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中國》解說詞 第二季 第1集 驚變

2023-01-02 10:18 作者:劉老師愛讀書  | 我要投稿

中國第二季第1?驚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巍巍大唐的飛揚與沉潛

42歲的李白迎來了命運的一次重大轉(zhuǎn)折。

公元742年秋天,一份來自當(dāng)朝皇帝的詔書,讓他再次走進長安。告別家人時,他寫下一句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p>

世人只知道李白是個驚才絕艷的詩人,卻不知他自有他的政治抱負。年輕時他曾到過長安,他試著去拜謁宰相、公主,求見高官,自薦經(jīng)世之才,結(jié)果都未償所愿。

那次短暫的停留和挫敗,并沒有消磨掉他的傲氣。李白對自己的才華深信不疑,“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

多年間,他在大唐的土地上四處游歷,但長安,從來都是他心中無可替代的那座城。

現(xiàn)在,他終于等來了那聲召喚。這是李白一生中距離帝國最高權(quán)力最近的時刻,浪漫的詩人躊躇滿志。

也正是在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做了一個決定,將年號從運行了近三十年的“開元”改為“天寶”。

大唐的每一次聚會,都離不開音樂和美酒,但真正的主角是詩歌,那是最適合大唐帝國的語言。

在沒有文字之前,民間就有了詩。先民們對自己生存情狀的記錄和吟唱,變成了詩。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歷史都是從詩開始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經(jīng)由孔子編撰,更是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經(jīng)典。

而飛揚的精神孕育了飛揚的唐詩,寫詩成為唐帝國風(fēng)靡的時尚,眾口相傳、家喻戶曉的詩句是最好用的社交名片。

唐朝詩人群星閃耀,那些被后世不斷提及與懷念的名字,正流傳在帝國的大街小巷。詩人們以詩相交,揚名立萬。

詩人之間的吟誦、歡飲,常常通宵達旦。有人醉臥,有人醒來,夢中的佳句就這樣飄然降落到人間。

李白永遠都是聚會的焦點,他散發(fā)著獨特的氣質(zhì),那是與大唐最契合的氣質(zhì),灑脫、豁達,天性流露。朋友們都喜歡他,他似乎就是那個“手可摘星辰”的“天上人”。

只是,除了舉杯邀明月,李白還有更大的志向。尋求精神自由的同時,他也試圖在政治上一鳴驚人,這是他矢志不移的兩大追求。

詩意折射人心,人心映射時代。李白的性格恰好承接了盛唐的兩面:浪漫與進取。

生逢開元盛世,是李白的幸運。他的少年和青年時期正好遇上了大唐帝國的鼎盛年華,而他幾乎就是開元時代的化身。

始于公元618年的唐朝,經(jīng)百余年積累,歷經(jīng)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到玄宗一代,一切都達到了巔峰。

街市繁榮,鄉(xiāng)野殷實,人口從唐初的二百余萬戶增長到了約九百萬戶,國力空前強盛,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彌漫著一種安樂祥和之氣。

這一切,源自唐初的一系列制度建設(shè)。

經(jīng)完善后的三省六部制確立了新的組織結(jié)構(gòu),既有互相制約的權(quán)力設(shè)置,又強化了皇權(quán)的力量。

沿襲于西魏的府兵制被繼續(xù)啟用,成為國家安全的軍事保障??婆e制度在唐朝最終成熟,源源不斷地為治國安邦輸送人才。

唐朝的政治制度,全面積淀了自秦漢以來中國古代的制度優(yōu)勢。有這個強大的基石支撐,唐帝國昂揚向上,一路升平。

接替開元的天寶元年,距立國已有124年,大唐的盛宴還在繼續(xù)。這個生機勃勃的國家依然那么動人,自信與從容遍布在尋常巷陌。

初唐詩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即寫到“物華天寶”,意思是指各種珍美的寶物。相對于帶有開創(chuàng)之意的“開元”,天寶或許更符合唐玄宗此時的心境。

