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陳居淵:呂維祺《孝經(jīng)大全》的學術(shù)思想特色

2021-11-01 13:20 作者:peachy桃子同學  | 我要投稿

在晚明的學術(shù)思想史上,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那就是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孝經(jīng)》,在經(jīng)過了漢魏的“跡相祖述,殆且百家”和唐以來“普天之下,罔不欣戴”而呈現(xiàn)出人人必讀的熾熱場景之后,隨著宋明理學的別開生面,“四書”地位的不斷上升,其崇高的學術(shù)地位,在人們心目中日趨淡化,與其它儒家經(jīng)典相比,事實上《孝經(jīng)》已等同于家塾童子的啟蒙課本。時至晚明,《孝經(jīng)》不僅得到了政府官方的積極提倡,而且也再度成為學人爭相研索的對象,學者重新匯集、考訂、詮釋《孝經(jīng)》成為一種時髦,從而在學界出現(xiàn)了一股異乎尋常的“孝經(jīng)熱”,其中堪稱代表而又具特色的便是晚明學者呂維祺編撰的《孝經(jīng)大全》。

呂維祺(1586-1641),字介孺,號豫石,河南新安人,明代著名理學家。呂維祺自幼習理學,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中進士,授兗州(今山東兗州市)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得罪魏忠賢,辭官還鄉(xiāng),設(shè)芝泉講會,傳播理學。崇禎元年(1628年)復(fù)官,任南京兵部尚書。又因“剿寇”不力,歸居洛陽,設(shè)立“伊洛會”,廣招門徒,著書立說。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進攻洛陽,呂維祺被俘,被農(nóng)民軍所殺。南明福王政權(quán)為表彰其純孝精忠,加贈為太傅,謚忠節(jié)。呂維祺一生以弘揚儒家孝道為己任,潛心研究《孝經(jīng)》30余年,著有《孝經(jīng)大全》《孝經(jīng)本義》《孝經(jīng)或問》,輯有《孝經(jīng)衍義圖說》《孝經(jīng)外傳》等書,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他編撰的《孝經(jīng)大全》。對此,呂維祺也很自負,認為該書足以“闡圣言于將湮,扶名教于幾衰”,“學者潛心詠玩,庶孔、曾傳孝心法昭然盡明于天下后世,而后儒紛紛之疑,龂龂之說,皆渙然冰釋矣”,因此被當時士大夫譽為重振“孔、曾余緒”的典范,是晚明研究《孝經(jīng)》的集大成名著。以往學者對該書的研究,較多地集中其政治教化的訴求方面,而對于該書學術(shù)思想層面的解讀相對忽略,甚至空白。本文通過“走出古文《孝經(jīng)》的藩籬”、“以陽明心學觀照《孝經(jīng)》”、“以《易經(jīng)》融通《孝經(jīng)》”等三方面的論證,旨在對《孝經(jīng)大全》的學術(shù)思想特色作些新的探討。

