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解讀: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這是出自《道德經(jīng)》第65章的內(nèi)容,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今譯】
從前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精巧,而是使人民淳樸。
人民所以難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zāi)禍;不用智巧去治理國家,是國家的幸福。
認(rèn)識這兩種差別,就是治國的法則。常守住這個法則,就是“玄德”,“玄德”好深好遠啊!和事物復(fù)歸到真樸,然后才能達到最大的和順。

【我讀經(jīng)典】
為政在于導(dǎo)民以真樸。政治的好壞,常系于在上者的處心和做法。在上者若是真誠樸質(zhì),一心為百姓謀福祉,才能導(dǎo)出良好的政風(fēng),有良好的政風(fēng),社會才能趨于安寧;如果上面的人機巧黠滑,競相偽飾,就會產(chǎn)生敗壞的政風(fēng)。政風(fēng)敗壞,人們就互相偽詐,彼此賊害,而社會將無寧日了。因此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善于行道的人,因為自己先做到了“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所以百姓也變得真樸、厚道,這叫“將以愚之”,不會為了利益而斤斤計較。老百姓為什么難治?有的領(lǐng)導(dǎo)者,為滿足一己私欲而妄為,結(jié)果上行下效,更多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為私利不擇手段、費盡心機,人的心機多了就會沖突不斷,那天下就會陷于混亂,所以說“民之難治”。
人民為什么難治?“以其智多”,使用太多的心機智巧,在上者首先應(yīng)以真樸自礪,有人說:”希望子女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先要以身作則“?!肮室灾侵螄瑖\;不以智治國,國之?!?,能認(rèn)識并守住這個法則,就是“玄德”,和事物復(fù)歸于真樸,然后才能達到最大的和順。
(該篇內(nèi)容屬于“我讀《道德經(jīng)》”專欄系列文章之一,如果對文化經(jīng)典感興趣,可進入個人主頁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