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與練習(xí)題(適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漢語練習(xí)題
????????????????????
?
壹、古代漢語被動(dòng)句
一、問答:
1.? 什么是被動(dòng)句?
2.? 古代漢語的被動(dòng)句有哪幾種類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動(dòng)句?
1.? 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傳)
2.?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 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戰(zhàn)國策·燕策)
4.? 今有構(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為鯀、禹笑矣。(韓非子·五蠹)
5.?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6.?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7.?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8.?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稟稟也,竊為陛下惜之。(論積貯疏)
三、說明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詞性和意義:
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 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答李翊書)
3.? 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
4.? 今不取,后世心為子孫憂。(季氏將伐顓臾)
5.? 士卒多為用者。(陳涉起義)
6.?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zhàn)國策·燕策)
7.?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北冥有魚)
8.? 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漢書·賈誼傳)
9.? 其母上書言于王曰。(秦于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10.???????????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漢書·項(xiàng)羽傳)
12.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鄭伯克段于鄢)
13.????????????? 隨亡于荊,吳并于越。韓非子·說疑)
14.????????????? 吾長(zhǎng)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15.?????????????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fù)于世;有獨(dú)知之慮者,必見訾于民。(更法)
16.????????????? 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馮諼客孟嘗君)
?
貳、習(xí)慣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習(xí)慣句式并說明其意義: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 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3.?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 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
5.? 長(zhǎng)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子路從而后)
6.?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七十四章)
8.? 大王自料,勇悍仁強(qiáng)孰與項(xiàng)王?(韓信拜將)
9.?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北冥有魚)
10.????????????? 與不谷同好,如何?(齊桓公伐楚)
11.????????????? 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12.?????????????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天論)
13.????????????? 勞師以襲遠(yuǎn),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14.?????????????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zhǎng)?”(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
15.????????????? 王以為何如其父?(秦于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16.????????????? 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秦于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17.????????????? 是豈不足為政邪?(柳子厚墓志銘)
18.????????????? 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張巡守雍丘)
二、說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見的句子成分:
1.漢王曰:“然?!痹唬骸按笸踝粤嫌潞啡蕪?qiáng)孰與項(xiàng)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韓信拜將)
2.何曰:“王計(jì)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焙卧唬骸半m為將,信必不留?!蓖踉唬骸耙詾榇髮??!焙卧唬骸靶疑?!”(韓信拜將)
3.? 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韓信拜將)
4.? 茍粟多而財(cái)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生。(論積貯疏)
5.? 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yù)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答李翊書)
6.? 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dāng),則使歸其質(zhì)。(柳子厚墓志銘)
7.? 諸公要人,爭(zhēng)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yù)之。(柳子厚墓志銘)
8.? 因其土俗,為設(shè)教禁,州人順賴。(柳子厚墓志銘)
9.? 取騎馬賣,世谷代償,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狀)
10.????????????? 歲大旱,野無草。農(nóng)以告諶,諶曰:“我知入數(shù)而已,不知旱也?!倍絼t益急。且饑死,無以償,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狀)
11.?????????????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榛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黃岡竹樓記)
12.????????????? 士季三進(jìn)及溜,而后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保〞x靈公不君)
13.????????????? 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币允居诔#〞x靈公不君)
14.????????????? 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諫弭謗)
?
叁、代?????詞
一、簡(jiǎn)要回答下列問題:
1.? 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各分作幾類,常用的有哪些?
2.? 無定代詞“或”和“莫”的主要特點(diǎn)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
3.? 輔助性代詞“者”和“所”的主要特點(diǎn)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詞,并說明其所屬的類別: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2.? 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書)
3.? 樹成陰而眾鳥息焉。(勸學(xué))
4.?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北冥有魚)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ㄠu忌諷齊王納諫)
6.?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7.?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8.? 受時(shí)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論)
9.?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10.?????????????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北冥有魚)
11.?????????????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自薦)
12.?????????????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韓信拜將)
13.?????????????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4.????????????? 之二蟲又何知?(北冥有魚)
15.?????????????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16.????????????? 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論)
17.????????????? 庶斯樓之不朽也。(黃岡竹樓記)
18.?????????????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晉靈公不君)
三、解釋下列各詞在句中的詞性、詞義:
(1)或
1.?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國也)
2.? 或問儒者曰:“方此時(shí)也,堯安在?”(歷山之農(nóng)者侵畔)
3.?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孟子·滕文公上)
4.?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論積貯疏)
(2)莫
1.??? 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輸)
2.???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晉靈公不君)
3.???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諫弭謗)
4.???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天論)
(3)所
1. 諸將亡者以十?dāng)?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韓信拜將)
2.?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也。(出師表)
3.? 始臣之解牛之時(shí),所見無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4)所以
1.? 向其先表之時(shí)可導(dǎo)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察今)
2.?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
3.? 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韓信拜將)
4.? 故天子立輔弼,設(shè)師保,所以舉過也。(自知)
(5)之
1.?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qǐng)以遺之。(晉靈公不君)
2.?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x靈公不君)
3.?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自知)
4.? 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6)其
1.? 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齊桓公伐楚)
2.?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3.?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4.?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鄭伯克段于鄙)
5.? 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四、解釋下列各詞在句中的意義,并說明其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性是否相同
(1)莫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
2.? 吾盾之堅(jiān),物莫能陷也。(歷山之農(nóng)者侵畔)
(2)或
1.?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史記·陳涉世家)
2.?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論積貯疏)
(3)是
1.? 人以自是,反以相誹。(察今)
2.?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
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4.?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5.? 生之所謂“立言”者,是也。(答李翊書)
?
