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長江:不帶貨的那些年
潘長江
“將喜劇進行到底,為喜劇流盡最后一滴血?!?/p>
潘長江名字雖然沒有出現(xiàn)在“315晚會”上,很顯然,卻格外引發(fā)爭議,尤其令人惋惜。
網(wǎng)友對潘老師的吐槽,從他規(guī)勸嘎子時即開始發(fā)酵,起初還只是調(diào)侃,到如今,其口碑幾乎跌落谷底。
《每日經(jīng)濟新聞》的那篇報道,屬于“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聞一經(jīng)報道,即引發(fā)如潮水般洶涌的評論,是與非最終也變得真假難辨。
正所謂,“破鼓萬人捶”,對潘長江的批判,是一件既能過嘴癮,又不會犯錯的事情。我們不要做那萬人之一,“鼓破”之前,潘長江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
01
某種意義上,潘長江就是為藝術而生。據(jù)他自己的回憶:“我在我母親肚子里就會唱戲?!?/strong>
潘長江此言不虛。他的父母均是本地評劇劇團里的名角兒,潘出生的1957年,適逢全國評劇班社,重新恢復演出的時期。可想而知,作為挑大梁的“臺柱子”,父母那時非常忙碌。

還在母親肚子里時,潘長江就“跟隨”他們到處巡回演出,等到出生后,母親甚至沒有“坐月子”,便馬不停蹄地繼續(xù)趕場唱戲。
作為角兒的后代,潘長江的表演欲望,就像是與生俱來。
在他三歲半的那年,某天,父親裝扮起來,頭戴翎子、身穿銀盔、手執(zhí)馬鞭,咿咿呀呀的在舞臺上唱戲。父親唱罷一段,甩出馬鞭,隨后,做了一個利落的亮相。
他表演完畢,沒有等到掌聲,卻惹得臺下哄堂大笑。父親很納悶,借機向后面看,赫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