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猗雙塔寺北宋塔基地宮清理簡報
山西臨猗雙塔寺北宋塔基地宮清理簡報
選自《文物》1997年03期,臨猗縣傳物館、喬正安
1995年1月,山西省臨猗縣原雙塔寺西塔地宮被盜掘,縣博物館聞訊后,立即組織人員對塔宮進(jìn)行了搶救性清理。清理中發(fā)現(xiàn),宮室雖受損毀,但幸喜宮室內(nèi)的器物未被擾動和盜竊。經(jīng)認(rèn)真清理,出土珍貴文物20余件,現(xiàn)將清理情況報告如下。
一 雙塔寺與雙塔
雙塔寺位于臨猗縣城北隅。寺創(chuàng)建時代無考,據(jù)清理岀土的塔宮宮碑記載,該寺在北宋前名“永福院”,宋代名“妙道寺”,明康熙年間更名“雁塔寺”,后又名“雙塔寺”。歷代寺院佛殿強峨,僧人數(shù)千,為當(dāng)?shù)孛麆x。今寺院已毀,僅存雙塔(圖一、二)。
雙塔分東、西兩塔,其間相距80米。東塔坐東向西,磚灰結(jié)構(gòu),方形七級樓閣式,高約40余米。第一層西面辟拱狀券門,塔中為佛龕,以上為實心塔柱。一、二層密檐下有磚雕仿木構(gòu)四鋪作斗棋,三至七層均為迭澀伸出或收剎塔檐。三、四層西面各設(shè)拱狀隱形券門,四層檐下飾斗棋把頭作交項狀。五、六、七層,四面均有四根倚柱,柱上為磚飾斗模,支撐在槍下。在此三層西面的倚柱中間,各飾一隱形拱狀券門和兩個直橫窗,與西塔遙遙相望。東塔創(chuàng)建時間無考,但從其建筑形狀和布局方位考察,或應(yīng)建造于北宋時期。
西塔建于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坐西向東,磚木結(jié)構(gòu),方形九級樓閣式,高約40余米。第一層塔檐下磚雕仿木構(gòu)四鋪作斗棋,檐上又作一斗三升,支撐著平座。二至六層腰檐為平座。除一層外,以上二至六層四面均有倚柱四根,柱頭飾斗模把頭交項作。倚柱之間,正中設(shè)隱形拱狀券門,兩側(cè)為隱形直根窗。三層南面、四層西面、五層北面各辟一拱狀券門洞,直通塔中。
塔體第一層?xùn)|面辟一拱狀券門,與東塔西面券門遙相呼應(yīng)。券門兩旁設(shè)門柱石,柱石上方為一半圓形門楣石。兩石柱上各陰即一供養(yǎng)菩薩像,每像均頭戴花膺,頸佩嚶或環(huán)珞交叉穿環(huán)于腹前,纏繞在整下和膊腕之間。身著天衣,腰系結(jié)帶,雙手執(zhí)一長莖蓮花,莖上飾含苞待放的蓮蕾,競相盛開的蓮花,蒂結(jié)的蓮籽和舒晨?卷的蓮葉.神態(tài)安然自如,雙方相對,暁足侍立在蓮臺上(圖四、五),下有云朵相托。門楣石上,陰刻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像,正中佛鰥形發(fā)讐,?有火焰狀項光,頭頂四道佛光分左右上升。雙手舉胸前做說法印,結(jié)肉膚坐于蓬座上。身旁左右各有一弟子,一人手捧經(jīng)卷,一人雙手合十,二菩薩頭戴花冠,項佩型珞,均一手拱于胸前,一手下垂覆在藤上,斜向佛祖,面帶微笑,似聚精會神聆聽說法,結(jié)也趺坐在蓮臺上。以上圖像,雍容豐滿,線條圓潤流暢(圖六)。