肆、副?????詞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詞,并說明其在句中的意義或作用:
1.? 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史記·屈原列傳)
2.? 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現(xiàn)而已。(毛遂自薦)
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4.?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
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ㄠu忌諷齊王納諫)
6.? 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答李翊書)
7.?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8.?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燭之武退秦師)
9.? 江山之外,第見風(fēng)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黃岡竹樓記)
二、說明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詞性、詞義是否相同:
1.? 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齊人有一妻一妾)
2.? 但愿人長(zhǎng)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秋》)
3.? 至于序《尚書》則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史記·三代世表序)
4.? 項(xiàng)羽乃疑范曾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
5.? 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
6.?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
三、說明下列各詞在句子中的詞性、詞義或語法作用:
(1)非
1.?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也。(更法)
2.?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書)
3.? 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自知)
4.? 今東向爭(zhēng)權(quán)天下,豈非項(xiàng)王邪?(韓信拜將)
(2)乃
1.?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 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韓信拜將)
3.? 嗚呼!士窮乃見節(jié)義。(柳子厚墓志銘)
4.?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韓信拜將)
5.? 羽復(fù)引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書·項(xiàng)籍傳)
(3)且
1.? 吾不忍夢(mèng)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柳子厚墓志銘)
2.? 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史記·魏世家)
3.?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4.? 先生且休矣,我將念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5.? 失時(shí)不雨,民且狼顧。(論積貯疏)
6.? 今尚書恣卒為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段太尉逸事狀)
7.?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韓信拜將)
8.?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狀)
(4)曾
1.?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2.? 爾何曾比予管仲?(孟子·公孫丑上)
伍、介詞·連詞
一、簡(jiǎn)要回答下列問題:
1.? 古代漢語介詞主要特點(diǎn)是什么?
2.? 古代漢語介詞和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詞和介詞賓語,如介詞賓語省略也請(qǐng)說明:
1.? 汝將何以視天地。(段太尉逸事狀)
2.?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保▍问洗呵铩げ旖瘢?/span>
3.? 可從外來,與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4.?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5.?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齊桓公伐楚)
6.?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7.? 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shí)。(柳子厚墓志銘)
三、說明下列各詞的詞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于
1.?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季氏將伐顓臾)
2.?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3.? 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ù鹄铖磿?/span>
4.? 先帝在時(shí),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5.?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齊桓晉文之事)
(2)諸
1.?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鄭伯克段于鄢)
2.?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孟子·滕文公下)
(3)以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2.?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xiǎn)以遠(yuǎn),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 子曰:“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 于是項(xiàng)伯復(fù)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bào)項(xiàng)王。(鴻門宴)
5.? 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齊桓晉文之事)
6.? 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段太尉逸事狀)
7.?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齊桓公伐楚)
8.? 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9.? 斧今以時(shí)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于國也)
10.?后以不能媚權(quán)貴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銘)
????????11.?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12.?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自知)
????????13.?趙括自少時(shí)學(xué)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dāng)。(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4)為
1.? 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jì)霝橄唷#欓T宴)
2.? 經(jīng)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指南錄后序)
3.? 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答李翊書)
4.?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論)
5.? 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答李翊書)
6.?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勸學(xué))
7.? 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季氏將伐顓臾)
8.? 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
(5)而
1.? 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晉靈公不君)
2.? 子路拱而立。(子路從而后)
3.? 觸槐而死。(晉靈公不君)
4.? 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馮諼客孟嘗君)
5.?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北冥有魚)
6.?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勸學(xué))
7.? 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自薦)
陸、語氣詞
一、問答:
1.古代漢語的語氣詞分為幾類?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語氣詞,并指出其所屬的類別:
1.?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北冥有魚)
2.? 《詩》曰:“孝子不匱,永賜爾類?!逼涫侵^乎?(鄭伯克段于鄢)
3.?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shí)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北冥有魚)
4.?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5.?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論語·先進(jìn))
6.? 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頭來矣。(段太尉逸事狀)
7.? 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答李翊書)
8.? 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賢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9.?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北冥有魚)
10.????????????? 當(dāng)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wù)去,戛戛乎其難哉?。ù鹄铖磿?/span>
11.?????????????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季氏將伐顓臾)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語氣詞,并說明它們所表達(dá)的語氣:
1.? 丘也聞?dòng)袊屑艺撸换脊讯疾痪?。(季氏將伐顓臾?/span>
2.?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子路從而后)
3.? 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zhǎng)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4.?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子路從而后)
5.?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北冥有魚)
四、說明下列各詞在句中的詞性、詞義或語法作用:
(1)乎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3.?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答李翊書)
4.? 雖然,不可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答李翊書)
5.? 如是者,其亦足樂乎?(答李翊書)
(2)焉
1.?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2.?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鄭伯克段于鄢)
3.?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晉靈公不君)
4.?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
5.?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R桓晉文之事)
柒、古書的注解
一、解釋下列注解體例的名稱:
????傳、正義、疏、箋、注、章句、集解。
二、解釋下列注解術(shù)語的作用,并把作用類似的歸在一起:
????曰、謂、為、猶、貌、謂之、之貌、讀為、之言、讀曰、讀若、之為言、讀如、之猶言、猶言。
三、問答:
1.? 古書注解的體例主要有哪幾類?它們各自有哪些特點(diǎn)?
2.? 古書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幾種?
捌、古書的標(biāo)點(diǎn)
一、簡(jiǎn)要回答下列問題:
1.? 標(biāo)點(diǎn)古書的一般原則是什么?
2.? 標(biāo)點(diǎn)古書常見的錯(cuò)誤有哪兩種情況?