一、走出古文《孝經(jīng)》的藩籬

呂維祺的《孝經(jīng)大全》,是在他自撰二卷本《孝經(jīng)本義》的基礎(chǔ)上“復(fù)櫛比諸家之同異,潛玩孔、曾之心傳”而完成的。就學術(shù)思想層面而言,呂維祺編撰《孝經(jīng)大全》,實際上是有感于當時的《孝經(jīng)》研究與其它儒家經(jīng)典特別是理學經(jīng)典的“四書”研究相比,其落差的程度相當驚人。他曾經(jīng)對歷史上的《孝經(jīng)》研究史有這樣的一種觀察:“慨秦焰既灰,諸儒羽翼《孝經(jīng)》者,殆數(shù)百家,而今古分壘,爭勝如仇。嘗考今古所異,不過隸書、蝌蚪,字句多寡,于大義奚損?且夫正緣互異,愈征真?zhèn)?,茍能體認,皆存至理,而諸儒多以其意見自為家。卑者襲訛舛,高者執(zhí)胸臆。如長孫、江翁、韋昭、王肅、虞翻、劉炫之流,論著蠭起,互有出入??讉骷韧觯嵳f無征,唐注浮翦,邢疏繁蕪,學士搖搖莫知所宗。迨夫涑水《指解》、紫陽《刊誤》,庶幾學者之津筏,而疑非定筆。他如董廣川、程伊川、劉屏山、范蜀公、真西山、陸象山、釣滄子、宋景濂、羅近溪諸君子,亦各有所發(fā)明,而或鮮詮釋。又如吳臨川、董鄱陽、虞長孺、蔡弘甫、朱申、周翰、孫本、朱鴻諸家,各有詮注行于世,亦似有功闡翼。然或是古非今,分經(jīng)列傳,牽合附會,改易增減,亦失厥旨?!边@里頗能看到呂維祺對秦朝至明代的《孝經(jīng)》研究極為不滿,而且深感《孝經(jīng)》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也遠遠不相適應(yīng)。誠如萬歷年間的葛昕所說:“余為諸生時,猶及見蒙少必讀《小學》,而《孝經(jīng)》一書,即窮鄉(xiāng)塾師亦知令其徒童而習之,今《小學》在里師處不多見,而《孝經(jīng)》至市坊無售?!逼鋵崳砻鳌缎⒔?jīng)》研究所面臨的這種窘迫境遇,在元代已顯端倪。如署名為釣滄子的學者在《孝經(jīng)管見序》中就指出:“《孝經(jīng)》廢弛日久,士尚奇詭之學,視此若土苴,談而及之,反唇而譏,掩口而笑,不以為迂,則以為腐,冰炭蕕薰,兩不相合”??梢姟缎⒔?jīng)》那種經(jīng)典性的權(quán)威正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不過,從呂維祺的上述觀察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引起呂維祺所不快的實際是朱熹取古文而編撰的《孝經(jīng)刊誤》。他曾經(jīng)明確表示不贊成朱熹對《孝經(jīng)》的注釋。他認為朱熹“作《刊誤》,分經(jīng)、傳,然非定筆也,故未注?!鳖愃频囊庖姡凇缎⒔?jīng)大全》中非常醒目。

