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531發(fā)掘報告
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531發(fā)掘報告
選自《考古學(xué)報》2020年01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絳縣文物局、山西大學(xué)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于2004年被盜時發(fā)現(xiàn)。經(jīng)報請山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批準,2004-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和絳縣文物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
墓地位于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橫水鎮(zhèn)橫北村以北約800米處,北距下莊村1.2公里,東距絳縣縣城約11公里。墓地北依中條山余脈絳山(又名紫金山),南面有涑水河自東向西流過,再往南是東北—西南走向的中條山脈。墓地呈北高南低的緩坡狀,較平坦,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條深20-50米的沖溝(圖一)。
墓地保存較完整,墓地偏東部有一條南北向小沖溝破壞了部分墓葬。墓地整體呈西北-
東南走向,大、中型墓葬和車馬坑位于墓地中部和北部,隨墓地整體走勢南北一線,東、西、南三面有大量小型墓。墓地共分三個發(fā)掘區(qū)(墓葬編號中首位阿拉伯?dāng)?shù)字即為區(qū)號),共發(fā)掘西周時期墓葬一二九九座;發(fā)現(xiàn)車馬坑三十三座,車馬坑僅發(fā)掘了其中一座。絕大多數(shù)西周墓葬為東西向,墓主人頭向以西向為主。整個墓地的發(fā)掘資料正在整理,現(xiàn)將其中一座中型墓葬M2531的發(fā)掘情況報道如下。
一 墓葬概況
M2531位于墓地中部偏東,第二發(fā)掘區(qū)南部,東鄰M2532,南鄰M2538,西鄰M2116、M2117和M2131,北鄰M2513(圖二;圖版壹)。
墓向270度。墓口大部分被南北向沖溝破壞,僅殘存西側(cè)部分。
M2531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拐角圓弧,現(xiàn)墓口距地表2.8、墓口長3.25、寬2.1米。四壁自墓口以下向外擴張至二層臺上部,南北兩側(cè)墓壁外擴較甚,呈袋狀,近底部四壁較直,墓壁略作修整,未發(fā)現(xiàn)工具痕跡。墓底平整,長3.32、東端寬2.36、西端寬2.48、墓深7.2米(圖三)。墓底四周為較寬的熟土二層臺。二層臺為黃褐色花土,經(jīng)夯打,土質(zhì)較硬,夯層不明顯。二層臺高1.24米。墓內(nèi)填土亦為黃褐色花土,包含紅土粒和花土粒,經(jīng)夯打,夯層不明顯。
葬具為一棺一槨,木質(zhì)均已腐朽,僅存灰痕。槨置于墓底中部,四壁橫置木板相疊而成,平面呈“Ⅱ”字形,東、西兩側(cè)擋板包南、北兩側(cè)幫板,擋板長出幫板,拐角作半榫卯結(jié)構(gòu),即擋板近兩端起豎向卡槽,幫板兩端安插于卡槽內(nèi),兩側(cè)擋板上部略向外傾,四周壁板包底板。槨室長2.44、寬1.36、高1.2米。槨蓋板南北橫向放置,腐朽較甚,板塊數(shù)量不詳,僅在西端南側(cè)清理出三塊蓋板灰痕,蓋板端頭長出槨室寬度,蓋板兩端壓在二層臺上部,灰痕厚0.04米。六塊底板東西縱向置于墓室底部,灰痕厚0.04米。四周壁板腐朽,塊數(shù)不詳,底部灰痕厚0.1米。
棺置于槨室中部,略呈西北—東南向,平面為長方形,四角平齊,拐角結(jié)構(gòu)不詳,四周壁板壓在底板上。長2.1、寬0.76、殘高0.15米。蓋板腐朽,情況不詳。三塊底板東西縱向放置,灰痕厚0.03米。
