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三十八)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邢昺疏:“孔子”至“在得”。注釋說:這一段是講從小到老,君子所要警戒和謹慎的三件事。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鄙?,指年紀二十九歲以下的年輕人,因為這個時候他的血氣還很弱,筋骨還未發(fā)育成熟,貪好美色會損傷身體,所以要節(jié)制。說“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眽?,指筋骨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此時的血氣剛強,喜歡和人爭斗,所以要節(jié)制與人發(fā)生爭斗。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崩希肝迨畾q以上。得,指因為貪婪而使用手段獲得。到這個時候人的血氣衰落,反而喜歡聚斂,所以應該節(jié)制。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邢昺疏:“孔子”至“之言”。注釋說:這一段講君子對他人恭敬。小人對他人傲慢。說“君子有三畏”,心服稱為畏。夫子說讓君子心中所敬服的有這樣三件。說“畏天命”,指人行善事,天會降百祥給他;人行不善事,天會降百殃給他。順天命則吉,逆天命則兇,這是天道,所以君子敬服天命。說“畏大人”,大人指圣人,圣人有與天地一樣的德行,所以君子敬服圣人。說“畏圣人之言”,圣人所講的話,所講的道理深遠,不可輕易明白,所以君子敬服圣人說的話。說“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夫子說小人的行為剛好和君子相反,天道看著虛無縹緲,所以小人根本不會去敬服。說“狎大人”指習慣性的調(diào)侃圣人。圣人因為正直不放肆,所以小人喜歡調(diào)侃他們。說“侮圣人之言”,侮,指輕蔑圣人說的話,因為圣人說的話道理很深,人無法輕易明白他在講什么,所以小人輕蔑他們所講的話,認為全是廢話而不去理睬。 何晏注:“順吉逆兇,天之命也”。(《論語》里的一句注解。)注釋說:在《虞書·大禹謨》說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孔安國說“順天道吉,逆天道兇,吉兇的報應,如影子跟隨身體,響之應聲,這話不假?!钡乐柑烀?,天命肯定會回報的,所以應該敬服。 何晏注:“大人即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注釋說:《易》說“利見大人”,指圣人。在《乾卦·文言》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莊氏說“指覆載,如果像日月一樣的功德,便能照明一切。如果像四時的功德,便能使一切有次序,能如春夏一樣獎賞,秋冬一般刑罰。如果像鬼神一樣的功德,便能判定一切吉兇,了知行善福報,行不善惡報。”這里舉像天地功德,只是舉其中的一方面。 何晏注:“恢疏,故不知畏”(《論語》里的一句注解。)注釋說:按照《老子·德經(jīng)》里面的說法“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講天網(wǎng)恢恢,看起來虛無縹緲,但刑淫賞善不失毫分。 何晏注:“直而不肆,故狎之”(《論語》里的一句注解。)注釋說:肆,指放肆。說圣人為人正直不放肆,所以小人習慣性的調(diào)侃他們。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邢昺疏:“孔子”至“下矣”。這一段是勸人學習。說“生而知之者,上也?!敝甘ト恕Uf“學而知之者,次也。”夫子說通過學習而知道,遜于圣人,指賢人。說“困而學之,又其次也?!痹居行┤瞬幌矚g學習,但做事的時候因為知識儲備不夠而遇到困難,于是發(fā)憤學習的人,這類人遜于賢人。說“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指知道遇到困難是因為自己學識不夠,但還是不想學習,這是下愚之民。 何晏注:“孔曰:困,謂有所不通”(《論語》里的一句注解。)注釋說:說不能通達自己必須了解的事。在《左傳·昭公·昭公七年》里說“昭公到楚國去,鄭簡公在師之梁慰勞昭公。孟僖子做副手,不能相禮。孟僖子不滿意自己對禮不熟悉,就學習禮?!边@是講做事遇到困難而學習的事例。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邢昺疏:“孔子”至“思義”。注釋說:這一段是講如果君子能用心思慮這九事,便能讓自己符合禮義。說“視思明”,目睹稱為視,能見到細微處稱為明,夫子說君子看到一切事物,會思考其中的細微處,如離婁。說“聽思聰”,耳聞稱為聽,能聽到遠方的聲音稱為聰,夫子說君子聽到一切聲音,應當思考再進一步去聽仔細,如師曠。說“色思溫”,夫子說人的臉色不可以太嚴猛,應該思考如何溫和待人?!懊菜脊А?,人在待人接物時,不能表現(xiàn)出一副驕亢樣子,應該思考恭謹謙遜與人接觸。說“言思忠”,自己所要說出的言論,不可在內(nèi)心有所隱瞞,應當思考如何盡忠心。說“事思敬”,人在做事的時候大多會懶惰懈怠,君子應該經(jīng)常思考謹慎誠敬。說“疑思問”,如果遇到疑難的事,應當思考向他人求教并分辨清楚。說“忿思難”,如果遇到他人故意刁難,自己肯定會很生氣。心里雖然很生氣,也不可輕易表達出來,應當先思考后果是否有利于自己?假設因為生氣,而忘記自己以及親人的安危,是不會思考危難的人。