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藏”的智慧
人活于世,當懂得光華內(nèi)斂、含蓄精神。
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藏”的智慧。

藏鋒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曾以斗雞來講述人生修養(yǎng)中的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沒有實力卻張牙舞爪,像無賴叫囂的混混;
第二階段:入世不深卻爭強好勝,像初生牛犢的年輕人;
第三階段:雖然低調(diào)很多,但眼睛里精光還盛,說明銳氣未消,容易意氣用事;
第四階段:呆若木雞、不動聲色,身懷絕技,卻秘不示人。
“呆若木雞”,便是藏鋒的境界。
曾國藩說:“或謂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有才華的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到處張揚,憑借多于別人的一點小聰明,自己放棄努力,對別人不加尊重。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君子的才華太過顯露則容易招致忌恨,給前行的路上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波折。
張揚夸耀,必處處難行;低調(diào)內(nèi)斂,則事事順遂。真正的智者,心里明白,嘴上不說,低調(diào)做人,高調(diào)做事。

藏器
《周易》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急著追名逐利,而是靜靜蟄伏,審時度勢,等待時機到來。
諸葛亮有曠世之才,就連管仲、樂毅都比不上。他隱居于南陽臥龍崗,躬耕隴田,但苦于難遇伯樂,便每日云游四方,交朋會友。
劉備三顧茅廬,拜見諸葛亮,兩人相談甚和,便成為至交,亮從此出山,為感其知遇之恩,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輔佐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正如艮卦的彖辭說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所謂“待時而動”,就是讓我們避免不合時宜、盲目行動的損耗,為自己提升實力、觀察形勢攢下資本。
等待就像是一個極富耐心的獵人,在合適的時機到來之前,他會慢慢累積,慢慢觀察,直到時機成熟,方可一擊得勝。

藏心
有一次,有弟子問王陽明說:“用兵打仗是否有什么特定的技巧呢?”
王陽明回答道:“沒有什么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的關(guān)鍵在于心靜與不靜。”
在王陽明看來,這世間從來沒有什么急中生智,所有的臨危制變都是一個人平時積累的知識和境界所造成的結(jié)果。
只有心靜下來,才能更好地分析問題,利用知識和資源處理好問題。
“靜則神藏,镕古鑄今。神宜靜,而不宜燥。”

藏身
北大教授孫祁祥在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講過一段話:
有兩種東西喪失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青春和健康。
但青春逝去,未見得活力不在、睿智不在、優(yōu)雅不在;而失去健康,即使青春猶在,年輕于你何用?財富于你何用?時間于你何用?
是啊,年輕是資本,但年輕不是任性的資本,也不是透支身體的底氣。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個生命能量場,能量場有大有小,當能量場被消耗完,這個人的生命也就結(jié)束了。
健康的體魄不是可以隨意消耗、取之不竭的資源,而是需要小心呵護、及時養(yǎng)護的奢侈品。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來日方長,更多的是猝不及防。
健康在,可以生百財千財;健康失,萬財皆失,一切等于零。

藏神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追求圓滿、奢望完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件事上,不給自己一點舒緩的空間,結(jié)果常常讓自己在糾結(jié)、自責、失落中被消耗精力。
精力是有限的,只有養(yǎng)精蓄銳、合理使用,才能釋放一個人最大的潛能和效能。
日本內(nèi)科醫(yī)學博士、知名的作家醫(yī)師志賀貢,提出了一個關(guān)于健康與人生的“0.8哲學”。他認為,不必每件事都強求做到十成滿,使出80%的力氣就可以了,剩下20%的力氣,權(quán)當給自己回旋的余地和養(yǎng)精蓄銳的本錢,這樣才能避免自己被完全“掏空”。
“0.8哲學”并不是鼓勵人不求進取,而是給自己留一些空間,不過滿、過溢,讓自己走得更遠。
白巖松也說:
凡事不要做得太滿,要為自己留點兒喘氣的空間。
畢竟,完美的只是心中的想象,不完美的才是真實的生活。
來源:人民論壇網(wǎng)——? ?END? ?——
版權(quán)申明:精益爭霸尊重版權(quán)并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與創(chuàng)作;如文章視頻、圖片等涉及版權(quán)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將根據(jù)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quán)并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