他正在進入人生的晚年,該打的仗已經(jīng)打過,該走的路已經(jīng)走過,是時候安享太平了。

他對自己的國家甚為滿意,他希望自己治下的這個偉大時代,能和那些不朽的詩篇一起,被永久傳誦。

于是,唐玄宗想起了那個久富盛名的天才詩人——李白。在大唐的萬千氣象中,詩歌是那個流芳百世的精魂。在大唐的無數(shù)詩人中,李白是一面萬眾矚目的旗幟。

在李白興沖沖準備奔赴長安時,在東都洛陽,而立之年的詩人杜甫剛剛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他成家了。

杜甫生于書香之家,祖父官至修文館直學(xué)士,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成就卓越,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因為母親早逝,父親常年在外為官,杜甫幼年時就被送到洛陽的姑母家寄住。

杜甫為自己設(shè)定的目標,是像父輩那樣求取功名,他也一直沿著這個軌道前行。24歲那年,他參加了一次進士科考試,結(jié)果不中。但他并不灰心,獨自一人登上泰山。

那是儒家的精神圣地,先師孔子曾發(fā)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嘆。杜甫則以一首體勢雄渾的《望岳》,在詩壇以氣骨崢嶸的姿態(tài)登場。他期待著有一天,“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但現(xiàn)實,永遠在考驗每個人的理想。杜甫的時間年輪上,一直接連不斷地布滿哀傷。

父親和姑母先后撒手人寰,家境日漸衰落。杜甫本來就不愛交際,現(xiàn)在,他只能越加發(fā)奮地讀書,等待下一次科舉考試。

除了埋頭苦讀,他也時常約人一起演習(xí)禮儀。如果來日有機會進入廟堂,他一定會行出最標準的大禮。

有時候他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他快要等不起了;有時候又覺得太慢,屬于他的機會遲遲不肯降臨。更多時候,寂寞讓時間仿佛停滯。

就在焦灼和平靜的交替中,他和唐帝國一起,度過了“開元”年號的最后時光。

獨自一人的時候,杜甫會想起,自己的心底始終還有一個向往:成為李白那樣瀟灑風(fēng)流的人物,一邊訪名山大川,一邊寫詩交友,“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

杜甫還沒有見過比自己年長11歲的李白,但他熟悉李白那些奔放飄逸的詩句,那些仿佛來自天際的、帶著仙氣的詩句。

不過,這位詩壇的后起之秀明白,自己有比寫詩更重要的責(zé)任要完成,科舉出仕是唯一的途徑。

安靜的日子容易讓人產(chǎn)生錯覺,以為時間永遠不會結(jié)束,歷史就這樣緩緩走進了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無論對于李白還是杜甫,這一年都顯得意味深長。

從氣宇軒昂走進長安到意興闌珊地離開,詩人的天真,在一年多時間里,就被現(xiàn)實政治擊得粉碎。

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嘉獎,并被賜予官職,但卻是毫無實際權(quán)力的翰林學(xué)士。那是一種伎術(shù)官,也就是擁有某種技藝或術(shù)數(shù)的官吏,職責(zé)是陪侍皇帝游賞。

李白突然意識到,在皇帝眼里,他和那些占星卜卦之徒并無二致,兼濟天下的理想成了笑談。無比失望的詩人,恢復(fù)了呼朋喚友、豪飲歡歌的本性。

雖然皇帝待他足夠?qū)捜?,但奢靡禁錮的宮廷終究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而他放蕩不羈的行為也無法見容于權(quán)貴。終于有一天,李白遞上辭呈,皇帝批準了他的請求,并“賜金放還”。

性格決定命運,李白的命運其實一早就由他的天性注定了。

在洛陽,杜甫終于見到了偶像李白。長安失去了李白,卻成全了一次千載難逢的相遇。公元744年,由此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

這時候的李白,仕途受挫,無限風(fēng)光煙消云散。這時候的杜甫,前途未卜,郁郁多年仍不得志。這樣的兩個人,在這樣的時刻見面了。奇妙的緣分和惺惺相惜的才情,讓他們很快相熟。

后來,高適如約而來,三人一起登高懷古,尋幽訪勝,甚至騎馬打獵,“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那一年的春天和秋天,他們寫詩、暢飲,憂思和歡愉都無比純粹。

