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常說母親不在了,親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核心,母親在,家的凝聚力就在,母親若不在了,家也就容易散了。所以有人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雖然那根與母親之間聯(lián)系著的臍帶剪斷了,但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冥冥中看不見的還千絲萬縷的系著。
從瓜瓜墜地的嬰兒長成能獨立處事的大人,每一天都凝結(jié)著父母的心血,母親在,家就永遠是家。
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雖然從這個原生家庭獨立出去了,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逢年過節(jié),或一召喚都會回到這個原生家庭,聚在母親周圍,這仿佛已成了生命中的一道召令:母親在,家就在。

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憶苦思下甜、唱唱歌、下盤棋、做做飯,熱熱鬧鬧,情感也在家人間涌流。隨著母親離世,家的核心沒有了,凝聚力也就散了。
父親有可能不在,也有可能還健在,但大多數(shù)都會另找個老伴,照顧生活,家的氛圍也就變了。
至于兄弟姊妹之間要分以下兩種情況:
1、家風(fēng)好的。

好的家風(fēng)從小就將“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抱成團”等理念傳遞給了孩子們,老大牽頭,弟妹們也愿意跟從。母親走了,原生家庭已散了,但兄弟姊妹的情義還在。不過因為各自都有了更在乎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缺了母親這條紐帶,必須相聚的時候少了,相距遠的也就剩下逢年過節(jié)的問候了。
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兄弟姊妹交流少了,親情也容易淡了。但真有事情還是愿意幫忙的,畢竟血濃于水的教育從小根植在心里。
2、家風(fēng)不好的。
十個指頭還有長短呢,孩子多的家庭,難免因父母的“重男親女”或“一碗水沒端平”而兄弟姊妹間有了比較,生了嫌隙。以前因母親還在,家還能維持平衡,雖有不滿但能隱忍,討老人家一個歡心。母親這個紐帶一斷掉,就失去了維持表面和睦的忍耐力了。有的慢慢疏遠不再往來,有的為了爭奪家產(chǎn),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母親是一個家的靈魂人物,更是子女們成長的第一個引路人。良好的家風(fēng)靠長輩傳遞,靠母親用她的愛去推行,兄弟姊妹間的融洽感情離不開母親的維系與呵護。

每個母親最大的期望是孩子們都幸福,兄弟姊妹都和睦,那就要從小將血濃于水、互助友愛的種子播種進孩子們的心里,一路澆灌,長大了它才能發(fā)芽、開花。母親在,家就在,母親是子女們心中時間到就回家的召喚。
也有網(wǎng)友說這要看各個家庭的修養(yǎng)和從小教養(yǎng)。我哥哥77歲了。我70歲。父親去世62年,母親去世40年。我們各自也有十分完整,美滿,富裕的家庭。母親去世后,兄嫂擔(dān)任起長兄長嫂如父母的角色,直到如今還把我當(dāng)小孩看,變天了打電話噓寒問暖,我病了,嫂子在家為我做各種好吃的哥哥第一時間送來還是熱的。我們兩家相隔2公里路,每周哥哥都要來我家小坐,我倆的兒女加起來五人,至今往來互助十分親熱。也許我們這家是個例,但也打破了母親不在,兄弟姐妹不親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