墓主人頭向西,面向下,俯身,上肢骨向內(nèi)彎屈,雙手置于盆骨下,下肢伸直。墓主人頂骨發(fā)現(xiàn)箭孔,應(yīng)為致命傷。經(jīng)鑒定,墓主人為男性,年齡在25歲左右,身長約180厘米。
墓內(nèi)有一殉人,位于墓內(nèi)西側(cè)二層臺上中部。頭向北,面向西,俯身,上肢骨伸直,雙手分
置于髖骨兩側(cè),下肢伸直,足并攏。殉人為未成年人,性別不詳。身長約124厘米。
隨葬器物分置于棺槨間、棺蓋板上和棺內(nèi)。青銅禮器、兵器、部分馬器及陶器和骨器放置于南北兩側(cè)棺槨間,棺蓋板上放置部分青銅馬器和玉器,棺內(nèi)放置有玉器(圖版貳)。
二 隨葬品
四十六件(組)。有青銅器、陶器、玉器和骨器等四類。
(一)青銅器
三十三件。青銅器有禮器、兵器、馬器等。
1.禮器 十件。有鼎、簋、鬲、匕、爵、尊、卣。
鼎一件(M2531∶26)。桃形斂口,雙折沿,沿面有凸棱一周,方唇,沿上立雙耳,上厚下薄,略外撇,耳面近方,拐角圓弧,耳體橫截面近方形。鼓腹傾垂,最大徑在下腹部,橫截面為桃形,腹底圓轉(zhuǎn),圜底近平,下接三柱足,上粗下細,足底平整,橫截面呈不規(guī)整扁圓形。耳、足為平行五點式分列(圖四;圖版叁,1)。上腹飾一周較粗壯凸弦紋(圖五,1;圖版叁1、2)。三合范鑄造。三足面對應(yīng)的口沿下各有一條豎向范線,底面三足間各有一條范線,延伸至足內(nèi)兩側(cè),多處被打磨掉。外底三足間有凹邊三角形加強筋(圖五,2;圖版叁,3)。外底面足兩側(cè)可見少量墊片。后腹內(nèi)壁有五字銘文,內(nèi)容為:“白(伯)乍(作)旅鼎”(圖六)??趶剑玻玻浮⒏撸玻叮道迕?。重4705克。容積5500毫升。
簋 二件。皆為帶蓋方座簋。M2531∶16,蓋為圓形,子口內(nèi)斂,呈內(nèi)折沿狀,舌較短,凹面,小方唇,頂面圓鼓隆起,附四個對稱條狀扉棱,中部置一圓形捉手,頂面平整。器身侈口,卷沿上翹,厚方唇,束頸,垂腹圓鼓,圜底接高圈足,圈足外撇且下折成階,下接方形底座,座較高,底緣內(nèi)折,口、頸、腹及圈足橫截面均為圓形,腹兩側(cè)置獸首半環(huán)形豎耳,獸首雙角相連,寬大聳立,高出口沿,下垂長方形珥,腹正背面中部置對稱長扉棱,圈足對應(yīng)獸首豎耳和長扉棱置四個短扉棱,外底中部垂一彎鉤,未見鈴鐺,器壁較厚(圖七;圖版肆;圖版伍,1、3)。捉手頂面飾一只大鳥,蓋頂面以長扉棱四分,各飾一只大鳥(圖八,1;圖版伍,2);器身腹部以雙耳為界,飾兩組鳥紋,每組二只鳥,以長扉棱分隔;底座四面各飾二只大鳥。鳥紋形態(tài)基本一致,鳥首回顧,挺胸昂立,瞪圓目,目凸出,中間有圓凹窩,長喙勾卷,長冠后披而下折垂地,短身肥碩,身下有足,尾上翹,末端分叉呈魚尾狀,尾出歧羽下折著地,末端回卷,鳥冠、喙、身、尾皆飾陰線云紋(圖九,1、2);唯底座四面略有不同,所飾鳥紋雙冠,一長一短,短冠后下折,長冠后下折垂地,頸部飾以鱗紋,身下一足,足爪尖勾(圖一○)。頸部飾一周長卷尾鳥紋,以豎耳為界分兩組,每組二只鳥,以獸頭間隔相對,鳥呈昂首狀,尖喙略勾,上喙包下喙,冠羽后下折而上卷,短身,身下一足,長尾分兩股,上尾較細,中部出歧微上鼓而后伸,末端尖翹,下尾粗壯,中部上鼓,下部出二歧,末端向上回卷(圖八,2、3)。豎耳獸首圓凸目,橫眉粗壯,兩耳外張,寬角聳立,角面飾兩個橫“C”字形卷云紋,鼻梁凹陷,鼻頭寬大凸起,張口吐舌,口兩側(cè)露獠牙;獸首后方耳體兩側(cè)飾一龍首,龍首橢方目,眼睛中間有一豎向凹槽,卷鼻,張口,露齒;獸首下方耳體兩側(cè)飾陰線云紋,耳面飾兩條豎向陰線,垂珥兩面飾陰線勾云紋,耳體后的器腹外壁飾陽線菱格紋和斜角雷紋。頸部獸頭凸圓目,中間有小凹窩,橢方形大角聳立而外張,角面飾“T”字形陰線,鼻梁凸出,鼻頭兩側(cè)飾弧形陰線以示寬鼻闊口,口兩側(cè)飾凹圓點紋(圖一一,1、2)。圈足以短扉棱為界,飾一周四組陽線斜角云紋帶(圖九,3)。方形底座頂面四角各飾一獸面,形態(tài)一致,獸面橢方目,目中間有一橫向凹槽,雙角卷折外張,呈橫“S”字形,內(nèi)端粗壯向下折卷,末端尖翹,寬額長鼻凸出,鼻頭作桃形尖嘴,飾弧形陰線。蓋和器身扉棱兩面皆飾陰線云紋。