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關羽不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繼續(xù)守荊州,三國后來的結局會不一樣嗎?
公元219年7月,襄樊之戰(zhàn)正式爆發(fā)。
這是一場頗為復雜的戰(zhàn)役,因為此戰(zhàn)成就了一代戰(zhàn)神關羽,打出了《三國志》中唯一的一例威震華夏的彪炳戰(zhàn)績。
——但這場戰(zhàn)役,同時也葬送了蜀漢政權的光明前途,讓諸葛亮的隆中對徹底破產,蜀漢政權急轉直下......

后世學者對于這場戰(zhàn)役有不同的評價,有的認為,此戰(zhàn)是絕對正確的戰(zhàn)役,只是惜敗于運氣和東吳政權的偷襲;也有人認為,此戰(zhàn)是關羽的擅自做主,是一場一開始就錯誤的戰(zhàn)役。
由于關羽與當時的當事人皆已死去上千年,因此我們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不過陳壽等人留下來的史料,卻也為我們留下了蛛絲馬跡。
借著這些零星破碎的歷史記載,我們重推當年的那場戰(zhàn)役,看看關羽到底做的對,還是錯?

一、關羽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與否的結局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關羽襄樊戰(zhàn)役的時候,剛好劉備集團正在和曹魏集團進行漢中大戰(zhàn)。
雖說在《三國演義》中,漢中大戰(zhàn)劉備碾壓了曹操,但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劉備打的還是比較艱難的......

在這早期,有馬超和張飛兩人的受挫,有趙云迫不得已的空城計,甚至還有張郃對劉備的“騎臉輸出”。劉備能贏,關鍵在于夏侯淵的糊涂賬,還有法正對其正確的指導。
最終算得上是一場較為驚險的獲勝,而且勝利果實也被曹操奪取了不少。
說完了劉備這邊的情況,我們再來看關羽這邊。
假若關羽老老實實的呆在荊州,那么當時蜀漢政權的格局會有什么變化呢?
——答案是沒有任何變化。
蜀漢集團拿下漢中地區(qū),荊州依舊是“三分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劉備集團拿下漢中也是付出了相當大的損失,所以根本無力補充關羽的實力,也無力進行由荊州而上的北伐戰(zhàn)爭。
因此,關羽選擇按兵不動,最多只能維持現狀,不能對北伐有絲毫優(yōu)勢,好像三足鼎立的格局不會被改變。
有人就會借此指出:相比較于后來蜀漢政權全軍覆沒,這個結局雖不能算好,但絕對稱得上是不錯的現狀。
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
這里得提一句,在古代的戰(zhàn)爭中,從來都不是一種靜態(tài)的形式,而是一種讓人頭皮發(fā)麻的動態(tài)形式。很多時候,并非是硬要做蠢事去冒險,而是可能的變數,逼得我們不得不去改變。

站在蜀漢的角度來看,若關羽真的熟悉未來的結局,他可以按兵不動保有勝利果實。但他的另外兩個對手曹魏、東吳會就此甘心嗎?
當然,曹魏政權經過漢中大戰(zhàn)也是渾身傷口,短時間之內不會針對關羽。
可是東吳集團,就肯定按捺不住了......
原因很簡單,公元219年,劉備拿下了漢中,并且在7月正式進位漢中王。
此時的劉備占有益州,而且專有荊土。此時的局面已經在形式上,客觀上形成了荊州居上流,隨時都有并兼的可能。
而且若我們分析荊州的歷史地位時,會發(fā)現,荊州對于東吳而言是絕對的水上生命線,決定了國運。

孫權曾多次向蜀漢索要荊州之地,結果劉備拒絕交還,而且在公元215年,劉備引兵5萬下公安,和孫權對峙,雙方差點打了起來。
迫不得已,因為漢中之戰(zhàn)的爆發(fā),劉被割讓了長沙江夏和桂陽三郡。
割讓土地,使得關羽內心憤怒難忍;荊州的安全問題未能解決,又使得東吳政權惶惶不可終日。因此,在劉備打敗強敵曹操后,眼看著劉備要一家獨大,東吳政權絕不可能坐以待斃。
——此時,孫權必然會向關羽發(fā)起挑戰(zhàn),而且也必然會聯(lián)合曹魏政權兩面夾擊。其后果不會有太大變化,而且可能會更窩囊。
因此,荊州成為戰(zhàn)場是一定會發(fā)生的事情,唯一的選擇就是是被動挨打,還是主動出擊?是抓住機會,還是坐以待斃?