詩人總是格外敏感的,在小天地里縱情時,他們也感知到了大唐帝國的變化。就在李杜二人相見的這一年,唐玄宗將紀元方式從“年”改為“載”,天寶三年變成了天寶三載。

以年紀元是從周朝開始的,在那以前,“夏曰歲,商曰祀,唐、虞曰載”?;蛟S,唐玄宗認為自己締造的政清人和,可與上古賢君堯舜比肩。

對杜甫來說,和李白的歡聚是快樂而難忘的,雖然他仍舊帶著一些謙卑。

兩年時間里,他們見了三次,李白帶著杜甫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因為遇見李白,苦悶的杜甫抬頭看了看天。

在開元盛世度過人生的盛年,幸運的李白也是不幸的,他將在人生的下半場,不斷遙望那段無法重現(xiàn)的華彩。

歸于山野未嘗不是件幸事,但即便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李白,依然會有“東風(fēng)吹夢到長安”的眷戀。進則儒,退則道,一直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兩重選擇。

唐朝風(fēng)氣開化,儒、釋、道三教并列。承繼本土思想之源的儒和道,是兩股不同方向的激流,做一個儒者入世建功,還是追隨道家出世,追求個人自由,每個人都將主動或被動地做出選擇。

某種意義上,是時代的激流,沖擊著、塑造著個性截然不同的詩人。而他們,也將賦予這個時代截然不同的氣質(zhì)。

杜甫理解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的背后“飛揚跋扈為誰雄”的痛苦,誰不想青史留名呢?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都需要奮力一搏。

天寶五載,35歲的杜甫啟程前往長安。他滿懷信心而來,卻在次年的考試中遭遇了一場意外的陰謀。

那一年,唐玄宗發(fā)布詔書,號召天下士人有一技之長的,都到京師就選。天賜良機,杜甫志在必得。

他已為此準備了數(shù)年,“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詩文才學(xué)業(yè)已精進,甚至生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zhí)念。

但他還是落敗了。不只杜甫,這次參加招賢考試的人全部都落敗了。為確保自身權(quán)力無虞,身為監(jiān)考官的宰相暗中操縱了全過程。

呈報結(jié)果時,他甚至上表祝賀皇帝,說這是“野無遺賢”,意思是因為皇帝治國有方,所以有才能的人早就被選上來了,民間再沒有能人。

這已經(jīng)不是那個廣納天下賢才的大唐了。不僅僅是人才選拔制度在動搖,及至天寶年間,維系大唐百余年安穩(wěn)與發(fā)展的根本性制度都在動搖,大唐帝國的生命力正在衰退。

但杜甫還不想離開長安,他仍抱有幻想,這令他飽受煎熬。

一邊是生計無著,幾度淪于饑寒交迫的境地,一邊是不得不奔走求告于達官貴人的屈辱,希望與沮喪漸漸都變得毫無新意,疲憊而窘迫的杜甫在長安度過了匆匆數(shù)年。

熬到天寶十載,事情似乎有了轉(zhuǎn)機?;实鄞蛩闩e行祭祀盛典,杜甫接連獻上《三大禮賦》,受到賞識,進入了等候分配官職的行列。結(jié)果,一等就又是4年。

面對長時間的困頓,44歲的杜甫不得不妥協(xié),接受了一個芝麻小官,主要職責(zé)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鑰匙。

蹉跎寂寞中,杜甫偶爾會憶起和李白的相聚。他記得那些高天流云,大江大河,世外道仙。

但此時的杜甫,已從頭到腳都浸泡在苦難之中,而無數(shù)個體生命的悲劇,只是更大的危機的預(yù)演。

天寶十四載冬,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fā)。

這是一個刺骨寒冷的夜晚,兼任平盧、范陽、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攜部下史思明,以奉密詔討伐當(dāng)朝宰相楊國忠為名,從河北起兵反叛。

八品小吏杜甫剛剛上任一個多月,驚天之變,猝不及防。叛亂如晴天霹靂一般,震撼了太平已久的大唐帝國。

安祿山的部隊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拱衛(wèi)長安的最后一道屏障潼關(guān),半年后失守。72歲的唐玄宗帶著幾千禁軍,攜家眷親信,在夜色中逃離長安。

