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宜陽
秦王派人打韓國的宜陽地區(qū),這事傳到周王的耳朵里。作為吃瓜群眾,周王和狗頭軍師,也就是手下的謀士討論這個問題。
周王和謀士討論秦國能不能打下宜陽,周王認為宜陽能頂?shù)淖。\士說秦軍必勝,然后分析一波原因。
秦軍大將是外地人,不是秦國本地人。再加文中一句,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意而攻宜陽,作為外地人的秦軍大將壓力山大,輸了就是死路一條!
我只能說消息挺靈通的,這位謀士連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意都知道,看來有春秋戰(zhàn)國有情報部門?。?/p>
后來秦軍攻下宜陽,周王和謀士又開始吃瓜了。這次謀士對周王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我們可以向楚國獻計,讓他們派兵去要點好處,就是勒索一下。同時楚國也會感恩于周王。
雖然秦軍打了勝仗,可畢竟有損耗。周王朝作為小小國只能看著,楚國就不一樣了,有實力,可以威懾一下秦軍。
結(jié)果就是楚軍兵臨宜陽,秦軍給了點錢,就撤軍了。韓國也給了點錢,表示感謝。我在想這點錢有多少,夠不夠路費,一路吃喝拉撒不要糧草嗎?
難怪孔子說禮崩樂壞,周王,謀士,楚國都有心里算盤。上面我說的比較露骨現(xiàn)實,楚軍名義上應(yīng)該是救援的。
我在想,這一場事件下來,誰有好處?秦軍跑來跑去,圖個強國威嚴,出口氣?韓國宜陽更不必說,死不少人。楚國得到的好處夠不夠路費?還是炫耀一下軍事實力,賣個人情?
至于周王朝,好像只是賣個計謀給楚國,圖個恩情。
我只能說,出生在春秋戰(zhàn)國,倒了血霉,因為天天打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