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的人生思考(三)董宇輝訪談王蒙感悟

董宇輝訪談王蒙感悟
?有一個外國人問一個中國學者,你們經常講中國文化博大精神,能不能告訴我你們到底是怎么個博大精深法?這位學者回答說,既然是博大精深,也就無從講起,所以沒辦法講。顯然,這個答案不夠有說服力??杉偃邕@個外國人問的是你,你會怎么回答呢?也許有人會回答中國文化有容乃大,身后依托著14億的風華、廣眾、建廣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心炙熱著五十六番的滾燙,群力譜群唱。中華文化經天緯地,夢里波瀾著五千年的神秘,長跡存長義。它博大精深、熠熠生輝,是盛放在世界文化園地里的一朵璀璨奇葩。好像用多么華麗的辭藻形容它都不過分。用多么質樸的語言去描述它都不夠貼切。開頭的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王蒙先生書里提到的一個小故事。他給了我們每個人一個提醒,我們一直都在提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但是又有幾人能夠真正落實到具體的言行中呢?在面對遠方客人的提問時,又有幾個人能夠保證不會被憋得面紅耳赤呢?
有書是一種快樂,讀書是另外一種快樂。我們今天想要掰清楚領明白,嚼碎了給你講中國文化,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聊到最后始終有一個樂趣,始終無法逃脫的樂趣,從個人到民族到命運上的,其實就是對于學習的渴望。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們在劇烈的討論和劇烈的斗爭中,其實越來越堅定這個民族的文化要變或者是要發(fā)展的一個關鍵路數(shù),那就是持續(xù)的去學習,兼容并蓄,儒釋道,也是從東漢末年之后,才逐漸形成的。因為那會兒大家才知道白馬寺洛陽,所以學習是這個民族文化的底色。我們善于從不同的語言,詩集,文章或者是世界觀中,看到生命的豐富和青春的精彩,童心永駐,所以倍感快樂。世界是我們的期待和果實。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你相信什么你就看見什么,心有所想,終有所得。我們是世界的黑眼珠子,我們是價值觀,人生觀最終的體現(xiàn)方式。我想到那句歌詞叫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大家可能會背過那一句詩,但是我們又特別害怕一個人在生活中有限的人生中,好像參悟透了一切,就清心寡欲,就無所追求,就暗自消沉,那個其實可能不是看透。所以我才能理解為什么大家后來越來越對羅曼羅蘭那句話的印象那么深刻,就是這個世界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熱愛生活,不是說匹夫之怒,血流無恥。而是忍辱負重,并且心胸寬廣。所以剛才王老師提到說他愛生活勝過愛自己,同時還懷有這種樂趣,童真和快樂。我以前聽過一句話,一位高人指點說“大青衣二彩蛋,一碗沙子半碗面,孩子生活很難,但是你是天佑之人,學著挑米吃,別跟沙子過不去”,這句話也分享給鏡頭前的你們。剛才這樣少年式的童真,對生活的期待,對學習的渴望,我相信智慧之后不是淡然,不是遁入,不是隱士。智慧之后是更加的豁達,更加的清醒。我們總是看到別人生活的最終結晶,看到別人事業(yè)最終的成就,我們總是在感慨著別人的智慧,別人生命的際遇。但是好像我們很少去反思為啥,但是你發(fā)現(xiàn)你跟高人聊過之后,一切都是在心態(tài)上的差異,心懷智慧才能大業(yè)終成。別急,學著生活,你會生活的時候,生活會給你獎勵,你如果始終就是跟自己過不去,白折騰啊。你得清楚你來這時間是要干啥的,別執(zhí)迷不悟。