整器紋飾界以陽線方框,以細陽線云雷紋為地。蓋和器身分鑄,扉棱頂端和捉手兩側(cè)皆有一條豎向范線,蓋內(nèi)壁頂部可見墊片數(shù)處,不規(guī)則形,捉手和蓋體頂面有較多縮孔,個別地方有砂眼,捉手內(nèi)為范土。器身、掛鉤、底座合范一次鑄成,在長扉棱和豎耳頂端、圈足短扉棱上下端、底座立面相交處皆發(fā)現(xiàn)有豎向范線。器身內(nèi)底面可見墊片。器身底面有砂眼,底座四面均有縮孔和砂眼。豎耳腔內(nèi)可見范土,底座內(nèi)壁拐角處存有少許范土。圈足內(nèi)壁與外底交接轉(zhuǎn)折處對稱置四個三角形凸釘支撐,底座四面內(nèi)壁上部近拐角處各有兩個三角形凸釘支撐底座頂面。蓋內(nèi)和器內(nèi)底對銘,均兩列八字,內(nèi)容為:“白(伯)旅父乍(作)寶令(鈴)簋四”(圖一二)。蓋內(nèi)字體較大。蓋口徑20.1、高8.6、器身口徑22.1、耳間距32.8、底座長21、寬20.8、器身高26.9、通高35.2厘米。蓋重1555、器身重5565克。容積3900毫升。
M2531∶17,殘,經(jīng)修復(fù)。器形、紋飾(圖一三;圖一四;圖一五;圖一六;圖版陸)、銘文(圖一七)、鑄造方法與M2531∶16簋相同。耳面獸首后方、耳體兩側(cè)各飾一陰線大鱗片紋(圖一一,3、4)。蓋口徑19.7、高9.7、器身口徑22.4、耳間距33、底座長21、寬20、器身高26.7、通高35.7厘米。蓋重1765、器身重5505克。容積3600毫升。
鬲二件。其中一件為附耳鬲。M2531∶24,桃形直口,寬折沿上翹,方唇,直頸,三分圓鼓袋腹,腹較淺,襠近平,袋足較深,下接三圓柱足,足底平整。腹上部兩側(cè)附帶穿雙耳,耳面窄長,耳體橫截面呈方形。耳、足為平行五點式分列。三足面對應(yīng)的腹上各有一豎向扁扉棱,器壁較厚,襠腹相接痕跡明顯,頸、腹橫截面均為桃形(圖一八,1)。后腹左側(cè)粘附席紋痕跡。頸和上腹部各飾一周凸弦紋,腹部三扉棱側(cè)面上下各飾一組斜向短陰線紋(圖版柒,1、2)。三合范鑄造,三扉棱面各有一條豎向范線,打磨近平,底面三足間各有一條外弧形范線,兩端延伸至足內(nèi)兩側(cè),打磨較甚(圖版柒,3)。頸、腹部均可見少量墊片。后腹內(nèi)壁中部有銘文二十二字(含重文二字),內(nèi)容為:“唯征(正)月初吉,姬乍(作)寶彝,其萬年保子子孫孫其永寶用”(圖一九)??趶剑玻常?、高20.6厘米。重4240克。容積3670毫升。圓口微斂,折沿上翹,沿面較寬,圓方唇,矮直頸,頸部橫截面呈圓形,窄折肩,鼓腹,聯(lián)襠微癟,袋足較深,下接錐狀實足根,足底為小平面,腹部橫截面呈桃形。個體較小,器壁較厚,腹較淺(圖一八,2;圖版捌,1)。腹部飾豎向繩紋(圖二○,1-3;圖版捌,1、2),襠部飾橫向繩紋(圖二○,4;圖版捌,3),三足對應(yīng)的腹部各有一豎向雞冠狀短扉棱,扉棱間各有一圓餅飾,三足根素面。外腹底部有少許煙炱。整器明顯仿陶器制作,三合范鑄造,三袋腹扉棱上下可見豎向范線,腹底有三叉形范線??趶剑保?、高9.9厘米。重760克。容積730毫升。
匕 二件。M2531∶27-1,匕首平面呈橄欖形,兩端內(nèi)聚收尖,首面下凹,圜底如勺狀,中間最寬,首部外壁近口處器壁減薄,略呈薄刃狀。柄為扁體長條形,上揚而斜折,柄體前段面略凹,背面微弧,尾部加寬,尾端平齊(圖二一,1;圖版玖,4)。柄面中部飾一條較粗凸陽線紋,末端為粗陽線云紋(圖二二,1)。雙合范一次鑄成,未發(fā)現(xiàn)范線,打磨較好,未發(fā)現(xiàn)打磨痕。全長21.9、首長12.9、寬5、柄寬2.5-3.3厘米。重143.9克。M2531∶27-2,形制、紋飾和鑄法與M2531∶27-1近同。全長21.9、首長12.9、寬4.8、柄寬2.3-3.3厘米。重145.6克(圖二一,2;圖二二,2;圖版玖,5)。
