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劉慈欣,請其他嘉賓不要回答!


賈樟柯和劉慈欣搞了個科幻節(jié)目,叫《不要回答》。
?
這檔節(jié)目的海報里,有一句這樣的Slogan:在未來之境,論現實之題。?節(jié)目的定位是科幻,所以主創(chuàng)人員就把演播室布置得更加“未來感”一些,而實現“未來感”的手段,就是設置一個名叫“瓦克”的機器人,來擔任助理主持人。?聽名字,很容易讓人想起《機器人瓦力》。?但看造型,又像《流浪地球》里的Moss。?應該說,這個創(chuàng)意很不錯。?但在觀感上,它卻很塑料。?它就像一個簡易的樂高玩具,實在很難讓人信服,它從未來而來。?

?但這還不是最意外的。?最意外的是常駐嘉賓劉慈欣:竟然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參與交流。?估計這是在節(jié)目錄制期間,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劉的出行受到限制,不得已而為之。?于是節(jié)目組美其名曰:使用更有未來感的方式來交流——量子通訊。?這還真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坦白來講,這樣的節(jié)目形式,不僅并不能帶來多少未來感,反而看著大劉被圈在一個框框里,徒增了一種尷尬的喜感。?


?另外,為引出本期主題,節(jié)目組還拍攝了一段科幻短片,同樣透著一股濃濃的塑料味兒。?且不說劇情本身,純看特效和裝置背景,都顯得極為簡陋——人物摳像的痕跡肉眼可見,背景中那些所謂未來世界的場景,甚至還不如一些手游做得高級。?再加上角色生硬的表演,和連口型都對不上的配音,著實令人出戲。?當你抱著對科幻、對未來、對宇宙的種種敬畏與好奇心,來看這檔科幻節(jié)目時,這樣廉價的塑料科幻短片,就實在是過于具有破壞力了。?

?作為一檔科幻相關的談話節(jié)目,《不要回答》原本想嘗試制造一些未來感,這是理所應當的。?但似乎囿于成本、理念和技術等客觀條件所限,《不要回答》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確實很不如人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壞并消解了科幻這個命題本身,所帶來的意義。?反而是節(jié)目中擺滿書籍的那個書架,倒是最有科幻感。?

?密集卻無聊
POST WAVE FILM
制作節(jié)目,需要一定的資金成本,所以通常在節(jié)目里看到廣告植入,我們也不會很介意。?但像《不要回答》這樣,如此密集且生硬地進行廣告口播,這實在是我們之前想不到的。?節(jié)目不僅在開頭對所有贊助商進行了一次時間較長的集體口播,而且在節(jié)目中間,基本上每隔幾分鐘,就又要由賈樟柯生硬地插入一段廣告。?密集切生硬的廣告植入,使得節(jié)目內容極其割裂,非常影響觀眾的注意力。?



?更糟糕的是,這些廣告還要嘗試與科幻話題尋找某種結合點,強行地融入到嘉賓所談論的話題中,就不免讓人尷尬。當然,嘉賓也非常配合,還互相捧哏。?但是在觀眾看來,這尷尬的對話場景,真的是快要摳出一座長城了。?這樣進行廣告植入的結果就是:50多分鐘的節(jié)目時長,在前十幾分鐘里,幾乎完全沒有開啟真正有意義的交流,也完全沒有切入科幻概念的正體。?這就使《不要回答》的開頭,相當無聊、極為勸退。?在這方面,不少彈幕也取得了共識。?



?再者,作為談話類節(jié)目,其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嘉賓之間的互動,是否良性且有效。?回顧優(yōu)質的談話節(jié)目不難發(fā)現:
那些好看的談話節(jié)目,要么對話的嘉賓,原本就是彼此熟悉的多年好友,所以他們的對話,更容易擦出火花;
要么就是對話的嘉賓,具備很強的情緒和話題調動能力,可以充分挖掘對話者之間的內容產出。?但是,《不要回答》兩者都不具備。?在第一集里,除了賈樟柯、劉慈欣外,邀請的另外一位嘉賓,是中科院高能所的張雙南。?

?作為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確實很適合參與科幻類漫談。?但在對話里我們得知:無論賈樟柯還是劉慈欣,張雙南教授都不熟悉。?結果就是:他能很好地為科幻概念提供科學背書,卻沒辦法接住賈樟柯和劉慈欣的對話,也就無法拋出更有趣味性的話題來。?雖然,通過張雙南教授,我們知道了人類為什么會選擇火星,作為第一個移民考慮的目的地?而且也知道了,火星環(huán)境之于地球環(huán)境的重要差異。?但是,張雙南教授提供這些知識的時候,與其他嘉賓是缺乏互動的,同時也是冰冷的、寡淡的。?

?這一集還請來了另外一位嘉賓,中央美院的藝術家徐冰。?

?科幻類節(jié)目邀請藝術家來對談,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畢竟可以增加節(jié)目的人文厚度,提供更多的情緒感知,同時帶來科技與藝術之間的碰撞。?但是這樣一個設想,并沒有通過徐冰來成功實現。?徐冰在這個節(jié)目中,可以說是可有可無,他分享的內容也相當無趣,表達的觀點也沒有什么創(chuàng)意和新鮮感,同樣是非常尷尬且無聊的存在。?

?于是就不免懷疑,在之后的內容里,節(jié)目組邀請的對話嘉賓,還會有誰??透過節(jié)目詞條,可以看到后續(xù)的嘉賓還有王子文、郝蕾、俞敏洪、許知遠、劉擎。?

?嗯……有點難以預判,他們會和賈樟柯與劉慈欣,碰撞出怎樣精彩的對話。?
真正的亮點
POST WAVE FILM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還有劉慈欣。?作為可以名留史冊的科幻大家,劉慈欣在很多科幻命題的認知上,明顯要高出常人一大截。?所以,如果你本身是科幻迷,或者說你是大劉的書迷,那這個節(jié)目里無關劉慈欣的部分,你都可以倍速或略過,而所有劉慈欣講話的部分,都值得觀看。?例如,在談到為什么要移民火星的時候,當其他嘉賓說著一些看似正確實則并不一定成立的回答時,大劉則拋出一個不僅更有說服力而且值得思考的說法,即——?至少在當下,人類并不具備移民火星的理由;?因為即使地球的環(huán)境再崩潰,也比火星要好。?

?在后續(xù)如何啟動太空市場這個話題上,大劉也給出了他作為科幻作家的獨特思考——劉慈欣從資源、資本這樣的視角出發(fā),可以說是更具有邏輯性的回答。?可以說,從劉慈欣的表達中,處處都能捕捉到理性思維的光輝,聽他說話確實會有不少收獲。?

?當然,作為一名作家,他同樣也有其極為感性的一面。?這一面在疊加上科幻的背景后,所衍生出的浪漫與冷酷同樣令人為之觸動。?特別是在節(jié)目收尾時提到的太空旅行帶來的星際交流這個命題,劉慈欣的這段闡述,實在讓人印象深刻又為之唏噓,也總算讓這一期節(jié)目,有了一個明顯的高光段落。?這段談話,截圖如下:?


作者丨連城易脆
數據控/統(tǒng)計狂魔/豆瓣電影TOP250觀察者
編輯丨清晏? ??排版丨逍遙
推?薦?閱 讀

誰“殺”了瑪麗蓮·夢露?


? ? ? ? ?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