塔門內(nèi)正中為佛念,高3.7、四壁1.5米見方。龕頂藻井式,賣壁四周涂以朱色,西壁上中繪有佛像的白色頭光,為供奉佛祖之位。
塔體一層由外壁、走廊梯級、塔心柱三部分組成,塔券門南側(cè)砌筑內(nèi)繞走廊梯級,從此入內(nèi)繞塔南通道向上,經(jīng)西、北面的走廓臺階,順時針挙旌而上,直至二層?xùn)|面拱券門中.門外通腰橋平座,可沿塔體華旋四周。拱券門內(nèi)通塔心,塔心中空,正方形,宜通塔頂。
二 西塔地宮
西塔基為7X7米正方形,深5米。系挖掘出原土層,再回填夯打而上.回填方法為一層黃土,一層瓦礫。土層厚度20至80厘米不等,瓦礫厚度大都10厘米.地宮砌筑在回填土層2米以上的中間。
地宮位于西塔基下1米多深處,塔與地宮上下垂直。地宮坐西向東,以磚、灰、泥漿砌筑。平面方形,四角攪尖頂,地面方磚鋪陳。宮室長、寬均1.68米,宮頂至地面高1.73米(圖三)。
地宮宮室用33X33厘米方磚砌筑,壁墻高1.08米,臨地面三層壁墻底磚,一、三層各出跳5厘米,二層向內(nèi)收,為壁墻根基。壁墻上端,圓周一圈同出跳5、高10厘米的室肩,其上為疊澀式宮頂。宮室東面壁墻正中,辟一拱券門洞,高98、寬61厘米,門洞內(nèi)用長方形磚堵封。從磚隙繾探測,進(jìn)深約70厘米.門洞兩側(cè)壁墻上以白灰覆涂,各用黑線條繪畫護(hù)法天王像,天王頭戴冠,身著甲,一手執(zhí)劍在胸前,一手握拳或揚掌在腰間,分左右守在宮室門兩旁。南、北、西三面壁墻上,各離飾兩根倚柱和一門兩窗。倚柱為六角形,高68、寬10、出跳3厘米。柱身涂以白色,自下而上用黑色繪畫著七組蓮花,每組蘭瓣。柱頂為磚雕斗拱,高21、寬44、出跳10厘米,植斗下端用朱色繪有蓬瓣,上端涂以朱、黑兩色。桃以朱色勾邊,.內(nèi)涂白色。前昂分別用黑線勾畫幾何形圖案,內(nèi)涂抹有朱、黑、白等多種顏色。斗供中間又裝置著磚雕云拱,高21、寬30厘米。宮室四角均裝置有角桃,繪畫涂色與斗拱基本相同(圖七、八).
三面倚柱中間,各用磚砌筑一門,門外以一凹形磚為邊沿,用2厘米寬的黑線勾邊,內(nèi)為門柱門框?門框上正中,分別粘貼著直徑8厘米的磚雕八角形圖案,上涂白色,繪以大、中、小三圏黑線。門框內(nèi),用33X33?米的方磚,砌在凹入壁墻2厘米處,作為門扉。其上涂以朱色,用黑線勾畫出門框、雙扇門。門上繪四排門釘,每排8瓶,上兩排門釘下,有兩個備首門環(huán),兩根黑色橫線穿抽在門環(huán) 內(nèi)外 , 為關(guān)鎖之狀.其中西面的門扇是用兩塊長方形磚礪筑,南邊的一扇中間向內(nèi)推進(jìn)2厘米,為半開之勢,透過門隙可看到深處內(nèi)墻,有朱色繪畫著條條曲線,似佛光照射。倚柱兩側(cè),各用3塊斜檢豎磚砌筑為凸凹窗根,以2厘米黑線勾邊.高25、寬20厘米,內(nèi)涂朱色。窗樣上方,為一條高10厘米白灰?guī)В弦灾?、黑色繪iffi著綜枝牡丹.倚柱上端與斗検接連處,繪有一條高6厘米的朱色帶,圍繞三面壁墻,其上為斗模支擇的宮肩(彩色插頁貳:1,圖九)。
