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人物微論-史湘云

湘云,賈母的侄孫女,也是公侯之家的小姐。很多人是喜歡湘云的,因為她豁朗、大方、活潑、豪放、憨厚、快人快語。她沒有黛玉那樣嬌氣、小性;也不像寶釵那樣慎微,城府。湘云或是這些個姊妹中最為熱情和樂觀豁達,最具有男子氣息的了。探春向往自己或是男孩則行走天下建功立業(yè)。而湘云則是干脆學著男孩子的模樣。湘云也是自小就和寶玉相熟的,算是打小一起成長的,也是青梅竹馬。所以她和寶玉之間也就顯得那么親切,所以一口一個“愛哥哥”的。固然或許是湘云有些舌頭大,也是湘云和寶玉彼此無間的體現(xiàn)。因為黛玉也是五六歲到賈府的,所以湘云和黛玉也算是舊友了,因此在沒有進園子的時候,湘云過來了,是和黛玉一起生活的。雖然這樣,并不妨礙湘云對黛玉有些嗔怪。黛玉數(shù)落他大舌頭,她生氣了;她說出來黛玉像演戲的小姑娘,黛玉不高興,她也生氣了。湘云直爽的性格一目了然。她心里是藏不住話的。

湘云也曾經(jīng)對寶玉說了些留心于仕途經(jīng)濟的話,惹得寶玉十分不悅。我覺得她這么說,不是像寶釵那樣,是因為有著強烈的當時主流的價值觀,而是因為她在成長,她已經(jīng)有了兩性角色不同的認識。對于男性來說,成為了男人,就應該是要去讀書科舉交結廣泛的,而不應該是如同小時那樣,兩小無猜,不分彼此。她是從男女社會角色的分工來看待仕途經(jīng)濟的。湘云和她的丫頭大談陰陽之別,就是這個道理。十二釵中,寶釵是最成熟的,是最成長的,甚至可以說是早熟的;而黛玉可以認為是在拒絕和逃避成長的;湘云呢?介于兩者之間,是正在成長的。她沒有寶釵那樣早熟,但是也不像黛玉那樣晚熟。她知道人必須成長,所以她和黛玉之間逐漸有了間隙,和寶釵走近,欣賞欽佩寶釵。不過她又有些不喜成熟后的世故,所以在中秋夜連詩的時候,她對寶釵也頗有微言,又和黛玉拉進了距離。
湘云愛作詩,在眾多的女兒當中香菱算是個詩癡,而湘云則可以算是第二個。詩社中,她是最積極的那個。她這么愛詩,這樣癡心,其實是因為她心中的郁悶需要這樣一個途徑得以排解。湘云的身世和黛玉相仿,都是小時候就父母雙亡了。但是她比黛玉更苦,在史家,她是真真要看人臉色的,說起來她是小姐,實際上不過比傭人高一點而已,平日里日子也是很緊的。所以,她十分珍視每次到賈母這兒的時光。她需要好好地享用這樣美好但短暫的時刻。她寄身叔父家,在叔父家生活艱難,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她在大觀園里和姊妹們在一起才有歡快。但是她不怎么表現(xiàn)出來自己的不快。只是對最貼心的姐姐寶釵說過一些。她的豁達正是基于自己本來生活的不易的一種逆反。大觀園中的其他姊妹,雖然生活上是無憂無慮的,但是在這個大家族中,在這個數(shù)百人的大院子中,人際關系還是頗為復雜的。所以園子里的這些姊妹平日里看起來是生活愜意悠閑,但是實則是有著各人自己的不同的憂愁的。就是這個湘云,外來這邊,只是一個過客,把這里當作是世外桃源,所以能顯得那樣的快樂清爽。寶釵和黛玉雖然也是寄住,但是不像湘云是過客,她們已經(jīng)是融入到了榮國府中了,因此她們也是受到府里的影響,有著自己的酸甜苦辣。只有湘云把這里的一切當作是甜甜的。這里有長輩的呵護關愛;有姊妹兄弟的友情關照。所以,對于湘云來說,在這里怎么不去好好享用每一日呢?如同有前賢所說:“(湘云)以對生活中平凡而美好事物的珍惜為主要內容,形成了樂觀、直率、豪爽的動人個性?!?/span>

