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40周年:它的締造者們親自講述這個超級IP的起源


文/ 彼方
四十年前的1979年4月7日,由日本動畫公司Sunrise制作的科幻題材動畫《機動戰(zhàn)士高達》在日本名古屋電視臺播出,標志著高達——這一在世界動畫史上產生空前影響的IP的誕生。

發(fā)展至今,高達系列已擁有包括電視動畫、OVA、劇場版動畫在內的各類動畫作品數(shù)十部,與其相關的衍生作品,包括游戲、小說、漫畫等更是不計其數(shù)。其影響力超越國界,成為日本動畫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粉絲遍布全球。

而作為該系列的開山之作,這部講述主角阿姆羅在機緣巧合之下獲得了秘密武器——名為高達的機動戰(zhàn)士(Mobile Suit),隨軍踏上征途的故事的作品,更是成為了許多動畫愛好者心目中永恒的經典:作品本身的世界觀和機械設定開創(chuàng)了多項先河,同時也產出了許多留名動畫史的經典梗。

除此以外,該作品也是高達系列中宇宙紀元(Universal Century,UC)這一世界觀體系的奠基之作。沿襲、擴充這一世界觀的同系列作品,包括《機動戰(zhàn)士Z高達》、《機動戰(zhàn)士高達:逆襲的夏亞》等也在過去的40年間不斷推出,保持著極高的人氣。阿姆羅、夏亞等經典角色在這些作品中多有出場,扮演著推進劇情的重要角色。


而就在今年3月,日本NHK電視臺為紀念高達誕生40周年,特別邀請了包括參與《機動戰(zhàn)士高達》制作的總監(jiān)督富野由悠季、動畫監(jiān)督安彥良和、原畫師板野一郎在內的多位動畫人接受采訪,制作了紀錄片《高達誕生秘話》。
在該片的前半部分中,這些赫赫有名的動畫業(yè)者還原、講述了當年《機動戰(zhàn)士高達》從開始企劃到第一話播出的過程,也同時透露了許多動畫中設定的由來以及制作現(xiàn)場的情況。
值此高達40周年之際,就讓我們以該片為藍本,一同了解元祖高達的誕生歷程。
誕生于時代浪潮下的《機動戰(zhàn)士高達》
《機動戰(zhàn)士高達》誕生于1979年。此前于1974年播出的科幻動畫《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以及其后續(xù)的劇場版都獲得了極高的人氣,在日本國內掀起了一陣科幻動畫的風潮。
當時,尚處于創(chuàng)社第四年的Sunrise的主要業(yè)務,仍是給包括東映在內的大型動畫公司提供動畫的外包制作服務。為了打破現(xiàn)狀,Sunrise與玩具廠商聯(lián)手,緊跟《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所掀起的科幻動畫熱潮,于1977-1978年連續(xù)企劃了兩部以機器人為主題的動畫作品——《無敵超人贊波3》和《無敵鋼人泰坦3》。兩部動畫雖然都獲得了一定的口碑,但并未使Sunrise獲得足以脫離外包業(yè)務的經驗與資金積累。

緊隨其后的第三部機器人動畫的企劃,關系到了整個公司的命運。據Sunrise前資料室室長飯塚正夫介紹,當時的Sunrise必須制作出一部“像《宇宙戰(zhàn)艦大和》那樣可以電影化,足以使Sunrise為民眾所知,并以此推進下一個企劃誕生”的作品,否則他們將就此回到單純給其他公司打工的狀態(tài)。
當時被委任為第三部作品總監(jiān)督的富野由悠季認為,雖然因《宇宙大和號》掀起的風潮,以“巨大化機器人”為題材的作品在當時頗為流行,但實際上它們都有著類似的劇情構造,在1970年代后期已經出現(xiàn)了衰退的跡象。

當時的機器人動畫有著每一集出現(xiàn)一個新的“被擊敗的機器人”(やられメカ,指注定被主角擊敗的量產弱小機器人),主人公在單集中將其擊敗并不斷重復的固定套路。
因此,他拒絕了贊助商繼續(xù)制作同類型作品的請求,而以制作一部像《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那樣,可以改編成電影的動畫為軸心,進行了動畫的企劃。作品最初的標題是《宇宙戰(zhàn)斗團Gunboy》,意在制作一個宇宙時代版本的《十五少年漂流記》。

*《十五少年漂流記》為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經典作品,講述的是十五名少年少女孤島求生的故事。

故事最初的劇情走向,則被設計為26名少年少女誤入一艘名為“Freedom Fortress”(自有堡壘)的宇宙船。故事的主題也與當時機器人動畫中流行的,講述超級英雄故事的傳統(tǒng)架構不同,側重的是描寫艦內困境之下的人際關系。


企劃經歷了多番修改。在玩具廠商的要求之下,作品中被要求出現(xiàn)“身高20米的人型兵器”。而在作品最終的設定書當中,作品的主題被確定為“自由與義務”。而故事的演出主題,則是非常反傳統(tǒng)的“從少年的視角仰望青春”。


