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黃浦區(qū)高考語文一模考寫作作文題解析及優(yōu)秀范文名師賞析:人的感知易被外界
3篇范文來自于某八校的的高三學生和市重點的老師。范文很精彩,老師的點評亦精彩。
【2022黃浦高考一模寫作題目】
我們每天都從外界攝入知識,但是有人說:“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
對這一說法,你怎么看,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話題解讀】
上海卷高考作文題常常要求學生去發(fā)現(xiàn)、認識并闡釋個體與外界之間的關聯(lián):如何看待“評價他人生活”的現(xiàn)象?對于“被需要”的心態(tài)你有怎樣的認識?人對事物發(fā)展進程無能為力嗎?時間的沉淀是認識事物價值的必要條件嗎?本次黃浦區(qū)高三一模作文題也立足“認知”層面,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知識”的認識,推求“真正的知識”的由來。
材料的第一句話“我們每天都從外界攝入知識”是事實,盡管緊跟“但是”,語義上卻與“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并不矛盾:知識并不能自然從內心生發(fā),一般性知識確實也必須由外界輸入。把握“但是”前后句子間真正的關系,有助于辯證理性地分析這一則材料。
但這次作文討論的重點和難點還是在于“真正的知識”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如同“有人”所言是來自內心的,并需要對“真正的知識”與別人傳授而得的知識兩者間是什么關系有所思考。
如果我們從傳統(tǒng)的“按現(xiàn)有知識分類”的方式,像看待圖書館目錄一樣去審視知識結構,恐怕較難析別并理解“真正的知識”。借鑒修訂過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對知識的分類會獲得啟發(fā)?!笆聦嵭灾R”和“概念性知識”指向“是什么”,注重“結果”;“程序性”知識關注“如何”,看重“過程”;而“元認知知識”則在學習者成長以及發(fā)揮其主動性中占據(jù)重要地位。那么從外界攝取的、經由他人傳授的更多的是前三類知識,而“真正的知識”與“元認知知識”是密切相關的。根據(jù)這一組概念梳理認知過程,靜態(tài)知識的攝入可能主要依靠的是記憶,也就是輸入、識別、提取,但更復雜的知識的內化需要“理解”,包括解釋、比較、分類、推斷,有些還需要“應用”,包括執(zhí)行和實施,如果我們認識到這種所謂源自內心的真知本質上是對輸入性舊知的更新,那么在這一更新的過程中還需要“評價”和“創(chuàng)造”。
無論是否認同材料中“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這一手法,闡釋都應該建立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礎上。而上述對知識的分類和對認知過程的分析則有助于我們理解“真正的知識”與“內心”之間的關系。當然,學生未必掌握這些專業(yè)的術語,這就需要他們對日常的經驗有所反思有所提取——個體如何獲取知識,是否掌握知識,會用知識解決問題與將知識融入自身素養(yǎng)之間是否還存在一個臺階等等。我們也確實在優(yōu)秀的作文中看到學生對知識內化過程中人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又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進行了較為充分的闡釋。
【考場佳作1】
閱盡萬物,而后拈花微笑
王陽明有言:“萬物皆備于我。”小王子則說:“真正的事物只有用內心才能看見?!比欢F(xiàn)實中,我們日復一日地操練著用科學的棱鏡分析萬物,從他人的言語中啟發(fā)靈智,這看似矛盾,實則不然。
所謂“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這種知識并非學識,而是本能的理性與德性,是人混沌初辟時就具有的對萬物聯(lián)系與規(guī)律的朦朧感知,是對何為對何為錯,何為美何為丑的無需思考的價值判斷。即便認為這些知識來自內心,與之形成對補的學識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現(xiàn)代社會,人需要掌握學科的基本素養(yǎng)和社交的規(guī)則,才能生存下去。可見,知識“來自內心”與“來自別人的傳授”并不相悖,缺一不可
進一步分析,即使是理性和德性這樣“真正的知識”也無法獨立于外界的傳授,康德確實認為理性是人的靈魂自足的產物,然而正因為他深厚的學養(yǎng)和從學習中獲得的超人般的思辨能力,他才能撥開迷霧,將理性之光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王陽明吶喊“心外無物”,主張“致良知”,不過,這正是他格竹不成,懷疑理學,宦而受貶、因苦難而閱歷豐富之后,看清的道路。龍岡山上一輪月,是洗凈萬卷書與萬里路的鉛華之后,反求諸己的本真。經受他人的言語和生活的經驗錘煉之后,內心的知識才能超脫于朦朧的本能而日漸清明,正如馬克思所言的那樣“在更高的階梯上重現(xiàn)童真”。