宮頂為四角攢尖式。宮璧上端用33X 33、厚5厘米的方磚,以泥漿為料,平鋪疊砌。每層出跳約10厘米,共14層,券旋收殺而上,直至宮頂。頂墻用一方磚覆蓋收合,其上涂以白色.宮頂正中,用白灰粘貼一直徑21厘米的銅鏡(圖四O).整個塔宮建造堅固,彩繪華麗(圖十)
塔宮中央,坐西向東,以磚、泥漿砌筑一長方形束腰須彌座,高50、寬78、長113厘米.座上供放一合石函。打開石函,函槽中供放一具銀棺,棺上覆蓋兩層黃綬絹。銀棺前和左右兩偲,倚函內(nèi)壁各倚立著一枚銅鏡,四周供養(yǎng)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佛骨舍利,其上散'撒著古錢幣。銀棺內(nèi)滿盛舍利子,正中供養(yǎng)一枚“佛牙”和兩個彩色葫蘆形玻璃瓶,瓶內(nèi)盛著細(xì)小的舍利子(圖四一)。
石函前須彌座邊沿上,擺放古錢幣93枚.座前倚立宮碑一通(圖一O)。碑前供養(yǎng)一長40、直徑3厘米的佛骨。其前為一祭祀白瓷碗,碗中滿盛灰跡。石函南側(cè),平排堆放著兩摞方磚,每摞10塊,其上供奉一具描金木質(zhì)槨棺。棺內(nèi)又供放三具小木棺,其內(nèi)供養(yǎng)6枚“佛骨”。描金棺前,供有兩座小木塔。槨外有一黑釉長頸舍利瓶。出土?xí)r,木槨左側(cè)擋板朽落在宮室地面,前擋板向外倒落在磚摞上,木塔倒壓在擋板上,黑釉長頸舍利瓶則壓在木塔上。宮室東南角地面上,供養(yǎng)著諸佛靈牙舍利、頂骨、指骨等80余枚(彩色插頁貳:2;圖一三)。
三 出土器物
1、石函
石函為青石質(zhì),長方形,通高50、長93、前寬62、后寬57厘米。分函蓋、函體、函座三部分(圖一二)。
函蓋頂平面60X33厘米,其上四周邊沿5厘米中,陰線刻曲紋圖案。四周斜肩11厘米,前、后斜肩中各浮雕牡丹與忍冬紋,兩側(cè)浮雕纏枝牡丹。立沿5厘米,陰線刻著云紋與花草紋。
函體前高32、后高30、前上寬50、下寬54、后上寛49、下寬51、長78厘米。函體上臨邊沿9厘米內(nèi),候空長60、寬34、深22厘米的內(nèi)槽,為供養(yǎng)銀棺、佛骨舍利.內(nèi)槽口沿一周,要割為高2、寬2厘米的凸出石梭線,為函蓋扣合之用.函體前面正中,高24、寬23厘米內(nèi),幼凹入2厘米,內(nèi)雕刻有圓柱、門框和雙MT門。其上涂以朱色,用黑線勾畫門框、雙門扇。門上5排門釘,每排6顆。在上第3排門釘中,畫有兩個門環(huán),并用圓形泥片粘貼在環(huán)中.石門左右兩側(cè),分別陰刻一尊護(hù)法天王像,頭就花盔,背有火焰狀項光,身著鎧甲,腰系寶帶,一手執(zhí)劍,一手握拳,立云朵上(圖一五、四二).下端邊沿6厘米的雙線條框中,平排鑒刻七個火焰狀壺門.函體兩側(cè),分別各鑿刻五名比丘,十人身著袈裟,面向函前做哀悼狀(圖一七、一八)。每側(cè)第一人均手持帶柄香爐供養(yǎng)。函體下端,均浮雕著纏枝芍藥。函體后面,為一鑒凹的火焰狀壺門,中間浮雕著一朵大牡丹。
函座為兩階。長93、前高16、后高15、前寬62、后寬57厘米。第一階高11厘米,座前與左右兩側(cè),均為要凹的火焰狀壷門,內(nèi)浮著牡丹,前三朵、兩側(cè)各五朵。石函造型疑重,雕刻細(xì)膩.