如此強大的帝國幾乎瞬間崩塌,叛亂者安祿山恰恰是皇帝一手提拔、重用寵信之人。

經(jīng)過幾代人高歌猛進的開拓,唐帝國的國境極為遼闊。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唐玄宗在邊地設(shè)了十個軍鎮(zhèn),由九個節(jié)度使和一個經(jīng)略使管理。

節(jié),是當(dāng)時的一種全權(quán)印信。受此印信者,可全權(quán)調(diào)度轄地的人口、土地、兵甲、稅賦。節(jié)度使由皇帝指派任命,權(quán)力極大,雄踞一方,成為藩鎮(zhèn)。

玄宗逐漸擢用武人為節(jié)度使,實際形成了軍人割據(jù),尾大不掉,終成皇權(quán)大患。

安祿山的勢力和野心最終刺破了絢爛盛景的氣泡,帝國潛在已久的危險以最激烈的方式席卷了所有人。長安,再不是那座流光溢彩的都城。

貴妃楊玉環(huán)被突然推上一條奔赴黃泉的不歸路,道路盡頭,就將天人兩隔。

兵變發(fā)生在皇帝一行向西逃亡的第三天,護衛(wèi)的禁軍在馬嵬坡止步不前,矛頭直指楊氏一族。宰相楊國忠被殺,但這還是無法平息官兵的憤怒。他們要求,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同罪。

唐玄宗需要做出抉擇。安史之亂的源頭,歸根到底是治國者之失。但此刻,他如同坐在一個被點燃的火藥桶上,性命攸關(guān)。

威名一世的唐玄宗放棄了他的愛人,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楊貴妃即將走完一生的最后幾步。

當(dāng)年,李白曾為她寫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詩句。她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結(jié)局會是這樣的。這原本是多么美妙的光景啊,江山無限,情愛無限。

但她卻要帶著巨大的震驚和無奈永遠離去,她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辯解和后悔。一轉(zhuǎn)身,就是一個時代的一去不返。

帝國沒有了方向。舉國觀望之際,北方突然傳來消息: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聽聞此訊,正在流亡中的杜甫即刻北上,卻在途中被叛軍俘獲,押回長安。

歲月不知人間有變,又一個春天如常到來。淪陷的長安城凋敝零落,死寂一般,杜甫百感交集。

目睹繁華轉(zhuǎn)身后的血腥與黑暗,詩人杜甫的悲傷開始超越個人的凄楚命運,覆蓋到大唐驚變的蕓蕓眾生。詩,不再只是閑情雅興的抒發(fā),它成了歷史的記錄。

新帝即位,太上皇李隆基事先并不知曉,也無人知曉,大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畫上了一個休止符。中國歷史的一次巨大轉(zhuǎn)折,在兵荒馬亂中倉促上演。

僥幸逃出長安后,杜甫做的第一件事,是直奔新帝唐肅宗的鳳翔大本營。這可能是老實厚道的書生杜甫一生中最瘋狂的舉動。雖然自身難保,但只要有機會,他仍想報效國家。

唐肅宗被這份忠義感動,賜予他“左拾遺”一職。這是皇帝身邊的諫官,官階很低,卻是杜甫做過的最大的官。

然而,亂局之下,政治生活遠非想象中那樣秩序分明。這位杜拾遺很快陷入官場紛爭,險些被定罪殺頭。

杜甫為之努力了近乎一生的出仕報國夢,和所有人曾以為永不落幕的大唐盛宴一起,結(jié)束了。

但杜甫并沒有放棄內(nèi)心之道。危難中舍生取義的道德人格,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使命感,是儒家精神的根骨。

