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人物,苦難后的重生?淺談《西游記》中的藝術特色
四大名著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西游記》也是作為相關類型文學的翹楚,榮幸入選,不過與其他三部作品不同,這部小說寫的不是人間的內容,而是用宏大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了一個另類世界,講述了西天取經的故事,本文就來分析一下它的藝術特色。

一、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筆調
西游取材于一個歷史上存在的故事,就是唐僧前往天竺(今印度)求取佛法的事跡,也有人說是借鑒南宋道士丘處機北上西行去見成吉思汗,后來他的弟子李志常寫了一部《長春真人西游記》,介紹這段歷程。無論無何,這也只是一個引子,真正的故事內涵還在于其中的神魔志怪部分,已經超越了現(xiàn)實的范疇。
小說在明清獲得了長足發(fā)展,由于市民社會的興盛,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不斷提高,以前只是文人墨客閑居雅室的高談闊論,現(xiàn)在人們通過經濟手段,帶來很多商機,不少落魄文人由于科舉遇阻,于是挺身“下海”,依靠寫作謀生,并進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西游記》誕生之前,相關描寫神仙鬼怪的小說已經有了不少,但是相對零散,沒有形成氣候,只有到了吳承恩手里,他結合前人的智慧,并發(fā)展自己的寫作技能,將其發(fā)揚光大,名留青史。

很多人一開始看《西游記》,就認為這部小說十分有趣,寫的不是人間的事情,卻似乎在不少人物身上能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這就說明作者雖然是借用魔幻的形式,但內涵還是當時人的心理,所以才會如此打動人。以當中的主角,唐僧師徒為例,其實他們的角色在我們的生活中都能時常碰到。
作為領頭人的唐僧,看似婆婆媽媽,嘮嘮叨叨,但卻意志堅定,善于維護關系。
本來與三個神通廣大的徒弟相比,唐僧雖然也是金蟬子轉世,來歷不凡,但是給他的設定就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凡胎,沒有特殊才能,需要依靠周圍的保護才能逢兇化吉,到達彼岸。他與孫悟空的關系時常緊張,卻與豬八戒、沙僧的關系相對融洽,這里面的門道耐人尋味。

孫悟空在書中出場就是桀驁不馴,個性十足的狠角色,他抱負廣大,異常張揚,當然本領特高,可因為自己勢單力孤,還是沒有斗過對手,被強行按在五指山下,接受百年風雨的考驗,希望迎來有緣人的拯救。
唐僧就是他的真命天子,依據如來佛的安排,孫悟空的猴性和霸道在日久年深中被逐步磨礪,鋒芒褪去,變得相對成熟,因而適合擔當取經事業(yè)的大任。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蛻變,年輕時充滿理想,不知天高地厚,以為世界只要任我闖,就會無往而不利,但是逐漸碰壁之后,便會漸漸清醒,懂得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腳踏實地,走向未來。

孫悟空也是這樣被馴服的,不過大家還是對他不放心,于是讓唐僧給他戴上了緊箍咒,有了制約辦法。
事實證明,讓孫悟空聽從管教,沒有殺手锏,讓他了解阿喀琉斯之踵的命門是不行的。唐僧和孫悟空剛剛上路不久,因為雙方價值觀的沖突,悟空對山賊大行殺戮,這惹得慈悲為懷的師傅非常不滿,而且怎么勸告都不聽從,于是念起緊箍咒,才迫使徒弟就范。
由此可見,對一個本領高強的人來說,他的主觀能動性較強,經常打破規(guī)矩行事,這樣就可能與集體原則沖突,并且違背領導的意志,降低大人的威望,這樣做不管結果如何,總會使得雙方關系緊張。

因此人們總是在發(fā)現(xiàn)使用人才的時候,感到十分頭疼。如果要使用,必須令其自由發(fā)揮,不受約束,否則就失去作用力。但如果真要順其自然,又會在局部造成破壞,不利于穩(wěn)定,所以情況就顯得十分微妙。
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領導偏向于在無事的情況下保守,在有難的狀態(tài)下激進。就是當需要辦事的時候,讓能干的人沖到第一線,解決問題。一旦事件平息,就會褫奪權柄,甚至告誡懲治,這雖是權謀之術,卻也無可奈何。
孫悟空當然是一個人才,但他的出格舉動總是和唐僧的理念相悖,此刻也許需要一位從中潤滑的進行說,豬八戒就充當了這一角色。