二、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背后的隱情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大方向的分析,是涉及到根本利益的爭奪,在一些細節(jié)上的利益上,蜀漢政權和東吳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
例如,漢中之戰(zhàn)爆發(fā)時,劉備和孫權兩面夾擊曹操,二者都受益頗豐。若二者可以以瓜分曹魏政權為可能,根本利益上的爭奪可以進行緩和。
——但可悲的是,孫權聚集全國之力,居然在逍遙津之戰(zhàn)被張遼打崩,本人差點被殺,中層干部幾乎被斬盡殺絕。
此時,孫權看不到自己吞噬曹魏政權的可能,他就不得不將戰(zhàn)略進攻轉變?yōu)閼?zhàn)略防御,矛盾重新回到荊州這里。

那么問題來了,關羽要不要坐以待斃,去面對不顧一切的孫權,以及隨時可能卷土復仇的曹魏呢?事實上關羽沒必要坐以待斃,上天給了他太多的機會。
首先是公元216年10月,曹操率領大軍與孫權大戰(zhàn)于合肥,曹操損兵折將,不得勝。
而后是劉備漢中大戰(zhàn),重創(chuàng)曹軍于定軍山,曹操親自前往長安壓場子。
孫權和劉備在東西兩個戰(zhàn)場痛揍曹魏政權,曹魏政權的數10萬軍隊疲于拼命,不僅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軍事實力,也嚴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負擔。
如此一來,就導致了河南地區(qū)的極致動蕩......
公元218年,陸渾民孫狼等興兵殺縣主簿作亂。
冬十月,南陽吏民苦徭役繁重,宛守將侯音反,執(zhí)南陽太守。是年甚至發(fā)生了漢太醫(y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攻許燒承相長史王必營 ”的事件。

總之整個曹魏政權遍地起義遍地動蕩,士兵疲乏,百姓怨聲載道,大量士兵開始逃離軍營。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襄樊地區(qū)雖然有心腹大將曹仁鎮(zhèn)壓,但由于東西兩面戰(zhàn)場的頻繁作戰(zhàn),襄樊地區(qū)的兵力十分薄弱,到最后只有7軍,兵力大約不過三四萬人,還要到處鎮(zhèn)壓叛亂。
正如曹魏揚州刺史溫恢曾憂心忡忡地說:此地雖然有賊人不足為憂,而畏征南有變…關羽曉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
與此同時,公元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上言漢獻帝書中歷數曹操之罪,并且表示要“應天順時,撲討兇逆,以寧社裂?!?/p>
而隨著宣言的公布,劉備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要求他代表自己北伐曹操。
看到沒有?關于北伐不是自作主張,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要想不坐以待斃遭到雙面夾擊,此時大好機會怎能錯過?


三、襄樊之戰(zhàn)中關羽的表現
當然也有人批判關羽北伐就算了,為什么沒有防備自己的后方?
——其實這也是無稽之談,關羽自始至終就沒有相信東吳政權。
史書記載,公元219年7月,關羽集結荊州水軍萬余人,步騎2萬余人,總計3萬余人北伐。但史書著重強調他多留備兵。
其中就包括:命荊州治中潘嗜典州事、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供給軍 資,沿江設置屯侯,即崗哨以監(jiān)視孫吳。
關羽是做了細致準備的,而且是留足了部隊的,否則他也絕不至于只帶著3萬多人出戰(zhàn)。
但話又說回來,三國之中,蜀漢政權最為弱小,曹魏政權最為強大,關羽僅僅只3萬多人,真的能夠建奇功嗎?答案是能。

