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選擇方法論之二

2004年剛剛博士畢業(yè)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前途選擇方法論》,那是我作為青年學者時的一些思考。十八年如白駒過隙,如今人到中年,工作和生活經歷豐富了一些,也目睹了許多同齡人和歷屆學生的人生起伏,甚至還面試過一些求職的年輕人,因而積累了一些新想法。當然今天關于前途選擇的這些想法也未必多么正確而高明,再過十八年等我臨退休之際,可能又會覺得“今是而昨非”。
階層固化是一種神話
由于共同富裕在中國社會暫時還沒有實現,財富和信息的分布仍然呈現出層次分明的金字塔型構造而不是一團和氣的橄欖型構造,所以本文是以相對視角而不是絕對視角來討論年輕人的前途選擇問題。換言之,我們討論的是如何提升你在這個金字塔中的相對位勢,而不是如何掙到比去年更多的錢。
最近幾年,許多人喜歡討論階層固化的問題,似乎今不如昔,中下層年輕人的上升通道已經封閉了,但是我的看法與流行觀點不太一樣。按照英國的一個社會史團隊的量化研究,無論是歐洲還是東亞,正常情況下,每一代人有85%的概率停留在父輩的階層,向上流動的概率只有7%。換言之,古今中外階層縱向流動困難才是常態(tài),天翻地覆則是非常態(tài)。但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百年的革命、社會改造、改革開放和工業(yè)化,各個家族的興衰起伏變化非常劇烈,所以很多中國人就把這種非常態(tài)的縱向流動視為理所應當,覺得我一個年輕人靠自己的十年奮斗就應該能夠干翻上一個階層三代人的積累。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產業(yè)的變遷仍然非?;钴S,中國社會的縱向流動概率仍然大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比如日本和美國。據我個人的觀察,很多老領導、老同志、老革命家庭的子女,盡管并沒有直接跌到底層,但是其地位相對于父輩是明顯大幅下降的,而這些家庭讓出來的空間被商業(yè)新富和娛樂明星等群體所取代。這一重要事實的政治經濟含義和潛在后果,在國內似乎沒有多少人意識到。所以,我建議21世紀中期的中國年輕人不要輕言階層固化,只要掌握正確的選擇方法論,再配以持久的努力,你還是很有機會向上躍遷的。
一般而言,向上流動意味著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常見的上升通道包括學習、參軍、經商以及婚姻。運氣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可能比較小,因為你憑純運氣所獲得的財富和地位,通常不久就會憑實力還回去。人所能獲得并保持的財富與地位,主要取決于他的認知和努力。而我下邊要列舉的,則是我從這個時代的各種現象中梳理歸納出的實現階層躍遷的若干攻略。
大地方、大平臺的重要性
為什么在年輕的時候要努力擠進大城市、大企業(yè)、大機構、大平臺?答案是成長的機會和空間。平臺意味著成長空間,越大的平臺意味著越高的天花板。不是說你到了大平臺上一定大有作為,而是說如果你足夠努力足夠優(yōu)秀,你在大平臺上可以長得很大;但是如果你從年輕的時候就去了一個小池塘,你永遠不可能成長為大鯨魚,而且往往再也沒有機會進入大江大海。一旦你先進入了小平臺,通常情況下,這個行業(yè)的大平臺是絕不會屈尊降紆地接受你加入的了。
我年輕的時候,觀念上曾傾向于“寧為雞頭,不為牛后”,后來看到許多同齡人的人生軌跡,才意識到大平臺的重要性。1994年我們一千三百個多個同學從全國各地考入文科最硬氣的中國人民大學,大家基本上都是家鄉(xiāng)縣市的文科第一名,其中還有幾位是省文科狀元,都很優(yōu)秀都很努力。但是本科同學畢業(yè)二十年聚會時,大家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心照不宣,那就是待在一線城市的同學普遍比回到省城的同學混得強一些,而后者在當年畢業(yè)找工作的時候,學業(yè)和能力其實并不弱,到哪里就業(yè)往往就是一念之差而已。城市本身也是平臺,大城市意味著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聚集,對年輕人而言意味著更多學習和歷練機會,可以積累更多人脈資源,更大的壓力和更高的眼界。
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例,2004年博士畢業(yè)的時候我給自己的人生做了個規(guī)劃,覺得要想成為世界一流的對外政策專家,除了博覽群書以打造跨學科的知識基礎之外,還應該到這個行當里水最深的地方去游歷成長,因此我先后選擇了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和美國聯邦政府所在地華盛頓特區(qū)的兩所大學做訪學,并主動混跡于當地的政策研究圈。在北京,我所任教的人民大學深受黨和國家各個部委辦的信任和倚重,所以受邀參與各方面政策研討的機會也比較多,對于我的認知、閱歷和專業(yè)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幫助。
專注與長線成長的重要性
古語說,大器晚成。人生過早成功,可能是一個陷阱而不是福報。
優(yōu)秀而有抱負的年輕人都想快速成功,都想三十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四十歲之前功成名就……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年輕的時候折騰過很多事情,走過不少彎路。但是回過頭看,三十歲之前所交的朋友中,凡是年紀輕輕就春風得意的人,后來通常都挺坎坷的。這并非偶然:年紀輕輕就能迅速成功,意味著這個行業(yè)的波動性很大,而且你采取的策略一定是積極擁抱風險的類型。風險沒有顯性化的時候,你當然是春風得意,而一旦風險表達出來了,你的人生可能就迅速回到原點。換句話說,凡是年紀輕輕就能掙大錢、掙快錢的行當,通常都是吃青春飯,一旦人到35歲左右,你可能就不得不面臨人生的重大轉型。體育明星,模特,售樓中介,股市操盤手,乃至中關村的碼農,都會在40歲乃至35歲之前迎來人生職業(yè)生涯的被迫轉型。而最終能實現階層躍遷的人,則往往屬于晚熟類型的,需要厚積方能薄發(fā)。種子要長成參天大樹,糧食要釀成珍貴的老酒原漿,都必須有足夠的年份,人生的質變也是如此。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先風光一把掙點錢再說,等到了中年我再及時轉型,在新的行業(yè)里再努力一把,人生爆發(fā)第二春難道不好嗎?年輕時早作準備,多學幾樣營生,不就行了嘛?這就是涉及另一個重要問題:該成為專才還是通才?
