子林學習。

壺丘子林說:“等你悟出謙虛退讓、先人后己的道理之后,你就有了與我談如何保全自己這個問題的資格了?!?/p>

列子說:“我希望能夠聽聽你老人家說說怎樣才算是謙虛退讓、先人后己。”

壺丘子林回答說:“你回頭看看你自己的影子,就知道這個道理了?!?/p>

列子按照壺丘子林的要求回頭看自己的影子:每當自己的身體彎曲的時候,自己的影子也隨之彎曲;每當自己的身體正直的時候,自己的影子也隨之正直。那么,自己影子的彎曲與正直是隨著自己的身體的變化而變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而在于自己身體的情況。由此我們可以知道,1個人在社會上處境的窘困或者順利是由這個人以外的因素決定的,根源也不在這個人自己。這就是如果1個人做到了持后,反而會讓這個人處于前列的道理。

關(guān)尹對列子說:“如果1個人說話的聲音好聽、言辭優(yōu)美,那么回響也會是好聽和優(yōu)美的;如果1個人說話的聲音難聽、言辭粗鄙,那么回響也會是難聽和粗鄙的。身體高大的人,他的影子就會高大;身體矮小的人,他的影子就會矮小。1個人的名聲就像回響一樣,只有自己好的言論在先才會有好的名聲出現(xiàn);1個人的一生的回報就像影子一樣,只有自己善良的行為在先才會有豐厚的回報。所以說:1個人說話必須謹慎小心,因為你的話一旦說出來回響就會隨之產(chǎn)生;1個人行動必須謹慎小心,因為你的行為一旦付諸實踐回響就會隨之產(chǎn)生。所以,當圣人一聽到1個人的說話的時候,就知道他是什么樣的1個人,以及別的人會怎么對待這個人;只要看看這個人在過去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在未來將會做什么樣的事情。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先知先覺之所以是先知先覺的道理。掌握衡量人是非好壞的標準的尺度在于自身,你自己的所作所為,決定了你自己的是非功過,而不是別人把是非功過強加于你;別人怎么看待你的標準、原則、角度在別人的手里,你自己無法干預(yù)。通常的原則是,別人喜愛我,我就喜愛他;別人厭惡我,我就厭惡他。商湯王、周武王熱愛、愛護天下的黎民百姓,于是天下的黎民百姓就把天下送給了他們;而夏桀王、商紂王厭惡、殘害天下的黎民百姓,于是天下的黎民百姓就讓他們喪失了天下。天下的黎民百姓考察不同的天子,讓不同的天子有了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疾斓姆椒ê蜆藴识济髅靼装椎胤旁谀抢铮苊鞔_、很簡單,但是,許許多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就是不照著去做,他們以為自己可以成為例外,就好比出院子可以不通過大門、走路不用沿著道路一樣。不用正確的方法而傾心于歪門邪道去追求利益,這難道不是十分愚蠢的行為嗎?我曾經(jīng)了解過神農(nóng)、有炎的德行,研究過虞舜、夏禹、商、周時代的書籍,探討過許多禮法之士和賢能之人的言論,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存亡廢興的原因和道理都在我以上所說的話里面,從來就沒有過例外,1個例外也沒有!”

嚴恢問道:“就我所知,絕大多數(shù)的人學習道義的目的在于謀求財富,讓自己過上富裕的生活。現(xiàn)在只要得到了珠寶也就能夠致富了,那么,學習道義還有什么用處呢?”

列子回答說:“夏桀、商紂兩個殘暴的天子,就是由于只知道追求利益、奢侈、荒淫無度、輕視道義,才導(dǎo)致國破家亡的。幸好,有些道理我還沒有告訴你。一人如果沒有道義,只注重物質(zhì)利益,只知道吃得好、穿得好,那么,這樣的人和雞、狗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嗎?如果一群人之知道搶著吃飯,用角力相斗,遵循叢林法則,認同成王敗寇的原則,贏者通吃,勝利的就是宰制者,失敗的就任人宰割,那么,這樣的一群人不是和禽、獸一模一樣嗎?如果人通過自己的言行已經(jīng)讓自己成為雞、狗、禽、獸了,卻癡心妄想要別人尊敬自己,有這樣愚蠢想法的人只能是自取其辱。當失去了別人的尊敬的時候,那么這樣的人的意想不到的危險和侮辱就會接踵而來,最后的結(jié)局只能是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評析』這段文字,以舜時代的昌盛和夏、商、周的存亡興廢歷史告訴人們,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絕無例外。


評析典籍之舜-《列子》里的舜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金华市| 巨鹿县| 新营市| 乌拉特中旗| 偃师市| 卢氏县| 朝阳县| 五峰| 田林县| 上高县| 巴塘县| 钟祥市| 平武县| 仁化县| 将乐县| 徐汇区| 四子王旗| 维西| 苍梧县| 丰镇市| 九龙县| 宁河县| 尤溪县| 崇明县| 莎车县| 翼城县| 福州市| 祥云县| 布尔津县| 梧州市| 太和县| 莱阳市| 顺平县| 余姚市| 尼木县| 山阳县| 香港 | 紫金县| 偏关县| 青冈县|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