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論第二部分

?在導(dǎo)論第一部分中黑格爾對康德進行了批判,認(rèn)為我們不能憑借一種存在的擔(dān)保,也不能依靠對另外一種更好的知識的預(yù)感,來建立科學(xué)認(rèn)知。我們應(yīng)該將正在顯現(xiàn)為現(xiàn)象的知識加以描述,這種描述是向真知識發(fā)展的自然意識的道路,或靈魂的道路,靈魂經(jīng)歷一系列形態(tài),化為精神,化為自在。??????????????????????????????????????????? ? ? ?
自然意識將證明它自己只是知識的概念或不實在的知識,但它將自己視為實在的知識,故這條路具有否定性的意義——概念在這條路上將自己現(xiàn)實化,從而使概念本身喪失了真理性。這條道路是懷疑的道路。通常的懷疑是對現(xiàn)象中假定的真理的懷疑,最后原來的真理會被另一條同樣是假定的真理取代,而懷疑就此消失。通常的懷疑決心遵從自己的確信而不順從別人的思想,但這種懷疑將自己的決心認(rèn)為是實在的,這種懷疑產(chǎn)生了意見,但這些意見決心只有來源發(fā)生了從權(quán)威到自信的轉(zhuǎn)變,是徒勞無益的。徹底的懷疑對顯現(xiàn)為現(xiàn)象的意識的全部領(lǐng)域進行懷疑,它不寄希望于自然的觀念、思想和意見,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通常的懷疑自己糾纏著自然的觀念和意見,所以沒能力去審查其他的假定的真理。?????
不實體的意識形態(tài)相互關(guān)聯(lián),能將自己發(fā)展出完整的體系。對此的解釋為:將不真實的意識就其為不真實的加以表述,這并不純?nèi)皇且环N否定的運動,這是一種片面的見解,是一種不完全的意識的形態(tài)。因為這種片面的見解就是懷疑主義,懷疑主義永遠只看到純粹的虛無,而不去注意這種虛無是特定的步無,這種虛無是源自結(jié)果的虛無,因為它本身是一種虛無,從而它也是純?nèi)徽鎸嵉慕Y(jié)果。終止于虛無的懷疑主義無法前進,但如果結(jié)果按照它真實的狀況被理解成特定的否定,否定就成了過渡;有了這種過渡,就有了穿過意識形態(tài)的整個系列的發(fā)展過程。
目標(biāo)是知識必需確定的,目標(biāo)是知識不需要再超越自己的地方,而趨向這個目標(biāo)的發(fā)展進程則不以目標(biāo)以前的任何過站滿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ut?consciousness?is?for?its?own?self?its?concept;as?a?result?it?is?immediately?the?going?beyond?the?restricted,and,since?this?restriction?belongs?to?consciousness,consciousness?is?the?going?beyond?its?own?self;with?the?singular,the?beyond?is,to?consciousness,simultancously?posited,even?if?the?beyond?is?only?posited?as?it?is?in?spatial?intuition?alongside?the?limited。?? ? ? ?
但意識是它自身的概念,所以它直接是對界限的超越,又因為界限屬于意識,所以意識是對自身的超越;憑借個別的存在,超越和意識是同時被假設(shè)的,即使超越僅僅是像在空間直觀里一樣被假定在界限旁邊。? ? ? ? (此處我個人英文版翻譯與其他翻譯有較大不同)
局限于自然生活的東西,不能由自己來超越自己,但被被死亡迫使超出自己的實際存在(Dasein)。但意識本身是它的概念,意識自身對概念的否定是對自己的超越。意識感受著自身超越自身的暴力,恐懼使意識很可能因害怕真理而退回來。但恐懼的意識不可能停下來?——首先,意識想安居于無思慮的懶惰中,它的心神不寧卻在擾亂這種懶散;其次意識將自己鞏固起來成了一種心情,在這種心情下它確信一切東西就自己的方式是好的,而理性卻認(rèn)為某東西之所以不好就是因為它只是一個方式 。這里的害怕真理的意識可認(rèn)為指黑格爾之前的懷疑主義,即笛卡爾、康德之類。害怕真理的意識認(rèn)為害怕真理畢竟比任何自己杜撰出來的或從別人那里學(xué)來的思想聰明些;又說正因為自己渴求真理,所以很難于或不可能找到虛浮的意識之外的真理——這種虛浮陶醉于自己的知性,它逃避普遍,只追求自為的存在。
(圖文無關(gu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