爵一件(M2531∶22)。侈口,槽形流上揚,橫截面呈“U”字形,尖尾上翹,口、尾外側(cè)均為方唇,口緣前部近流處立傘狀雙柱,外撇,柱外側(cè)平直,內(nèi)側(cè)圓弧,橫截面呈半圓形,筒狀深腹,上腹略束,下腹垂鼓,橫截面呈扁圓形,圜底。三棱刀狀足,足底錐尖外撇,三足面均有一豎向棱脊,橫截面呈三角形(圖二三;圖版玖,1、3)。腹一側(cè)置豎向龍首半環(huán)形,面兩側(cè)棱角分明,下對應(yīng)一足。傘帽下部飾一周四組三重等邊三角紋,下部飾一周卷云紋,均為細陽線(圖二四,5)。尾下、器身正背面上部各飾一蕉葉紋,內(nèi)填兩只簡化變形的鳥紋(圖二四,1)。腹部飾一周大鳥紋,分兩組,以流、尾下豎向范線為界,每組二鳥,回首相對,凸圓目,目中有凹窩,勾喙,頭頂雙冠,一長一短,長冠后折而下垂著地,中部出歧,短冠后下垂,短身,身下有一足,足爪尖勾,尾上翹,末端分叉呈魚尾狀,出歧尾,歧尾分二股,上一股較短,末端尖翹,下一股長而下垂著地,中間出歧枝,末端回卷(圖二四,6)。流部飾兩只并列的大鳥紋,與腹部大鳥紋近同,不同的是身下兩足,尾分二股,上一股下折,中間出歧,末端上翹而回卷,下一股下折而出歧(圖二四,2)。上龍首凸圓目,目中有凹窩,葉形耳,耳面飾橫陰線紋,兩角相連,呈“U”字形,角面飾陰線云紋(圖二四,3;圖版玖,2)。整器主紋飾界以細陽線,以細陽線云雷紋為地。三合范一次鑄成。耳一側(cè)的立柱頂部傘帽有二條豎向范線,另一立柱傘帽上有一條豎向范線,傘帽下方與立柱外壁面平齊處有一條橫向范線,流、尾下各有一條豎向范線,延伸至腹部,下部紋飾陽線應(yīng)是一周范線,三足面凸起棱脊應(yīng)是范線,底面中部有三叉形范線,連接至刀狀足內(nèi)側(cè)。耳內(nèi)側(cè)露范土。三足間腹底圓轉(zhuǎn)處各有一不規(guī)則形墊片。耳內(nèi)側(cè)腹壁鑄有銘文,二行四字∶“白(伯)乍(作)寶彝”(圖二四,4)。流尾間距17.8、柱高4.7、柱間距8.6、腹身最大長徑6.9、最大短徑6.6、腹深9.5、通高22.3厘米。重1035克。容積200毫升。
尊 一件(M2531∶14)。敞口,寬卷沿上翹,方唇,粗頸內(nèi)束,垂鼓腹,腹底圓轉(zhuǎn),圜底,下接圈足,外撇且下折成階,足底有小平面,內(nèi)側(cè)有折溝一周(圖二五,1;圖版拾)。口徑大于腹徑,口、頸橫截面均為圓形,腹部和圈足橫截面均為橢方形(圖二五,2)。口沿下飾一周蕉葉紋,共四瓣,每瓣蕉葉紋內(nèi)飾兩條夔龍組成的獸面紋,凸橢方目,目中有一橫向凹窩。頸部飾一周夔龍紋,正背面中部各有一高浮雕獸首,龍首隔獸首相對,龍尾以范線為界,夔龍凸橢方目,目中有一橫向凹窩,卷鼻,角后揚,長身,尾上翹而回卷,身下有一足爪,紋飾帶上下界以細陽線。中部獸首凸橢方目,目中有一橫向凹窩,鼻頭寬大,鼻孔明顯,雙耳作葉形外張,耳面陰刻“十”字紋,額部飾陰線菱格紋,獸首雙角外張,作寬葉形,角面飾陰線云紋(圖二六,1)。腹部正背面各飾一陽線獸面紋,獸面雙身,身后各有一條夔龍,獸面雙角矗立而外張,作橫“L”字形云紋狀,額部凸起卷云紋和葉形云紋,斜方云紋為眼眶,圓目凸出,目中間有一凹窩,橫眉,眉間飾一菱形紋,葉形耳,鼻頭寬大,內(nèi)卷云紋以示鼻孔,勾連云紋構(gòu)成闊嘴,嘴角上翹,雙身上折,身、尾皆分兩股,上尾平伸,末端尖翹,下尾末端下折而回卷,身下有足爪。夔龍龍首沖下,卷鼻,角作“C”字形勾云紋,短直身,身下有足,尖尾(圖二六,2、3)。圈足飾一周凸弦紋,較粗壯。整器紋飾界以細陽線,以細陽線云雷紋為地(圖版拾壹,1、2)。四合范一次鑄成,器身正、背面、兩側(cè)紋飾帶中部各有一條豎向范線。圈足內(nèi)上部與底面交接處有四個三角形凸起支撐,兩兩對稱(圖二五,2)。底面可見兩處不規(guī)則形墊片。器內(nèi)底中部有銘文,四列二十字:“隹(唯)九月,白(伯)父賞御正射絲、馬匹,用乍(作)父乙寶尊彝”(圖二七,1)。口徑20、底長徑、短徑均13.5、高19.7厘米。重2525克。容積2180毫升。