2.地宮碑
宮碑為青石質(zhì)。高36、寬53、厚8厘米。碑面上、左、右三邊沿,均陰刻寬2厘米的忍冬紋,下端邊沿為曲線紋。碑中從右向左刻文,楷書,25行,425字。碑首為“大宋河中府猗氏縣妙道寺創(chuàng)建安葬舍利塔地宮記”。碑尾為:“熙寧二年歲次己酉拾月甲午朔玖月壬寅葬”。同時碑文記載有撰文人、書寫人、刻石人和修塔匠人姓名(圖一六)。碑全文見文后附錄。
3、銀棺
銀棺飯金成形。前高26、后高20、前寬18.5、后寬14、長33厘米,重1100克。通體為棺蓋、棺體、棺座三部分組成(圖四三)。
棺蓋為半圓弧形。長27.5、寬18.5厘米,套蓋在棺體上,可開合。蓋上自前至后錘銖有7條花果紋飾長帶。正中一條以珍珠紋為地凸刻纏枝菊花圖案;兩側(cè)以魚子紋為線條,各鑒刻著卷草紋帶;其兩外側(cè),以珍珠紋為地,浮雕纏枝花瓜果紋帶,兩側(cè)邊沿,則以錘候凸起的花枝圖案,紋飾間鑿以珍珠紋。棺蓋周邊,豎裝置著雕鏤的卷枝花草紋。棺蓋前端,橫向鈕接一月弓形云片,高6.5、寬18.5厘米,云片外弧邊沿為云紋狀,其上錘候著一周連珠紋。云片中,以珍珠紋為地,模壓凸起的圖像.正中為化佛,結(jié)跚趺坐在仰蓮座上,左右分別為兩尊供養(yǎng)菩薩,兩側(cè)分別為浮雕纏枝花紋。云片左右兩端,各裝置一錘仆的飛龍,口銜寶珠,昂首揚頭。云片下端.并排懸吊著五枚銀花片(圖一四、二一)。
棺體由一銀片裝置而成。前高16、后高12.5、前寬12、后寬9.5、長20厘米。棺體前檔中間,壓印著一凸起的門框,高7.5、寬6.5厘米,內(nèi)盤刻棺門兩扇,上有乳釘3排,每排6顆,在上一排乳釘下,左右各裝置一鋪首,上懸吊門環(huán)。門楣上方,以細(xì)小珍珠紋為地,凸雕一牡丹花紋。門框兩側(cè)至門楣之上,蠢刻一周卷草紋,門楣上方為一陰線刻的大團花(圖二二)。棺門兩側(cè)邊沿,自上而下,各豎刻有一行銘文。右為:“糾首樂仕政、邑人薛智、姚智順,左為:“邑人張仕廣、侯文質(zhì)、楊正、翟貴”。
棺體后檔中,陰刻一方框,高6.5、寬5厘米,內(nèi)以模壓凸起門釘,3排,每排6顆。上第一排下,有兩個突起的門環(huán)。門框兩側(cè)從上至下,豎刻三行銘文。右兩行為:“熙寧二年十月二日,解州安邑縣打造觀榔人張文立記?!弊笠恍袨?“同造作人東京釆能記?!?/p>
棺體兩側(cè),分別鑒刻內(nèi)容相同的人物畫面,即諸天降十二部天樂迎佛入涅槃境,左側(cè)為:前導(dǎo)二人手執(zhí)鍛,揚膊擊樂。后四人雙手合十,排列為四方形。正中一人,手執(zhí)長莖蓮花,做迎佛狀。其后有兩個鬼卒,面目猙獰,右側(cè):前為四人擊鍛,中為迎佛人,后兩人雙手合十,前行迎送(圖一九?二三)。
棺底床大于棺體,前寬14.5、后寬12、長24厘米。棺床上,沿棺體四周裝置著圍欄、望柱。圍欄中為錘鐐鏤空的花草圖案。四面均設(shè)有欄門,循欄內(nèi)可環(huán)繞棺體一周。欄圍下裝置著鐐花床帷,床帷為三角形,邊沿云紋狀,中為鏤空的牡丹花枝。前后各一、左右各二。圍欄下四角,各懸吊著一銀鈴。