孟子三樂大家都聽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當然孟子他更喜歡的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然后曾子講三省,“吾日三省吾身”,大家都聽過吧。當然后面那個“傳不習乎?,那老師交給我的我學會了嗎?然后羅素講三種激情,說對知識的渴望,對愛情的追求,對人類苦難難以遏制的同情心,三種簡單而強烈的激情,苦苦支配著我的一生。這是羅素的一個演講,題目叫做《what i have lived for》我為什么而活。所以歸根結底討論到人生的這個意義,使命,價值問題的時候,學習是一種共同的樂趣。所以我翻譯成英語叫做a commonly shared passion,注意我沒有用interest,那個叫興趣,這個叫熱情,一種激情強烈的,難以遏制的,如烈焰一般燃燒,難以被熄滅的,如陽光一般照射難以被阻擋的一個有強烈的激情。就像現(xiàn)在網上能看到各種各樣奇怪的觀點,五花八門,而且脫口而出。那些人腦子里都在想什么?就是哪兒熱往哪兒湊,而且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很多平臺上就是沒有對錯,沒有主義,沒有觀念,甚至沒有高下,只有輸贏,只有立場。那這個時候只要娛樂至死,只要是這種娛樂至上,那他就語不驚人死不休,他不是妙語連珠,他是胡說八道。我們現(xiàn)在見過很多的文化人是知識子這樣的,有時候看到這個,我覺得這個讀一讀書吧啊。行尸走肉,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不要追求萬古長青啊,但求問心無愧,人生無悔呀,大鬧一場,瀟灑離去。
那如果天道不按你的來,你非要那樣的,你無非就是讓自己難受嘛,所以峰回路轉,然后調整自己再次出發(fā)吧。第一個剛才提到的時候,傳統(tǒng)文化不能敬而遠之,不能束之高閣,如果說那些經典最后只能買在書架上落灰當吉祥物,那干脆不買,那干脆不看,那干脆不知道。所以你要讓這些東西走進現(xiàn)實,然后走進生活。第二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大到無從下手,就像說愛你在心口難開,太愛你了,以至于不好意思說。我們不能表達too profound to be explained,說它太深刻了,以至于難以被解釋清楚,這不合理。解釋清楚才能傳播廣泛,傳播廣泛才能影響深遠。我們不是向歷史致敬,我們講傳統(tǒng)文化其實是要自己身體力行。然后第二個部分,王蒙老師的這本書里頭融會貫通,然后傾瀉而出。就感覺我一開始期待的是微風細雨,是潤物無聲,沒有想到是瓢潑大雨是泥石俱下。因為它的內容量真的太大了,以至于我每看一句話我就得搜半天。最后感覺到就我剛所用那個詞,泥牛入海,寸步難行。我感覺自己都不省人事,目不識丁,我還有啥都看不懂啊。那是因為背后缺的知識真的太多了,所以我瞬間就感覺自己太膚淺了,總是喜歡說,說的越多越膚淺。所以這個慷慨之言,而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知道的都在里頭,然后底蘊深厚,閱讀廣泛,人生的經歷又豐富。這些加上他的滄桑的人生,就像一個大家在金庸小說里所看到的那種,突然被各門派的那個掌門人輸入了百年功力的一個傳奇少年一樣,身懷多種神力,然后經過自己的調整,體內融會貫通。最后傾瀉而出驚為天人驚鴻一瞥,力拔山兮,所以能所向披靡。但同時他對于很多東西的解釋的那個程度,又讓你感覺就是百花叢中過,然后又片葉不沾身,又能夠蜻蜓點水,讓人知微見著。拿得起,放得下,恰到好處。然后剛才王蒙老師提到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對不對,先做先走,路在腳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你都聽過。文化就是石頭,按照自己的準則。
儒釋道,在這本書中三者兼?zhèn)洹.斎贿@本書能寫出來,他還有經歷和心態(tài)的共同的支撐,幾十年功底就想你要幾個小時徹底看懂,不可能,所以你就會泥牛入海,你感覺你寸步難行。你太貪心了,沒有恍然大悟的原因,是因為你智慧不夠,精力不夠,內力不夠。大家知道在南北早期,當時一個講頓悟,一個講漸悟。其實頓悟的背后都是漸悟,是有功底作為知識撐的,哪有人一覺想明白,常讀常新才能天天向上。
你相信什么,你就看見什么,剛才俞老師提那個問題,善惡終有報,但善惡的報都不及時,你相信什么?你就看見什么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那是因為正義會遲到。然后相信人有底色,相信人內心有光,這樣的人才能腿腳有力,青春萬歲,向前向前。
人生的精彩不在于那條你未選擇的路