一反機器人動畫傳統(tǒng)的《機動戰(zhàn)士高達》
隨著“總長20米的人型兵器”這一構想的確定,故事的舞臺也很自然地被設定為宇宙。而故事的主要矛盾也被劃定在了被留在地球上的人類與進行了宇宙移民的人類之間。這樣的對立實際上已經給了劇本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富野表示,“我們根本就沒有多余的空間去考慮把外星人這一要素加入進來?!?/p>
而因為講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陣營矛盾,制作組也由此考慮到了與血緣關系、敵我關系相關的設計。他們將“夏亞”這一敵對人物確定后,隨即想到了在我方陣營加入其妹妹的劇情。借由這樣的設計,《機動戰(zhàn)士高達》顛覆了當時機器人動畫以子供向(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為主,不安插復雜人物關系的傳統(tǒng)。

高達在設定上的創(chuàng)新還不止于此。主角阿姆羅的角色設計與當時主流的主人公設計就有著極大的差異:這個用安彥良和的話來說,“長著三白眼,短發(fā),有著像蘿卜一樣的腦袋,性格有些陰沉”的15歲男主角,并不具備帥氣的外貌,也沒有強烈的正義感和高超的運動能力。時至今日,這樣的主角設定或許看起來已經十分平常,在當時卻可謂是“劃時代的”。


這樣的主角設定,也恰好契合了為其配音的聲優(yōu)古谷徹的意愿。當時,曾為《巨人之星》的星飛雄馬等多位熱血角色配音的古谷徹,正在尋求突破固有印象的配音角色。兩者不謀而合。

在機體的設計方面,擔任機械設計是大河原邦男,而他也因此成為了日本動畫史上首位為動畫專設的機械設計師。

相比收到多方意見而設計的高達、鋼坦克和鋼加農等主角方的機體,他個人最喜愛的則是敵方的機體。當時,日本機器人動畫中的敵方機體往往不會被做成商品販賣。也正因為如此,監(jiān)督在敵方機體的設計上,除了指名需要一個“獨眼”的設計外,給了他充分的自由。名垂青史的敵方機體——“扎古”等機體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用僅僅一周的時間設計出來的。



困難重重,難擋動畫師們的熱情
面對《機動戰(zhàn)士高達》這樣在當時具有諸多新穎設計的企劃,制作組的熱情是空前的。但他們所要面對的困難卻也是極為現(xiàn)實與巨大的。
困難首先來自于Sunrise公司自身資金匱乏的狀況。
擔任《機動戰(zhàn)士高達》動畫監(jiān)督的安彥良和,在當時也同樣兼任著東映方面《宇宙戰(zhàn)艦大和2》的動畫制作工作。

據他回憶,Sunrise的制作團隊的資金狀況是極為匱乏的。舉例來說,在《機動戰(zhàn)士高達》的制作現(xiàn)場,用于制作的色卡僅有79色,在向Sunrise本部多次請求后才勉強增加了3色,最終為82色。與之相比《宇宙戰(zhàn)艦大和2》的色卡則超過了300色,是《機動戰(zhàn)士高達》的三倍還多。

而進一步加劇的這種狀況的,則是Sunrise公司內部不合理的資源調配狀況。當時在Sunrise社內聚集了社內大部分資源、同時擁有大量優(yōu)秀動畫師的“長濱組”,被安排制作由東映方面外包而來的《超電磁機器人 波魯吉斯V》。負責高達的制作組在人員和資金安排上,則遠不能達到“長濱組”的標準。

安彥良和坦言,自己對于Sunrise將手下精英集中到外包工作,而對自家原創(chuàng)作品則不管不顧的狀況感到非常困惑和不滿。
然而盡管困難重重,制作組的熱情卻也并未就此被磨滅。許多在作品中非常有趣的設定,都與這份熱情密不可分。
當時負責擔任腳本和科幻設定的松崎健一對于富野監(jiān)督對作品傾注的熱情,留有很深的印象。他談道,當時富野監(jiān)督對于宇宙空間以及環(huán)境的真實感也有著極高的要求,經常就主角登場的舞臺中所需的環(huán)境要素,與組內人員進行大量的頭腦風暴。

而由此誕生的著名設定之一,便是作品中具有阻撓雷達和無線通信功能的“米諾夫斯基粒子”。它的命名則完全是富野監(jiān)督的個人喜好——在他的設定中,一個帶有俄式名字的科學家發(fā)明了這種粒子,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富野監(jiān)督還多次拜托松崎健一,希望他滿足自己如此設計的“小愿望”。
除此以外,富野監(jiān)督對于高達劇情創(chuàng)作的熱情,也傳遞到了組內其他人的心里。在完成著名的阿姆羅拒絕出戰(zhàn)后被艦長布萊德·諾亞掌摑修正,以及敵方角色米哈爾?拉特吉艾潛入戰(zhàn)艦等劇情的設計后,監(jiān)督都曾非常激動地與板野一郎和安彥良和等人交流與分享。

結語
在制作組的不懈努力之下,《機動戰(zhàn)士高達》順利于1979年4月7日下午5點30分播出。雖然第一話的播出并沒有直接產生轟動式的效應,但制作完成的喜悅依舊使制作組的成員感到無比欣慰。

安彥良和還在參與《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的制作會議時,懷著“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心情,給東映高層直播了第一話的放映。在心中,他還想著:“太棒了。這就是我們以《大和號》數(shù)分之一的戰(zhàn)力完成的作品?!?/p>
這部劃時代的巨作,就此誕生。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我們需要?全職編輯、全職運營,有意者可以投稿至 babbler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