我目前的認識是:首先要成為專才,而不要從一開始就試圖當通才?,F代社會的分工非常細,每一個細分領域的頂級人物都可以獲得很好的報酬和地位,因此你需要的是在某一個細分領域內做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強,而不是知道很多領域的事情但是在哪個行當里都不夠杰出。在荒島求生時,孤獨的魯濱遜必須既能捕魚,又能打獵,還會搭房子,否則他活不下來。但是在高度復雜、充分分工的現代社會,你必須專精一項才能出頭,否則你的人生還不如跑到荒島上或者深山中自給自足。其實這個想法不是我的原創(chuàng),而是我的博士導師批評我時說的原話。當時我博士畢業(yè)留校工作后,為了改善生活而給一個商業(yè)刊物寫專欄評論文章,一塊錢一個字,頗為自得。導師批評我說,你應該先給專業(yè)同行寫文章,而不是給大眾寫文章,用你的專業(yè)思想和能力征服同行,確立了自己的專業(yè)地位之后,才有資格向大眾就一般性話題發(fā)表點見解。他自己從普通學者開始,一步步建立學術聲望,最后以國務院參事的身份退休,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人生。
人生必須專精一行,也輕易不能換賽道,因為換賽道意味著你無法形成能力、人脈和專業(yè)知識的積累。越是底層的人,摻和的賽道越多。2015年的萬圣節(jié),我從芝加哥大學打了個Uber去機場,司機是個60出頭的老墨,他的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跟我聊了一路,說自己是墨西哥大學的畢業(yè)生,本應在自己的國家做一個工程師,但是因為聽信了所謂美國夢的宣傳而來到美國打工,最終發(fā)現自己的一生被偷走了。他在美國的四十年里干過三十多個工種,最多的時候一天干四份工才能養(yǎng)家糊口,包括剪草坪,送快遞,炸薯條,擦窗戶,開出租,做導購等等等等。我在歐洲和美國都見過不少留在那里的華人,其中不少曾經是律師、教授、音樂家等專業(yè)人士的人,他們的人生也是如此被稀里糊涂地“偷走”了,放棄了原本的專業(yè),去做了很多不相干的事情。
要敢于做取舍
許多人的人生靠慣性而不是靠理性驅動,主要原因不是懶惰,而是恐懼。他們對失去的恐懼遠甚于對獲得的渴望。要想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準備好舍棄一些當下擁有的東西,必要的時候,還應該適度冒險和承擔一定壓力。
十多年前,有位同事面臨一項艱難的選擇。他夫人在一家新加坡企業(yè)的中國分公司擔任二把手,月薪三萬,上百人的公司后臺全部歸她管,責任巨大,事務龐雜,職業(yè)上升空間狹窄。而他自己作為大學副教授,月薪一萬多元,時間靈活,因此每天兼職奶爸,接送孩子上下學并輔導作業(yè)。經過坦誠協商,他們倆進行了家庭分工的結構性調整:夫人回歸家庭做全職太太,照顧好兒子并休養(yǎng)生息,而將丈夫從奶爸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全身心地掙錢養(yǎng)家。對于絕大多數家庭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冒險而艱難的決策,而且事實上,他們最初兩年的轉型的確失敗了:所嘗試多種投資,不但沒有掙到錢,反而還把家中另一套房產給賠掉了。但是經過繼續(xù)探索,丈夫在給企業(yè)家和黨政干部講課的圈子中站穩(wěn)了腳跟,講出了名氣,從而讓家中的財務狀況上了一個臺階。
幾乎在同時,另一位同事也想走講課掙錢這條路,大家也一直為他出主意找選題,但是十年之后他還停留在說說而已的狀態(tài)。他總結說自己跟前一位同事相比缺乏行動力。在我看來,行動力是表象,底層則是由人生觀所塑造的勇氣和決心。許多人都希望人生能有大不同,但是他們總放不下手頭那點營生和雜事。成功的轉型需要懸崖撒手、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你必須先讓自己空下來,閑下來,對人生中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統統“斷舍離”掉,然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新方向。
不能追逐熱門和收入
風水輪流轉,今天的熱門行當一定不會是二、三十年后的熱門。人才的供需也符合市場規(guī)律,稀缺就會被高估,高估之后供給就會持續(xù)增加以至于過剩,而過剩則會被低估。1990年代早期,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之后,搞外貿是很吃香的事情,那個時候國際貿易專業(yè)的錄取分數特別高。如今呢?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已經非常多,門檻也比較低,行業(yè)競爭充分,利潤和薪酬都不再吸引人。再后來就是學金融進銀行特別掙錢,我?guī)У氖澜缃洕鷮I(yè)的研究生老想著進銀行,我如何勸阻都不聽,結果在銀行工作六年之后不得不轉行到債券行業(yè)從頭開始,因為銀行業(yè)的高薪時代也過去了。2017年前后債券行業(yè)特別火,我的另一個世界經濟專業(yè)的研究生平時不怎么來上課,整天去券商投行實習為的就是能進入這個行當工作。當我問他預期薪酬的時候,他告訴我“第一年一百萬,第二年兩百萬,六七年后如果能做到中層帶團隊,年薪500萬”。研究生一畢業(yè)就比教授的薪酬多一兩倍,三十歲左右的小年輕能掙五百萬一年,這并不是吹牛,因為當時券商承攬地方債發(fā)行的確存在暴利空間。但是,這種暴利高薪能持續(xù)多久呢?能否伴隨你的職業(yè)生涯呢?
