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孫策傳 譯文(其五)

原文:
? ? ? ?權(quán)稱尊號,追謚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后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dāng)立,誅死。
? ? ? ?評曰:孫堅勇?lián)磩傄?,孤微發(fā)跡,導(dǎo)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策英氣杰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jù)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quán)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孫盛曰:孫氏兄弟皆明略絕群。創(chuàng)基立事,策之由也,自臨終之日,顧命委權(quán)。夫意氣之間,猶有刎頸,況天倫之篤愛,豪達之英鑒,豈吝名號於既往,違本情之至實哉?抑將遠(yuǎn)思虛盈之?dāng)?shù),而慎其名器者乎?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是故魯隱矜義,終致羽父之禍;宋宣懷仁,卒有殤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達經(jīng)綸之圖;求譽當(dāng)年,而不思貽厥之謀??芍^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孫氏因擾攘之際,得奮其縱橫之志,業(yè)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勢一則祿祚可終,情乖則禍亂塵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慮難於將來?壯哉!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將相在列,皆其舊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援則魯桓、田巿之難作,崇之則與夷、子馮之禍興。是以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后國無陵肆之責(zé),后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絕異端之論,不逞杜覬覦之心;於情雖違,於事雖儉,至於括囊遠(yuǎn)圖,永保維城,可謂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亂者也。陳氏之評,其未達乎!】

譯文:
? ? ? ?孫權(quán)登基稱帝后,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之后又改封上虞候。孫紹死后,由他的兒子孫奉繼承爵位。孫皓在位期間,有謠言說孫奉應(yīng)當(dāng)做皇帝,于是孫皓將其誅殺。
? ? ? ?評語:孫堅勇敢剛毅,從鄙陋低賤的地位起家,引導(dǎo)張溫殺董卓,又把董卓挖掘的帝陵全部填平,可見他有忠誠雄壯的氣節(jié)。孫策氣概豪邁,超群絕倫,銳氣蓋世,喜歡出奇制勝,志在一統(tǒng)華夏。然而此父子二人都過于輕率,且武斷急躁,從而導(dǎo)致了他們的喪生失敗。另外孫氏能割據(jù)江東,是孫策奠定的基礎(chǔ),然而孫權(quán)對他的尊崇不夠,他的兒子只是侯爵,從道義的角度來看,有些吝惜了。孫盛說:孫氏兄弟二人高明的謀略都是超出同輩的。創(chuàng)立基業(yè)并成就一番事業(yè),是從孫策開始的,在他將要去世的時候,臨終遺命對孫權(quán)委以重任。在恩義與情誼之間,還有同生死共患難的友情,更何況兄弟之間的關(guān)愛,像(孫策、孫權(quán))這樣英豪賢達之人是英明監(jiān)察的,豈是會吝惜名號與過往,去違背最真實的本心呢?(孫權(quán))不過是為了考慮國家長遠(yuǎn)興亡的變數(shù),從而謹(jǐn)慎地追謚(孫策)名號、儀制以及器物吧!一直以來端正其本源、歸正自己的名分,是國家重要且原則性的問題;也是杜絕懷疑別人有二心,消除矛盾的良策。正是因為魯隱公憐憫兄弟之間的情誼,最終招致羽父之禍(魯隱公是春秋時期魯國第十四代國君,在位十一年。魯惠公死時,太子允還年幼,便由其兄長息姑代掌國君之位,也就是魯隱公。后來魯國大夫公子揮,也就是羽父來見魯隱公,請求由他去殺掉公子允,并想借此求得太宰的官職。魯隱公沒有答應(yīng),并向羽父表達了要將國君之位交還給公子允的想法。羽父擔(dān)心公子允知道這個事后殺了自己,于是他反而向公子允說魯隱公想要除掉他好一直坐在國君的寶座之上。公子允聽信羽父的話,于是讓他趁魯隱公去祭拜時率軍把魯隱公給殺了。就這樣公子允即位,也就是魯桓公,而亂臣賊子羽父則依然受到魯桓公的重用);宋宣公懷有婦人之仁,最終才有了宋殤公悲哀的遭遇(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在臨死前舍棄了自己的太子與夷,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公子和,也就是宋穆公。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病重,他也舍棄自己的兒子公子馮,傳位給與夷,與夷繼位,是為宋殤公。