當然,僅僅將言語和經驗如貨物般堆積在自己的腦海中于事無益。一位哈佛教授在與學生共品《李爾王》的智慧,感嘆人要有仁慈之心后,回家半途聞呼救聲而沒有施援,這成為了他內心中的一根刺。這并非說明外界的知識無力動搖內心,只是我們應當積極主動地催化這個過程,寄希望于淺薄的接受與表面的吸收,終將徒勞無功。
為了使外界的知識催化內心的自我發(fā)現(xiàn),完善內心的素養(yǎng),我們絕不能持“知識內備于我”的態(tài)度。相反,我們要敞開心懷,讓外界的知識與內心的價值體系全面充分地碰撞,吸收、整理與之一致的內容,比較、審視沖突的部分,進行理性的衡量后,全身心地擁抱新的知識,不斷地通過內心的感悟和實踐將它內化為本能的理性或德性的一部分。
“我生活在自己的光之中,我不斷啜飲內心的火焰?!闭\然,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光和火焰,對其棄之不顧而另尋他途,或者閉門造車自以為足,都只能導致光焰的迷失?;鹧娴娜剂险菑耐饨缍鴣淼慕涷灪蛯W養(yǎng),而它需要我們大膽的鼓風和小心的看護。在這種意義上,行萬里路也好,讀萬卷書也罷,都只是為了返回自我,獲得那簡單純粹而又囊括萬物的明識之火。
教師點評:
“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背鲎耘餐澜缂壸骷覇趟固埂べZ德的《蘇菲的世界》一書,后面還有半句是“同時,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我們說一個人越接近內心深處,越接近永恒真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來自內心的知識,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識?這是材料的核心概念。對核心概念的闡釋和把握,是文章展開的前提和基礎,離開對概念具體而深刻的理解,寫作將難以展開,更難走向深入。審題與寫作的最后都要歸結到核心概念的闡釋與分析上。
嚴涵笑同學對“真正的知識”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是“這種知識并非學識,而是本能的理性與德性,是人混沌初辟時就具有的對萬物聯(lián)系與規(guī)律的朦朧感知,是對何為對何為錯,何為美何為丑的無需思考的價值判斷。”這篇接近滿分的作文深入地挖掘了核心概念的內涵,對于“來自于內心的真正知識”做了具體而明確的個性化解讀。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對概念透徹深入的理解有助于考生形成判斷,準確立意,并且使議論更明確、集中、深刻。
在對核心概念準確把握和清晰界定的基礎上,行文過程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維模式逐步推導,論述清晰。作為一篇觀點型的材料作文,我們可以對材料中的觀點或肯定或否定或肯定中加以補充。本文選擇了第三種方式,肯定中做補充。文章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即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的知識,但也無法獨立于外界的傳授,兩者并不相悖。這是很多同學文章中的觀點,而本文的高明之處在于對于二者關系的把握不僅僅止于并列關系,而是突出其遞進關系,即肯定外界傳授的知識之于內心知識的意義價值,進而將文章引向深入。至此,文章論述的思辨色彩逐步加強。隨著思考的推進,那么內心產生真正知識的機制究竟是怎么樣?文章從方法論層面提出應當敞開心懷,積極主動地催化內心的自我發(fā)現(xiàn),完善內心的素養(yǎng)。最后用形象化的比喻來總結提升,重申觀點。
全文充滿了理性的光輝,帶給讀者深刻透徹、辯證客觀、新穎獨特的理性感受。讀罷全文,感覺一氣呵成,揮灑成文,深刻凝練有底蘊的文字表達背后是一種充盈的底氣。明代宋濂說為文必在養(yǎng)氣,又說人能養(yǎng)氣,則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而文以氣為主,氣是寫作的根基,要寫出高分作文,就必須養(yǎng)氣。養(yǎng)氣的過程本身便是修養(yǎng)學習,涵養(yǎng)性情的過程。有人說讀書能養(yǎng)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文氣的產生必須建立在廣博深厚的知識土壤上。文中那些豐富的事實論據(jù)和信手拈來的引用,為文章增色添輝,更使文章厚重起來,也讓我們領略了嚴涵笑同學深厚扎實的文化底蘊。她從小博覽群書,尤其愛好文史哲的學習和研究,廣擷古今文化之靈氣。這些外界的知識并不是簡單地如貨物般堆積在其腦海中,而是與其內心的價值體系全面充分地碰撞,通過內心的感悟和實踐內化為其本能的理性或德性的一部分,于嚴涵笑同學而言便是“返回自我,獲得那簡單純粹而又囊括萬物的明識之火”的旅程,這就是“真正的知識”。