即便因言獲罪,即便一再被貶,杜甫做了自己認為必須要做的事。千秋萬歲名,不過是寂寞身后事,只有堅守心中的理想,才是儒者的成圣之道。

千年以來,政治時有腐敗,財富時有困竭,武力時有崩潰,家國時有災(zāi)難,但只要維持“大道”的人在,中國的歷史命脈就不會斷。杜甫就是這樣的人。

仗一打就是數(shù)年,各路勢力紛紛卷入,戰(zhàn)禍不斷蔓延。

杜甫從長安城里一個勉強度日的小吏,變成了朝不保夕的地方貶官,一葉飄萍,無處歸依。昔日繁花似錦的大唐已是哀鴻遍野,幾乎整個黃河中下游“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玄宗時期,府兵制被改為募兵制,軍隊招募專事作戰(zhàn)的職業(yè)軍人。過慣了安定和平日子的中原人很少入伍,軍隊的實際控制逐漸旁落。戰(zhàn)亂爆發(fā)后,唐軍和叛軍的戰(zhàn)斗反復(fù)膠著。

公元759年,兩軍在河北鄴城一帶展開激烈的攻防大戰(zhàn),唐軍一度全線崩潰。為補充兵力,官府瘋狂地在各地抽丁抓人。

裹挾在逃難人群中的杜甫,由洛陽,途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guān)等地,曉行夜宿。一路上,他看到了太多生死別離、艱難民生。

鋪天蓋地的災(zāi)難面前,他忠實地記錄下眼前所見,沒有虛構(gòu),沒有矯飾,也沒有煽情。

后人用“三吏”“三別”概括杜甫寫下的這些長篇敘事詩,他讓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成為詩的主角,將“史”寫成了“詩”。

每一句詩,都如同一柄利刃,刺痛人心。它們是杜甫創(chuàng)作里程上的豐碑,也是歷史深處永遠的傷痛。

據(jù)粗略統(tǒng)計,這場歷時七年多的變亂中,約有三千萬人流離失所,死于戰(zhàn)亂或饑荒。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全面深重的震蕩,無人幸免。

安祿山死于兒子之手,他的兒子又被史思明殺死。而后,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兒子所殺。

公元763年春,唐軍終于打贏了。太上皇李隆基和唐肅宗都沒能看到這個結(jié)局,他們在前一年的5月先后離世。

在唐朝前后接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安史之亂發(fā)生的時間只在中期,但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帝國的上層結(jié)構(gòu),中央集權(quán)削弱,藩鎮(zhèn)之禍未除,民生不安,邊境不穩(wěn)。

此后一百五十年的大唐,風(fēng)流云散,再難中興。就如杜甫所寫:“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p>

下一個落腳點在哪里?杜甫自己也不知道。他已經(jīng)習(xí)慣了輾轉(zhuǎn)漂泊,有時向著村野走,有時沿著山路走,有時順著水流走?!懊魅崭羯皆?,世事兩茫茫?!?/p>

就像春秋時期周游列國的孔子,“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杜甫也在漫漫羈旅中,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內(nèi)心。

他一路流亡,取道關(guān)隴,進入川蜀之地。亂世中,他拋棄了身上卑微的官職,復(fù)歸為一介平民。

年過半百的杜甫幾乎一無所有,除了詩歌,生命一樣的詩歌。盡管“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但在詩歌中,他從來都不只為自己的命運嘆惋。

遭遇幼子餓死的刻骨之痛時,他為天下蒼生發(fā)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之聲。茅屋在風(fēng)雨中飄搖時,他祈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他嘗遍了社會底層的酸辛疾苦,他的目光無法不在低處徘徊,因為他本就是“天地一沙鷗”。

杜甫經(jīng)歷了徹底的失去,也完成了徹底的重建。他自稱“儒”、“老儒”,甚至“腐儒”,他以寫詩來完成儒家“立言”的使命,詩歌中流露著仁愛,呼喚著仁政。

后人稱杜甫為“詩圣”,而成為圣賢,正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安史之亂,是唐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一個顯見的拐點,這也是一個文化的轉(zhuǎn)折點。

詩人們開始超越一己之窮達,把憂家、憂己和憂國、憂民融為一體,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家國情懷和人本思想,從此成為中國歷史下半段進程的重要線索。