卣 一件(M2531∶13)。帶蓋,蓋為橢方形,母口微斂,口緣較厚,外壁弧形內(nèi)凹。頂面圓隆,中部置一橢方圈形捉手,口外撇,方唇,兩側(cè)邊緣各有一犄角形凸飾,立面呈圭形,中間有豎折棱。器身子口為橢方形,窄沿,舌較長。垂鼓腹,腹底圓轉(zhuǎn),圜底近平,下接橢方形圈足,圈足外撇且下折成階,足底內(nèi)折,內(nèi)有折溝一周。頸、腹部橫截面均為橢方形。頸部兩側(cè)設(shè)豎向半環(huán)形鈕,環(huán)鈕銜弓形提梁端獸首后圓環(huán),提梁外面弧凸,內(nèi)面平直,橫截面呈半圓形(圖二八;圖版拾貳;圖版拾叁,1)。蓋頂面圈紋外緣至蓋沿飾陽線獸面紋,以犄角形凸飾為界,每組一個雙身獸面,身后各有一條夔龍,造型與M2531∶14獸面紋近同(圖二九,1;圖版拾叁,2)。提梁凸面飾一組四條陽線夔龍紋,龍首朝上,以提梁中部短直線為界,左右對稱,夔龍凸橢方目,目中有一橫向凹窩,卷鼻,長身,尾上翹而回卷,身下一足爪(圖二九,5)。提梁端獸頭,凸橢方目,目中間有橫向凹窩,橫彎眉,兩耳外張,頭頂雙角寬大外張而下垂,末端尖而外撇,角面飾陰線云紋,額部飾陰線菱形紋,鼻梁凹曲,吻部凸起。頸部飾一周夔龍紋,正背面中部各飾一個高浮雕獸首,龍首隔獸首相對,龍尾以提梁鈕環(huán)為界,紋飾與提梁上龍紋近同。頸部獸頭凸圓目,目中間有凹窩,雙耳外張,頭頂雙角寬大而外張,角面飾陰線云紋,鼻頭飾內(nèi)卷陰線云紋以示鼻孔,吻部平齊(圖二九,3、4)。腹部正背面各飾一獸面紋,以提梁鈕環(huán)下豎向范線為界,造型與蓋頂獸面紋近同(圖二九,2)。圈足飾粗凸弦紋一周。整器紋飾以細陽線為界,細陽線云雷紋為地。蓋、提梁、器身分鑄,蓋為四合范鑄造,頂面兩側(cè)各有一條豎向范線連接犄角面中間豎向范線,打磨較好,獸面中間凸起的豎向陽線應(yīng)是范線。提梁銹蝕較甚,范塊單元不詳,提梁兩端圓環(huán)中間各有一周范線,范線與提梁內(nèi)側(cè)面平齊。器身兩側(cè)各有一條豎向范線,與頸部兩側(cè)半環(huán)鈕中間豎向范線連接,頸部浮雕獸頭頂部中間各有一條豎向范線,腹部獸面中間凸起豎向陽線應(yīng)是范線。器身底部有墊片數(shù)個,圈足內(nèi)壁上部與底面交接處,有對稱四個三角形凸釘支撐加固(圖版拾叁,3)。整器打磨精細,未發(fā)現(xiàn)打磨痕跡。蓋內(nèi)壁頂部和器身內(nèi)底對銘,均四列二十字,內(nèi)容為:“隹(唯)九月,白(伯)父賞御正射絲、馬匹,用乍(作)父乙寶尊彝”(圖二七,2、3;圖版拾叁,4)。蓋捉手長徑6.2、短徑5、高1.8、蓋口長徑15.3、短徑12.3、蓋高8.2、提梁兩端獸頭間距25.3、器口長徑14.2、短徑10.8、腹長徑19.6、短徑14.7、腹深12.7、足底長徑16.6、短徑12.8、器身高15.3、通高24.5厘米。蓋重750、身重3685克。容積2150毫升。
2.兵器 三件。有戈、矛。
戈 二件。M2531∶18,援折斷,未發(fā)現(xiàn)前半段,援和內(nèi)均向一面彎曲。寬援,兩面援中部各有兩道血槽,上刃平直,下刃與胡轉(zhuǎn)折處圓弧,長胡較寬,雙面刃,援上下刃和胡部刃緣鋒利,援身橫截面呈梭形。援后部與側(cè)闌交界處有一豎長方形穿,胡身與側(cè)闌連接處有三個豎長條形穿。無上闌,下闌前傾且出齒。寬直內(nèi),扁平,內(nèi)尾中部呈凹口狀,凹口內(nèi)中間凸起,內(nèi)上一側(cè)低于援上刃,與援上刃交接處作曲尺狀。雙合范一次鑄成,胡底端、下闌、內(nèi)上下側(cè)和內(nèi)尾中間皆有一條范線相連接,內(nèi)近側(cè)闌處兩面各有四橫向陽線加強筋。打磨較好,未發(fā)現(xiàn)打磨痕。殘長20.4、援中寬4.5、內(nèi)長8.6、寬4.6厘米。重450克(圖三○,2)。M2531∶15,援折斷,未發(fā)現(xiàn)前半段。援較厚,上下刃微弧,橫截面呈梭形,胡與側(cè)闌交接處有一豎長方形穿。闌前傾,上闌出齒,下闌殘斷不詳。長條形直內(nèi),扁平,內(nèi)尾斜直,前端中部有一圓穿。殘長14.5、援中寬2.6、內(nèi)長6.8、寬2.5厘米。重142.9克(圖三○,1)。
矛 一件(M2531∶19)。矛身呈寬葉形,中部圓脊凸起,弧刃,圓鋒。兩刃緣均有不同程度殘缺。長圓筒形,上細下粗,近口處兩側(cè)有對稱圓穿,內(nèi)存有木。口飾三周凸弦紋。長18.9、矛身最寬4.7、口徑2.2厘米。重135.1克(圖三○,3;圖版拾肆,1)。
3.馬器 二十件(組)。有釘齒鑣、條形曲體鑣、銜、X形節(jié)約、轡飾。