3.? 什么是句讀,句讀與今天所說的標(biāo)點(diǎn)有什么不同?
二、給下列古文加標(biāo)點(diǎn)符號(hào),并說明加點(diǎn)詞的意義、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 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2.?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duì)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3.?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
4.?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duì)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zhǎng)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6.?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zhǎng)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zhǎng)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dú)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 秋水時(shí)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zhǎng)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注:①?涘:岸邊。渚:水中小塊陸地。
8.? 北有黎丘鄉(xiāng)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zé)于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fù)稱飲于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呂氏春秋)
9.? 富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彼節(jié)用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shí)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禮節(jié)用之余若丘山不時(shí)焚燒無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無余故知節(jié)用裕民則必有仁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此無他故焉生于節(jié)用裕民也不知節(jié)用裕民則民貧民貧則田瘠以穢田瘠以穢則出實(shí)不半上雖好取侵奪將寡獲也而或以無禮節(jié)用之則必有貪利糾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實(shí)矣此無他故焉不知節(jié)用裕民也康誥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謂也(荀子·富國)
????????注:①?糾譑:搜刮。
10.?????????????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shí)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zhǎng)寄食數(shù)月亭長(zhǎng)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shí)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bào)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jìn)食豈望報(bào)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zhǎng)大好帶刀劍中情耳怯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史記·淮陰侯列傳)
11.????????????? 人有盜高廟①座前玉環(huán)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②當(dāng)棄市上大怒曰人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廟意也釋之③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④為基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一假令遇民取長(zhǎng)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dāng)(漢書·張釋之傳)
???????注:①?高廟:漢高祖劉邦廟
②?奏:判決。
③?釋之:人名,即張釋之。
④?逆順:指犯罪的程度。
⑤?長(zhǎng)陵:高祖墳?zāi)?,此句乃委婉語,實(shí)指盜掘墳?zāi)埂?/span>
12.????????????? 魏其謝病屏居藍(lán)田南山之下數(shù)月諸賓客辯士說之莫能來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后也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zhēng)爭(zhēng)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謝病擁趙女屏間處而不朝相提而論是自明揚(yáng)主上之過有如兩宮螫將軍則妻子毋類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qǐng)如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注:①?類:種。毋類:指全家被誅。
?三、分析下列各組文句的標(biāo)點(diǎn)、指出其點(diǎn)錯(cuò)者并分析發(fā)生錯(cuò)誤的原因:
1.①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與欲得,即《易》所謂“理財(cái)正辭,禁民為非”者也。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與欲得,即《易》所謂“理財(cái)正辭,禁民為非”者也。(資治通鑒·卷三十七)
2.①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與?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觀焉?”
②孔子之喪有自燕來觀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與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觀焉?”(禮記·檀弓上)
3.①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zhēng)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
②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zhēng)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六)
4.①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qǐng)?jiān)⒊?,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span>
②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qǐng)?jiān)⒊恕?。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齊晉鞌之戰(zhàn))
5.①晝居外次,晨門曰:“有九疑生持一刺來謁,立西階以須?!鄙9诜今?,淺拱舒拜,且前致詞稱,贄其文頗涉獵前言。
?②晝居外次,晨門曰:“有九疑生持一刺來謁,立西階以須?!鄙9诜今?,淺拱舒拜,且前致詞稱贄,其文頗涉獵前言。(劉禹錫《送魯周儒赴舉詩引》)
?6.①李當(dāng)尚書鎮(zhèn)南梁,境內(nèi)有朝士莊產(chǎn),子孫僑寓其間,而不肖者相效為非?!?dāng)嚴(yán)明有斷,處分寬,織篾籠,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籠,沉于漢江。
?②李當(dāng)尚書鎮(zhèn)南梁,境內(nèi)有朝士莊產(chǎn),子孫僑寓其間,而不肖者相效為非?!?dāng)嚴(yán)明有斷,處分寬織篾籠,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籠,沉于漢江。(唐語林·政事)
?7.①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②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保ㄕ撜Z·為政)
8.①二年春正月,大將軍光、左將軍桀皆以前捕反虜重合侯馬通功封,光為博陸侯,桀為安陽侯。
?②二年春正月,大將軍光、左將軍桀皆以前捕反虜重合侯馬通功,封光為博陸侯,桀為安陽侯。(漢書·昭帝本紀(jì))
?????9.①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無愛、令之行于民也萬父。母積愛而令窮,吏用威嚴(yán)而民聽從。嚴(yán)愛之策亦可決矣。
?②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無愛,令之行于民也萬,父母積愛而令窮,吏用威嚴(yán)而民聽從。嚴(yán)愛之策亦可決矣。
四、給下列各段文章加上標(biāo)點(diǎn)符號(hào),如發(fā)生錯(cuò)誤請(qǐng)分析原因:
1.公山弗擾以費(fèi)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②乎(論語·陽貨)
注:① 畔:通“叛”,叛亂。
????② 為東周:意為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東方復(fù)興。
2.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dú)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韓非子·外儲(chǔ)說左下)
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huì)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4.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①孔子豚孔子時(shí)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②謂孔子曰來予爾言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shí)可謂知乎曰不可曰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論語·陽貨)
注:① 歸:同“饋”,贈(zèng)送。
????② 塗:道路。
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duì)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①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duì)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子路)
????注:① 若是其幾:象這樣的簡(jiǎn)單機(jī)械。幾:意為簡(jiǎn)單機(jī)械。
6.陳亢?jiǎn)栍诓~①曰子亦有異聞乎對(duì)曰未也嘗獨(dú)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duì)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他日又獨(dú)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duì)曰未也不學(xué)禮無以立鯉退而學(xué)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yuǎn)其子也(論語·季氏)
????注:① 伯魚:孔子的兒子,名鯉。
7.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①游樂樂晏②樂損矣(論語·季氏)
????注:① 佚:游蕩忘返。
???????② 晏:荒淫。
8.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9.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丑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zhàn)之大敗將復(fù)之恐不能勝故驅(qū)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孟子·盡心下)
10.使圣人預(yù)知微能使良醫(y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yī)之所病病道少(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11.一年之計(jì)莫如樹谷十年之計(jì)莫如樹木終身之計(jì)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管子·權(quán)修)
12.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yuǎn)千里而臨寡人曾不肯留愿聞其說對(duì)曰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聞命矣(戰(zhàn)國策·楚策三)
玖、古代文體???