【考場佳作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人認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倍谖铱磥?,我們迫切需要外界的知識作為基礎來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尋求真正的知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外界的知識作為信息的橋梁,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認識世界。我們從書本上懂得“日心說”等基本科學道理,我們從媒體上了解時事新聞,我們從他人的口中明白有用的知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蓖饨绲闹R豐富了我們的心靈內涵和認知能力,并使我們獲得創(chuàng)新能力。
在外界知識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了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真正的知識”實際上是更加貼切自己的生活實際,對自己的人生更有指導意義的知識。站在外界知識的基礎上,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我們可以觸及更加廣闊的天空,尋求自身中更有意義的內涵。
馬爾克斯將自己關在小黑屋中,每天花上十幾個小時進行寫作,終于完成了《百年孤獨》這一文學巨著。他在寫作過程中沒有獲取外界的知識,而是專注于自己內心的知識,并將其表達出來。而我們作為讀者閱讀他的書籍,實際上又是從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由此可見,從外界獲取知識和尋求來自于內心的真正知識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
然而,外界的知識時常魚龍混雜,從而蒙蔽我們的雙眼,使得我們獲取的知識不夠純粹,不夠“真正”。我們不妨去做羅新口中的歷史學家,學習歷史學家的美德,即“批判,懷疑,想象力”,對錯誤論述和知識加以批判,對現(xiàn)有的知識加以懷疑,并在此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尋求真正的知識,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和知識體系。
假若我們一味被動地接受他人傳授的知識,而不去認真的探求思考,不回歸本心,我們就無法得到真正的知識,人生也將歸于枯寂。我們的大腦也將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我們將失去最為寶貴的主觀能動性,成為被強勢的無主人格控制的提線木偶。
梭羅獨自前往瓦爾登湖邊觀賞日出,陶淵明棄官而回歸田園,他們都是遵循自己內心的呼喚,去尋找屬于自己的真正的知識。
因而,以外界的知識作為臺階,加以篩選和懷疑,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契合自己的內心,是將人生活得有聲有色有意義的最好途徑。
教師點評:
本次作文的核心話題是思考人類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從外界汲取,還從內心悟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葉芷晴同學用題目巧妙而又鮮明地揭示出了“別人傳授的知識”的重要性,同時“站在”一詞也暗示了在獲得“別人傳授的知識”之后,我們還要積極探尋其他的途徑。
不僅是題目,文章一開始葉芷晴同學便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在表述觀點時又用“迫切需要”“來構建”“以尋求”等詞語點出外界知識作為基礎對于我們進一步尋求真正知識的重要性。在亮出觀點后,作者從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闡述了外界知識之于我們的重要性。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思考外界知識與來自內心的真正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從外界獲取知識和尋求來自于內心的真正知識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結論。接著葉芷晴同學又思考了人在外界知識內化為自己內心知識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將議論又推進了一層。
作者有很強的對話意識,行文始終圍繞核心話題,層層展開。當然文章舉例闡述觀點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所舉事例不足以支撐觀點,這也是葉芷晴同學在今后寫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考場佳作3】