人生精彩,不在那條未選擇的路。我們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輾轉反側,痛苦思索,然后感覺意猶未盡。你說我當年如果選了大學的時候,一開始那份工作,我現(xiàn)在可能都是一個什么什么了,這樣的話,我的人生具有怎么怎么樣的精彩,我們常常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沒必要,杞人憂天。人生的精彩不在于那條你未選擇的路。人生會無數(shù)個路口,你總在糾結,你總是在失去,你總在痛苦,所以你一生都悶悶不樂,對吧?你選擇了一份職業(yè),那你就業(yè)精于此,但你的人生不限于此,低頭要走路,抬頭也得看天。你得活的通透,明白,你別每天就活在痛苦里,糾結啥呢,對吧?不當老師,你賣菜不也挺好的嗎?十年教書無人知,一朝賣菜我還天下聞呢。
董宇輝對話閻崇年老師
明鏡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我們常常把歷史比作是一面明亮的鏡子,因為它能夠照見古今,照進內心。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乘一葉片舟出發(fā),撥開迷霧看清世界,也在淙淙流水中不斷前進。歷史化作一位老者,淡然默觀世間輪回,看盡繁華與變化,以一種超然物外的角度,把故事講給我們這些孩子們聽。百年前的故事在腦海中演繹,歷代王侯的紛爭也在耳邊響起。我們走進歷史,也讓歷史走進我們。最后處在歷史之中創(chuàng)造歷史成為歷史本身。今晚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長河,淘洗那些歲月沉淀之后的金石。
六百多年前,一座恢弘龐大的宮殿建成,接納文武百官。六百多年后,它變成承載過去未來的橋梁,懷抱八方來客。從建成的那刻起,紫禁城就在見證歷史的風云變幻,晨起暮落,飽經滄桑。在年月的更替中,記錄歷史的紫禁城變成為歷史的本身,王朝更迭,時轉世移。走進故宮,你會發(fā)現(xiàn)身披紅墻黃瓦的它,本身就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藏品。研究故宮,你會明白歷經時代變遷的故宮已然成為一本空前絕后的史書。今天晚上讓我們一起撥動歷史的琴弦,感受它為我們演繹的恢弘樂章。
?我們?yōu)槭裁匆芯繗v史,其實有一句話“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就是當一個民族如果忘記歷史的時候,這個民族就忘記了自己的文化傳承,也忘記了自己的歷史根基,當然最后也會失去它的存在的意義。我相信我們對于歷史上的愛恨情仇和起起落落永遠都銘記于心。那是因為我們記得來時走過的路。因為知道來是走過的路,所以一直清楚的自己要走向何方。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平安幸福。然后剛才也提到了這個事理圓融這個詞。當代人所有的理念,所有的這種觀點去評價古人未免苛刻,不合理。魏源有一句話叫做“執(zhí)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就是你拿古代的標準去要求現(xiàn)代人,以古代為標尺來要求現(xiàn)代,你簡直就是在糟蹋現(xiàn)代人。當然“執(zhí)今以律古,是為誣古”,你拿現(xiàn)在的標準去要求古代人視為巫古。所以研究歷史如果研究成自己大腦特別簡單,就以現(xiàn)代看古代或者古代看現(xiàn)代,那你這書也是白讀了。每一個朝代,它在從興起到發(fā)展到鼎盛,再到逐漸衰落之后走向滅亡過程中,充滿矛盾,充滿缺點,充滿斗爭,充滿動蕩。所以研究歷史很多時候意味著我們要在混亂中,保持著對于秩序和意義的一種信念。我們試圖從歷史中總結規(guī)律。所以古人才會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包括“以銅為鏡”。在英語中有這樣的四句話,我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下,叫做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艱難時刻就會塑造出一些心智比較堅定的人。就是時局越困難,人越強大。