我一直主張,人的工作應該著眼于追求提升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價格;我們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國家、對這個世界有什么價值?職業(yè)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掙錢,而是人生價值的實現過程,收入則是這個社會為你的價值所支付的對價。在市場快速變動過程中,的確會存在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巨大背離現象,但是從長期來看,市場總是有效的,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背離會被抹除。如果你只關注把自己的勞動和時間賣一個好價格,尤其是想賣一個遠高于自身價值的“好價格”,那就容易走上曲折的人生道路。你追逐變動不居的價格,就容易追漲殺跌,容易在人力資本或者說勞動力市場上顛沛流離,最終無法形成自身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積累,即所謂“滾石不生苔,漂泊難聚財”。
要看清歷史潮流
人生短暫,職業(yè)生涯無非就是三四十年光景。世界歷史的潮流通常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可能只經歷一次大潮轉向。因此在這個層次上,你錯不起,因為幾乎沒有重來的機會。我不主張搭歷史的便車,不主張追逐時代的風口,但是至少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吧,個人的職業(yè)生涯實在等不起那么久。
2022年春季學期我給兩百多位大一新生講的第一堂大課,主題是《圖解全球政治經濟》,說到歷史潮流,我問臺下的學生們,假如耶魯大學跟人民大學達成戰(zhàn)略合作協議,每年接受我院十位本科畢業(yè)生保送其研究生并提供全獎,你會申請這個機會嗎?臺下的孩子們很多人舉手表示愿意。但是我告訴他們:想象一下我們穿越到一甲子之前,1962年的春天,人民大學的一群最優(yōu)秀最根正苗紅的學生被保送到蘇聯老大哥的頂級大學莫斯科大學去讀研究生,大家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什么樣的人生嗎?他們中的多數人在此后的反蘇批修、聯美抗蘇的時代大背景下能否平安落地都將是問題,當然,其中能幸存的人物可能會比同代人擁有更好的國際視野和歷史感。
在我看來,2008年之后的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逆全球化”:太平洋變得越來越寬,美國對華態(tài)度變得越來越焦慮而不可理喻,而咱們自己也正在有節(jié)奏地重構自身內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想從政,想要進入重要的黨和國家核心部門去一展才華,那么去美國名校留學這個事情就與你的夢想南轅北轍了。盡管出過國的人往往更愛國,但是也的確有人會被美國的情報勢力所收買控制,所以一旦你在國外尤其是美國留過學,核心部門就不敢信任你了,因為他們無法知道你是不是在留學期間被人“搞定”過。相關風險實在太大了,沒有哪個領導敢給你的忠誠擔保。我們當然希望中美關系能長期保持穩(wěn)定,但是希望歸希望,做選擇的時候還是必須考慮歷史的軌跡。
結語
受高考志愿填報行業(yè)的著名專家鄒開顏老師(網名“五道口的顏學姐”)的囑托,為她的新書《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將于2022年5月份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寫一個序,因此而想起了這些年關于人生選擇和攻略的若干思考,并用一周時間寫下了上述文字。盡管此文可能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太過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比如局限于所處的這個時代和階層,但是既然要寫這個主題,我覺得誠實是第一要求,因此不揣淺薄,坦然相陳,供我的學生和朋友們借鑒和批評。需要提醒讀者的是,我只是盡可能坦率而理性地對我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的實際游戲規(guī)則進行了一點觀察,并得出相應的“游戲攻略”,無涉我自身的政治、道德和價值評判。
祝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