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22 論煩惱
文章被B站審核裁定為負能量并鎖定文章后,我再次感受到大數(shù)據(jù)開始以其效率的方式向我推送“正能量”,所以,今天就看到了這么一個視頻,標題寫著“想開點兒,大部分煩惱都來源于想得太多!”
對于有著實際煩惱的人來說,這句話無異于不解渴的雞湯,但是吧,這句話確實有其道理,但是用這個道理去讓別人少想點就很欠扁,因為他并沒有明確給出應該少想什么,單純只是讓人少想,就有點弱智化,好比讓人安心做個傻子。
關于煩惱,還是得引用阿德勒說過的話(除了《被討厭的勇氣》我還沒找到阿德勒在哪說過這話),“人的一切煩惱皆來自于人際關系”。
如果你們能夠理解這句話的內(nèi)涵,就應該會認同這句話的普適性,那么也應該會理解我為什么說“大部分煩惱都來源于想得太多”是有道理的。
那就是你可以將所有令自己煩惱的人際關系(比如家人、朋友、社會等等)拋諸腦后,這樣一來,你的大部分煩惱就會消失,并可以以純粹的自我面對人生。
但是人們能夠輕易做到這一點嗎?在社會的洪流中,所有人都是迫不得已被推動著向前走的,人際關系的存在不是自己往身上套的,而是被套上的結果。在這樣的社會里,沒有什么人際關系是可以輕易舍棄的,不如說,很多人即使想舍棄也沒有舍棄的能力。
就比如學習、家庭、工作、催婚、貸款等等這些壓力,即使自己想得開,與你綁定的人際群體卻不一定會像你一樣想得開,他們向你施加的壓力又會形成新的煩惱,這些人際對于每個人都是能夠輕易舍棄的嗎?
有些人確實可以做到這一點,并可以在這種狀態(tài)下順其自然地重新做人,然后建立起一種令自己舒適的人生方向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
這就是不同人的生活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和限制,這也造成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煩惱不同的人生可塑性。
說這個,就又像是在講解“歷史唯物主義”了。
有點不想說了。
再舉個例子,如果給我一個穿越回過去驚醒自己一句話的機會,那我肯定會說,“徹底與造成你煩惱的環(huán)境翻臉吧”。
這就足以打破我當時認知的限制,可以提早把那些矛盾拉出來暴打一頓,或者是暴打我一頓。
說到這里不知道說到位了沒有,但是已經(jīng)有點懶得說了。
再說下每個人的追求不同煩惱不同的問題吧,這也是每個人需要學會課題分離的意義,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的不同,面對生活的不同,現(xiàn)實的不同,面對的煩惱也不同,解決煩惱的方式也不同。
不要因為自己沒有他人的煩惱而產(chǎn)生迷之優(yōu)越感,也不要因為自己有著他人沒有的煩惱而感到自卑,都很狹隘。
不知道為啥,寫這個寫得有點不耐煩了,可能就是想表現(xiàn)得不耐煩,我要去干些別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