一、填空
1.開我國文體研究先河的是__。他把文體分為四類,即__、__、__、__。
2.南北朝齊梁間文體研究有了新的進(jìn)展,__的《___》系統(tǒng)而全面地論述了文體,迄今仍是我們研究古代文體的重要文獻(xiàn)。
3.我國第一部按文體分類的古代詩文選集是《___》,它將文體分為__類。
4.明清兩代文體研究又有了新的發(fā)展,有__的《___》和__的《___》產(chǎn)生,尤其是清代__的《___》曾盛行一時(shí),它將文體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類。
5.我國古代文獻(xiàn),按語言形式的差異,可分為三大類,即__、__和__。散文包括__、__、__和__。駢文講究__和__,講究__,講究__。
6.論辯類,正面闡述自己觀點(diǎn)的叫__;批駁別人論點(diǎn)的叫__。古代論辯文,常在文章前面使用_、_、_、_、_、_、_、_、_、_。
7.奏議這種文體先秦就已出現(xiàn),起初叫作__。后來根據(jù)內(nèi)容又可分為四種,即__、__、__、__。此外還有__、__和__,是奏議的附類。
8.序跋和贈(zèng)序是兩類不同的文體。書序放在書前的叫_,放在書后的叫_,又叫__。贈(zèng)序是由古代__演變來的,到_代才正式形成一種文體。在體制上一般是__。
9.傳狀類的傳是指__,狀是指__,又稱__、__、__、__;雜記類是指除__、__以外所有的記敘文。這類文體以__為主,兼有__和__。
10.辭賦是一種__體裁。辭指__及模仿__的作品。賦的遠(yuǎn)源是《__》。賦可分為四種,即__、__、__、__。駢文又稱__、__,是在__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文體。它與散文相對(duì),興起于__,盛行于__,至唐更趨于嚴(yán)整。
二、名詞解釋:
1.文體 ???4.封事 ???7.檄文 ???10.箴銘 ???13.奏議 ????16.編年體
??2.詔令 ???5.劄子 ???8.行狀 ???11.騷賦 ???14.文賦 ????17.紀(jì)傳體
3.駢文 ???6.對(duì)策 ???9.頌贊 ???12.古賦 ???15.墓志銘 ??18.紀(jì)事本末體
三、按姚鼐的分類,下列文章各屬哪一類:
1.《孟子》 ??????5.段太尉逸事狀 ??????9.柳子厚墓志銘 ???13.答李翊書
2.《韓非子》 ????6.滕王閣序 ??????????10.荊軻贊 ????????
3.藝文志序 ?????7.陋室銘 ????????????11.黃岡竹樓記
4.論積貯疏 ?????8.赤壁賦 ????????????12.祭十二郎文
四、指出下列作品屬于何種文體(按姚鼐文體分類):
1.諫逐客書 ???????????3.前出師表 ?????????5.送薛存義序
2.答司馬諫議書 ???????4.游俠列傳序 ???????6.阿房宮賦
拾、古文今譯
一、簡(jiǎn)要回答下列問題:
1.? 什么是直譯?什么是意譯?
2.? 古文今譯的具體方法有哪幾項(xiàng)?哪一項(xiàng)是最基本的方法?
3.?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cuò)誤有哪幾類?
4.? 古文今譯的要求是什么?哪兩項(xiàng)是基本要求?
二、閱讀下列原文和譯文,譯文如有錯(cuò)誤請(qǐng)改正并說明屬于哪方面的錯(cuò)誤:
1.原文:(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桃花源記)
譯文:漁人既然出來了,就得到了一條船,于是沿著來時(shí)的路(返回),一處一處地作了標(biāo)記。到了武陵郡,找到太守,報(bào)告了這個(gè)(情況)。太守馬上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前進(jìn)方向的標(biāo)記,找不到,沒有再找到路。
2.原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強(qiáng)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dòng)時(shí),則不能??;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天論)
譯文:大自然的運(yùn)行有常規(guī),不因?yàn)閳蚨嬖?,不因?yàn)殍疃鴾缤?。用治理來適應(yīng)它就吉祥,用動(dòng)亂來適應(yīng)它就兇險(xiǎn)。加強(qiá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且節(jié)約用度,天就不能貧窮;生活給養(yǎng)完備并且按季節(jié)活動(dòng),天就不能生病;注意道德修養(yǎng)并且始終如一,天就不能降下災(zāi)禍。
3.原文: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shí)可導(dǎo)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dǎo)之,此其所以敗也。(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在澭水里樹立標(biāo)記。澭水突然漲水,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標(biāo)記在夜晚徒步過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軍中驚駭?shù)穆曇羧缤家乩锏姆课荼浪粯?。以前他們先在澭水里樹立?biāo)記的時(shí)候,(標(biāo)記)可以引導(dǎo)涉水,現(xiàn)在水已變化漲了很多,楚國人還順著標(biāo)記涉水,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4.原文: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shí)而樂邪?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噫,微斯人,吾誰與歸?。ǚ吨傺汀对狸枠怯洝罚?/span>
譯文: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們或許與(前面說的)兩種情況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因?yàn)樗麄儯┎灰蛲饨缡挛锒老?,也不因個(gè)人失意而悲傷。在朝廷做官,就為老百姓憂愁,退隱到民間,就替君主憂愁。這就是上進(jìn)也憂愁,后退也憂愁。那么(他們)什么時(shí)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huì)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不是這樣的人,我和誰同道呢?