釘齒鑣 一件(M2531∶21)。平面呈馬蹄形扁圓環(huán)狀,不封閉,有豁口,外面平整,內(nèi)面有對稱分布的六個圓錐狀釘齒,豁口兩端各有一橫梁與相對的內(nèi)緣連接,橫截面呈扁圓形,豁口兩端各有一圓角方穿。外面中部飾一周凸弦紋(圖三一;圖三二;圖版拾肆,2)。雙合范鑄造,未發(fā)現(xiàn)范線。長徑7.6、短徑6.8、齒長2厘米。重61克。
鑣 四副(八件)。器壁較厚。依據(jù)形狀不同,可分二型。
A型∶二副(四件)。器身向一側(cè)彎曲,鑣首寬,尾窄,兩端平齊,正面圓隆,橫截面呈半圓形,中部有一圓穿,器身弧曲一側(cè)附一半環(huán)。背面呈槽形,中部圓穿上下各有一半環(huán)形鼻鈕。正面飾兩道螺旋狀凹弦紋,其間分布凸起的圓釘。M2531∶20-1,器身向左彎曲。長10.4、鑣首寬3.1、末端寬1.8厘米。重117.9克(圖三三,1;圖三四,2;圖版拾肆,3、4)。M2531∶20-2,器身向右彎曲。長11、鑣首寬3.2、末端寬2.1厘米。重153.5克(圖三三,2;圖三四,1)。M2531∶20-3,器身向右彎曲。長11.3、鑣首寬3.2、末端寬2厘米。重150.8克(圖三三,4;圖三四,3)。M2531∶20-4,器身向左彎曲。長12.1、鑣首寬3、末端寬2.1厘米。重126.7克(圖三三,3;圖三四,4)。
B型∶二副(四件)。器身向一側(cè)彎曲,鑣首寬,作矩形半環(huán),中部有方形節(jié)約,正面有一方形穿孔,側(cè)面并列兩個不規(guī)整圓穿,背面為淺凹槽狀,中部方穿外側(cè)有一半環(huán)形橫鼻鈕。正面鑣首半環(huán)面飾兩周凹弦紋,方形節(jié)約飾一周凹弦紋,器身正面外緣飾斜向短陰線紋,內(nèi)緣下部飾陰線云紋。M2531∶9-1,器身向左彎曲。長9.3、鑣首寬3.5、末端寬1.4厘米。重61.2克(圖三五,1;圖三六,2;圖版拾肆,5、6)。M2531∶9-2,器身向右彎曲。長9.3、鑣首寬3.3、末端寬1.7厘米。重52.8克(圖三五,2;圖三六,1)。M2531∶9-3,器身向左彎曲,末端殘。殘長8.3、鑣首寬3.5厘米。重48.6克(圖三五,3)。M2531∶9-4,器身向右彎曲。長9.3、鑣首寬3.2、末端寬1.8厘米。重48.5克(圖三五,4)。
銜二件。由兩個帶柄鏈環(huán)套連在一起,柄外端較細,設(shè)一圓角長方形環(huán),內(nèi)端略粗,設(shè)一弧邊三角形環(huán),內(nèi)端兩三角環(huán)作“十”字形套連。柄橫截面呈不規(guī)整扁圓形。一鏈環(huán)略長,呈“一”字形分列于柄兩端,另一鏈環(huán)略短,兩端環(huán)呈“十”字形分列于柄兩端。兩鏈環(huán)分鑄,均雙范鑄成,“一”字形鏈環(huán)里端三角形環(huán)體留有豁口,兩環(huán)套連后二次補鑄成器。M2531∶8-1,長13.5、外環(huán)最大徑2.2、內(nèi)環(huán)最大徑2.5厘米。重61.3克(圖三七,1)。M2531∶8-2,長13.6、外端環(huán)最大徑2.2、內(nèi)端環(huán)最大徑2.5厘米。重62.7克(圖三七,2;圖版拾叁,7)。
節(jié)約 三件。形制、制法相同,由一個弧形管和一個彎管組成,略呈“K”字形,弧形管兩端向外斜張,彎管上部向外彎折,下部斜張。腰部有一道索狀凸箍棱,背面有一近長方形凹腔。管口平齊,腔內(nèi)四通。雙合范鑄成。M2531∶7-1,長4.3、寬3、器身中部厚1.3、管徑1厘米。重19.6克(圖三八,1;圖三九,1;圖版拾肆,8)。M2531∶7-2,長4.7、寬3.3、器身中部厚1.4、管徑1.1厘米。重21.4克(圖三八,2;圖三九,2)。M2531∶10-3,長4.9、寬3.6、器身中部厚1.3、管徑1.3厘米。重23.1克(圖三八,3)。
轡飾 六件。依據(jù)形狀不同,可分二型。
A型∶二件。平面呈“T”字形,上部為一橫向扁圓管,下接圭首形,正面飾一獸面紋,斜向陰線界分眉目,兩耳外張,耳面飾弧形陰線紋,額部飾陽線倒三角紋,背面中部作凹口形。橫管近兩端各有兩道凹弦紋。M2531∶10-1,長3.2、寬2.7厘米。重10.6克(圖四○,1;圖三九,3;圖版拾肆,8)。M2531∶10-2,長3.4、寬2.8厘米。重10.4克(圖四○,2;圖三九,4)。