正如前文所說,其實守軍也不過七軍,曹仁留守數千人,其他由于禁龐德率領3萬人全軍出戰(zhàn)。結果3萬對3萬的大戰(zhàn),卻在8月被關二爺水淹七軍,盡數俘虜三萬人(史書原文)。
——這是何等恐怖的戰(zhàn)損比例?古往今來恐怕也只有戚繼光的那種小規(guī)模作戰(zhàn)能與之媲美。
總之,此戰(zhàn)徹底打破了曹軍的膽氣,曹仁甚至準備棄城而逃。但天不佑季漢,突然殺出了一個滿寵,他力勸曹仁不要棄城而走,否則“洪河以南非國家有也”,于是曹仁勉強據城而守。
而由于當時漲大水,關羽雖然水淹七軍,但也嚴重阻礙了步騎兵攻城,雙方進入僵持階段。
眼看著相反守不住了,曹操大為恐懼,害怕許都不保,于是決定遷都至鄴城。
在此關鍵時刻,又有一人跳了出來,此人就是司馬懿,他力勸曹操:“劉備和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strong>

于是慫恿曹操聯(lián)合孫權內外夾擊關羽。曹操用其計,立刻找到孫權,并得到其大力支持,開始籌謀陰謀偷襲關羽后方。
之后曹操轉手就將這一信息泄露給關羽,和被困守的曹仁,曹仁得信后信心大漲,抵抗力更加強悍。而關羽軍心開始動搖,他已經開始陷入困局。
但關羽剛剛“梁、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因此自信心過于膨脹,不甘心就此錯失北伐之良機,于是決心不顧孫權,將自己的安危全托于糜芳和傅士仁之手,而且將留守的荊州主力全部調往北方,決定再次冒險一搏。
但這一次關羽似乎玩大了,他低估了自己的威懾力,以為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尖刀隊”,沒想到在曹魏政權那變成了“核威懾”。

史書記載,曹操命令徐晃進行緊急救援,而且隨后調動12支關中軍約5萬余人,調集包括張遼夏侯惇在內的26軍約10萬余人,加上各自支援部隊人數達到了近20萬人。
可以看出,此時曹操幾乎傾全國之力要絞殺關羽......
而讓人更目瞪口呆的場景,其實還在后面,關羽藝高人膽大,居然毫不畏懼,先是調動劉封和孟達合兵助威,之后又讓糜芳和傅士仁全力支援軍隊物資,只是最終結果都遭到拒絕。
由于兵少將寡,糧草嚴重不足,又被數倍于己的大軍圍困,關羽的末日來了。
當時面對這一絕境,關羽狂飆突進,繼續(xù)和曹魏政權死戰(zhàn),數戰(zhàn)于徐晃,頗有勝績,之后又輕率5000軍隊冒險突進,卻因兵力不足,遭到各方圍堵而失敗。
最終,北伐之戰(zhàn)失敗,但關羽的破圍之戰(zhàn)成功。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東吳白衣渡江,糜芳和傅士仁不放一槍一炮直接投降,關羽陷入絕境,被抓斬首。
總結
這就是歷史上的襄樊戰(zhàn)役,關羽的表現絕對沒有水分,絕對稱得上“威震華夏”。但他不該在20萬大軍圍攻的時候,選擇繼續(xù)死戰(zhàn),也不應該讓荊州過于空虛,這是他最大的失誤。
但其他的,就跟他無關了,例如突然殺出來的滿寵,臨危受命站出來的司馬懿,還有讓人崩潰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降。
——當然還有最根本卻又經常被大家忽略的一點,小國想要消滅大國,一般不能取決于一兩場戰(zhàn)役。而小國之崩潰往往就在于一場要命的戰(zhàn)斗。

因此,其實在真實歷史上的襄樊之戰(zhàn),關羽的表現依舊稱的上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作為蜀漢集團最能獨當一面的大將,他不應該被人因為此戰(zhàn),而被人貶低。
也正因為這樣,所以關羽之戰(zhàn)的失敗讓人嘆息,讓人悲痛,甚至讓很多人都有些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