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文史資料 第7輯 紙扎工藝及其民風習俗 (一)
作者:張文獻 巍山縣解放前紙扎工藝,在我州乃至我省,可以說遠近馳名。這項工藝的創(chuàng)始人,是原蒙化縣(今巍山)文華鎮(zhèn)太平上街(今后所街)的芮昆山家。筆者幼年時的住家后門,就斜對著芮家的大門,由于是近鄰,加上我自幼酷愛工藝美術,所以經常到芮家觀看他們做活,對他家精湛的工藝,至今難忘?,F將我記得的情況,分別記述于后,以供讀者參考。 一、芮家成員簡況 芮家是漢族,祖輩也非本地人氏,據說也是明洪武年間隨明軍征云南到巍山落籍的,他們也和巍山城里的絕大部份漢族人民一樣,都說始祖是由南京順天府柳樹灣來的。由于芮氏族譜和家譜,在“文……命”初期掃“si舊”時,也和千家萬戶樣,全部交出(包括祖先盒),集中焚毀殆盡,無從查考。芮家的老輩我只記得芮恒泰和芮昆山他倆,是親弟兄,芮恒泰居長,是我們后所街的飽學老者之一。他學識淵博,在他家座東向西的主樓上,辦過私塾,城里鄰近的子弟,都到他家上學,群眾稱他為“芮老君師”。芮恒泰生有三子,長子名澤春,次子名華軒,三子早亡,其弟芮昆山,生子二人,長子名守庵、次子名榮興。芮昆山是紙扎工藝的創(chuàng)始人,其長子芮守庵也像他大伯一樣,很有學識,未繼承父業(yè)。他的弟弟芮榮興,高小畢業(yè)后去國民黨軍隊里當兵,以后落籍到南澗縣山區(qū)另行成家未歸。芮昆山的全部技術,反而傳授給他的侄子芮澤春。澤春自幼聰敏過人,他青年時畫的門畫,就非常美觀,他在繼承了叔父的操業(yè)以外,并能粘裱字畫、塑佛以及做棺罩、靈亭等,是一位多面手的藝人。 解放后,由于人們的觀念變了,他家原來的紙扎工藝,已不適應新時代的潮流,從一九五0年起,他便停業(yè)在家養(yǎng)老,于五十年代中期病逝。 二、芮家的工藝門類 芮氏的紙扎工藝品,種類繁雜,為容易說明問題起見,筆者就記憶所及,概括為:殉葬用品、祭祀用品、求雨用品、節(jié)日用品、其他等五大類,茲分類介紹如下: 甲、 殉葬用品,一般多以貧富情況而定所用殉葬品種類,家庭富裕的人家,戶主亡后為了顯示榮耀,不惜重金制備發(fā)喪用的殉葬品,數月前便去請芮家制做。品種如: (1)方神:據說姓方名弼,乃開路之神,系用竹篾扎成,表上雙層白棉紙,加以彩畫,其造形為頭戴平頂沖天盔,身著鎧甲蓋紅袍,腳踏粉底皂靴,左手拿著方形的翻天印,右手執(zhí)方天畫戟,矗立于一方形的木制神臺上,迎送用十二個人抬。這種方神的臉面是用粘泥土做的母子模型,裱很多層,紙干后取下,裝連在扎好的頭上彩畫的。它額中多著一支眼睛,名曰慧眼,據說可以看到擋路的妖魔鬼怪。其胡須是用染黑的麻皮撕細裝上。這種方神扎時分為三段扎制,用時順序安裝成一整體,連底架(即方形木臺)高約一丈八尺,看去十分威武。 (2)接引佛:即佛教中說的“南無阿彌陀佛”。做法和扎方神一樣,也是分三段最后安裝連接成整體的,其高度不亞于方神。其造形與佛教寺中泥塑的接引佛一模一樣,端莊慈祥。據說是引渡亡人上西天之意。 以上兩種造像用途各別,方神是男性亡人發(fā)喪用,接引佛是女性亡人發(fā)喪用。來芮家門前接神(佛)像時,先要用一支公雞弄破雞冠上的血用以點光,并在像前擺設香案,供獻祭品,燒錢化紙后,才迎到死者大門口外擺著。在未發(fā)喪前,每天都要供獻祭品。其中方神供葷的、接引佛供素的。 (3)繚錢:全用白棉紙剪成古幣通孔錢式樣(相連的),粘成圓桶形,連接于寶蓋頂上(呈六方形狀),高度約一丈五尺,沿邊系有麻線、麻繩。寶蓋六邊貼有五色纓絡,每角均懸有彩色墜子,墜子上系有碗大的平面飾物,如套環(huán)、盤、圓壽字、梅花……等形狀各異的東西(兩面花紋一樣)。每股飾物用染色麻桿中間穿上細麻線,每間隔一尺長拴上飾物,吊于寶蓋角上,長度與一豎繚錢的高度相稱,迎風搖動,五彩繽紛,異常美觀。此種繚錢就等于是亡人的錢庫,未發(fā)喪前,懸掛于大門兩邊。 (4)俑人:也是用竹篾扎的,一男一女,扎得有七、八歲的孩子大,外穿用棉紙做的彩色古裝,用以放置在靈堂內桌案兩邊,男左女右,表示死者隨身攜帶的使喚傭人。 (5)四獸:即俗稱的獅、象、鹿、馬。用竹篾扎得有三尺多長、約四尺高的青獅、白象、白馬、黃鹿各一支,也是擺設在死者的大門外。 (6)銘旌牌,用一張木制單桌,上面扎成一個牌位式樣,頂端的撲頭是一支彩鳳,中間是按照所請題旌人對死者評寫的全文,全用赤底金書。所請題旌人是本邑官紳或歷史上有功名者。這種銘旌牌安設于死者大門的正對面。 (7)二十四孝:是用24張長方形矮木桌做基盤,上面制作出歷史上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的人物情節(jié),以泥塑結合紙扎的工藝,形象地塑造出每個行孝故事的內容。例如“聞雷泣墓”、“孟琮哭竹”、“王祥臥冰”、“滋蚊飽血”、“大舜耕田”,“安庵送米”……等等。不論人物造型、房舍布局、山水林木、魚蟲鳥獸,做得維妙維肖,栩栩如生,觀者無不稱奇。 (8)靈亭、棺罩:芮家制備有發(fā)喪用的靈亭(包括死者像亭、牌位亭、救苦天尊亭)。棺罩為木架加紙扎,供發(fā)喪人家臨時租用。 上述這些殉葬工藝品,相對而言,都是縣城的地主、資本家才花得起錢,一般的貧苦人民,是不敢思議的。有的殷實戶(中等生活水平者),像“方神”、“接引佛”、“繚錢”、“二十四孝” 等類的東西,也未見訂制過。這些物件如全部制齊,在舊社會最少也得花半開銀圓千元以上。因為芮家許了活計后,三個人(平均數)天天做,也得做兩個月以上,除去各種原料成本外,他們也只能收獲中等技術工類工的工資,可度溫飽生活而已。 乙、js用品,主要包括打醮、斗會神像等,具體有下例品種: (1)天尊神像或天尊牌位。巍山縣城解放前城墻未拆除以前,從區(qū)域上分為“城里”和“城外”,一般的習慣上是從北鼓樓小圓城為界,以南的城內范圍稱“城里”,以北的大片居住區(qū)稱“城外”。歷史上傳統的打醮活動,便形成輪流舉辦,一般情況下都是每年春天舉行,大都在農歷三月,就是城里辦一年,城外辦一年。城里辦的會場設于原關圣街武廟內,即現在縣交通局和經委機關內,城外辦則在北社學,即現在的群力小學校址內。城外打醮迎送的天尊是扎三個大牌位,上面分別寫著馬天尊、瘟天尊(俗稱太保)、王靈官的圣號,而城里打醮,對這三位神像,則須紙扎出來。這三位圣像均是穿戴盔甲的坐像,高約四尺六寸,仍分頭部、胸腹部、兩腿三部扎制,然后連接起來,裝備在一四方形八仙桌上供奉。扎的大牌位每個高約五尺六寸,寬約二尺六寸,撲頭上是二龍搶寶,兩側耳是雙鳳凌云,中間的圣號是赤底金書的仿宋字,底座是日出滄海圖。上述三位神像扎得十分威武,各具特色。 (2)龍舟,也是打醮必然要做的,不分城里城外辦會都要制作。它是用茶豆椿先做一個長條形的木架,長約六尺,寬一尺三寸,高約二尺五寸,然后在架子外面用竹篾扎成龍舟形式,舟上兩邊坐著一些各種形狀的紙人,據傳是傳播瘟疫的魔鬼。醮會到第三天上,就要跑龍舟送瘟魔,例如城外打醮送龍舟是由北社學出發(fā),經月華街、日升街,進北城門,過北街、星拱樓、南街出南城門,順燒香路下萊秧河,在河中焚燒。跑龍舟時前面一人放散黃煙(用石磺粉和火藥做的),用兩個身體強壯的伙子,前后各一,抬著龍舟跟著放黃煙的人一直跑到燃燒處。龍舟過處,每家的小孩都躲避起來不敢看,因家長交待說小孩子看了會肚子疼,怕染上瘟疫,其實哪有這回事。 (3) 白鶴:打醮會場門外和每年六月在巍寶山文昌宮做南斗會(正會六天,獻雷一天,起落共七天),九月在玄龍寺做北斗會(正會九天,獻雷一天,共為十天),都要立幡桿各三棵,每棵三丈多高,上面斜掛一竹桿,尖端懸紅布做的長幡,一端另系一繩子,用以調整竹竿的傾斜度。竹竿中端拴一長繩于幡桿上端,可升可降。幡桿頂上扎有青松枝,上面扎有展翅的白鶴立于松枝上,以示吉祥。這種紙扎白鶴,也要在會前請芮家訂制。 (4)壁燈:打醮也好,朝斗也好,一天到晚都要念經做法事。參加做會的群眾很多,不少人都住宿在做會處,夜間招待宵夜。解放前沒有電燈照明,凡通道夜間比較陰暗處,只好裝置一些紙扎壁燈(里面放有香油燈),用以照明。這種燈有的像豬腰子形、有的似三方亮燈,棉紙裱后,上面多用桃紅色彩畫。 (5)上表托盤,也是做會處代百姓上奏天神,祈求清吉,祈求年豐人壽,賜福賜祿、六畜興旺……等等裝奏表或紙火用的。這種托盤為長方形,寬約一尺二寸,長約一尺八寸,深約二寸,呈四邊斗口形,竹篾扎得比較平整密實,棉紙裱得較厚,四邊彩畫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