棺座由一銀片模壓而成。三階。高4.‘5、前寬14、后寬12、長13.5厘米。自下而上,四同為收剎形,逐階漸小。第一階四周為鏤空的云氣紋;二階為錘銖?fù)蛊鸬木聿菁y;三階為浮離的蓬瓣紋。座上中央,裝置長14、寬4.5、高2厘米長方形臺座,四周為鏤空的花紋,支托在棺體下。臺階四角,各裝置一浮離的力士像。四力士各圓睜雙眼,赤膊袒胸,腰系結(jié)帶,分叉兩腿,一手叉腰,一手托起棺底。姿態(tài)威武。整個銀棺,制作精巧,裝飾華麗,為佛教金銀工藝之精品.
4.彩色絞料葫蘆形玻璃舍利瓶 瓶高5、口徑0.6、腹徑2.6厘米。以紫、褐、藍(lán)、黃等多色玻璃絞合吹制而成。呈葫蘆狀,斂足平底。器形秀美,色澤鮮.艷。瓶內(nèi)盛有細(xì)小的舍利子,原放在銀棺之內(nèi)(圖二四)。
5青色葫蘆形玻璃舍利瓶 瓶高4.2、口徑0.6、腹徑2.6厘米。葫蘆形,收足平底。以青色玻璃吹制而成。器壁脆薄,清瑩透徹,從外可清晰看到瓶內(nèi)的舍利子。此瓶供放在銀棺內(nèi)(圖二五)。
6.“佛牙”
“佛牙”長8、寬2.2、厚2厘米。呈褐黃色。經(jīng)鑒定為馬牙。岀土?xí)r供奉在銀棺內(nèi)(圖二六)。
7.銅鏡4枚
(1)八花龜背紋錦地鏡
圓形,素寬平緣,直徑21厘米?;ò陥A紐。座外一雙線小方框,四內(nèi)角各一小花團。方框外又一菱形大方框,其四內(nèi)角各一大花團。大方框外,滿鋪龜背紋,形成以地紋上襯托花紋的構(gòu)圖。此鏡用白灰粘貼在塔宮頂端。綠銹斑較重(圖二七)。
(2)交枝四花鏡
圓形,素寬平緣,直徑18.2厘米。小圓組,葵花形紐座。座外四株交枝花環(huán)列一周,花枝交疊,枝頭一朵盛開的花瓣,葉瓣與花瓣形狀相同。寬平素緣。直徑18..2厘米。此鏡供放在石函內(nèi)銀棺正前方(圖二八)。
(3)八花龜背紋錦地鏡
圓形,素緣,直徑15.8厘米?;ò陥A紐。座外一雙線小方框,框內(nèi)四面為一周花瓣,四內(nèi)角各一小花團。方框外又一菱形大方框,其四內(nèi)角各一大花團?大方框外滿鋪龜背紋.此鏡供放在石函內(nèi)銀棺右側(cè)。綠銹斑較重,邊緣殘損(圖二九)。
(4)素面鏡
素覽緣,直徑12.5厘米。圓紐。素面無紋飾.邊緣較薄.此僚供放在函內(nèi)銀棺右側(cè),綠倨斑嚴(yán)重。
8.“佛骨”
115枚。其中有頂骨、指骨、脊椎骨、臼窩骨、股骨、聽骨等.“佛牙”居多,達(dá)87枚。最大一枚牙床骨長15、高8厘米,上有9枚牙齒。'另有一枚“佛牙”長11、寬6厘米。脊椎骨一枚,為三角形,長26、高20、厚10厘米,此組“佛骨”供奉在石函內(nèi)(圖四一)。
9.古錢幣
99枚.散撒在石函內(nèi)“佛骨”之中,其中,貝幣2、五侏1、開元通寶4、干元重寶1、太平通寶4、淳化元寶2、至道元寶5、咸平元寶6,景德元寶6、祥符元寶14、天禧通寶4、天圣元寶5、皇宋通寶7、至和元寶10、嘉祐元寶5、嘉祐通寶3、治平通寶10、殘破不清21枚。
10.舍利子