B型∶四件。平面呈“T”字形,上部為一橫向扁圓管,下接矩形,正面飾簡化陰線鳥紋,鳥尾下折,管背面中部作凹口形。M2531∶6-1,長3.4、寬2.5厘米。重12.8克(圖四○,4;圖三九,5;圖版拾伍,5)。M2531∶6-2,長3.5、寬2.6厘米。重12.9克(圖四○,5;圖三九,6)。M2531∶9-5,長3.4、寬2.7厘米。重12.3克(圖四○,3;圖版拾伍,6)。M2531∶9-6,長3.6、寬2.6厘米。重10.7克(圖四○,6)。
(二)陶器
鬲 一件(M2531∶23)。夾白色、黑色砂粒,密度較大,1毫米以下砂粒居多,陶質(zhì)較硬??谘丶案共績?nèi)外壁呈深灰色,泛黑,外底面呈灰色,三足為淺黃色。圓侈口,寬折沿上翹,扁圓唇,腹微鼓,聯(lián)襠近平,袋足較淺,錐狀長實足根,足底平整,三足面對應(yīng)的腹上各有一豎向雞冠狀短扉棱。腹部橫截面為桃形??谘叵?、腹部繩紋間隙內(nèi)和內(nèi)底有少量煙炱。沿面上下各有一周凹弦紋,腹部飾豎向繩紋至足根,局部抹壓,三足間及襠部飾橫向繩紋,三足間襠腹轉(zhuǎn)折處繩紋有交錯,足內(nèi)側(cè)為豎向繩紋,抹壓。手制,口沿內(nèi)外有橫向抹痕,襠底局部有滾壓凹槽。口徑16、高13.1厘米。容積850毫升(圖四一;圖版拾伍,1)。
(三)玉器
十一件(套)。器形有柄形飾、鳥、魚、
柱狀器、璜形器。
柄形飾 一套(M2531∶3)。由一件玉柄形器、九件小玉條和十三件綠松石組成,出土?xí)r散亂,組合方式不詳。玉柄呈墨綠色,夾褐色斑點,半透明。器身呈扁條形,平頂,有頸,兩側(cè)斜直,末端斜平。頸部上下各有一周凹弦紋,通體打磨。小玉條均為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一。綠松石個體甚小,有方形、條形。柄長7.4、寬1、厚0.3厘米。重5.2克(圖四二,1;圖四三,1;圖版拾伍,2)。
鳥 二件。器身為寬扁玉片,鳥作伏臥狀,鳥背前端有單面鉆圓穿。寬扁喙,長身較寬,鳥背微弧,長尾漸收,腹背處雕刻有扉牙。M2531∶12-1,受沁較甚,呈白色,不透明,器身兩面有較多的黑褐色斑點。末端殘。整器打磨。殘長14.8、最寬2.7厘米。重12.8克(圖四二,9;圖版拾伍,3)。M2531∶12-2,喙殘缺。殘長14.7、最寬2.9厘米。重9.7克(圖四二,10;圖版拾伍,4)。
魚六件。依據(jù)形狀不同,可分三型。
A型∶二件。褐色,泛灰黃色,器身兩面均有受沁白斑,半透明。扁體窄條形,兩側(cè)磨薄,頭寬尾窄,闊嘴,分尾,嘴部一單面鉆小圓穿,兩面雕頭部、眼睛、背鰭和腹鰭。整器打磨。M2531∶11-1,長10.8、最寬1.2厘米。重5.9克(圖四二,4;圖四三,3;圖版拾陸,1)。M2531∶11-2,長10.6、最寬1.2厘米。重6.6克(圖四二,5;圖四三,4;圖版拾陸,2)。
B型∶二件。青灰色,局部泛白色,夾雜較多褐色斑塊,不透明。條形,器身寬薄,頭尾寬度相近,頭部有一單面鉆小圓穿以示眼目,上下側(cè)刻出背鰭和腹鰭,闊嘴,分尾。整器磨光并拋光。M2531∶4-1,一面穿后有一圓凹窩,另一面嘴上部有一圓凹窩。長10.6、寬1.9厘米。重7.3克(圖四二,11;圖版拾陸,3)。M2531∶4-2,尾殘。長11、寬1.9厘米。重7.1克(圖四二,12;圖版拾陸,4)。
C型∶二件。青灰色,局部泛白色,夾雜較多褐色斑塊,不透明。條形,器身較寬短,腹側(cè)較薄,頭寬尾窄,闊嘴,分尾。整器打磨拋光。M2531∶4-4,嘴、腹部各有一小圓穿。長4、最寬1.5厘米。重1.9克(圖四二,3;圖版拾陸,5)。M2531∶4-3,嘴部各有一小圓穿,嘴下部殘。長4、最寬1.4厘米。重1.4克(圖四三,2;圖版拾陸,6)。
柱狀器一件(M2531∶1)。白色,夾雜灰褐色斑點,半透明。器身扁方,一端略粗,兩端雙向?qū)︺@貫穿器身。兩端各雕刻出一周凸弦紋,各面端頭向內(nèi)陰刻呈“Y”字形,中間雕刻三周凸弦紋。打磨拋光。長4.3、寬1.8、厚1-1.3厘米。重21.8克(圖四二,7;圖四三,2;圖版拾陸,7)。