Strong men create good times這些強大的人就會創(chuàng)造出盛世,Good times create weakmen盛世就會讓人變得脆弱,weakmen create hard times。“一個人的短處來自他所處的時代,他的美德和優(yōu)點更多屬于他自己”,這句話是歌德的。所以動蕩時期,當人人自危的時候,如果你有堅定的使命,你有巨大的勇氣,那就是美德和優(yōu)點屬于你自己。如果在平穩(wěn)時期,大家都已經玩物喪志,大家都已經開始沉淪的時候,以保持清醒,保持痛苦,那就是屬于你自己的優(yōu)點。所以還是回到孔子的這三個句子叫做“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把自己和時代區(qū)分來看,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這是尼采非常經典的句子。優(yōu)秀的人,他都有共性,比如他都勤奮,比如他都勇敢,比如他都好學,比如他都專注,比如他都果斷,總之優(yōu)秀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優(yōu)秀的人各有各的缺點。幸福的家庭往往相似,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一樣??词房梢宰屛覀儣墣簱P善,修煉成長。所以看史其實也是在看人,也是在看己。故宮里頭這四個字,叫“中、正、和、安”。中則正,正則和,和則安。所以里頭其實有天人合一的這種智慧。包括還提到了說中國的這個首都在歷史的朝代上先是東西分,從長安到洛陽,搖擺的過程其實主要是糧食和供應。那后來成了南北搖擺,其實就是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移到了這個物質匱乏之后掃秋風造成了民族的時間戰(zhàn)爭,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安定問題的,這個是繁榮問題,這個是安定問題。那為什么定都北京后來是一個正確決定,因為天子守國門肯定會更加穩(wěn)定一些。然后也提到了農耕文明,草原文明,森林文包括海洋文明以及高原文明。在這里提到的中原文明,其實就是儒家,他講的是禮節(jié),所以仁義禮智信,那個時候是重要的。然后草原文明是游牧民族,那大家知道彎弓射大雕,蒙古三征。蒙古人他有個特點就是高遠,歷史高遠。草原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就是看的遠。森林里頭因為在東北這塊兒需要狩獵,所以八旗子弟合作,他得勇敢,他得與野獸搏斗,要贏還得擁有智慧,所以他們身上是有自己本來的優(yōu)點。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這一系列書的一個優(yōu)點是什么?遷有良史之才,就是司馬遷寫的這個書,就是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你看好的原因,“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就是事情說的清楚,語言準確,但是沒有過度華麗,就是詞藻上不至于過度華麗,然后“質而不俚”,直甚本質但又不粗俗,你別把自己寫粗俗了。其文直,其是核。然后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就是文章寫的貼近事實,然后事情寫的有考究,不過分美化,也不隱藏他的錯誤,所以這就是實錄。寫史料或者做歷史研究的,這是第一原則。歷史是什么樣的 ,我們做的是還原,既不美化也不隱惡。你可能會接受不了,你說這應該是壞人,但不好意思,他可能是個好人,你覺得他是個好人,但也有可能他辦了壞事兒。所以研究歷史必須懷著一個清醒的第三者的這種視角去看,我們要做的是還原歷史,而不是編造歷史。然后知識的最高層,這個是培根的一句話,叫“知識的最高層次是能夠辨別善惡”。我們讀了這么多的歷史,了解那么多的帝王將相和名臣,或者是這些武將,我們了解那么多的歷史,其實最后到自己身上還是能夠掌握知識,知識的最高層次就是能夠辨別善惡,它是關于生活的智慧,“盡信書不如無書”。
《滄浪之水》《如何是好》
??一一?董宇輝談讀后感受