宋殤公在位時,以孔父嘉為司馬,華督為太宰,公元前710年,華督因貪戀孔父嘉妻子的美色,于是殺孔父嘉而奪其妻。宋殤公得知后大怒,華督害怕遭到宋殤公誅殺,于是先下手為強,將宋殤公殺害,之后他又從鄭國迎回公子馮,讓其繼位,是為宋莊公)。他們雖都心中懷有小的善行,卻沒有通曉籌劃治理國家的考量;當(dāng)年(自己個人)求得了名譽,卻沒有考慮傳位于子孫后代的謀劃。這種做法可以說是不僅輕視了整個國家,履行正道的行為也沒有做到啊。孫氏趁戰(zhàn)亂之際,得以施展縱橫馳騁的壯志,其創(chuàng)下的事業(yè)并不是靠積累善德為基礎(chǔ),其邦國也沒有像磐石那樣的堅固,局勢統(tǒng)一的話則福祿便可長久,性情乖張的話則會導(dǎo)致禍亂像塵土一樣不斷發(fā)生,怎么能不在禍端還未發(fā)生時就進行細(xì)節(jié)上的防范,考慮將來要遇到的禍難呢?雄壯?。O策是最先創(chuàng)下事業(yè)的君主,是東吳的開國之主;朝中排列站立的文武大臣,都是孫策的老部下,然而他的兒子(孫紹)軟弱低劣,沒有能力繼承父業(yè)(“析薪弗荷”這句出自西晉潘岳的《家風(fēng)詩》,直譯為“木柴劈開后難以負(fù)重”),倘若讓其繼位就會發(fā)生像魯桓公(公元前709年,魯桓公遣羽父赴齊為自己迎娶齊襄公的妹妹文姜為夫人。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夫人文姜到齊國,結(jié)果齊襄公與文姜通奸亂倫,魯桓公知道后怒斥文姜,文姜轉(zhuǎn)而把這件事告訴了齊襄公,于是齊襄公派公子彭生殺害了魯桓公)、田市(公元前208年的六月,秦將章邯殺死了齊王田儋,齊人于是擁立齊王建的弟弟田假為新齊王,田儋的從弟田榮起兵趕走了田假,田假逃往至楚國。同年八月,田榮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并要求楚國交出田假,楚國沒有搭理他,所以田榮后來沒有隨項羽入關(guān)。后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封原田榮的副將田都為臨淄王、齊王建的孫子田安為齊北王、田市為膠東王,而田榮則沒有受封,田榮不服,不讓田市離開臨淄去膠東。田市則害怕項羽怪罪,悄悄到了膠東。公元前206年的六月,田榮率兵擊殺田市,自立為齊王)那樣的災(zāi)難,給他尊崇地位的話就會興起像與夷(宋殤公)、子馮(宋莊公)那樣的禍亂。所以歸正名分確定根本,讓尊貴與貧賤二者不同的身份遠(yuǎn)遠(yuǎn)地區(qū)分開來,這樣之后國家就不會發(fā)生任意妄為的責(zé)難,后嗣兒孫也避免了互相猜忌的嫌疑,群臣和民眾們也斷絕了異端邪說的言論,不得志的人也杜絕了自己謀求大位的非分之想;孫權(quán)對孫策的追謚雖然違背了情理,給予其后代的待遇也有些貧乏,但從國家方面的長遠(yuǎn)考慮,這在長期保護皇室宗族,維護國家安定上,可以說是防患于事情還未出現(xiàn),消除尚未發(fā)生動亂的良策了。陳壽的評語,真是不夠通達呀!【東晉人孫盛用掉書袋式的舉例論證加大段論述,無非就是想反駁陳壽認(rèn)為孫權(quán)對孫策“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義儉矣”的觀點,通過“拉踩”的方式其真正目的是要彰顯自己學(xué)識淵博且具有真知灼見。觀孫權(quán)晚年在立儲問題上廢長立幼,昏招迭出,就可以表明孫盛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再對比司馬炎稱帝后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而孫權(quán)卻只追謚了孫策為長沙桓王,說其對自己的兄長“尊崇未至,于義儉矣”又有什么錯呢?還有孫盛所列舉的魯隱公和宋殤公的例子,了解過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造成他們悲劇原因的根本,不是兄弟之間的隔閡,而是朝中的亂臣賊子們,只要你擁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念,面對魯隱公和宋殤公的遭遇,一定會扼腕嘆息,然后對于像羽父和華督這樣的奸佞小人是深惡痛絕的,恨不能殺之而后快,同時也要指責(zé)魯隱公他們是如此地識人不明,如果不重用羽父這類奸人,自己也不會惹來殺身之禍。我們再看結(jié)果,孫權(quán)給予孫策及其后代的待遇很一般,但最后孫皓在位時,還是因為謠言和猜忌,把孫策的孫子孫奉給殺了,當(dāng)然孫奉的死一方面說明孫皓這人殘忍無情,另一方面也表明孫奉自己能力不足,既沒有祖父孫策的英氣神武之姿,也沒有明哲保身的智謀膽略。我們再說回孫權(quán),儒家對人的評判無外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方面,而孫權(quán)個人在“齊家”以及“平天下”這兩個方面是遠(yuǎn)不及其兄孫策的,舉例來說就是孫策死后立孫權(quán)為繼承人時,宗室孫暠曾想搶班奪權(quán);而另一位宗室孫輔也是因為擔(dān)憂孫權(quán)無力保住江東,才會遣使與曹操暗中往來。正是因為“孫十萬”不管是能力還是內(nèi)心都不夠強大,可以說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兄長的陰影之下,所以其才會在稱帝后不愿追謚孫策為帝,其無非就是想最后在身份地位上能壓自己兄長一頭。我想孫權(quán)對自己這個英勇無比的長兄的情感其實是很復(fù)雜的,有崇敬之情,亦有嫉妒之心?!?/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