5.原文: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諫逐客書)
譯文:物品不出產(chǎn)在秦國,但是值得寶愛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國,但愿意效忠的很多?,F(xiàn)在驅(qū)逐客卿來資助敵國,損害百姓來使仇敵得到好處,對(duì)內(nèi)自己虛弱而對(duì)外和諸侯國結(jié)下怨恨,這樣來求得秦國沒有危險(xiǎn),是得不到的。
6.原文:夫日月之有蝕,風(fēng)雨之不時(shí),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xiǎn),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天論)
譯文:日月有時(shí)虧缺,刮風(fēng)下雨不合時(shí)節(jié),怪星偶然出現(xiàn),這沒有哪個(gè)時(shí)代不經(jīng)常發(fā)生的。統(tǒng)治者賢明并且政治安定,這些(怪現(xiàn)象)同時(shí)發(fā)生也沒有(什么)損害,統(tǒng)治者昏暗,政治險(xiǎn)惡,那么這些怪現(xiàn)象,即使一次不發(fā)生,也沒有益處。
7.原文: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許行)
譯文:陳相來看孟子,轉(zhuǎn)述許行的話說:“滕君倒確實(shí)是賢明的君主,雖然沒聽到過道理。賢明的人和人民一起耕種才吃飯;自己做飯吃,同時(shí)治理國家。如今滕國有儲(chǔ)糧食的倉廩,存財(cái)物的府庫,這是損害人民來奉養(yǎng)自己,怎么能得到賢人呢?”
三、將下列各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比較各詞的譯義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請(qǐng)思考原因是什么?
⑴ 為
1.? 宗廟之事,如會(huì)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2.?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
3.?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4.?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保ü敚?/span>
5.? 化而為鳥,其名為鯤。(北冥有魚)
⑵ 以為
1.? 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天論)
2.?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天論)
3.? 王曰:“吾為公以為將”。(韓信拜將)
4.? 其觀於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yù)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在(答李翊書)
⑶ 所以
1.? 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韓信拜將)
2.?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保ü敚?/span>
3.? 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察今)
⑷ 明
1.? 上明而政平,則是雖并世起,無傷也。(天論)
2.?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勸學(xué))
3.?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四、翻譯下列古文,譯文如有錯(cuò)誤請(qǐng)分析發(fā)生的原因 :
1.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qiáng)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shí)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賚盜糧”者也。(諫逐客書)
2.《筦子》曰:“倉廩實(shí)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shí),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zhǎng),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cái)產(chǎn),何得不厥?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shí)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qǐng)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論積貯疏)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jiǎng)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bào)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4.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对姟吩疲骸畷儬栍诿?,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裰疄榈酪玻泻惝a(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矣?!保献印る墓希?/span>
拾壹、詩 ???律
一、簡(jiǎn)要回答下列問題 :
1.? 什么是古體詩?什么是近體詩?近體詩的主要特點(diǎn)及其與古體詩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2.? 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對(duì)?什么是拗救?
3.? 什么是三平調(diào)?什么是犯孤平?
4.? 五言律詩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什么?怎樣把它推演為七律的格式,推演之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5.? 根據(jù)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的原則是什么?
6.? 分析近體詩的平仄應(yīng)采取什么步驟?
7.? 什么是對(duì)仗?什么是工對(duì)、寬對(duì)?什么是借對(duì)?什么是流水對(duì)?
8.? 近體詩(包括排律)在對(duì)仗上有什么要求?
二、根據(jù)下列平仄式,每種續(xù)寫出十韻(即二十句),如發(fā)生錯(cuò)誤則請(qǐng)分析原因 :
(甲)︱︱——︱ ??????????(乙)︱︱—— ︳︳— ??
(丙)——— ︳︳ ?????????(?。?——︱︱︱——
三、分析下列律詩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對(duì)和拗救則請(qǐng)指出 :
(—表示平,︱表示仄, ① 或 ○ 表示平仄不拘;字下帶點(diǎn)者為入聲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春 ?望
王 ?勃 ???????????????????????????????????????杜甫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感時(shí)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不”在此處讀平聲。
??錢塘湖春行 ?????????????????無 ??題(相見時(shí)難別亦難)
????????白居易 ???????????????????????????????????????李商隱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相見時(shí)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
幾處早鶯爭(zhēng)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相”讀Xiāng?!翱础弊xKān。
拾貳、詞 ????律
一、簡(jiǎn)要回答下列問題 :
1.? 什么叫詞調(diào)、詞牌、詞譜?
2.? 詞的用韻、平仄、對(duì)仗與近體詩有什么不同?
3.? 在詞牌上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4.? 在詞牌后面加上令、近、引、慢、偷聲、減字、攤破等字后,與本調(diào)是什么關(guān)系?