三千余粒。大都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顆粒,白色居多。細(xì)如芥子。其中大多數(shù)是細(xì)小磨圓的石英石.散撤在石函內(nèi)“佛骨”中。
11.木槨
為內(nèi)外兩套。外套高19、長49、寬42厘米。木槨下端四周,裝置著寬4厘米的浮雕仰蓮,蓮瓣為三層,涂以朱色。內(nèi)套木槨高9、長41、寬32厘米。內(nèi)外槨板均梁以醬色漆面,細(xì)膩光潤。槨前與左側(cè)擋板朽毀,漆皮脫落。
12.描金木棺
木棺長36、前高31、后高28、前寬26、后寬18厘米。由棺蓋、棺體、棺座三部分組成。
棺蓋為半圓弧形。用9塊寬3、厚0.7厘米的木板裝置而成。木板接合處,均用削尖的小竹釘裝釘。蓋面上,用金色繪牡丹花紋,紋飾間涂以朱色。棺蓋前端橫向裝置一月弓形木板,上為圓弧形,下為內(nèi)凹云紋狀。月弓中以金色繪畫纏枝牡丹,空間填以朱色。出土?xí)r,蓋上覆蓋著兩層黃綾絹。
棺體前擋板中,裝置一朱色雙扇門,門上以膠汁澆鑄四排門釘,每排10顆,上一排下,繪有兩個門環(huán)。門楣上方,以金色繪牡丹花紋。棺體兩側(cè),以金色繪花草圖案,花間裸以朱色地。棺體四周,裝置著鏤空的花欄桿,欄圍涂以朱、綠、白等色。
棺座為三階。自下而上逐階收剎。每階四面均分別用金、朱色繪花卉圖案。棺前正中,從地面至二階上,裝置有一座拱橋,寬7、長10厘米,橋兩側(cè)設(shè)有花圍欄。棺體與棺座均為中空。全棺制作精巧,裝飾華麗。因朽損嚴(yán)重,無法復(fù)原.
13.木棺三具
(1)花草紋木棺
木棺長20、高5、前寬14、后寬11厘米.用厚0.7厘米的木板裝置而成。中空。通體涂以淡白色,四側(cè)均以黑線繪花草,花朵中涂以重白色。此棺放置在描金木棺內(nèi),已朽損(圖三七)。
(2)壺門木棺
棺長19、高6、前寛11、后寬9厘米。中空。通體涂淺白色,棺體四周各以黑線繪火焰狀壹門,內(nèi)為一大花朵。前后各1,左右兩側(cè)各2朵。出土?xí)r,置于花草紋木棺內(nèi)(圖三八)
(3 )花卉木棺
棺長16、高6、前寬10、后寬7.5厘米。中空。通體乳白色,棺體四周均以黑線畫有小花朵,前2、后1、兩側(cè)各3朵。出土?xí)r,置于壺門木棺之內(nèi)(圖三九)。
14.“佛骨”
6枚。為長10、寬6、高9厘米的蹄骨切削而分的。經(jīng)鑒定為駱鴕蹄骨。供奉在木棺內(nèi)(圖三六)。
15.黑釉長頸舍利瓶
瓶高18.5、口徑5、腹徑10厘米。侈口、長頸,圓肩鼓腹,淺圈足,稍向外撤。通體黑釉,足無釉,瓶中盛有舍利子。此瓶供放在木棺之前的磚摞上(圖三二)。
16.木塔
木塔兩座。六面3級,高均21厘米。塔體由一木削制而成,自下而上為收剎形。三級展檐,'均用木質(zhì)蔭刻為六角形飛檐。檐上為斜坡,下為平面,中挫為六面形洞,套合在塔體上.三層以上塔頂為剎座、剝干、剎頂寶珠。塔身涂以白色,腰檐與塔體套合處及飛檐垂脊分界處,均用朱色勾畫線條。塔頂座、干、寶珠分別涂以朱色。其中一座木塔在第一級檐下的六面塔體上,分別用黑色自上而下書寫:“大張塢村口口、小曲村章口、小曲村曲信、南禹場侯士元,南卓村侯禎、投全”。木塔出土?xí)r已腐朽,其中一塔被壓破碎(圖三三)