在中國古代的《孝經(jīng)》研究史上,自漢代孔安國、鄭玄等分別注釋今文或古文《孝經(jīng)》后,便醞釀出《孝經(jīng)》的今文、古文之爭。如《隋書·經(jīng)籍志》所載王劭、劉炫以來,各家紛紛聚訟。到了唐代,更有劉知幾主古文、司馬貞主今文的彼此駁斥。至玄宗御注《孝經(jīng)》,使今文定于一尊而古文遂廢,學者對《孝經(jīng)》的詮釋,基本上是以今文《孝經(jīng)》為主。入宋,隨著懷疑儒家經(jīng)典真實性思潮的興起,學術(shù)氣象也隨之變化,在《孝經(jīng)》研究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重新審視與評價《孝經(jīng)》今古文真實性的呼聲。如被擬似司馬光與顧祖禹合著的《古文孝經(jīng)指解》,崇尚古文《孝經(jīng)》就是一個例證。南宋時,朱熹編撰《孝經(jīng)刊誤》一書,取古文《孝經(jīng)》,并且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四章,刪舊文二百二十三字。朱子認為,《孝經(jīng)》中“仲尼閑居”至“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即今文《孝經(jīng)》的前六章、古文《孝經(jīng)》的前七章,均為《孝經(jīng)》經(jīng)文,指出其首尾相應(yīng),次第相承,文勢連屬,脈絡(luò)連貫,同是一時之言,不必妄加懷疑。朱熹此舉,一直被認為“足以破千古之疑,而孔、曾當時問答之蘊昭昭乎若發(fā)蒙矣,甚哉,朱子之有功孔門也。”由于朱熹在當時學界的聲望,此后的《孝經(jīng)》研究,基本上以朱熹《孝經(jīng)刊誤》為定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南宋以后,作注者多用此本。故今特著於錄,見諸儒淵源之所自與門戶之所以分焉?!庇终f:“孔、鄭二本,互有勝負。始以開元《御注》用今文,遵制者從鄭,后朱子《刊誤》用古文,講學者又轉(zhuǎn)而從孔?!睂Υ?,呂維祺的《孝經(jīng)大全》并不盲從與迷信朱熹的《孝經(jīng)刊誤》,認為研究《孝經(jīng)》,不應(yīng)斤斤于辨析今古文本的差異,更不能隨意改易經(jīng)文,應(yīng)該時時把握圣人作《孝經(jīng)》的精神。他說:“《孝經(jīng)》今古經(jīng)傳之說,諸家紛紜,莫知所從。后之學者,又復(fù)憑臆增減,多所改竄,遂使至圣真經(jīng)混淆莫辨。幸顏本自漢至今,世所通行。今細加玩味,真非天下之至圣莫之能作也。謹一依元本,片語只字,不敢增減移易。”(《孝經(jīng)大全·義例》)所謂“顏本”,即指秦代顏芝用隸書字體書寫的今文《孝經(jīng)》,漢代學者劉向曾經(jīng)依據(jù)“顏本”校讀古文《孝經(jīng)》,因此呂維祺不取朱熹《孝經(jīng)刊誤》的分章為定本的貫例,而是采納了漢代劉向始定《孝經(jīng)》為十八章的意見,也將《孝經(jīng)》分為十八章,并仿照《中庸》《論語·鄉(xiāng)黨》的體例,各章均不標明題名,表達了他研究《孝經(jīng)》不分今古的治學態(tài)度。誠如他在該書的“義例”中所言“《孝經(jīng)》章第題名,皆后人為之,非孔、曾之舊也。劉向始比較今古文,定一十八章。唐玄宗時,儒臣集議,重加商量,始定開宗明義等題名。今以卷帙既多,不宜統(tǒng)同無別,仿《中庸》例,仍為十八章,刪去題名以存大雅。”其實,推尊今文《孝經(jīng)》,并不完全是呂維祺個人的學術(shù)行為,而是由晚明研究《孝經(jīng)》的一種新的學術(shù)取向所決定的。如虞淳熙、黃道周等都力主今文而排斥古文,呼吁研究《孝經(jīng)》回歸到今文的軌道上來。歸有光《孝經(jīng)敘錄說》直言“元吳文正公始斥古文之偽,因朱子《刊誤》多所更定,今予一從石臺本。獨其章名乃梁博士皇甫侃之所標,非漢時之所傳,故悉去之。”(《孝經(jīng)大全》卷二十三《表章通考》)

呂維祺敢于跳出南宋以來學者每每以朱熹《孝經(jīng)刊誤》為定本的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一種以今文為主兼顧古文、不別門戶的態(tài)勢,為傳統(tǒng)經(jīng)學張目。該書正文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內(nèi)容包括:卷首《孝經(jīng)節(jié)略》,卷一至卷十三《孝經(jīng)》十八章,卷十四至卷二十八論孝諸端。前有序、表、義例等,后附《孝經(jīng)》詩等,較全面地反映了自漢至明“孝經(jīng)學”研究情況和作者研讀《孝經(jīng)》的心得?!缎⒔?jīng)大全》的編排形式,除卷首輯錄歷代帝王、儒臣、學者研究《孝經(jīng)》的種種主要著作和論孝格言外,在《孝經(jīng)大全》的每章每句經(jīng)文后,作者先訓(xùn)詁字義,然后闡發(fā)自己的見解,又結(jié)集歷代學者的相關(guān)詮釋,或闡玄微、或辨疑似、或廣義類、或采引證、或詳節(jié)目,間附己見而加以論證。最后對《孝經(jīng)》一章加以總結(jié),包括整章宗旨、今古文之間差異及部分內(nèi)容的流傳等。其中《孝經(jīng)》經(jīng)文為單行大字,作者解釋經(jīng)文的文字為單行中字(今為低一格大字),訓(xùn)詁字義、歷代學者的詮釋及作者的一些見解,則為小字。全篇層次分明,井然有序。王昊在清康熙二年(1663)為單刊《孝經(jīng)大全》初版作序時說:“潛心是書三十年而始闡繹之。《本義》既成,《大全》隨輯。其取材也博,其持論也精,訂定訓(xùn)解,綱明目張?!保ㄍ蹶唬骸缎⒔?jīng)大全序》,《孝經(jīng)大全》卷首)計東在清康熙七年(1668)為該書再版作序時也說:“以東所見前賢注釋箋記《孝經(jīng)》凡百數(shù)十家,未有若忠節(jié)呂公所著之詳切明備,使人悚然改觀者也。孝弟之道,雖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知敬,可以不學不慮,自然合于要道。此以論率性則然,若以語乎修道,則《孝經(jīng)》亦但舉其大綱而已。其曲折纖悉,必合三禮、《家語》、《小學》及漢、宋諸儒箋注各經(jīng)之章句,匯觀而分析之?!比接P祖也認為該書“識解洞徹,援引詳備,于今文之學集厥成矣?!庇纱丝梢?,呂維祺雖然是學宗理學,但是他廣泛采納了漢宋學者的詮釋,又以三《禮》、《孔子家語》、《小學》等書為資源,所作箋注(前十三卷)已走出了以臆說經(jīng)典的理學藩籬,直接誘發(fā)了清初《孝經(jīng)》注疏之學的展開。這表明《孝經(jīng)大全》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走出理學傳統(tǒng),回歸漢唐經(jīng)學注疏之學的趨向。