二、指出下列詞的詞牌,并說明是否有詞題 :
西江月(遣興)
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dòng)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shí)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shí)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動(dòng)流。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王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拾叁、詞語練習(xí)
一、解釋下列句中黑體字的意義 :
1.???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猶恐不能自知。 ??(自知)
2.???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自知)
3.???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也?!墩撜Z·先進(jìn)》
4.??? 秦?cái)?shù)挑戰(zhàn),廉頗不肯。(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5.??? 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6.???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7.???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韓信拜將)
8.??? 項(xiàng)王詐阬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dú)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 ??????????????????????楚強(qiáng)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韓信拜將)
9.??? 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韓信拜將)
10.????????????? 淫侈之俗,日日以長(zhǎng),是天下之大賊也。(論積貯疏)
11.????????????? 吾不忍夢(mèng)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柳子厚墓志銘)
12.????????????? 聞子厚之風(fēng),亦可以少媿矣。(柳子厚墓志銘)
13.????????????? 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柳子厚墓志銘)
14.????????????? 縱士卒無賴,邠人偷嗜暴惡者,卒以貨竄名軍伍中。(段太尉逸事狀)
15.????????????? 邠寧節(jié)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尉逸事狀)
16.????????????? 朱泚幸致貨幣,慎勿納。(段太尉逸事狀)
17.????????????? 未嘗以色待物,人視之,儒者也。(段太尉逸事狀)
18.????????????? 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qǐng)改過,邠州由是無禍。(段太尉逸事狀)
19.????????????? 巡引六將于前,責(zé)以大義斬之。士心益勸。(張巡守雍丘)
20.????????????? 白巡以兵勢(shì)不敵,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賊。(張巡守雍丘)
21.?????????????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22.?????????????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論積貯疏)
23.????????????? 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也?(答李翊書)
24.????????????? 根之茂者其實(shí)遂,膏之沃者其光曄。(答李翊書)
25.????????????? 當(dāng)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答李翊書)
26.????????????? 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fù)。(柳子厚墓志銘)
27.????????????? 中山劉夢(mèng)得禹錫亦在遣中,當(dāng)詣播州。(柳子厚墓志銘)
28.????????????? 遵,涿人,性謹(jǐn)慎,學(xué)問不厭。(柳子厚墓志銘)
29.????????????? 以大杖擊二十,垂死,舁來庭中。(段太尉逸事狀)
30.????????????? 相守四十余日,朝廷聲問不通。(張巡守雍丘)
31.????????????? 行立有節(jié)概,重然諾。(柳子厚墓志銘)
32.????????????? 宜鼓琴,琴調(diào)虛暢。(黃岡竹樓記)
33.?????????????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晉靈公不君)
34.????????????? 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晉靈公不君)
35.????????????? 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晉靈公不君)
36.?????????????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諫弭謗)
37.????????????? 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bǔ)察。(召公諫弭謗)
38.????????????? 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cái)用飲食者也。(召公諫弭謗)
39.?????????????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召公諫弭謗)
40.????????????? 幸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S岡竹樓記)
41.?????????????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晉靈公不君)
42.????????????? 文侯不說,知于顏色。(自知)
43.????????????? 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shè)壇場(chǎng),具禮,乃可耳。(韓信拜將)
44.????????????? 王曰:“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jì)策?”信謝,因問王曰。(韓信拜將)
45.????????????? 項(xiàng)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qiáng)耳。(韓信拜將)
二、請(qǐng)說明下列各詞在句中的意義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意、引申義還是通假義?
⑴ 趨
1.? 任座趨而出。(自知)
2.? 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晉靈公不君)
3.?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論積貯疏)
⑵ 畢
1.? 信拜禮畢,上坐。(韓信拜將)
2.? 臣聞忠臣畢其忠。(自知)
3.? 鴛鴦?dòng)陲w,畢之羅之。(詩經(jīng)·小雅·鴛鴦)
⑶ 間
1.?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2.? 趙王信秦之間。(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3.?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趕車的)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史記·管晏列傳)
4.? 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
5.?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6.? 今國家間暇。(孟子·公孫丑上)
⑷ 慢
1.?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zé)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師表)
2.? 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韓信拜將)
⑸ 拜
1.? 信拜禮畢,上坐。(韓信拜將)
2.? 孔子時(shí)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
3.? 于是辭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4.?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鴻門宴)
⑹ 悉
1.?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論積貯疏)
2.? 書不能悉意。(司馬遷《報(bào)任安書》)
3.? 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阮之。(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⑺ 殘
1.?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論積貯疏)
2.?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 項(xiàng)王所過無不殘滅者。(韓信拜將)
4.?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⑻ 膏
1.? 既而縫合,傅以神膏。(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2.? 養(yǎng)其根而竢其實(shí),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書)
⑼ 具
1.? 設(shè)壇場(chǎng),具禮。(韓信拜將)
2.? 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孟子·公孫丑上)
3.? 為具牛酒飯食。(西門豹治鄴)
4.? 具以沛公言報(bào)項(xiàng)王。(鴻門宴)
⑽ 緣
1.? 末技游食之民,轉(zhuǎn)而緣南畝。(論積貯疏)
2.? 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3.? 緇布衣,錦緣。(禮記·玉藻)
⑾ 注
1.? 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段太尉逸事狀)
2.? 當(dāng)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答李翊書)
3.? 注焉而不滿。(莊子·齊物論)
⑿ 徒
1.? 舍車而徒。(王充《論衡·問孔》)
2.? 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答李翊書)
3.?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⒀ 居
1.? 太尉始為涇州刺史時(shí),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段太尉逸事狀)
2.? 孔子居,曾子侍。(孝經(jīng)·開宗明義)
3.?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馮諼客孟嘗君)
4.? 居則曰:“不吾知也?!保ㄕ撜Z·先進(jìn))
⒁ 貨
1.? 貨自龜貝,至此五銖。(漢書·敘傳)
2.? 邠人偷嗜暴惡者,卒以貨竄名軍伍中。(段太尉逸事狀)
3.? 有屠人貨肉歸。(蒲松齡《狼》)
⒂ 昭
1.?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出師表)
2.?昭昭然白黑分矣。(答李翊書)
3.?昊天孔昭。(詩經(jīng)·大雅·抑)
⒃ 偷
1.? 邠人偷嗜暴惡者,卒以貨竄名軍伍中。(段太尉逸事狀)
2.?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
3.?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楚辭·離騷)
⒄ 被
1.? 城中矢盡,巡縛藁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縋城下。(張巡守雍丘)
