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開展“微心愿”助學活動
4月12日,由湖南永州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發(fā)起的“微心愿”助學活動在竹管寺中心小學成功舉辦,來自永州藍山縣義工以及江西贛州崇義縣義工60人參加此次公益活動,本次活動共幫助32名學生完成微心愿,收到藍山康芝源舜百姓醫(yī)藥連鎖3000元愛心物資,江西贛州崇義縣編研溫暖之家愛心協(xié)會會長謝文淦下午為兩名特困學生捐助了1900元現(xiàn)金,上午為特殊人群(堅守傳統(tǒng)文化的人士)捐款1200元,當天共捐款3100元。愛心義工的到來,給了貧困學生莫大的精神鼓勵,讓貧困學子感受到來自社會團體的一份溫暖,激勵著貧困學子積極奮發(fā)向上,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一片感恩心。

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會長鄧元生

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秘書長肖玉忠


優(yōu)秀義工黃玉華

義工管理人員李金霖
“微心愿”助學活動是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在竹管寺中心小學首批征集到的30位貧困學生的心愿,其中物資包括:筆記本、毛筆、布娃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新書包、書本、練字紙等。這些東西在我們成年人世界里看起來微乎其微,可在孩子們心里卻成了一種心愿。如果能夠幫助他們達成微小的愿望,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鼓勵,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據悉,竹管寺中心小學地處湖南省藍山縣竹管寺鎮(zhèn)山美村,近鄰濛水,遠眺文峰。學校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校園占地面積1834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為8744平方米。學校現(xiàn)有主要建筑三棟,其中師生食堂一棟,配有節(jié)能鍋爐、新式電蒸飯柜,可以柴電兩用,食堂配套設施齊全,為師生正常用餐提供方便和保證;3棟教學樓共有教室44間,教員室(教師辦公室)20間,各功能室齊全,教室全部配備了班班通,教學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目前該校擁有個27教學班,學生1032人。教師57人,其中黨員21人,男26人,女31人,是藍山縣較大的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之一。師資力量雄厚,學歷學科結構合理,高級教師5人,一級教師27人,二級教師30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其中本科11人,大專34人,中師12人。學校涌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教師,多數教師在省市獲獎。所在學校曾被評為“市財會規(guī)范單位” “縣級文明單位”“省校園綠化先進單位”“縣綜治工作先進單位”“縣工會工作先進單位”“縣少兒工作先進單位”“縣教育新聞宣傳單位”和“全縣中小學校目標管理先進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等榮譽,在教育教學質量上多次榮獲全縣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進步獎和優(yōu)秀名次獎。

崇義縣編研溫暖之家愛心協(xié)會會長謝文淦發(fā)表活動感言
當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成功征集到孩子們的“微愿望”時,愛心人士便第一時間捐款捐物,湊齊孩子們想要的東西,來幫這群可愛的孩子們完成他們小小的心愿。江西贛州崇義縣愛心義工謝文淦得知本次活動時,深為感動,因此不辭辛苦專程跑來一趟參加活動,來回行程便有1000里地。謝文淦不僅是崇義縣編研溫暖之家愛心協(xié)會會長,同時也是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的一名義工。謝文淦表示,自己雖然也發(fā)起過很多公益活動,參與過不少公益活動,但很少有像“微心愿”助學活動這樣觸動人心的,看到孩子們將普普通通的事物卻當做自己的微心愿,可見孩子心中是多么渴望得到關注與關愛。這次活動不僅滿足孩子的小心愿,更是在關心青少年的內心成長,這種微妙的舉動,很能打動人心。


本次公益活動主持人雷莉、王小紅
竹管寺中心小學首批30位貧困學生收到了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捐贈的愛心物資時,很是感動,紛紛向愛心人士敬禮表示感謝。學生代表發(fā)言表示,“感謝叔叔阿姨們的關心,今天很開心收到你們贈送的珍貴禮物,物雖小暖人心,給了我們成長中美好的記憶,讓我們感受到了長輩父母、老師以外的愛。我們會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長大后用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會長鄧元生、秘書長肖玉忠寄語孩子,不要害怕暫時的困難,要勇于面對生活的困境,不做生活上的攀比,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多看書,看好書,讓知識充實自己,腳踏實地,爭取在學業(yè)上有一番成績。

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成員參加此次活動,并與孩子們親切互動,同樣得到一份別樣的感動,一聲聲謝謝滋潤著愛心志愿者的心,讓他們更愿意為愛付出,堅定了他們的公益信念。


竹管寺中心小學周明輝校長對藍山縣義工協(xié)會表示了感謝,認為此次活動意義非凡,也給全體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課,讓教師意識到孩子的微小愿望,原來是那么簡單而單純。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孩子們知識,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情感世界,通過愛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們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學生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方的關懷,只有三方一同努力關愛青少年成長,才能讓孩子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