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
大家庭的家族,便是人群社會的基本,猶如一個小國的雛形,而且它所注重的是禮治,而不是“法治”。“禮”是文化的教養(yǎng),道德榜樣的感化。“法”是人為建立適應時(間)空(間)環(huán)境的規(guī)矩,用來管理人的行為,使其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可以平衡利益、調(diào)整利害沖突。殷周以前,中國文化的政治指標是以禮治為主,法治僅是輔助禮治不足的偶爾作用。如果要研究討論禮治和法治的比較,問題可不簡單,必須要從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人類經(jīng)濟發(fā)展史等等學科來綜合研究。 我們現(xiàn)在提到禮治、法治的問題,只是要大家了解孔門儒家的傳統(tǒng)學問的主旨所在,是以人本位的“人倫”之道出發(fā),外及“為政”的原則原理。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道理,都不外于這個范圍,它并不是講政術、政法的運用法則。明白這個道理,才好對原本《大學》、《中庸》等書,去學習了解它的精義所在。 同時更要了解,由于傳統(tǒng)文化以“宗法社會”的“家族”為主,從夏朝開始,由堯舜以來的“公天下”,一變?yōu)椤凹姨煜隆?。到了周秦以后,確立以一姓一家為代表的國家天下,“大家長”號稱“帝王”。這個制度習慣一直運作了兩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與西方后期的民主等思想相結合。與孟子所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完全一致。但在我們的文化思想習慣的血液中,至今還存在著“宗法社會”帝王“大家庭”的陰影。 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我還親自碰到來自田間的農(nóng)民七八人,手執(zhí)杏黃旗身背大關刀,沖進成都“皇城”大殿,登上皇帝寶座自稱“天子”。這是真人真事。其他軍閥、政客、學人們,也還有不少如曹操所說,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思想呢!七十多年前,有一位清朝遺老親口對我說:“你看吧!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了嗎?他們不知道北伐成功,正好是政治南伐呢!”那時我還年輕,不懂就問,什么叫“政治南伐”啊?他說:“做官、玩法、貪贓、腐敗、無能、爭寵、爭權,都跟清朝以前的帝制時代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外表不一樣而已。而且他們還不像帝制時代有水平,那時文雅多了!你父親要你讀書不做官,是對的?!淮E官九代牛’,來償還罪孽,可怕?。 崩蠈嵵v,他這一番話,我數(shù)十年來記憶猶新,世事幾經(jīng)反復,愈看愈不是滋味。這真如張問陶的詩所說:“一編青史太陳陳,上下千秋笑轉輪?!睂⒔粋€世紀的革命,百年來的歲月,反反復復,依然如故,真的令人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