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GDP首次跌出全國前十,天津的“大變局”早就開始了
千年的歷史看西安,百年的歷史看天津。
可這些日子,天津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了,根據(jù)官方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前三季度天津的GDP為10095.43億,四十年來首次跌出全國前十。

圖源·搜狐城市
天津是什么地方?直轄市,華北第一港,十大工業(yè)之城中中唯一一座北方城市。
作為京津冀一體化中的一個重要支點,這里牽扯到的不止天津本身,更有來自全國的資本目光。那么今天冷先生就來聊聊在天津,這座百年大港的經濟變局。
01
一百五十年前,天津因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開阜,拉開了它作為北方經濟第一城的序幕。
英國人來了,法國人緊隨其后?!熬艊饨纭敝婿』I交錯政商云集,而腦袋活絡的中國人也在租界外辦起了報社,工廠,郵局,還有學校。
他們看重的當然不可能是這里的自然風光,相反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才讓天津城市的發(fā)展賺得了第一桶金。
在天津的東邊是渤海海岸,西邊是國都京師,大運河自南向北穿過城市,又與東西走向的海河交匯于此;這里天生就是個貨流集散地。
洋人們大多從海上來,一旦在天津站穩(wěn)腳跟,大半個華北都能被天津輻射到。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津的定位就是北方的上海,盡管這里的經濟基礎不及上海,但極度接近中國政治中心的優(yōu)勢卻非常明顯。
新中國建立后,天津一度保留了直轄市的地位但又被廢除,直到1967年天津才恢復了這一地位。
為啥天津會出現(xiàn)反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在全國范圍內的功能性下降。
過去天津是北方第一大商阜和港口,每年的貿易吞吐量僅次于上海。但很顯然,前三十年這條路已經完全被堵死,天津再厲害也擰不過歷史的進程。
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批入駐天津的國企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海鷗牌手表,飛鴿牌自行車成為了全國高端商品的代名詞。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國企改革非但沒有沖擊到天津的優(yōu)質國企,反而有越做越大的趨勢。
天津的GDP常年維持在中國前六,如果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一定還記得,當時天津有個叫“大邱莊”的土豪村,20多年前就創(chuàng)下了40億規(guī)模的GDP。
在這份堪稱模板的集體經濟神話背后,天津國企的功勞頭一份。

進入新世紀后,天津的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2003到2012年,每年平均下來15%的GDP增幅讓很多城市都難以望其項背。
這里面的原因也很好找,天津的頭部企業(yè)清一色重化工業(yè)。
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天津企業(yè)自然不必多說,天津一汽,國家電網(wǎng),中鐵十八局,這一家家提供初級工業(yè)品的企業(yè)恰好迎合了大規(guī)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前十年。
全國各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少不了這些天津國企進來分一杯羹。
然而福兮禍所伏,國企給天津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危機的種子,也悄然埋下。
02
2012年,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改革周期。以往粗狂型經濟發(fā)展模式不允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對質的積累大于對量的積累。
也是從2012年起,天津GDP下行的趨勢愈演愈烈。
當年的天津GDP增速為13.8%,但到了2017年這個數(shù)字直接跌到3.6%,不足五年前的零頭,雖然有擠水分的成分,但依舊可以看出天津的經濟真的快見底了。
2019年天津GDP出現(xiàn)負增長,只有14104億人民幣,在全國范圍內相繼被蘇州,成都,武漢,杭州超越,堪堪保住了前十的位置。現(xiàn)在前第三季度GDP出爐,天津直接跌出了前十,這看起來是個大新聞,其實完全是在意料之中。
十年前高速增長,十年后斷崖下跌;這顯然問題還是出在第一個十年。
2010年天津日報發(fā)過一則新聞:該年前11個月全天津市的工業(yè)增加值全國第一,增幅為23.9%,而這個數(shù)字將近全國平均值的三倍。

或許當時的人們覺得這是天津作為北方第一工業(yè)城市的理所應當,但放今天來看用過猶不及形容絲毫不過分。
國企太強勢,會擠占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以A股天津板塊的上市公司為例,有一半以上都是國有企業(yè),高于全國的三成,更高于被視為持續(xù)衰落了幾十年的東北(四成)。
如果說股市的概念還是太抽象,我們不妨看看天津國企的行業(yè)分布。
除開重化工業(yè)和制造業(yè),天津的國企還掌握著輕工,醫(yī)藥,交通,高科技,金融等行業(yè)。
其中最夸張的是居然還有一家名為天津房地產集團的房地產市屬國企,這影響力之大,涉及方面之廣,我想已經無需多言。

以前冷先生在介紹其他城市國企的時候,經常有朋友留言或私信:你說國企的種種弊端,是不是想搞去工業(yè)化和全盤私有化?
在這里必須說明一下:國企的首要任務一定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宏觀調控經濟,換言之社會和政治任務大于經濟任務,因此它在現(xiàn)今的中國是必須存在的。
但國家不指望它每年能掙多少錢,相反它的存在一定會給民企造成壓迫感,說到底這是一個度的問題,既要保障市場活力,也要維持社會經濟健康發(fā)展,一言以蔽之:咱們得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顯而易見的是,目前的天津市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國企尾大不掉的問題。

2017年,天津拉開了國企混改的序幕。先是試驗,后是逐步擴大行業(yè)領域,就在今年的11月12號,天津再推了30個國企混改項目,然而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
如何安撫過去利益集團,如何避免國有資產隱形流失,每走一步都需要慎之又慎。
除了內部原因外,天津經濟的下滑還和外部區(qū)域定位有關。天津衛(wèi)天津衛(wèi),天子渡口,天下第一衛(wèi)所。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天津必然要做出一定的犧牲,這里離內陸太遠,離北京太近,話說到這個份上,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斷。

所以總的來說,目前的天津處于城市經濟模式大轉型時期,陣痛會有,但一定不會長久,畢竟津門的底子在那兒。
可轉型的最終結果到底怎么樣,在以工業(yè)和制造業(yè)為底色的城市大背景下,天津市的經濟活力究竟能釋放出多少,是否有朝一日能重回中國GDPTOP榜的前十,卻依舊需要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