從全書來看,豬八戒貌似是一個滑稽人物的代表,好色貪吃,善于投機取巧,而且容易動搖,散布消息,天天嚷嚷著要回高老莊。不少人對其有好感,因為他只是故事中的一個丑角,看起來荒唐有趣。但要是你身邊出這么一位人物,到處拆臺,凈給你幫倒忙,那你會高興嗎?
作為讀者的我們設身處地來想想,唐僧對此應該心知肚明,雖然他看起來宅心仁厚,但是一定的眼光,不然不可能完成任務,而他還與豬八戒走得很近,非常信任,這是為何呢?

原因就在于豬八戒會來事兒,而且能屈能伸。雖然他能力不大,但是熱衷鉆營,能夠跑關系。他本身有很多欲望,看起來俗不可耐,但也有自知之明,能夠幡然悔悟。
悟空和唐僧多次因為妖怪的把戲而鬧翻,豬八戒有時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一遇到危險,他還是能夠放下身段,到大師兄那里來請求救兵的。孫悟空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而且有極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雖然每次被傷害得很深,但在豬八戒的說和下,總能激起他的熱心腸,所以問題就好解決的多了。
因此,我們可以在很多團隊里,看到類似豬八戒這樣的人物,他們就是一個幫閑的人物,平時并不顯山露水,似乎產生不了什么突出價值,但是他對人際關系的內涵十分了解,能夠投其所好,讓大家更好地工作干活兒,也許這就是他們存在的最大價值。

總之一句話,就是有本事的人脾氣大,沒本事的人性格好,兩者結合能夠做領袖,只要具備其中之一,就是一顆螺絲釘了。有本事的人毛病大,這令他的價值大打折扣,沒能力的人過失少,這讓他的破壞微不足道。而能夠將兩者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其最大效能,也許就是成功的保障。
唐僧的第三個徒弟沙僧就是一個非常沒有存在感的老實人,他不像悟空那般張牙舞爪,也不和豬八戒“同流合污”,嘴尖舌長。但這樣一個人也許就是蕓蕓眾生的標配,能力和品德尚可,都不過度滿溢,可干一些基礎的工作總是需要人手,自己就能充當這塊革命的磚頭,有時顯得必不可缺。

書中對唐僧師徒四人的描寫,其實就是擬人化的世界真相。作者依靠一些虛構的人物寫出了我們生活的現(xiàn)象,他們身上的點點滴滴,都給予我們特別大的啟迪,經歷得越多,感受越深刻。
二、患難后的重生——取經路上的模擬困境
書中記載了西天取經時的苦難,就是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到達西天。當時孫悟空在碰到唐僧之后,聽到了這個目標,感到非常詫異,他心想自己一個跟頭就能翻越十萬八千里,何必這么不辭辛勞,受這些冤枉罪呢?于是主動請纓,希望憑借自己的能力,迅速達到目標。

悟空的這一請求被唐僧拒絕了,他認為這一切都是佛祖的安排,不能僭越行事。由此也倒是點出了生活的真諦,凡事必須經過考驗才能有所收獲,成佛之路異常艱難。即便類似孫悟空這般天賦異稟,但也由于出名太早,風頭太盛,遭遇了重大挫折,這樣的教訓歷歷在目,唐僧對此心知肚明,必須按照計劃來進行。
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打擊,有的來自外在,有的出于自身,有的是克服不了內心的誘惑,有的是擺脫不了性格上的缺陷,所有這些都會在考驗的路途上進行遭遇,并且不斷修正。

所謂的求佛過程,正是我們成長的道路,那些唐僧師徒遭遇的種種有關不幸的傾軋與名利的糾纏,就是超越人性,實踐信仰的錘煉。當然這其中有很多世俗不堪的丑惡,而我們能否保持本心,堅定不移,事關將來的歸宿。
三、總結
《西游記》全書都是借物寫人,旁敲側擊,當中借用了很多戲曲化的橋段,并且使用了很多詩歌唱詞,令全書通俗易懂,文采斐然,因而流傳千年而不朽。

正是因此,直到現(xiàn)代,由此IP衍生的周邊產物,還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鮮活的藝術作品,有關的影視、音樂與游戲層出不窮,從此可見,《西游記》的魅力長盛不衰,它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更是屬于世界的。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