事實上,古代流傳下來的任何一種經(jīng)書,從語言角度而言,都具有相對的真實性。然而對于后人來說,都意味著是一種曾經(jīng)中斷過了的零星片斷。正因為是零星片斷,所以也為其文本的可靠性提供了各種猜想的可能。也正因此,就不難理解呂維祺仍然盛贊朱熹“其稱格言精約者不一而足,復(fù)采入《小學》以訓(xùn)后世”,表示了對朱熹的尊重。朱熹《孝經(jīng)刊誤》雖然主觀上是維護《孝經(jīng)》的“純正”而編撰的,然而客觀上卻動搖《孝經(jīng)》神圣地位,這種以雙重標準理解經(jīng)典的學術(shù)取向都有其自身的產(chǎn)生基礎(chǔ)。一方面,經(jīng)典辨?zhèn)萎吘共煌诮?jīng)典注釋,它不是長于思辨的領(lǐng)域,而應(yīng)是一種相互印證的、實證的活動,而這種活動,在本質(zhì)上應(yīng)該主要落實到對經(jīng)典原始材料的具體分析,因此是一種經(jīng)驗性的思考。另一方面,經(jīng)典辨?zhèn)斡植煌诮?jīng)典研究,經(jīng)典研究不以創(chuàng)造符合意識形態(tài)的權(quán)威形象為己任,而是對經(jīng)典中已塑造出來的權(quán)威形象加以觀照,闡明其內(nèi)在的精確含義和價值。這種闡明,實際上包括了經(jīng)典的古代意義與傳注的現(xiàn)代詮釋的統(tǒng)一。所以《四庫全書總目》說:“夫《孝經(jīng)》今文、古文雖至今聚訟,然自漢以來即分章,無合為一篇者也,其字句異步同,雖以朱子之學,因古文而作《刊誤》,終不能厭儒者之心也?!币虼耍瑹o論是呂維祺《孝經(jīng)大全》力主今文,或者是朱熹《孝經(jīng)刊誤》推尊古文,都具有學術(shù)思想史上的價值。