17.白瓷碗
碗高7-8.5,口徑17厘米。侈口,園底,微收腹。外口沿向下釉面4?5厘米不等。腹下與圈底未施釉。碗內(nèi)盛有灰燼,其上遺存著燹燒紙灰痕跡(圖三一)。
18.“佛骨”
192枚。有肱骨、腕骨、跑骨、fit骨等。其中一床上有6枚牙齒。此組“佛骨”供奉在曜富宣內(nèi)東南角(圖三五)。
19.古錢幣
93枚,擺放在石函前須彌座上。其中,半兩1、開元通寶18、干元重寶1、太平通寶1,淳化元寶1、至道元寶1、咸平元寶3、景徳元寶10、祥符元寶5、祥符通寶3、天禧通寶3、天圣元寶14、至宋通寶12、至和元寶3、至和通寶1、嘉祐元寶4、嘉祐通寶6、治平通寶5、殘損不清3枚。
20.舍利子
舍利子兩千余粒。形狀有圓、稲MB、扁長等。白、褐黃色居多,大都為透明或半道明體,此舍利子供放在銀棺中(圖三O)。
四 結(jié)語
雙塔寺西塔北宋地宮文物的出土,對研究北宋時期瘞埋佛骨舍利的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原雙塔寺東、西兩塔的建造時間和形制不詳。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修雙塔寺記》碑文記廣猗城一寺有雙塔,而寺因以塔名寺之。古址雙塔,皆在寺垣之內(nèi)。歷唐元以來,且曜兵凳而饑慣薦臻,群僧或流落異方,不能作張主。東塔之地,民悉田廬,而在寺中者獨有西塔,爾東塔猶孤峙于寺外,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補修浮屠記》西塔碑文載:“本寺浮屠創(chuàng)自隋唐間,以壯郵邦之雄觀”氣在清理地宮中,發(fā)現(xiàn)宮薩路文載:“大宋河中府猗氏縣妙道寺創(chuàng)建安葬會利塔地宮記”,立石刊文為熙寧二年(1069年)。這就證實,西塔建于北宋,是為痙埋諸佛骨舍利而造,原高9級。筆者曾對西塔進(jìn)行過考察,發(fā)現(xiàn)第6級腰檐上端,還有部分殘留塔體向上挺伸。同時,從第二級塔內(nèi)中心向上觀家,亦見塔頂端中心為四方形直通蒼穹,這也證實,6級以上原還有塔體。
2.宮碑路文刊有施主“樂仕政”之名,1993年清理的臨猗縣原仁壽寺北宋塔基地宮出土的石函銘文中亦出現(xiàn)過此人名,即載有施主“李氏、樂仕政、樂仕宗、樂仕現(xiàn)”名氣臨猗縣的仁壽寺塔和雙塔寺西塔同建于北宋;仁壽寺塔為嘉祐元年(1056年),雙塔寺西塔為熙寧二年(1069年),前后相距13年,均有樂仕政施舍。推淵此樂氏可能系一大家族,樂仕政為長子,李氏為其母,樂仕宗、樂仕琪為其兩胞弟。樂仕政族人,既是佛教的忠實信徒,該又是當(dāng)縣一大豪士,同助修崇,連建二塔,以企盼佛的保佑。
3.雙塔寺西塔地宮的建造是先將塔基深掘5米,然后以一層黃土,一層瓦礫回填夯打,地宮則砌筑在回填土層兩米以上中端。經(jīng)考察,古時猗氏縣城地下水位較高,塔基以瓦礫回填,以防潮濕下沉。