知 識 與 進 步
我們每天都從外界攝入知識,但是有人說:“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p>
所謂“真正的知識”和“外界攝入的知識”有何區(qū)別?我認為,似乎從外界攝入的知識是“舊知識”。我們每天從學校課程或從書刊、網絡中接觸到的知識,往往是前人的研究成果。萬物運轉的規(guī)律、哲人對世界的思辨等,諸如此類知識均與現(xiàn)代社會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時間差。而我們“攝入”這些舊知識的過程,看似是主動吸收的過程,實際是被動接受的過程。當我們從不同的媒介中接受知識的過程停止后,我們的學習過程似乎就停止了。
試想,如果人類始終只被動接受舊知識,那么“從蒙昧時代到現(xiàn)代文明”的成就將化為泡影,人類將在原地踏步甚至駕駛著歷史的倒車走向消亡。
那么,是什么使人類得以延續(xù)文明、不斷發(fā)展進步呢?顯然答案是“來自內心的真正的知識”,或可稱作“新知識”,也可以說是由舊知識而衍生的新疑問?!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為人師,不僅需要傳授道理,還需要解答疑惑。而疑惑的產生是新知識習得或誕生的基石。對古人來說,他們沒有當今相對發(fā)達完整的知識體系,他們對世界的探索宛如新生兒認識世界。當疑惑產生時,他們將進行基于主觀能動性的思考和探索。由此,主觀能動性架設了通往新知識的橋梁,人類不斷獲得進步。
對今人而言,社會相對先進,認知相對發(fā)達,加之有了前人的充分經驗積累和發(fā)展歷史的積淀,同時,學校的普及以及多媒體的發(fā)展,使得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接受大量舊知識。誠然,人是凡人,何況如今我們學習的是千百年來前人的智慧結晶,僅是學習舊知識就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們才會“每天”都從“外界”攝入知識。
然而,在攝入知識之后,若無“惑”,無思考,即使是自主學習,實際上其中的主動性仍是不夠的。真正具有足夠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應是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學習舊知識,產生新疑問,解決疑問,再學習、再產生新的疑問……如此才能習得真正的知識并取得進步。
需要注意的是,學習知識、產生疑問的過程是曲折的。遑論當前各領域的發(fā)展已較深入的情況下,只有極少數(shù)的精英才可能有全新的前人未知的發(fā)現(xiàn)。對于多數(shù)普通人而言,有準確嚴謹?shù)淖晕艺J識與能力判斷,并在能力范圍內展開主觀能動的學習,在曲折中取得進步,即是獲得了來自內心的真正的知識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于“惑”中學習、探索,雖道阻且長,但終可“知”之“識”之,以知識充盈內心。
教師點評:
本文觀點辯證,思路清晰,層層推進。開篇即對題干中的核心概念“真正的知識”進行了界定,指出“真正的知識”與“外界攝入的知識”的差異:前者更傾向于人們主動吸收的“新知識”,后者更傾向于人們被動接受的“舊知識”。厘清核心概念后,楊睿心同學沒有局限于探討生命個體如何獲取真正的知識,而是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度對作文命題進行了審視與思考,通過對比論證提出觀點:如果人類始終只是被動接受舊知識,那么從蒙昧時代到現(xiàn)代文明的成就將化為泡影;如果想要使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進步,那么就要重視“來自內心的真正的知識”,一言以蔽之,主觀能動性建構了通往新知識的橋梁,促使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進步。那么,如何能發(fā)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使從“外界攝入的知識”內化為源于內心的“真正的知識”呢?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楊同學結合當下多媒體時代語境,進一步指出真正具有足夠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應是“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攝入知識、產生疑問、建構新知、內化于心的過程往往是曲折、艱難的,而人類文明也正是在這樣曲折、艱難的進程中不斷發(fā)展、升華。最后,文章援引《師說》作結,引發(fā)讀者反思自己的知識建構,探尋源于內心的“真正的知識”。本文論述語言簡明流暢,論證邏輯較為清晰,略顯不足的是,文中用以支撐觀點的論據(jù)較少,如能結合人類文明進程中的若干具體事例來加以佐證,可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