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奇觀

小時候家里有臺膠卷相機,每到假日出游、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派上用場,以作打卡留念之用。某年逛動物園,特別想拍動物,不帶人的那種,跟我媽爭取了半天無果,“拍那個干嘛?留著拍人多好”,大概是這個意思??晌野崔嗖蛔 皠?chuàng)作”的欲望,還是撈到機會偷偷拍了兩張魚。魚的游動、玻璃和水的眩光效果加上底片的顆粒度,拍出來的樣子可想而知。這回以后,拍非人對象,起心動念有之,身體力行則無。
高考后的暑假,有了智能機,心思又開始活絡(luò)起來,對著一切是人非人的東西拍個沒完。此后斷斷續(xù)續(xù),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唯一的變化是:照片中人越來越少,非人的物事越來越多。
為什么要拍一條魚?我總遠忘不了水族館燈光下魚身上閃耀的波光。那于我是一種新奇的體驗,我想把它記錄下來,分享/炫耀給別人。
不管攝影流派的爭執(zhí),“記錄”是攝影無法剝離的屬性——沒有什么能夠比攝影更加敏銳地捕捉時空。這倒不是說我拍的是“紀(jì)實”照片,“紀(jì)實”包裹的含義于我而言太過沉重,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我的照片里幾乎沒有。
我拍攝的動機和十來歲時拍魚的動機毫無二致,記錄有趣的東西,分享。
一條魚或許有趣,那么一株草有什么趣味呢?
我對有趣的定義是:難于被普遍經(jīng)驗所預(yù)期,或者即便“看到”了也體察不到其中奧妙的情形。所謂“奇觀”是也。

這草大概是吉祥草,不是什么稀有的物種,沿路全是,可偏偏這一株,和光微妙地作用,在路上投射下自己的影子,攔住了我的腳步,使我留心到它的存在、留心到它如同水墨中蘭草一般硬挺的葉子。
這張照片就是對這樣一種聯(lián)想的觀照。從這個角度看,它比地中海,南太平洋小島的美麗風(fēng)光還要動人。

下面是看圖說話時間:)

吸引我的不是花,而是葉子上的銹斑,它的存在打破了花的“完美”,而顯其“真實”。

這張照片,存在著四重視角,后面跳舞的人,看跳舞人的大嬸,被大嬸牽著的狗,還有自行車把后面的我。這一張照片中,我們?nèi)吭趫觥璧娜藢P牡刈缘闷錁?;大嬸看了挺長一段時間,有參與其中的沖動;狗子則既不關(guān)心跳舞的人,也不關(guān)心大嬸,只是癡癡地盯著地面;自行車把則提示著觀察者“我”的存在,我看著跳舞的人,看著大嬸,看著狗,還看著銅牛和狗繩。我們的視角互不相交,心思也互不相交,卻于此時此刻交匯在一張照片里,頗有萍水相逢的奇妙感覺。

釣魚人在天空、高樓、湖面構(gòu)成的廣闊世界里專注一事,取一瓢飲。

國慶的氛圍、炫目的燈光都暫時與他無關(guān),他只是一個等待著的孤單的人,下樓梯的情侶更加映襯出這種孤單。
?

上面的流光溢彩和下面的清冷寂寞被厚重黢黑的地面隔開,二者如此相近卻互不相知。

從公廁窗戶透出的光打在屋頂上,好似圣光,誰能料到圣光竟出現(xiàn)在這樣的污穢之地呢?

兩座塔吊像兩只鶴頸,遙遙相望,相看兩不厭。

燈光星星點點的樓宇是幕布,路燈照亮的廢墟是舞臺,陰影是觀眾席,畫面中間的一株草則是演員。

大家整理好心情,好好上班,好好上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