在人生最后一首詩作中,儒者杜甫回憶了顛沛流離的一生,他的心依然牽掛著苦難中的家和國。

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

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

圣賢名古邈,羈旅病年侵。

……

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葛洪尸定解,許靖力還任。

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在成都草堂居住的5年,是杜甫最后一段安定的生活.等到草堂也住不了了,他就沿著長江,一邊漂流,一邊借地短居。

行至夔州時,杜甫看到一個叫李十二娘的人在舞劍。動人的身姿和嫻熟的舞技,讓他想起了一個人。他問李十二娘師傅是誰,對方告訴他是公孫大娘。

聽到這個名字,已是老翁的杜甫激動難抑。6歲那年,他曾親眼看到公孫大娘的劍舞,那絕世風(fēng)采如同巨星一般,照亮過他年少的心靈。

時隔五十余年,杜甫仍清晰記得那場穿越了時光的演出,連同往昔的錦繡、蓬勃、痛楚和執(zhí)念,那是他對青春和盛唐的記憶。

而今回首只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在湖南一條小船上走完了一生。人生如寄,但斯人不朽。

杜甫一直掛懷的朋友李白,同樣沒有躲過安史之亂,但他竭盡全力撐住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在經(jīng)歷種種艱險阻礙后,依然樂觀地寫道,“輕舟已過萬重山”。

對于李白,人生或許不過是一場宿醉。后人稱李白為詩仙,所有仰望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千古唯一的那個“謫仙人”。

杜甫沒有成為李白,他活出了另一種偉大的人生。李白如從天上而來,飛流直下;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長,厚重深沉。無論少了哪一個,大唐的天空都將黯然失色。

兩千多年前,孔子與老子,一儒、一道,開啟了中國思想的源頭。李杜二人,一仙、一圣,世人仿佛再次見到同樣的光彩。

他們承繼了中國此前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相互照耀,也照耀著中國。

李白辭世五十年后,他的詩歌和詩名依舊在四處傳誦。在長江南岸的宣歙方鎮(zhèn),一位姓范的地方長官和大唐的無數(shù)文人一樣,視李白為偶像。

數(shù)年尋訪后,他意外地在自己管轄的當(dāng)涂縣境內(nèi)找到了李白的墓地。墓木已拱,他即刻下令,嚴禁在周圍樵采和放牧,他要讓這位詩人安心歸仙。

又是數(shù)年過去,李白的后人找到了,范長官不禁心潮奔涌。他猜想,或許終能有幸一睹李白傳下的盛世風(fēng)采了。

來到面前的,是兩個中年農(nóng)婦。她們是李白次子伯禽的女兒,衣衫素凈,形容樸野,各自嫁給了普通農(nóng)民為妻。

感慨之余,范長官希望幫助她們改為士族身份,卻被兩人一再婉拒。她們說,早已習(xí)慣了山野生活,貿(mào)然成為士族,怕會辱沒了爺爺?shù)拿暋?/p>

范長官不好勉強,能做的也只是給她們免除了當(dāng)年的徭役,以表達對李白的敬意。目送二人離去,他唏噓不已。

目之所見,與心中所望全然不同。恍惚的瞬間,他凜然一驚,突然想到,春秋流逝,眼前的大唐,還是那個大唐嗎?

歷史將演變出更加復(fù)雜的下一個時代,盛唐過去了,但盛唐的精神不滅。它不僅是在盛世之中的昂揚與激越,更重要的,是在亂世之中,對社會理想的堅持和守護。

大唐,永遠是中國人思念的心靈故鄉(xiāng)。


《中國》解說詞 第二季 第1集 驚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上栗县| 思南县| 綦江县| 通辽市| 湖北省| 延长县| 高平市| 那坡县| 噶尔县| 灵武市| 郑州市| 乌兰察布市| 米易县| 合作市| 巫溪县| 潜江市| 福海县| 江达县| 且末县| 竹溪县| 新建县| 哈密市| 白城市| 富锦市| 井陉县| 南江县| 澳门| 宜良县| 台东市| 化州市| 巴塘县| 阿荣旗| 郓城县| 白沙| 阜康市| 永嘉县| 密山市| 惠来县| 油尖旺区| 金堂县| 宁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