2.?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天論)
⒅ 竟
1.? 王不越竟,反不討賊。(晉靈公不君)
2.? 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zé)。(史記·高祖本紀(jì))
3.? 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所通之字及其意義 :
1.? 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猶其。(自知)
2.? 今賢非堯、舜、湯、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自知)
3.? 魏文侯燕飲,皆令諸大夫論己。(自知)
4.? 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5.? 惟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韓信拜將)
6.? 至使人有功當(dāng)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韓信拜將)
7.? 大王之入武關(guān),秋豪無所害。(韓信拜將)
8.?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yuǎn)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zhēng)起矣。(論積貯疏)
9.? 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論積貯疏)
10.????????????? 生之有時(shí),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論積貯疏)
11.?????????????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論積貯疏)
12.????????????? 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答李翊書)
13.????????????? 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答李翊書)
14.????????????? 諶雖抗暴,然聞言則大愧。(段太尉逸事狀)
15.????????????? 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四、指出并具體說明下列文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
1.? 秦?cái)?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2.? 趙王不聽,遂將之。(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3.? 身所奉飯飲而進(jìn)食者以十?dāng)?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4.? 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秦與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5.? 信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韓信拜將)
6.? 王必欲長(zhǎng)王漢中,無所事信。(韓信拜將)
7.? 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韓信拜將)
8.?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韓信拜將)
9.? 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韓信拜將)
10.????????????? 遇有以夢(mèng)得事白上者,夢(mèng)得于是改刺連州。(柳子厚墓志銘)
11.????????????? 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銘)
12.????????????? 以如司農(nóng)治事堂,棲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狀)
13.????????????? 踔厲風(fēng)發(fā),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銘)
14.????????????? 晞一營大噪,盡甲。(段太尉逸事狀)
15.?????????????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段太尉逸事狀)
16.????????????? 黃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jié),用代陶瓦。(黃岡竹樓記)
17.?????????????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墻。(晉靈公不君)
18.????????????? 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晉靈公不君)
19.????????????? 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晉靈公不君)
20.????????????? 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晉靈公不君)
五、說明下列文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將全文譯為現(xiàn)代漢語 :
1.? 欲知平直,則必準(zhǔn)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自知)
2.?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奔袄▽⑿?,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保ㄇ嘏c趙兵相距長(zhǎng)平)
3.? 項(xiàng)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guān)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韓信拜將)
4.?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cái)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yuǎn),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zhuǎn)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梢詾楦话蔡煜拢睘榇藦[廩也。竊為陛下惜之。(論積貯疏)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賓語,并說明是屬于哪種情況下的前置 :
1.? 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韓信拜將)
2.?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3.?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論積貯疏)
4.? 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書)
5.? 惟陳言之務(wù)去,戛戛乎其難哉?。ù鹄铖磿?/span>
6.? 亂天子邊,欲誰歸罪?(段太尉逸事狀)
7.?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晉靈公不君)
?
?
?
?
?
?
古代漢語自測(cè)試題(1)
一、填空 :(13分)
1.? 傳注體是_________的體例.
2.? 義疏體是_________的體例.
3.? 集解體是_________的體例.
4.? 賦可分為四種,它們是__、__、__、__。
5.? 按姚鼐的分類,《韓非子》屬于___,《藝文志序》屬于___,《鈷潭西小丘記》屬于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屬于哪種被動(dòng)句?并對(duì)劃有線的句子加以結(jié)構(gòu)分析 :(10分)
????使用下列符號(hào):=(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補(bǔ)語)、〔 〕(省略號(hào))。
1.?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 故〔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3.? 〔懷王〕為天下笑。
4.? 汝可急去矣,〔汝〕且見禽。
5.? 吾長(zhǎng)見笑于大方之家。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的詞性,并將全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分)
1.??? 陳勝者,陽城人也。
2.???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
4.????????????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5.???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的詞性,并說明在句中充當(dāng)何種成分或具有何種意義(24分)
1.??? 王見之,曰:“牛何之?”
2.???????????? 之二蟲又何知?
3.???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4.???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5.???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6.??? 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7.???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8.???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9.???????????? 以羽以巢,而編之以發(fā)。
10.?????????????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11.????????????? 項(xiàng)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quán)。
12.?????????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五、注明下列句中黑體字詞的詞義 :(8分)
1.? 厲王虐,國人謗王。
2.?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3.?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4.? 百姓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
5.? 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
6.?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7.?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8.? 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fēng)。
六、標(biāo)出下列七言律詩的平仄(字下加“·”的是入聲字):(10分)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看”讀陰平,音kān.
七、標(biāo)點(diǎn)、語譯上面一段文字,并語譯下面一段文字 :(25分)
宋人有閔①其苗之不長(zhǎng)而揠②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zhǎng)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③,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④,家無余財(cái),眾不言家事。廣為人長(zhǎng),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xué)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⑤,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注:① 閔(mǐn):“憫”的古字,憂慮。 ② 揠(yà):拔。 ③ 麾(huī)下:將帥的部下。 ④ 二千石:指俸祿。 ⑤ 訥(nè):語言遲鈍。
?
