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來:聆聽寂靜
讀完書稿,掩卷遐思,我的心境就是四個字:聆聽寂靜。

青華向我推薦一本她正在編輯的書,因為她知道我是國家文旅部研究基地的專家,并希望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序。我并沒有立即答應(yīng),因為我并不熟悉朱曉聞,雖應(yīng)邀為不少書寫了序言,但大多是朋友或熟人。收到書稿,隨手翻了一下,是一位號稱“世界公民”的上海女子寫的,書名又非常有意思《環(huán)游世界,遇見有趣的人》。我不禁有些興奮起來,因為我也算是一個曾經(jīng)環(huán)游過世界的人,去過將近一百來個國家,曾醞釀將這些游歷敷衍成書,但由于手頭總有忙不完的事,寫不完的文章,于是耽擱至今。收到這部書稿,我不免有些好奇:她有哪些奇遇、哪些歷險、哪些趣聞,我想看看。于是,我爽快地答應(yīng)了青華寫序的邀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后這句話成為民間流傳甚廣的勵志奮進的座右銘。這代表一個很高的境界,幾乎不可企及。其實,細究起來,在古代“讀萬卷書”是可以做到的,“行萬里路”則很難做到。因為早先書就是竹簡,按標準一卷竹簡由25根竹箋組成,每片竹箋可寫25個字,加起來就是625個字。一萬卷大約就是625萬字,相當于現(xiàn)代人讀十來部長篇小說的字數(shù)。但行萬里路就不得了,那是沒有蒸汽機的時代,跋山涉水行程萬里很難想象。所以,民間還有一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因為“行萬里路”那是追求活的知識,在行程中讀山讀水讀民風讀人間百態(tài)。所以,我想看看朱曉聞是怎么樣在環(huán)游世界中讀人間百態(tài)這本大書的。
作者是個從事視覺藝術(shù)的職業(yè)人,我從讀曉聞的照片開始到讀她的文字。說實話,我對文字是很挑剔的,但曉聞的文字很快吸引了我,我覺得我與她似乎沒有隔閡,沒有間距,甚至沒有陌生感。她娓娓道來,我細細聆聽。盡管一路讀來,她顛覆了我的預(yù)設(shè)和期待,她的浪跡天涯、周游列國似乎并沒有體現(xiàn),在我看來,她所謂的環(huán)游世界只不過是在世界一隅躑躅徘徊,所以沒有太多的詭譎和迷離,沒有巨大的反差和跌宕,也沒有令人驚心動魄的奇遇和歷險。起先,我甚至有些失望,但慢慢地我被她俘獲,我?guī)缀跏且豢跉庾x完了這部并不算薄的書。
她的書寫體現(xiàn)出很明顯的女性敘事風格,從容而不厭其煩地敘述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故事以及一堆細節(jié)和一番對話,看似很瑣碎、很細膩、很家常,然并不令人膩煩。就像對面坐著一位女性,用很好聽的聲音,很溫婉地柔柔訴說,你不會拒絕也無法拒絕。她很擅長描寫對話,而且把這些對話寫得很個性也很生動,并且伴有強烈的肢體語言。于是,這些被敘述的人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起來。當然,她的素描也并不遜色,比如,她描寫雪倫畫廊里的那位猶太女子貝卡就非常精彩:“胖人本來就難打扮,她卻自顧自地穿了一件既不寬松也不合身的碎花長裙,裙子外匪夷所思地罩上一件灰不溜秋的無袖絨線馬甲。棕色的假發(fā)是用別針固定了一頂湖藍色禮帽,帽檐無精打采地垂下幾縷染成姜黃色的羽毛,像是沒拔凈的雞毛剛從湯汁里撩了出來,撓動著刷了漂白劑一般毫無血色的臉龐,隨著她眉飛色舞的藝術(shù)講解,烈焰紅唇變成了一枚風火輪。我并不討厭貝卡,只是于心不忍,不愿朝她多看?!边@種特有女性觀察的細膩以及用善意而調(diào)侃筆觸的描寫令人叫絕,這是女性獨有的視角和優(yōu)勢。
整本書寫了九個有趣的人物故事,身份很多元:有在荒漠里潛心修行的禪宗居士,有在海邊醉心沖浪的漂泊小伙,有堅守祖?zhèn)骷覙I(yè)的比弗利山莊的中國真絲店老板,有以外祖父為模特的拍紀錄片的印度女孩,有擁有多套豪宅的慈善家老太,有在海灘大宴賓客的來自波斯的女富豪……她沒有用類似記者的筆調(diào)寫他們的一生,或者寫他們的人生最精彩最炫目的那段經(jīng)歷,她只是像朋友一樣寫她與他們的日常交往,從點點滴滴的細枝末節(jié)上窺測這些人物的人生。在作者眼里他們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盡管身份有很大的反差,但她都平視他們,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即使他們有一些出格或怪戾的言行她也是波瀾不驚地平淡敘述,這是作者的本事,往往生活中寫超凡脫俗容易,而寫平實凡俗卻很難。
我想起我曾讀過的《城市的精神》一書,也是九段故事,那是加拿大的貝淡寧與以色列的艾維納合著的考察世界的學術(shù)書,這本書考察的是全球九座城市,而朱曉聞考察的是九個人。雖然一本是寫城市一本是寫人;一本是學術(shù)專著一本是紀實文學,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全球的存在形態(tài)主要是城市,而城市存在的主要形態(tài)是人?!冻鞘械木瘛防镉幸痪湓挘骸罢嬲某鞘芯?,一定是自治、自由與自我的。它不是宏大敘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這句話是針對九座城市的敘事說的,我覺得似乎也是針對九個人的敘事說的。因為曉聞這本書沒有宏大敘事,它都是微瀾漣漪,它的切入口也都是涓涓細流,不知不覺把你引入一番新的天地,正如作者在本書中所說:“關(guān)于愛的自私與包容、孤獨的毀滅與修復、大自然的奇異與驚悚都在我心中打上了巨大的問號”,而實際上也在讀者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驚嘆號。
作者的足跡從洛杉磯到紐約到柏林到倫敦,她自稱是一位“世界公民”,但我覺得她骨子里還是一位“上海女孩”。我認識很多漂泊在世界各地的上海女孩,她們的目光和上海這座城市一樣,始終是瞄著世界,然靈魂深處還是心心念念著上海。我隱約覺得她們在異域他鄉(xiāng)一定也會在“日落快來的時候,走出門,騎上車,在重力的推動下,俯沖到長著一大排棕櫚樹的懸崖口,趴在欄桿上看橙黃橙黃的大圓太陽從從容容地落進海里,天空由橙到粉、由粉到紫、由紫到藍,無縫銜接,美不勝收?!倍谶@靜謐的時刻,腦海里卻不由自主地惦念起上海弄堂口的小店。作者用飽蘸油彩的筆寫生了一幅油畫,很美、很靜。
書中寫到大漠里的一座禪院,其玄關(guān)處供著一幅手卷,上書一語:“聆聽寂靜”。讀完曉聞的書稿,掩卷遐思,我的心境就是這四個字:聆聽寂靜。(陳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