二、以陽明心學觀照《孝經(jīng)》

以陽明心學觀照《孝經(jīng)》,是呂維祺《孝經(jīng)大全》的另一個重要的學術(shù)思想特色。《明史·儒林傳》所謂“嘉隆而后,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fù)幾人矣”。萬歷以后,陽明后學又各以“意見參和,說玄說妙”。計東說:“嘉隆以來,學者大率宗姚江之教,以不學不慮為宗。至心齋、近溪,益主直指人心見性即道之說,海內(nèi)靡然從風。”(計東:《孝經(jīng)大全序》,《孝經(jīng)大全》卷首)因此,晚明一些崇尚或信從陽明心學的學者以“孝”等同于“心學”,以“良知”、“良能”來詮釋《孝經(jīng)》。如羅汝芳的《孝經(jīng)宗旨》“孝弟之不學而能,即所謂不勉而中也。人能日周旋于事親從兄之間,以涵泳乎良知、良能之妙,俾此身此道不離于須臾之頃,則人皆堯、舜之歸,而世皆雍熙之化?!保ā缎⒔?jīng)大全》卷二十六《表章通考》)《四庫全書總目》說:“汝芳講良知之學,書中專明此旨,故以宗旨二字標題”。朱鴻則“深有慕于王文成公致良知之學”(褚相:《家塾孝經(jīng)序》,朱鴻《孝經(jīng)總類》已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認為“天下之道本于心,而孝乃心之良知良能,教化所由生也”(朱鴻:《古孝經(jīng)一篇大旨》,《孝經(jīng)總類》未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文成良知之教,欲人反求天性,而孝之大旨,冥會無遺,鴻將據(jù)吾知以質(zhì)經(jīng)之疑,會本文以求說之正”(褚相:《家塾孝經(jīng)序》,朱鴻《孝經(jīng)總類》已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虞淳熙《孝經(jīng)邇言》認為“孝在混沌之中,生出天來,天就是這個道理。生出地來,地就是這個道理。生出人來,人就是這個道理。因他常明,喚做天經(jīng),因他常利,喚做地義,因他常順,喚做民行??倎硎翘斓亟?jīng)常不易,無始無終的大法,人人同稟的良知。”(虞淳熙:《孝經(jīng)邇言》,朱鴻《孝經(jīng)總類》申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褚相《孝經(jīng)本文一說》又謂:“孝即良知良能,此心之愛敬為之,匪襲也?!保ā缎⒔?jīng)大全》卷二十三《表章通考》)楊起元《孝經(jīng)注》認為“至德者,良知。良能之出于天,而無復(fù)可加也。”(《孝經(jīng)大全》卷二十三《表章通考》)甚至認為良知良能皆脫胎于《孝經(jīng)》,蔡悉《孝經(jīng)解》聲稱“孝之時義大矣哉!孝莫大乎以道養(yǎng)親,故親不義則諍之,況可以不義悅親乎!人資乾以始,父,子之天也,良知胎于此矣。資坤以生,母,子之地也,良能胎于此矣?!保ā缎⒔?jīng)大全》卷二十三《表章通考》)然而考之史實,以心學詮釋《孝經(jīng)》,其淵源可以追溯至元人,其推手便是元代隱士釣滄子,他曾經(jīng)說的“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身,愚以二帝三王之建極于身者,立心極也。立心極者,端極于孝也。孝者,良心之切近精實者也?!切⒘⒍臉O建,心極建而身極端,身極端而治化美。大矣哉,孝之道乎!”由此可以推演“為惻隱,為辭讓,為羞惡,為是非。又推之,為齊家,為治國,為平天下。何莫不是出也已”(《孝經(jīng)大全》卷二十一《表章通考》)。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學術(shù)氛圍中,適逢其時的呂維祺也不能不深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如他認為“王守仁以良知為學之宗,良知即孟子所謂孩提親愛之良知也。是明于大孝之原者。”(《孝經(jīng)大全》卷首《古今羽翼孝經(jīng)姓氏》)他解釋《圣治章》“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曰嚴”句說:“人子幼時,知愛父母,良知之愛也。漸長漸畏,日嚴一日,有不自覺,良知之敬也?!辈贿^,細觀《孝經(jīng)大全》所引晚明以陽明心學而論孝的言論,其中最使呂維祺傾心的則是泰州王學對《孝經(jīng)》的詮釋。限于篇幅,現(xiàn)略舉數(shù)例:

《孝經(jīng)》第一章《開宗明義》:“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女知之乎?’”這里所說的至德要道,一般都認為是指古代的圣帝賢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這種道德品質(zhì)是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呂維祺則解釋說:“孔子告之所謂至德要道者,非他,孝也。孝統(tǒng)眾善,為德之本,本猶根也?!边@就將孔子所謂的“至德要道”理解為孝,孝為道德的根本,從而放大了孝的內(nèi)涵,這正是晚明崇尚心學學者的共識。如羅汝芳認為孝“雖欲離之而不可離,雖欲分之而不可分。如木之許多枝葉而貫以一本,如水之許多流派而出自一源?!保ā缎⒔?jīng)大全》卷一《開宗明義》章)虞淳熙說:“夫子言孝,不只是孝德。凡是道德,都是他資助,都是他推移出來。譬如樹木有根本,就生枝葉,誰人止遏得?。磕催@孝小了。”(《孝經(jīng)大全》卷一《開宗明義》章)顯然,呂維祺的解釋與羅汝芳、虞淳熙等人如出一撒。

