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7系列航程變遷簡史
? ? ? ?1971年,防空軍將戰(zhàn)術技術任務書,分發(fā)給各設計局。這可以說是蘇-27的第一份性能要求。任務書中要求,遠景前線殲擊機航程應該要達到低空1000km,高空2500km。其實這個指標得出的方法也相當簡單,目標機“F-15”提高百分之10左右(蘇聯(lián)預計F-15A航程2300km)。

? ? ? ?而在1977年的時候,利用實體模型和飛機草圖進行了評審(與1977年生產(chǎn)的“蘇-27”飛行狀態(tài)完全相同,非蘇-27最終設計)。最終海平面近地航程約為1400,高空最佳巡航航程為4000km。但是由于AL-31耗油率遠遠未能達到指標,但是重量計算方面上沒有充分考慮火控系統(tǒng)和機載設備的重量,所以可以說這個設計指標根本無法達到(至于各種結構等增重根本不再考慮之內),而這次也為日后大幅度變更設計埋下了伏筆。

? ? ? 而在1982年的T-10-15驗證機驗證中,取得了11km高空航程3700km的成績。

? ? ? ?而在1983年國家聯(lián)合鑒定試驗B階段中,聯(lián)合鑒定試驗階段蘇-27取得了1380km的近地飛行航程和3880km高空飛行數(shù)值。這個數(shù)值可以認為是最初的蘇-27的上限值。

? ? ? ? ?當然蘇-27日后蘇霍伊官網(wǎng)等宣傳資料將航程(高空航程)都標注為高空航程?3530km,低空(海平面)1340km。這既有可能是實際交付作戰(zhàn)狀態(tài)時增加了設備和重量導致航程下滑,也有可能是標準更加的嚴格。不管怎么說,現(xiàn)在來看蘇-27sk航程上限值就是這個。

? ? ? ?到了蘇-27UB(雙座)的時候,航程則下降到了3000km,為了解決航程的問題,蘇霍伊為其安裝了空中加油裝置。另外蘇-27UB的原型機從T-10U改名為T-10PU,這也是蘇-30的起源。以后蘇-30系列,無論是高檔的蘇-30MKI/SM還是低端一點的MKK航程數(shù)據(jù)在官網(wǎng)都被定在高空3000km,低空(海平面)1270km,和蘇-27UB一脈相承。

? ? ? 到了27系列最終大改型--蘇-35,在空中增加到了19噸和內油增加到了11.5噸后,航程比起蘇-27sk還有一定的進步,達到了高空航程3600 km,低空(海平面)航程1580 km的數(shù)據(jù)。

? ? ?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蘇式轉場航程一般不能與美式航程直接對比。舉個簡單的例子,達索宣稱陣風戰(zhàn)斗機在干凈外形下,僅憑借內油可以以450節(jié)在低空飛行1小時30分鐘,折合過來航程為1250.1km,那么和之前對比接近蘇-30系列的低空轉場航程,那么你第一反應難道不是覺得是達索在吹牛逼嗎?而一般美式戰(zhàn)斗機通常意義上轉場航程指的是執(zhí)行H-H-H任務時的作戰(zhàn)航程,要求還是比較嚴苛的,恐怕難以直接對比。
? ? ? ?END

喜歡UP的內容可以點一波關注和贊,對于專欄以后些什么內容也可以在留言區(qū)留言。
最后吐槽一句,b站的專欄用起來槽點真多(什么時候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