賈母是比較喜歡湘云的,一個她是自己娘家人,一個湘云也確實比較可愛的。所以如果賈母有心,撮合寶玉和湘云,也未嘗不是一種選擇。不過在書中賈母似乎沒有這樣的考慮。就湘云個人來說,她也有金,可以配得上金玉奇緣;她又是史家的小姐,和寶玉也算是門當戶對;她和寶玉從小生活在一起,算得上是青梅竹馬。所以很多后世之人多認為在失落的書稿中,湘云是要和寶玉在一起的。不過從現(xiàn)有的文本上看,湘云是沒有和寶玉成婚的。其實,湘云最后和寶玉有沒有成婚,并不影響我們去分析賈母等人有沒有意思去撮合湘云和寶玉。就賈母來說,雖然她是比較喜歡湘云的,但是又不是那么愛不釋手。湘云時不時來賈府玩,雖然都是賈母出面去請來的,但是湘云曾對寶玉說,讓他提醒賈母派人去接自己。這似乎是在在說賈母去接湘云到賈府這邊,多是因為寶玉,而并非是賈母自己主動為之。賈母不主動,或許是因為她和自己娘家之間的關系有些微妙。賈母雖然是出自史家,但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當下在史家做主的是她侄兒輩的,關系比較疏遠了。有些話,她是說不上的。如果史家和賈家的關系好,湘云和寶玉在一起,或許是如虎添翼的美事,但如果史家和賈府的關系不是那么好,那么硬要是將湘云和寶玉撮合在一起,那么未免是使得兩人夾在其中,里外都受委屈。湘云畢竟現(xiàn)在是史家的小姐,她父母亡故了,她的婚姻就是她叔叔嬸嬸做主。在31回,王夫人說:“前日有人家來相看,眼見有婆婆家了”,也就是說此時史家已經(jīng)開始為湘云準備婚嫁之事了,而且似乎是有了眉目。因為這兩點,賈母對于撮合湘云和寶玉并沒有熱情。
周汝昌老先生是很喜歡湘云的,他認為寶玉最后是和湘云走到一起了,而且湘云就是那個脂硯齋。周汝昌老先生對《紅樓夢》做了很多的研究,是大師。他對《紅樓夢》解讀的最大的特點,我認為就是幾乎處處都可以讀出湘云來。我認為這就有些過了。周汝昌老先生是支持自傳說的,不過,既然《紅樓夢》是寶玉的自傳,而寶玉和湘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那么為何書中對于湘云的描繪不是主體呢?為何要刻畫出一個刻骨銘心的寶黛愛情故事呢?而且在十二曲中的《樂中悲》寫到:終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shù)應當,何必枉悲傷!這已經(jīng)是很明白地說湘云的命運也是不濟的。而這種不濟是歸于一種宿命論。所以湘云最后和寶玉走到一起,應該是不實的。至于說湘云的命運不濟到底是守寡了,還是淪落風塵了,這些并不是重要的。因為不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是悲劇。而假如如老先生做推測的,湘云是和寶玉在一起了,那么這怎么能算是悲劇呢?而且假如真是這樣,那么湘云為何要最后進到薄命司呢?而最后寶玉為何還是要“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呢?
湘云和寶玉最后走不到一起,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在書中,他們之間雖然是彼此親近,青梅竹馬,但是他們是彼此為兄妹之情,沒有那種兒女私情。寶玉就不說了,一心只有黛玉。而就湘云來說,湘云豁達開朗,不一定能看上寶玉這樣有些女兒氣的男生。而且此時的湘云還是情竇未開的——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況且,湘云和寶玉都是不能對自己的婚姻做主的。雖然在老先生那里,湘云是寶釵以后第二位寶玉之妻,那時賈母已經(jīng)亡故了,或許賈政和王夫人也不在世了,寶玉可以自主了,但是湘云呢?即使湘云此時是寡婦,她就可以自己做主下嫁寶玉?不管是初嫁還是再嫁,都不是湘云能做主的。所以,湘云和寶玉最后走到一起,還是一種讀者美好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