又如該章“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呂維祺解釋說“言人之一身,父母全而生之,子當全而歸之,一有虧毀損傷,是為虧體辱親”。在呂維祺看來,人的身驅(qū)、四肢、毛發(fā)和皮膚,都是由父母給予的,作為孝子就不能隨便使它有絲毫的虧損、毀壞和傷害,否則就這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是汲取了王艮《自我保身論》的思想,包含著本人的愛身、愛人、敬身、敬人,也包含著愛他人、敬他人,“天下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莫不尊親,則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此仁也,所謂至誠不息也,一貫之道也。經(jīng)曰:‘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p>

再如該章“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狈钚行⒌?,修身立世,最終是為了揚名顯親,這是儒家關(guān)于個人實現(xiàn)孝道的一種理想,而實現(xiàn)這個理想,在呂維祺看來就應(yīng)該“言孝非惟不毀而已,必卓然植立此身于天地之間。不愧不怍,中立不倚,道則身之所當行者,窮則獨行其道,達則大行于天下?!保ā缎⒔?jīng)大全》卷一《開宗明義》章)這顯然與羅汝芳所說的“所謂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首柱天,足鎮(zhèn)地,以立極于宇宙之間。所謂行道者,行天下之達道也”的見解一致。

如上所述,都表明呂維祺是接納了以明哲保身為主旨的泰州陽明心學來箋注《孝經(jīng)》的。也正因此,呂維祺箋注《孝經(jīng)》的這一學術(shù)特色,也為清代尊崇程朱理學的學者所詬病。如清初學者冉覲祖指責他“頗有浮夸語,非儒者注經(jīng)之體,而于王門支流如近溪、海門輩世所指為怪誕不經(jīng)者,亦錄其言,使人駭異?!敝率顾诰幾缎⒔?jīng)詳說》時,雖然全取《孝經(jīng)大全》的內(nèi)容,然而“其涉陽明家言者,悉為芟削”。四庫館臣亦稱其為“維祺之學,兼入陸王,覲祖則恪守程朱,故所論有合有不合也?!眳尉S祺以陽明心學觀照《孝經(jīng)》,當然是無法回避的歷史事實,但是無法回避的歷史事實,其影響也未必一定就是負面的。如果說陽明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反動,那么呂維祺的《孝經(jīng)大全》恰恰證明是對朱熹《孝經(jīng)刊誤》的反動,昭示了陽明心學在晚明《孝經(jīng)》研究領(lǐng)域中的投影與呈現(xiàn)。

三、以《易經(jīng)》融通《孝經(jīng)》

以《易經(jīng)》融通《孝經(jīng)》,是呂維祺《孝經(jīng)大全》又一個重要的學術(shù)特色。《易經(jīng)》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活水源頭與精髓,它不僅深刻地影響了諸如《詩經(jīng)》《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孟子》等儒家經(jīng)典,而且也深刻地影響到了《孝經(jīng)》。《易經(jīng)》與《孝經(jīng)》在古代人們的潛意識中形成為一種共通的思維方式和行事準則。如唐玄宗的《御注孝經(jīng)》,元行沖、邢昺的《疏》與《正義》都以《易傳》的相關(guān)論述來詮釋《孝經(jīng)》就是證明。綜觀呂維祺的《孝經(jīng)大全》,無論是自引或者轉(zhuǎn)引《易經(jīng)》達40余條之多。如《易·文言》曰:“利物足以和義。人之百行,莫先于孝。”《易》曰:“常其德,貞。孝是也。孝為百行之首,是人生有常之德。若日月星辰運行于天而有常,山川原隰分別土地而為利,則知貴賤雖別,必資孝以立身,皆貴法則于天地?!薄兑住吩唬骸凹胰擞袊谰?,父母之謂也?!薄兑住での难浴吩唬骸斑M退無常,非離群也。”又《艮卦·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易》戒婦子嘻嘻,圣賢言語,句句實歷?!薄兑住分都胰恕吩唬骸案父浮⒆幼?、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薄兑住吩唬骸俺鲩T交,有功不失也?!庇衷唬骸岸送?,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庇衷唬骸熬由辖徊徽~,下交不瀆。”又曰:“定其交,而后求。”《易》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學者所當深戒也。”等等。那么呂維祺又是怎樣將《易經(jīng)》融通《孝經(jīng)》從而詮釋《孝經(jīng)》的呢?限于篇幅,現(xiàn)略舉數(shù)例:

