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無為主義(2-2-2-1)——老子的哲學(xué)
2-2-2-1.無為主義(Passivism)
代表人物老子
在場域論上是時間與空間的對立。空間對應(yīng)著天下,世俗百姓所居之所;時間對應(yīng)著道。無為主義以《太一生水》作為基礎(chǔ),水即一種時間性,場域的涌現(xiàn)力量;天即最低限度的空間的開放性;而道則處于水與天之間,可以說是天反輔水所得到的,是一種最低限度空間化的時間。換一種帶有比喻性質(zhì)的方式來說,道是一種敞開的時間流,作為時間性維度的載體處于所有存在者之下,將存在的位置讓給所有的存在者,使得它們的存在得以可能。這一種時間性的載體正與在場形而上學(xué)的實體性載體區(qū)分開來
在本體論上是濕與燥的對立,或者用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的說法是柔與剛的對立,兩者都是實體化的(ontic),是不具有本體論地位的。當(dāng)將剛與柔看作為一體時,即剛?cè)?/strong>,則具有了本體論地位(ontology)。剛?cè)峒础兜赖陆?jīng)》四大”人地天道“中的人,對應(yīng)《太一生水》中的內(nèi)容則是神明,以內(nèi)在空間性維度呈現(xiàn)出來的意識結(jié)構(gòu),其中具有主體性的維度,介于實體化與本體之間
在認識論上是知與愚的對立,無為主義站在愚那一邊
在目的論上是無為。無為即保持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但這種被動并非一種消極的被動,也并非能夠很輕松地達到,個體的行動總是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符號秩序的牽制,而被動地做出"主動"的行動,"被動"反倒是一種主動的,難以達成的姿態(tài)。這種姿態(tài)的實質(zhì)是一種去主體化,在行動個上去空間化,不隨著符號秩序的運動而運動,而是使自己的行動變成一種時間性的承載,能夠支撐與維持符號學(xué)框架的運轉(zhuǎn),成為舞臺的舞臺,歷史的時間與空間的坐標(biāo)系,成為得“天下”的圣人
原視頻網(wǎng)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64y1U7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