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橋下掛著的一把古劍,有何用處?為何多年來無人敢盜走?
劍乃君子之器。
自古以來,劍都是傳世利刃,劍作為主要的武器流傳至今,甚至連多少文人墨客也會隨身帶一把寶劍。
基于“劍”的雅事太多,不少的文學經典中出現(xiàn)寶劍配英雄的說法。

值得一提的事,在一座古橋上就懸掛著一把長劍,滿身銅綠的寶劍不知是什么時候掛在這里的,但卻有了不少的傳聞。
01 古橋掛劍
貴州遵義“新民橋”這座橋修建的時間已經不可考。
相傳,這座橋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歷經千年風雨依舊穩(wěn)固,可這不是最讓人驚訝的,最特殊的是新民橋下懸掛的那把長劍。
長劍被鎖鏈鎖著,上面布滿的綠色的銅銹全都彰顯著這把劍的古老,可如果只是一把劍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對于這劍有很多的傳說。
當?shù)厝私榻B說古劍有預兆吉兇的功能,劍掛在橋洞的位置,想要判斷吉兇只要看劍尖所指的方向就可以了。

據說,每當要有災禍發(fā)生的時候劍尖就會向上指,向上的弧度越大那么災禍就越大。
當?shù)厝耸窒嘈艑殑ν`的事,將它奉為“斬妖寶劍”供奉,有什么事也會香燭祭拜祈禱它能保佑一方平安。
02 古劍的傳說
對于這把劍的由來,也和新民橋一樣不可考,但有代代相傳的故事。
故事中說明朝時期新民橋下的泮河水常常發(fā)大水,沖壞了兩岸的莊稼,村民苦不堪言但又沒什么辦法。

直到某天有位道長路過,勘察了泮水河的走勢后斷言是有蛟龍在河中,正是它動輒翻江倒海的作亂,便以風水鎮(zhèn)壓蛟龍,并集當?shù)氐你~鐵鑄成了寶劍,布下陣法將寶劍懸掛在橋上鎮(zhèn)壓。
當然這也只是傳說不為可信,但也有另一種說法是這把劍是皇帝賜下的。
因為貴州自古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集地,地勢險峻多深山老林,要是有匪盜躲在山上很難剿滅,所以帝王一統(tǒng)天下后,對于貴州一帶都是分而治之行懷柔政策,立當?shù)赜型娜藶橥了尽?/p>
朝廷世代封賞他們達到控制的效果,所以皇上賞賜這把寶劍,如此彰顯天家威嚴以示震懾,所以懸掛在橋上讓所有人都能看見。

可天高皇帝遠,若有不臣之心怎會是一把劍能抵擋的,這個說法也不是很能立住,這把劍的來歷到底如何尚沒有定論。
03 碑文為證
關于新民橋的傳說眾說紛紜,而那把掛在橋上的劍給新民橋蒙上了神秘。
關于這把劍的故事在一塊石碑出土后有了眉目。
當?shù)匦藿ê拥淘谕林型诔隽耸?,清理干凈石碑上的泥土后顯露出了文字,整個新民橋的歷史也展現(xiàn)在眾人眼前。
原來新民橋并沒有傳說中那么長的歷史,它興建于乾隆年間最開始叫平橋,因為它建在播州的邊界上所以當?shù)厝艘詷驗榻?,稱橋為外寨橋。

這是為了興路方便而修建起的橋,所以造型樸實只有實用價值沒什么觀賞性。
光緒年間因為泮水河上游發(fā)大水沖毀了平橋,但當?shù)厝四貌怀鲂迾虻腻X,官府忙著撈錢還不夠更是不會撥款修橋,這一耽誤就到了民國年間。
后來,一位向姓的孤寡老人無兒無女沒有人能繼承家業(yè),索性在臨終前把所有身家都捐出來修建新橋。
因為是重新修建的橋又正值民國初立,所以命名為新民橋。
對于橋上的長劍石碑上也有清楚地記載,當?shù)厝苏J為有水的地方就有龍,泮水河發(fā)洪水就是因為水龍作亂,所以請了道人開壇做法,然后在橋上懸掛寶劍。

04 小賊盜劍
此外,還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寶劍之所以能懸掛如此之久不丟失,是因為曾有小賊盜劍,卻自食其果的事情。
那時,因為寶劍的名聲越傳越遠,引來了一些人的覬覦,其中就包括兩個小賊。
他們想要把劍盜走再賣出去,于是,兩個小賊趁著夜深人靜劃著小船來到橋下。
可是,沒承想剛開始動手水面就劇烈的搖晃起來,小船就被搖翻過去。
兩個人落在水里一個當場就淹死了,另一個僥幸逃上岸但是也瘋了,當?shù)厝苏f這是水龍翻身,要是動那把劍會引來災禍的,所以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人打那把劍的主意。

新民橋的修建尚且不是傳言中的年代悠久,這一則傳言就更沒有可信度了,很有可能是當?shù)厝司幊鰜韲樆P⊥档摹?/p>
縱然是真的有人去偷過劍,也不會是水龍翻身這樣荒誕的理由。
試想,夜半時分沒有燈光干的又是虧心事,寶劍離水面有十余米,他們好不容易夠到要拿下來,正是聚精會神的時候船體一晃就慌了神,自己嚇自己反而弄翻了船,再加上看見同伴活生生的淹死,另一個只怕寶劍真得有靈,嚇得神志不清便瘋了。
05 總結
在橋下懸掛長劍并不是新民橋獨有,有學者走訪各地,很多橋下同樣掛著劍,也大多是用來鎮(zhèn)壓水龍之類的。
關于掛劍的傳說也都大同小異,和新民橋的傳說沒什么分別,都是古人為了求不發(fā)水患能夠保住莊稼的舉動,再加上自古以來劍為百器之長,所以有了在橋上掛劍的行為。

此后,古人迷信傳來傳去就有了諸多傳說,幾乎每一條有水患的河都有水龍之說,而橋下懸掛寶劍寄托的也是古人希望風平浪靜歲歲豐收的愿望。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