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四氣”和“八性”,你知道是什么嗎?中藥四性(四氣)指中藥寒、熱、溫、涼四
中藥的“四氣”和“八性”,你知道是什么嗎?中藥四性(四氣)指中藥寒、熱、溫、涼四種不同藥性,它反映了藥物在影響人體有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趨勢,是說明中藥作用性質(zhì)的概念之一。 四氣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藥性之氣源于《素問》,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溫之、熱者寒之”,“治以寒涼”,“治以溫熱”。而《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中記載:“藥有酸咸甘苦辛,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是有關(guān)藥性四氣五味的最早概括,其“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則是指出如何掌握藥物的四氣理論以指導(dǎo)用藥的原則。 四性中的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而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則是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所差別:溫次于熱、涼次于寒。故中藥四性的實質(zhì)可以看做寒(涼)、熱(溫)兩性。 一般而言,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即具有清熱、涼血、瀉火、清虛熱、滋陰等功效的藥物,藥性屬寒性或涼性。如病人表現(xiàn)為惡熱喜冷、面紅目赤、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數(shù)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石膏、知母、梔子等藥性是寒涼的。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即具有袪寒、溫里、助陽等功效的藥物,藥性屬熱性或溫性。如病人表現(xiàn)為惡寒喜暖、面色蒼白、肢冷蜷臥、舌淡苔白、脈遲或緊等,屬寒證。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附子、干姜、肉桂等藥性是溫熱的。 換言之,中藥的藥性與疾病的性質(zhì)是相對的,即遵循“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和“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此外,還有一些中藥藥性較為平和,寒熱偏性不明顯,這部分藥物稱為平性藥,但實際上其性平時相對的,在藥性上仍有偏溫或偏涼的不同,仍未超出四性范圍。 古人凡物可以治病者皆謂之藥。古人以草、木、蟲、石、谷為五藥;至于菜、介、禽、獸、入之入藥者,其類較少,但仍須以八法來區(qū)別。 何謂八法?即藥體、藥色、藥氣、藥味與藥形、藥性、藥能、藥力。前四者天然之質(zhì),后四者由推測而得。 凡動、植物、礦物等各物能具此八者方足為藥。 驗其體、觀其色、嗅其味,而后推其形、察其性、原其能、定其力,則厚、薄、清、濁、緩、急、躁、靜、平和、酷、銳之性,及走經(jīng)、主治之義乃可全面。 1藥體 體質(zhì)不同,功用便異。 如苗主升;根主降;頭身主補;莖主通利;枝達四肢;葉多主散;花屬陰;子主降又能生;仁主補又能潤利;蒂主宣;皮主表散;肉主補;汁主潤利; 中空者,主宣兼通利;內(nèi)實者,主攻里走下;大者性緩;小者性猛且銳;通者兼能行氣;濕者潤燥;滑利者滑下利竅。 2藥色 青色入肝膽;赤色入心與小腸;黃色入脾胃;白色入肺與大腸;黑色入腎與膀胱。 3藥氣 藥氣有體氣與性氣之別。 體氣:羶氣入肝;臊氣入心;香氣入脾,香能疏散,且醒脾陰;腥氣入肺;臭氣入腎。 性氣:如厚、薄、緩、急、躁、靜、猛、烈、酷、銳等。 4藥味 酸味,入肝走筋膜,主收斂;苦味,入心走血脈,主通瀉,能燥濕,能直降,能解毒;甘味,入脾走肌肉,能和緩,能補能潤;辛味,入肺走皮毛,能疏散,能祛風,利竅燥濕;咸味,入腎走骨髓,能軟堅,能凝結(jié),能下沉;淡味,入胃,主下滲。 以上甘、辛屬陽。甘、淡之中有寒性者屬陰,出上竅,發(fā)腠理,實四肢。酸、苦、咸屬陰,出下竅,走五臟,行六腑。 而一味藥之中,又有如升、降、浮、沉、定、守、走、破之類特性。 5藥形 辨其形狀、實質(zhì),如枸杞、抽葫蘆、連翹等,取其象形。 6藥性 寒、熱、溫、涼、清、濁、濕、燥。 寒主沉,熱主浮,溫主補,涼主清,濕主潤,燥主化濕。 清濁有以下之分: 清中清品,可清肺氣,有助天真,如沙參、石斛、白菊、貝母;清中濁品,可健脾陰,榮華膚腠,如人參、黃芪、白術(shù)、甘草。 濁中濁品,可滋肝腎強筋骨,如熟地、首烏、山萸、枸杞;濁中清品,可補心血,寧養(yǎng)神志,如丹參、棗仁、柏仁、麥冬。 辛、甘可發(fā)散,酸、苦可涌泄,清可滲濕,咸可沉下,生者多升,熟者多降。 7藥能 升、降、浮、沉、補、走、破之類,皆屬藥能。 8藥力 藥力即補可去弱,瀉可去閉,宣可去壅,通可去滯,輕可去實,重可去怯,滑可去膩,澀可去脫,燥可去濕,寒可去熱,熱可去寒,雄可走散,銳可下行,和可安中,緩可制急,平可制養(yǎng),靜可制動,皆藥力之作也。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藥品365種,分上品125種為君藥,中品120種為臣藥,下品120種為佐藥。 上品多無毒主祛病、輕身、益氣;中品或有毒或無毒,主流通經(jīng)脈,祛邪;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堅積除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