璜形器一件(M2531∶5)。墨綠色,不透明。系由環(huán)(或璧)的殘塊改制而成,兩端為斷茬磨制,弧長約等于八分之一圓環(huán)長度,內(nèi)緣較厚,外緣兩面磨薄,橫截面呈楔形,一端近內(nèi)緣有一斜穿。器身打磨,兩端磨光。外弦長3.7、內(nèi)弦長2.5、寬2.1、內(nèi)緣厚0.8厘米。重10.3克(圖四二,6;圖版拾陸,8)。
(四)骨器
鏃 一件(M2531∶2)。黃褐色。鏃身呈長三角形,鋒尖銳,兩刃略鈍,中脊不明顯,圓鋌,上部較粗下部較細。磨光。獸骨刮削磨制而成。長7.2、鏃身寬1.4厘米。重5.1克(圖四二,8;圖版拾伍,7)。
三 結(jié) 語
(一)墓葬年代
M2531的年代可以通過隨葬器物與已知年代器物的比較獲知。在墓內(nèi)出土的十件青銅禮器中,M2531∶13提梁卣和M2531∶14尊紋飾、工藝和銘文完全一致,系同時鑄造無疑,M2531∶13提梁卣與茹家莊BRM1乙∶3卣〔1〕、平頂山應(yīng)國墓M84∶103卣形制相近〔2〕,M2531∶14尊與茹家莊BRM1乙∶34尊〔3〕、陜西扶風(fēng)莊白76FZH1∶1豐尊形制相近〔4〕;M2531∶16、17簋形制、紋飾、尺寸和銘文一致。其銘文為“伯旅父作寶鈴簋四”,可見這是四件同時所作簋中的兩件。M2531∶22爵的紋飾和工藝與M2531∶16、M2531∶17簋相似,雖不是同時鑄造,但時間也相去不遠,M2531∶16、M2531∶17鈴簋與芮公叔簋〔5〕、1961年陜西張家坡西周銅器窖藏之孟簋形制相近〔6〕,M2531∶22爵與茹家莊BRM1乙∶44爵〔7〕、天馬—曲村M6121∶5爵形制相近〔8〕;M2531∶26鼎與陜西張家坡M271∶1鼎〔9〕、茹家莊BRM1乙∶10鼎形制相近〔10〕,M2531∶24鬲與仲□父鬲形制相近〔11〕,M2531∶25與天馬—曲村M7014∶4鬲形制相近〔12〕,M2531∶27-1、M2531∶27-2兩件匕與翼城大河口M2002∶89-1形制相近〔1〕。陶鬲M2531∶23與天馬—曲村M6049∶4陶鬲形制相近〔2〕,《天馬—曲村(1980-1989)》將其歸為西周早期,但《晉南地區(qū)西周墓葬研究》考證為西周中期〔3〕。M2531∶26鼎與同墓地的M2158∶171形狀、紋飾、尺寸及銘文都一致〔4〕,與同墓地的M1∶212相比〔5〕,紋飾相同,尺寸相近,垂腹內(nèi)收,銘文有異。綜上,M2531的年代應(yīng)早于橫水墓地M1和M2,與M2158時代接近,為西周中期偏早階段。
(二)墓主人身份
從墓葬規(guī)模來看,M2531的墓底面積僅為6.8平方米,在整個墓地中,其體量只能算作中型墓。從其在整個墓地所處位置來看,M2531不處在東北—西南的主墓線上,而是位于其東側(cè),且未發(fā)現(xiàn)對應(yīng)的車馬坑。從葬具來看,其僅為一棺一槨。從其隨葬的銅禮器看,共隨葬了大小十件青銅禮器(包括七件食器和三件酒器),與M1、M2和M2158相比,數(shù)量和種類都相差太多,凡此種種都說明其墓主人不可能是國國君。
M2531隨葬的青銅禮器雖然較少,但都制作精良,紋飾精美,堪比部分大型墓葬的隨葬品。在十件青銅禮器中,七件有銘文,此種比例在西周時期的中型墓中還是十分少見的。在墓室中陪葬青銅兵器,說明墓主人是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國男性高級貴族。M2531西側(cè)二層臺上的殉人,與墓主人的葬式相同,均為俯身直肢葬,具有明顯的商文化喪葬習(xí)俗,墓主人與M1、M2、M2158的倗伯一樣,都是商代鬼方的后裔,系赤狄種族之一。
附記:遺址發(fā)掘領(lǐng)隊為宋建忠,執(zhí)行領(lǐng)隊為謝堯亭,參加發(fā)掘的有宋建忠、謝堯亭、范文謙、王金平、楊及耘、李永敏、常如意、褚啟俊、郇四清。田野照相為李建生、解宙鵬。田野繪圖為李彥偉。室內(nèi)照相為解宙鵬。室內(nèi)繪圖為馬教河、王燕、劉澤鵬、楊玉潔。陶器修復(fù)為史春明。拓片由劉善沂、楊梅拓制。銘文隸定得到嚴志斌、黃益飛先生的指導(dǎo)幫助,特此致謝。
執(zhí)筆者 楊及耘 謝堯亭 范文謙 王金平 李永敏 張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