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上古神曲,一段跨越時空的奇幻流行

注釋與趣聞:
1. 從史料角度的話,本期可能相對沒那么嚴謹hh,畢竟音樂的民間傳播往往難以留下明確的史料——尤其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時,更是如同混沌體系,經(jīng)常需要從結(jié)果倒推過程,本期的部分內(nèi)容我也是參考了國內(nèi)外論壇的腦補和推理。這種情況在中亞—東亞段的傳播過程中尤其嚴重,以至于《哇哈哈》與《于斯屈達爾》的繼承改編關(guān)系也有很多難以探知之處(畢竟《哇哈哈》的副歌旋律更多貼近吉爾拉),這部分大家當個趣聞看就好。不過此曲在歐洲、西亞南亞以及北美的傳播路徑倒是還算嚴謹,實物證據(jù)和相關(guān)論文均有,即便將跨越帕米爾的傳播完全排除,“世界級流行歌”這個名頭也名副其實。
2. 視頻中提及的另一首新疆民歌《吉爾拉》情況也有些類似,這首曲子的旋律在羅馬尼亞、俄羅斯與西班牙都有流傳,結(jié)合其幾個標題版本,推測最初是一首吉普賽民歌。相比《于斯屈達爾》,這曲子的傳播路徑還要更為模糊一些——至少我們基本能確認前者的旋律發(fā)端于伊斯坦布爾。
3. 關(guān)于各民族演奏此曲的資料,各位可以參考一個2003年保加利亞拍攝的紀錄電影《whose is this song?》………標題也很直白哈,“這丫曲子到底是誰的?”
4. 歌曲標題中的于斯屈達爾現(xiàn)在就是伊斯坦布爾的一個區(qū)——當然,在曲子創(chuàng)作的時候還是個衛(wèi)星城,類似加拉塔,是德意志帝國“2B鐵路”的重要樞紐。也許以后可以漢化成《去昌平南口站的路上》———考慮到伊斯坦布爾已經(jīng)不是土耳其首都,叫《去虹口江灣站的路上》也不是不行。
5. 歌曲的另一個常用標題是《Katibim》,一般翻譯做《我的秘書》或者《我的書記》,所以部分歌詞介紹中會把歌詞的男主角視為女主人公的仆人。但考慮到馬哈茂德二世改革后的時代背景,該時期只有政府雇員多采用歌詞中描述的西式著裝,所以猜測主角應(yīng)該是個政府文員/書記之類的職業(yè)。1968年土耳其人依據(jù)此曲劇情拍攝的電影《katip》中,男主角選用了書記員這一身份——但被炒魷魚了。
6. 土語版本歌詞的漢譯:
去于斯屈達爾的路上 大雨傾盆
我的書記員拖著長袍 泥濘滿身
仿佛從夢中剛剛醒來 目光無神
我和書記員彼此依靠 風雨何懼
忽見那襯衫筆挺依舊 頓消愁緒
往于斯屈達爾的路上 掏出手絹
我把這土耳其的蜜糖 裹在里面
書記員始終伴我左右 不離不散
我和書記員彼此依靠 風雨何懼
忽見那襯衫筆挺依舊 頓消愁緒
7. 對此曲的起源的猜測除了伊斯坦布爾外還包括了幾個版本,比如亞美尼亞起源說,保加利亞起源說,希臘起源說,伊朗/伊拉克起源說以及蘇格蘭起源說(認為源于克里米亞戰(zhàn)爭時期在伊斯坦布爾駐扎的蘇格蘭士兵)。目前對此曲公開演出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于1883年,演唱者是一個名叫Dihran Tsohatzian的亞美尼亞人,但在當時該曲目已然相當流行。一個叫做Kounadis Archive Virtual Museum的在線博物館保存了此曲最早幾個版本的錄音,各位有興趣可以聽聽。
8. 比較好玩的一個事情是,在石夫先生改編哇哈哈的第二年,日本人也出了一個此曲的專輯,演唱者是江利智惠美。大約也在這個時間段,這曲子還傳去了牙買加,變成了一首雷鬼音樂……應(yīng)該說變成《哇哈哈》倒也不令人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