我自己對于這兩本兒書的一個感受是什么?《滄浪之水》這本書當時很多人讀完之后,說它是好像描繪職場描繪的入木三分,把很多我們平常感覺到但是沒有表達出來的一些潛規(guī)則和一些繁文縟節(jié)的東西,一些形式主義說的入木三分,說的非常的深刻。你最終是選擇服從這些成為這個規(guī)則體系之下的如魚得水,還是說你保持自己的形狀改變這些,通過影響一個人,影響一群人最后去改變這些。請你保持對那些勇敢人的一個基本的尊重和沉默,你可以不發(fā)聲,但請你不要嘲笑那些勇敢發(fā)聲的人,這是一種邏輯。然后,如果說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變,我們想讓那個東西變得更簡潔并更通順的時候,那也是一些理想。請你別忘了那是一些一群又一群勇敢的人始終努力的結果。然后剛才這里提到這個《如何是好》這本書,里頭寫到了這個主人公晶晶,一個大學畢業(yè)生在找工作的時候面臨著諸多的猶豫,糾結,然后跟她的這個初戀男友的這個失敗的感情,對她的這個整個性格巨大的這個影響。我不知道是正向還是負向,但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包括她后來中期人生一個調整,就是人生已經退無可退的時候,只能絕地反擊,仿佛在這個山重水復之時又迎來柳暗花明。這里頭,我對這本書前半程讀的難受,就是我對這個人的性格里頭諸多的猶豫、等待、被動、徘徊。所以我也希望在這書,就是如果給你讀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像你,但你又對現(xiàn)狀感到不滿,請告訴自己盡早改變,調整心態(tài),調整的方式盡快成長。抱怨是沒有用的,多余的那種就是詩一般的憂傷,只會讓你顯得更加脆弱和虛偽,他只會讓你顯得更加的脆弱和不堪一擊。一個話題可以延伸,就是不要對任何職業(yè)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偏見,你對職業(yè)的偏見是上一代人告訴你的,上一代人的偏見是上上一代人告訴你的。為什么人們始終活在思想的束縛和枷鎖之想,那是因為不斷有人在傳播偏見,打破偏見。
《如何是好》
許晶本身的性格有很多缺陷,比如說太過被動,不管是在感情還是在求職中,總希望別人多次向她確認,發(fā)出盛情邀請,對她發(fā)出多次贊美之后,她才會考慮給別人一個機會。她為什么性格會如此被動,而且會如此的自視清高呢?跟她從小教育環(huán)境離不開,雖然是一個普通家庭,但是他的爸爸永遠是“你什么事兒都不用干,家務活一件都不用干,你只干好一件事,讀書”。不管家里多么窮,我都會把你供出來的。所以你知道孩子在從小就被把人生的任務和目標歸限成一個事情之后,他就會培養(yǎng)出惰性的,他人格因此變得充滿了惰性。所以這本書前半段,是一個家庭教育的反面典型參考。
能改變的因素請你全力以赴
相對一個人,個人改變命運的困難,但請你相信,它不是絕對的。可能深水區(qū)有大魚,淺水區(qū)有小魚,但是如果你不出海,你一條魚都不會有。請你記住這一個點,然后還有一個點是什么?就是當你自己成長的過程中,能改變的因素請你全力以赴,不能改變的因素請你淡然處之,然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當年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說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你有一個非常清凈的,然后專注的心態(tài)做自己能改變的事情,能影響的全力以赴,剩下的就聽天由命吧。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大家都把學歷當成了自己的這個護身符,但是大家忘了,確實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里頭,大學生已經非常多的時候,學歷的作用確實在衰減,但它絕對不是說毫無用處,然后考試在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下,對于非常普通家庭,尤其我這種農村家庭,父母都農民的人還是至關重要的,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