4.雙塔寺塔地宮出土的文物,對研究北宋時期,佛教在民間的尊崇和信奉情況,是一批彌足珍責(zé)的實物資料。臨猗北宋時建造佛塔有五座,1993年,清理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建造的仁壽寺塔地宮時,發(fā)現(xiàn)宮室雖同是磚砌,但簡單粗糙,宮室內(nèi)未加裝飾。出土的石函,為一整石所鑿,函外無雕刻人物圖像。所出器物有十三件。相距13年后,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建造的妙道寺佛塔地宮,規(guī)則考究,堅固玲瓏。內(nèi)設(shè)仿木構(gòu)倚柱斗拱,裝飾美觀。出土的石函,四周均鑿刻有人物花草圖案,供養(yǎng)佛骨舍利的銀棺,制作精美。木棺、彩色絞料舍利瓶、青色玻璃舍利瓶以及各種材質(zhì)的佛骨舍利等,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種類豐富。同時,從宮碑銘文中也可得知,當(dāng)時為瘞埋佛骨而精選勝地,深砌地宮,金棺銀槨,嚴(yán)量道場供養(yǎng)七晝夜,僧俗數(shù)千人,各持香花,供養(yǎng)贈禮,雨淚而葬之。表明北宋民間對佛教的尊崇和信奉程度。
此文整理中,得到張科舉、管澤新、王成福的幫助指導(dǎo),特致謝忱。
參加清理者:喬正安 陳銀登 雷治國 張音 王祥
攝 影:劉應(yīng)存 武紅云
繪 圖:孫敬堂
地宮碑錄文
大宋河中府猗氏縣妙道寺創(chuàng)建安葬舍利」塔地宮記
河中永福院持戒僧順圓援蒲人穆仲容K」夫覺皇垂化示相多門由眾生機感千差故」我佛化身百億渾同生滅實無去來涅槃圓」寂以隨儀而施設(shè)焉故舍利者謂其真如之作用乃戒定之附修利彼凡蒙成歸滅道矣乃」有當(dāng)院主僧文騏夙寤真風(fēng)穎拋俗綱會金」張之富樂歸清凈之空門道行既圓善緣符」會今收集得諸佛靈牙舍利頂骨指骨等實」真身者或感應(yīng)者形色圓明表里瑩澈然而」寶重秘之末長乎利情益物若使生靈普祐j無先塔葬于金田者歟當(dāng)今國祚遇昌」皇猷誕布可封之俗咸樂善緣時有當(dāng)縣豪」士樂仕政自辦家賄同助修崇故于茲院西北」隅以選勝地深砌地宮金槍銀槨以備葬」儀嚴(yán)置道場供養(yǎng)柴晝夜満足日僧俗數(shù)千」人各持香花供養(yǎng)II禮兩淚而葬之仍后建」磚塔壹座廣方肆角高聳玖層上嚴(yán)輪停下」構(gòu)纏宇既圓高顯私故何耶我聞佛經(jīng)所明」造塔感梵天之福又云壹興供養(yǎng)千返生天」及以旋繞者膳禮者暫而歸依其福莫量也」塔葬弘利伏愿」皇帝萬歲臣佐千秋雨順風(fēng)調(diào)兆民安泰8L立石刊文用紀(jì)安葬舍利歲時耳焦元亨刻」照寧二年歲次己酉拾月甲午朔玖日壬寅葬」修塔匠人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