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名詞簡釋》2.7.3 勞動力 勞動力商品
【本文轉載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6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3、勞動力 勞動力商品[i]
? 勞動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精神力的總和。馬老師說:“我們是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肉體力和精神力的總和,它存在于一個人的身體中,存在于他的活的人格中,他把它推動時,通常會生產某一種使用價值?!盵ii]
? 勞動力是生產的能動性因素,任何社會的生產都不可能沒有勞動力;生產資料只有在勞動力的運用下,才能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中發(fā)揮作用。但勞動力作用的效果,人們的勞動技能和經驗又是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善而日益發(fā)展的。
? 勞動力是任何社會中一切正常的、發(fā)育成熟或比較成熟的人都具有的,但勞動力當作商品來買賣,則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現象。
? 勞動力成為商品要求一定的前提條件:(1)勞動力所有者必須在人格上是自由的人,也就是說,他既不能是nl,也不能是農奴,而應當是在法律上自由的人;(2)勞動力所有者應當不具有任何足以使他成為獨立生產者的財產。因為,如果他有了這種財產[iii],他就不會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成為獨立的生產者了。由此可見,勞動力成為商品,要求勞動力所有者必須在兩方面是自由的,即:在法律上是自由的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上是自由的 ???自由得一無所有。
?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勞動力所有者在出賣他唯一所有的商品即勞動力時,應該是按一定期限來出賣,如按小時、按天、按月以至于按年等。他不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終身出賣,如果是這樣,那他實際上就是出賣了自己的身體本身,而不是出賣勞動力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是nl,不是出賣勞動力的工人。
? 勞動力成為商品,這意味著歷史上一個極大的轉變。這一轉變表明,以前的成千成萬的小商品生產者??? 主要是農民和手工業(yè)者,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都喪失了生產資料,變成了受雇于資本家的工資nl。
? 作為商品的勞動力,也具有二重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它有創(chuàng)造包括剩余價值在內的新價值的能力。資本家購買的正是這種勞動能力,而不是勞動。勞動和勞動力的區(qū)別就在于:勞動力是指存在于人的身體中的勞動能力,而勞動則是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它是處于流動狀態(tài)中的。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以后,就強迫工人為他勞動,換一句話說,就是消費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的消費[iv],會創(chuàng)造出新商品和新價值來[v]。勞動力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的消費,是一種斷然的消費,例如一個面包被人吃了,它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便不再存在,更不會由此引起新價值的產生。但勞動力這一商品的使用價值的消費,卻能創(chuàng)造出比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更大的價值,而這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點。
? 勞動力的價值由什么來決定呢?
? “勞動力的價值,像其他各種商品的價值一樣,是由生產這種特別物品,從而再生產這種特別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盵vi]勞動力存在于活人的身體中,因而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也就是工人自身生命的維持。而工人要維持自身的生命,就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資料。這一定量的生活資料應該包括這樣幾部分:(1)勞動者本人維持生活的費用,如食物、衣服、燃料、住宅等等物質生活所必需的費用。在這一部分中,還應該包括工人購買書報、看電影、觀劇等費用。(2)勞動者贍養(yǎng)家庭和子女所需要的費用。每個勞動者總是要si亡的,而資本主義生產的連續(xù)進行則不斷需要勞動力,因此必須使勞動者有可能養(yǎng)活家庭,以便在他si后能夠有接替者。(3)勞動者的一定的教育費用。為了使勞動者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以適合于資本主義的剝削,一定的教育和訓練是必要的。上述這些生活消費品或其他物品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都是當作商品來買賣的,它們都具有價值,因此,這些物品的價值總和就構成了勞動力這一商品的價值。
? 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生活中,資本家隨時隨地都力求把工人階級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條件降到最低水平。因此,實際上勞動力的價格通常是低于它的價值的。
? 勞動力的價值小于勞動力消費時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其中的差額就是被資本家無酬占有的剩余價值[vii]。
? 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自己掌握了生產資料,從而消滅了雇傭勞動制度,勞動力不再是商品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是擺脫了bx的自由勞動者。
注:
[i]《政治經濟學教科書》1959年版,第67頁。
[ii]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76頁。
[iii] 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iv] 即勞動。
[v] 其中包括剩余價值。
[vi]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81頁。
[vii] 參見“剩余價值”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