如《孝經(jīng)·圣治章》“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呂維祺解釋說:“父子之道,其親也,天性然也。既親且嚴,故人子之身,氣始于父,形成于母。其體本自連續(xù),從此一氣而世世接續(xù)。其為至親之續(xù),孰大于此?《易》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葹橹劣H,又為嚴君,而臨乎我上,其為極尊而分義之隆厚,孰重于此!此愛敬之心所以不能自已也?!币馑际钦f在父子之間,父慈子孝的關(guān)系是合乎天道自然的,也包括君禮臣忠的義理。父母生養(yǎng)了自己,自己再傳宗接代,這是孝道中的第一大事?!兑捉?jīng)》說家有嚴君,就是說的父母。父子之間既有著血脈的親情,也有著國君的威嚴,在人倫關(guān)系中,這是最為至關(guān)重要。其實,呂氏的這種解釋,并不是他個人的創(chuàng)見,脫胎于元人吳澄對《孝經(jīng)》此章的解釋。吳澄認為:“人子之身,氣始于父,形成于母。其體連續(xù),是為至親,無有大于此者。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既為我之親,又為我之君,而臨乎上,其分隆厚,是為至尊,無有重于此者?!辈贿^,與吳澄不同的是,呂維祺認為《孝經(jīng)》此話淵源于易學的《家人》卦。其卦辭為“家人,利女貞?!薄跺鑲鳌方忉屨f:“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而天下定矣?!边@是說,一個家庭就像一個國家要有嚴明的君主一樣,父母類似嚴明的君主。父慈子孝,母子相親,保持家庭倫理關(guān)系和諧。由于古代社會“家”、“國”具有同一性,“家”是“國”的基礎(chǔ),因此,家道正,也就為國家和社會的安寧提供了基礎(chǔ)和保證。所以呂維在解釋《孝經(jīng)·廣揚名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時,他再次援引《家人》卦說:“《易》之《家人》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边@樣,呂維祺就將《孝經(jīng)·圣賢章》《孝經(jīng)·廣揚章》融通《易經(jīng)》的《家人》卦的《彖傳》作了易學的發(fā)容揮。

又如《孝經(jīng)·感應(yīng)章》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眳尉S祺說“此又極言孝之感通,以贊孝之大也?!兑住吩唬骸煲?,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泵魍酰柑炷傅卣咭?。父母天地本同一理,故事父之孝可通于天,事母之孝可通于地。明謂明其經(jīng)常之大,察謂析其曲折之詳?!兑住ふf卦》云:“乾為天,為父。”事父孝,故能事天,是事父之孝通于天也。“坤為地,為母?!笔履感ⅲ誓苁碌?,是事母之孝通于地也。這樣,呂維祺將《易經(jīng)》的感通理論融通了《孝經(jīng)》感應(yīng)之說而作了易學的詮釋。

