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樹的“電影感”漫畫到底是什么?

昨晚阿樹的新作《再見繪梨》正式公開了,憑借《電鋸人》和《look back》在國內(nèi)積累的大量人氣一下子就引起了大爆,然后,意料之中的,這樣的評論多了起來——


常識來講電影和漫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載體,但是在遇上tbs的時候“電影感”卻老是被用作一個凸顯高級感的形容詞,其濫用程度不亞于在看到撞色系和金田系時以“扳機味”一言概之,于是就引起了我的好奇,所謂的在tbs漫畫中體現(xiàn)出來的“電影感”到底是什么?
拿這次的再見繪梨舉例,所謂“電影感”的體現(xiàn)大致有三,其一是大量重復(fù)的四格分鏡

這樣的分鏡設(shè)計感很強,而且作用非常直觀,如果說一般的分鏡是用來省略動作之間的間隔的,那這種方方正正的四格排列就是在補全動作之間的空隙,以此來營造動作的連續(xù)感并且設(shè)置出不同分鏡之間的節(jié)奏感。這種效果被代換到電影中就更好理解了,大概就是長鏡頭搭配定格鏡頭的連續(xù)拍攝,如此,這種所謂的電影感就初具雛形了。

另外一個很突出的點是,《再見繪梨》非常刻意的去營造了手持鏡頭的搖晃感,以此來營造男主內(nèi)心的動搖,這樣的手法也是電影中很常見的

其三的很少使用福本伸行那樣的爆炸對話框,除去繪梨在看電影時和男主的那段對話,《再見繪梨》全片的對話框幾乎都是圓形的,這種非異形對話框也是一種降低漫畫感的方式,即盡量減輕對話框的存在感而讓你把注意力盡可能的聚焦在人物主體上。
除開這三點還有很多,比如不畫速度線,避免人物的表情夸張化,總而言之阿樹這次的新作在各種意義上都是反傳統(tǒng)漫畫的,也就是這種沒有“漫畫感”的作品,會被解讀為“電影感”。
接著你大可總結(jié)出什么是“電影感”的漫畫,即把握分鏡之間的節(jié)奏感,注意動作之間的連續(xù)感,體現(xiàn)出鏡頭感,盡量避免對話框的影響,不夸張化角色表情,按這個標準,浦澤直樹或者富堅義博都可以稱為有“電影感”的漫畫家,但是說到最后——

嗯,還得是手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