古代漢語自測(cè)試題(2)
一、填空 :(10分)
1.?傳注體是經(jīng)漢代學(xué)者奠基的以訓(xùn)解__的體例,義疏體是一種既__的注解體例。集解體是__的一種體例。
2.?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賦的內(nèi)容與形式也有所不同,可分為__、__、__和__。
3.?句尾語氣助詞的“乎”主要表示__的語氣,“也”表示__的語氣。句首語氣助詞“夫”表示__,一般又稱為“發(fā)語詞”。
二、簡(jiǎn)要解釋下列名詞 :(12分)
1.? 謂之:
2.? 謂:
3.? 拗救:
4.? 孤平:
5.? 駢體文:
6.? 論辨:
三、說明下列被動(dòng)句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有何特點(diǎn)?(10分)
1.? 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
2.? 適為虞人逐,其來甚速,幸先生生我。
3.? 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4.?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5.? 汝可急去矣,且見禽。
四、指出下列句中帶“·”的詞屬何類詞?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8分)
1.?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qǐng)制。
2.?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 商君欲之他國。
4.? 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
5.? 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
6.?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cái)產(chǎn),何得不蹶?
7.?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
8.?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9.?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
五、下列句中標(biāo)“·”的是什么詞?它們?cè)诰渲械恼Z法功能是什么?(20分)
1.? 爾何曾比予于管仲?
2.? 失時(shí)不雨,民且狼顧。
3.? 亟請(qǐng)于武公,公弗許。
4.?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5.?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6.?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7.? 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8.?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墻。
9.?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10.?????????????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云梯,必取宋。”
六、標(biāo)明下面這首詩的平仄(帶“·”的是入聲字):(10分)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七、標(biāo)點(diǎn)下面一段古文,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分)
〔唐太宗〕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今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nèi)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藁其可識(shí)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公卿之內(nèi)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猜可以興矣其大略如此
?
古代漢語自測(cè)試題(3)
一、填空?:(12分)
1.???? 文體是指文章的__。古代文體分類標(biāo)準(zhǔn)有三個(gè),它們是__、__、__。
2.???? 古書注解的主要體例是__、__、__。
3.???? 句首語氣助詞“夫”表示要__,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句尾語氣助詞“也”表示__的語氣,“乎”主要表示__的語氣。
二、簡(jiǎn)要解釋下列名詞?:(10分)
1.???? 之言:
2.???? 貌:
3.???? 序跋:
4.???? 三平調(diào):
5.???? 粘對(duì):
三、說明下列被動(dòng)句特點(diǎn),并將畫橫線的句子作結(jié)構(gòu)分析?:(12分)
1.????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
2.???? 吾屬今為沛公虜矣。
3.???? 吾長(zhǎng)見笑于大方之家。
4.????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四、指出下列句中帶“·”的詞屬何類詞?它們?cè)诰渲衅鹗裁醋饔?/span>?:(16分)
1.???? 今毆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
2.????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3.????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
4.???? “我之懷也,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5.???? 逮其父時(shí),雖少年,已自成人。
6.???? 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7.???? 宋人或得玉,獻(xiàn)諸子罕。
8.????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
?
五、指出下列句中標(biāo)“·”的詞是什么詞?說明它們?cè)诰渲械恼Z法功能?:(20分)
?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3.???? 竊為陛下惜之。
4.???? 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秦為知之,必不救夜。
5.???? 由此觀之,客何負(fù)于秦哉!
6.????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辈蛔R(shí)有諸?
7.????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span>
8.????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10.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
六、標(biāo)出下列五言詩的平仄,并說明是否有不合格律的地方(帶“·”的是入聲字):(10分)
?
晚?????情??????李商隱
?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芳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
七、標(biāo)點(diǎn)下面一段古文,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分)
?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dú)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shì)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
古代漢語自測(cè)試題(4)
?
一、填空?:(10分)
?
1.?? 古書注解主要有三種體例,它們是__、__、__。
2.?? 按語言形式分類,古代散文可分為__、__、__、__等四類。
3.?? 句尾語氣助詞的“也”主要表示__的語氣,“矣”主要表示__的語氣,“哉”用來表示__的語氣。
?
二、簡(jiǎn)要解釋下列名詞?:(12分)
?
1.?? 貌:
2.?? 讀為:
3.?? 平仄:
4.?? 粘對(duì):
5.?? 贈(zèng)序:
6.?? 箴銘:
?
三、說明下列被動(dòng)句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有何特點(diǎn)?(10分)
?
1.?? 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
2.?? 吾屬今為沛公虜矣。
3.??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回。
4.??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5.?? 吾長(zhǎng)見笑于大方之家。
?
四、指出下列句中帶“·”詞的詞性,并說明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18分)
?
1.?? 愛共叔段,欲立之。
2.?? 狼度簡(jiǎn)子之去遠(yuǎn)。
3.?? 王見之,曰:“牛何之?”
4.??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5.??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6.??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
7.?? 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8.??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9.??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五、下列句中標(biāo)“·”的是什么詞?說明它們?cè)诰渲械恼Z法功能?:(20分)
1.??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2.??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3.?? 父子異心,愿王勿遣。
4.??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5.?? 君其問諸水濱
6.??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7.??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8.??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9.?? 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10.????????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六、標(biāo)明下面這首詩的平仄(帶·的字是入聲字):(10分)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七、標(biāo)點(diǎn)下面一段古文,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分)
?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zhǎng)會(huì)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當(dāng)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jì)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附錄: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