事實上,《易經(jīng)》一書中,確實有很多與《孝經(jīng)》講孝道相吻合的內(nèi)容。如《豫》卦卦辭云:“利建侯行師”。《象傳》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敝祆洹吨芤妆玖x》說:“豫,和樂也。人心和樂以應(yīng)其上也?!编嵭吨芤鬃ⅰ氛J為這就是《孝經(jīng)·圣治章》所說的“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又如《萃》卦卦辭云:“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薄跺鑲鳌吩唬骸巴跫儆袕R,致孝亨也?!庇莘吨芤鬃ⅰ氛J為這是王公至祖廟祭祖向先人表達孝心的一種祭祀儀式,所以朱熹《周易本義》說“公假于太廟是也。廟所以聚祖考之精神?!蓖砻鲗W者楊起元在《孝經(jīng)引證序》說:“《易》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男潘柬樥?,其唯孝乎!”虞淳熙《孝經(jīng)跋》:“經(jīng)曰:‘事天事地?!谴蟆兑住贩Q父稱母之文,而推原性真,開闡經(jīng)義,則又太極生生之大指矣。”晚清學者曹元弼曾認為“伏羲正夫婦以定父子,為教孝之本,而愛敬之政推行無窮,孝經(jīng)之義,本自伏羲以來《易》說發(fā)之矣。”在古代中國特定的“家國同一”的政治社會框架中,《易經(jīng)》中圣人“教人改過”的理念,正與《孝經(jīng)》中圣人提倡“孝敬向善”的價值觀念相契合,因此融通《易經(jīng)》詮釋《孝經(jīng)》,這也就成為呂維祺《孝經(jīng)大全》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了。

四、結(jié)語

《孝經(jīng)大全》在呂維祺生前并沒有刊行,在他殉國的十三年后,即清康熙二年(1663)才由其兒子呂兆琳整理出版。耐人尋味的是,呂維祺編撰《孝經(jīng)大全》的主觀意向,雖然是為了拯求晚明的世道人心,但是終究未能挽救明王朝的崩潰。然而他對《孝經(jīng)》的鈔錄、纂輯與詮釋工作,卻備受學者的青睞,其影響力在清初的學術(shù)界持續(xù)發(fā)醇,深獲學者們的推崇,時至晚清仍有“洵千古《孝經(jīng)》注第一善本”的贊譽。不過,人們在高度評價該書學術(shù)品格的同時,也每每對他廣集明陽心學資源詮釋《孝經(jīng)》予以嚴厲的批評,嘗試區(qū)別陽明心學與《孝經(jīng)》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也許是呂維祺所始料不及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呂維祺在晚明理學衰微之時而弘揚理學。恰恰相反,他不取朱熹以古文為主體的《孝經(jīng)刊誤》,意在避免那些在理解《孝經(jīng)》文本的過程中,往往漠視客觀文獻的精確性,成為一種空泛的議論,甚至以“擁衛(wèi)朱子,固于金湯”為前提,表明他對當時《孝經(jīng)》研究中盲目抄錄、纂輯宋、元經(jīng)注傾向所提出的質(zhì)疑。而這樣的一種質(zhì)疑,也表明《孝經(jīng)大全》雖然仍以抄錄、纂輯宋、元經(jīng)注為主要職責,但是客觀上已呈現(xiàn)出超越宋、元回歸漢唐箋注傳統(tǒng)的學術(shù)取向?!缎⒔?jīng)大全》所蘊涵的不僅僅是《易經(jīng)》中的個別卦爻辭,而是包攝著整部《易經(jīng)》的象數(shù)語言,它與《易經(jīng)》的融通是全息性的,從而消解了視《孝經(jīng)》為家塾童子私習之作的負面影響。從這一意義上說,呂維祺的《孝經(jīng)大全》之所以成為后世研究《孝經(jīng)》必備的經(jīng)典性名著,其學術(shù)思想史的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

作者|陳居淵

來源丨《中國哲學史》2017年第03期


陳居淵:呂維祺《孝經(jīng)大全》的學術(shù)思想特色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石河子市| 永清县| 南宫市| 弥勒县| 大余县| 兴山县| 田阳县| 亳州市| 太和县| 金坛市| 静海县| 常宁市| 周至县| 湟源县| 铅山县| 滨海县| 义乌市| 商城县| 丰镇市| 清水县| 凤庆县| 高青县| 鄂托克前旗| 九寨沟县| 漳平市| 红河县| 平泉县| 诏安县| 洛隆县| 保亭| 贡觉县| 绥宁县| 大庆市| 比如县| 罗江县| 奎屯市| 蛟河市| 镇平县| 武鸣县| 库伦旗|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