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知米、面多少錢一斤,不正常嗎?


前幾天看到家人給我轉了一個聊天記錄,里面有幾個街頭采訪的抖音視頻,題目是“00后眼中面粉多少錢一斤”。記者問街頭十來歲、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你知道大米/面粉多少錢一斤嗎?”
“不知道?!?/p>
“幾十塊錢一斤吧……”
“三四十塊錢?”
“七八十塊吧?”
總之答啥的都有。
視頻結束后,聊天記錄里的原始轉發(fā)者感慨一句:“現(xiàn)在的年輕人知識缺乏的難以置信!”

看完我會心一笑。
首先,最后那句話把“的、地、得”的用法搞錯了。“知識缺乏的難以置信”中的“的”應該是這個“得”,看來您的語文基本功也一般。當然平時微信里打字,“的、地、得”的用法混淆也很正常,無可厚非。
但是因為年輕人不知米面多少錢一斤這么個事兒做出年輕人知識缺乏的推論,我個人看來還是有些不嚴謹?shù)摹?/p>
我最想反問的是——年輕人不知米、面多少錢一斤,不正常嗎?

米飯和面食是我們最長吃的主食,不管年紀大小,肯定都常吃的。但經(jīng)常吃,就有必要知道它多少錢一斤嗎?
我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的語境下,是沒有必要的。
我甚至認為,不知道米面多少錢一斤,是一件好事。
舉個栗子:我們每家每戶都會用水。在我目前居住的地方,水費是這樣交的——查水表的員工根據(jù)我這一戶的水表讀數(shù)打一個水費條,上面寫著這一段時期內(nèi)我家用水的總價和明細。其中明細部分寫明了階梯式價位的付費標準,比如第一階梯水價2.07元/立方米,第二階梯水價4.07元/立方米,還有污水處理費等其他費用。我拿到了水費條,一看,哦,一個半月的水費一共是35塊錢,我在手機上交了就行了。
因為我往常差不多每個月都是花20多塊錢的水費,它一個半月打出35塊錢,我覺得很正常。這個價格對我個人而言也完全可以接受。所以一般來說,我完全不會去細看水價到底是多少錢一立方米。就算看了一眼,估計很快就會忘掉了。
除非這個月給我打出來50多塊錢的水費,遠高于正常水平。那我馬上就會開始回憶:是不是這個月用水過度了?沒有吧?難道是馬桶水箱漏水了?還是說用到了第二階梯的水價?我是不是下個月得少洗幾次衣服?
但我從來沒用到過一個月50多塊錢的水費,所以我也從來沒查過一立方米的水價到底多少錢。直到剛才為了寫2.07、4.07那倆數(shù)字,我才找來水費單專門看了看。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類比我們?yōu)槭裁床恍枰烂變r、面價。且不說大量學生、上班族都在吃食堂、吃外賣;就算是自己做飯的年輕人,需要自購米面,我估計這群人里也很少有人能回答出米面多少錢一斤。
因為糧價穩(wěn)定且低廉,我們是沒必要知道它多少錢一斤的。我們不知道,恰恰說明它的供應和價格都基本穩(wěn)定。米面糧油、水電燃氣,乃至信號網(wǎng)絡……這些現(xiàn)代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消耗品,它們的存在有一種“空氣屬性”。所謂空氣,就是正常情況下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只有異常時你才會注意到它。
就像只有福島核泄漏“吃鹽防輻射”的謠言出來的時候,只有“神醫(yī)”說綠豆湯包治百病的時候,這些基本物資被搶購,價格出現(xiàn)嚴重波動,我們才真正開始關心鹽和綠豆的價格。

所以年輕人不知米面多少錢一斤,沒啥好批判的。年輕人的知識也并不匱乏,甚至有人學齡前都得學編程了……
社會進步了,分工精細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去關心糧食和蔬菜?,F(xiàn)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擁有“空氣屬性”的事物越來越多,個人無需感受到某種事物的具體存在,就能隨時享受到這些“空氣屬性”的事物為人提供的便利。就像新能源車一樣,未來到了這個產(chǎn)業(yè)真正充分發(fā)展的一天,充電樁隨處可見,還會有人專門去記哪里有設充電樁嗎?
“空氣屬性”的事物越多,人們的生活就越便利,越能節(jié)約出時間去做一件精細化分工的事情。社會分工與合作的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我們的現(xiàn)代文明才成為了這個模樣。

但“空氣屬性”的事物過多,也使得現(xiàn)代社會變得有些脆弱。一斷網(wǎng)、一停電,全都完了。不過,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