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我是怎樣喜歡一個女孩的?
聲明:不敢說是長評,只敢說是感想,我寫作的一貫風格是 telling my own story,給別人提供一個屬于我的獨特視角。

昨天周五,沒加班,去公司附近的商場隨便吃了點東西,買了瓶可樂在星巴克坐著,本來想看一部電影的,但是網(wǎng)盤下載網(wǎng)速太慢就放棄了,鬼使神差地看起了《言葉之庭》。
《言葉之庭》這部作品,我必然是看過的,所以再看一遍的動力就不那么足。但事實說明,在不同的時候看同一部作品,時已過境已遷,感受到的東西實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記得第一次看《言葉之庭》,大概就是覺得畫面好美、女主聲音好聽之類的,這次看,不知怎的,讓我回想起高中喜歡一個女孩的種種心情,現(xiàn)在的我固然能理解這些心情,但是卻無法帶著那樣的心情去喜歡一個女孩了。
隱晦的情話最浪漫
“
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但盼風雨來 能留你在此
鳴神の 少しとよみて さし曇り 雨も降らんか 君を留めん
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即使天無雨 我亦留此地
鳴神の 少しとよ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止まらん 妹し留めば
”
上面是作品里出現(xiàn)的一個浪漫的短歌,女主在作品的開頭留下上句,男主在作品的結尾回應下句。
我越看越喜歡,但是我想象和女孩子這樣對話,那真的,我很可能會笑場或者心里忍不住吐槽(第一反應:“今日的風甚是喧囂”的場面)。
然而,回想高中的我,看到這樣的話,那肯定就被觸動了。在那個年紀,總有種裝逼的沖動,幻想說出很牛逼的情話來,又不喜歡太直白的,所以這種隱晦的表白和回應,老給我一種高級感,一種對理想愛情的遐想。毫不夸張的說,我那個時候應該至少想象了十幾種這樣的表白場面,不愧是我。現(xiàn)在回想,準備得很好,就是缺少了對表白失敗的預案??。
隱晦的情話什么的,簡直不要太浪漫好吧!想起奉太郎的“關于你所放棄的戰(zhàn)略眼光,我來替你掌握如何?”,我做夢都想給喜歡的女孩說這樣的話!
那現(xiàn)在為什么說不出這樣的話了呢?細細一想,主要還是由于經歷更多后,逐漸意識到:人和人之間的理解真是難以達成的,語言完全靠不住,即使同一句話,不同的人理解也完全不一樣,更別說這樣隱晦的表達,對方可能根本 get 不到,甚至會產生誤解,所以,所幸失掉對浪漫場景的想象,有啥說啥,無趣但有效。
表白失敗的話,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吧
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感覺到,男女主對彼此的感情,是極為小心的,都在慢慢試探。這其實和我們高中那些情侶或者互相喜歡的人的狀態(tài)是類似的。從高中考出來之后,遇到很多“喜歡就大膽說出來和他在一起”的人,逐漸對戀愛的態(tài)度也變得 open,也逐漸忘記了原來的那種狀態(tài)。
高中喜歡一個人,那真是小心翼翼的?!氨戆资〉脑?,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了”是那個年紀心里的大山(現(xiàn)在覺得這樣的話簡直搞笑)。這里的原因是,高中的時候,喜歡一個人,有強烈的非她不可的感覺。
非她不可,所以不敢貿然表白,怕表白失敗連朋友都做不成了。非她不可,所以小心翼翼地交往,生怕遭她討厭,那簡直和世界崩塌了差不多。我常自嘲那個時候的自己:“你們僅僅是彼此喜歡而已,你就想著要和別人私定終身了,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公平”。
不過,現(xiàn)在看到高中的小情侶小心翼翼地談戀愛,還是覺得很甜捏。
我根本不喜歡你
看到男主跟女主說我根本不喜歡你的場景,我笑了。這和高中太像了,非你不可+你不喜歡我,解法只有一個——騙自己說我根本不喜歡你。
現(xiàn)在,我會去掉非你不可的前提,一方面因為自己對愛情的態(tài)度更為 open,覺得以前執(zhí)著于某一個人的喜歡是狹隘的;另一方面,是發(fā)現(xiàn)外面的人不一定都帶著高中那些人那樣真誠的態(tài)度去談戀愛,很多人可能就是玩一玩而已(這沒有對錯,只是價值觀差異),自然不能帶著高中那種非你不可的態(tài)度去愛,對自己是一種折磨,對對方則是莫名其妙。
所以,現(xiàn)在遇到自己喜歡而對方不喜歡自己的,大概是一種“fine,遺憾但沒有關系”的態(tài)度,不會騙自己說自己不喜歡她,但是能坦然接受,愛情更多是匹配、是篩選,這個匹配不上,匹配下一個。高中則是完全沒法接受,只能自己難受住。
后記
我懷念年少無知時愛一個人那種真摯、青澀、非她不可的感覺,雖然這是由于對愛情狹隘的理解,但是這種真摯的情感是我不應該忘記的。叔叔我啊,年輕的時候也那么熱情地愛過一個人?。?/p>
感謝《言葉之庭》,讓我回想起如此種種心情。
btw,可能是因為現(xiàn)在沒有那么喜歡的女孩子,所以對愛情可以帶著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可以盡情展現(xiàn)自己有多看得開,倒時候遇到真正喜歡的女孩子開始小心翼翼、患得患失,那就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