說“見得思義”,夫子說如果通過途徑能得到利益,應當先思考是否符合禮義,符合禮義的利益才可以去獲取,不可茍取。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邢昺疏:“孔曰”至“人也”。注釋說:這一段講行善的人很少。說“見善如不及”夫子說要積極去行善事。說“見不善如探湯”,人在試探熱水時,稍微碰一下馬上迅速把手縮回來,夫子用來比喻應該快速遠離惡事。說“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狈蜃诱f近代和古時候都有積極行善,見惡事快速遠離的人。說“隱居以求其志”,指隱遁幽居,來成全自己的志向。說“行義以達其道”,喜歡行持禮義所規(guī)范的事,來達到仁道的標準。說“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夫子說這樣的人我只知道他們所說的話,孔子明確指出古時候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但是現(xiàn)在沒有,我見不到這樣的人。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邢昺疏:“齊景公”至“謂與”。注釋說:這一段講因為仁德而顯高貴。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景公,齊國的君王。景,是謚號。四匹馬稱為駟。千駟,四千匹馬。夫子說齊國君王景公很富有,他有四千匹馬,但是,他也就是個很富有的人,到他死后,沒有任何德行。說“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夷、齊,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讓出王位,來到周國。二人到達周國,遇到武王準備伐紂,于是去規(guī)勸武王,但武王不見他們。到武王殺了紂王,他們根據(jù)道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便在河東郡蒲坂縣首陽山下采薇而食,最后二人餓死,民眾到現(xiàn)在還在贊美兩位是古時候的賢人。這就是所謂的有道德的人。 ?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邢昺疏:“陳亢”至“子也”。注釋說:這一段是勉勵人要學詩、學禮。說“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伯魚,孔子的兒子,也就是孔鯉??鬃拥膶W生陳亢以為伯魚是孔子的兒子,一定能聽到別人所聽不到教導,所以他問了伯魚。說“對曰:未也”,伯魚回答說并沒有聽到什么別的教導。說“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伯魚對陳亢說:我的確沒聽到什么特別的教導,有個時候夫子曾經(jīng)單獨站在大廳里,孔鯉快步經(jīng)過中庭。夫子見了問我“詩學習了嗎?”我回答說“還沒?!狈蜃佑终f“不學詩,怎么與人交流?!币驗楣糯膶W者都會引用詩經(jīng)里面的句子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意思,如果不學習詩經(jīng),怎么與人交流?孔鯉急忙退下努力學習詩經(jīng),直到通達詩經(jīng)。說“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庇衷谀骋惶欤蜃幼约阂粋€人站著,孔鯉從他跟前經(jīng)過。夫子叫住他,問“學習禮了嗎?”孔鯉回答說“還沒”夫子說“如果你不學習禮,將無法在人前立身?!币驗槎Y是教導人恭儉莊敬。做事按照禮的人安全,做事不按照禮的人會有危機,所以不學習禮的話,很難在人前立身??柞広s緊退下去學習禮,直至通達它們。說“聞斯二者”,意思是說真沒聽到什么特別的教導,只是叫我要學習詩、禮。說“陳亢退而喜”,陳亢與伯魚聊完后,帶著喜悅的心情離開。說“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标惪焊锌恼f“一開始想打聽下有沒有特別的教導,現(xiàn)在我了解了學習詩可以與人交流,學習禮可以在人前立身,而且孔鯉竟然是因為過中庭,才得夫子教導了幾句,從這點可以知道孔子不嘻嘻褻慢,真是個君子,對他兒子跟我們這些學生一樣。”因為陳亢了解了這三件事,所以喜悅。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邢昺疏:“邦君”至“夫人”。注釋說:這一段是正夫人的名稱。說“邦君之妻”,指諸侯的夫人。妻,齊的意思,說和他丈夫一樣的地位,上下都可以這樣稱呼她,所以說邦君之妻。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的意思是能幫扶君王成就仁德。諸侯自己的妻稱為夫人。說“夫人自稱曰小童”,夫人會謙虛說自己如小童弱小。說“邦人稱之曰君夫人”,國中的臣民知道她是君王的夫人,所以稱她為君夫人。說“稱諸異邦曰寡小君”,諸,于的意思。這個國家的臣民對他國的臣民稱呼自己國家君王的夫人時則稱為寡小君。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因為我們對他國的人稱自己的君王時稱為寡君,謙虛說寡德之君,夫人相對與君王地位低,所以稱為寡小君。說“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他國君王的妻也稱君夫人。因為在那個時候,諸侯嫡妾不正,稱號隨便叫,所以孔子正言其禮。 (季氏第十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