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縣志輯·釋地:歷史沿革

釋地·縣第一
韓城縣隋置。
《太平寰宇記》:隋文帝置以古韓城為名。
《文獻通考》記載,韓城縣是西周古韓候、梁伯國的疆域,有詩云“溥彼韓城”。
即周韓侯地與梁伯國為界。
《詩》:溥彼韓城。
《史記·晉世家》:夷吾將奔狄(古代北方部族),冀芮曰不如走梁,梁近于秦?!独ǖ刂尽罚喉n城古韓國也。《元和郡縣志》:縣,古韓國及梁國。張守杰《史記正義》:少梁古梁國贏姓。司馬貞《史記索隱》:梁國在馮翊(yì)郡,夏陽縣。
《太平寰宇記》:縣,古韓國及梁國?!段墨I通考》:縣古韓國。
春秋時謂之韓原。
《博物志》:夏陽西南有韓原,韓武子采邑?!对涂たh志》:春秋秦晉戰(zhàn)于韓原,即此地也?!短藉居钣洝罚汗沤竦孛祈n城,韓武子食采于韓原,亦秦晉戰(zhàn)于此?!段墨I通考》:秦晉戰(zhàn)韓原即在此地也。
魏為少梁。
《史記·魏世家》:文侯六年,稱少梁。
《漢書·地理志》:夏陽故少梁。
《魏書·地形志》:夏陽故少梁。
《晉書·地理志》:夏陽故少梁。
《太平寰宇記》:少梁亦春秋秦晉戰(zhàn)處也。
《文獻通考》:縣,謂之少梁。
秦惠文王更名夏陽置邑。
《史記·秦本紀(jì)》:惠文君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更名少梁曰夏陽。
《漢書·地理志》: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夏陽。服虔“漢書注”夏陽虢邑也(北虢國,被周平王分封在夏陽),在大陽東三十里。
《水經(jīng)注》:秦惠王十一年更名。
《晉書·地理志》:秦惠文王更名。
始皇屬內(nèi)史為夏陽縣。
秦始皇時期,將國都咸陽及其附近縣組合為一個大的行政區(qū),名為“內(nèi)史”,夏陽縣隸屬之。
《太平寰宇記》:今縣西南二里有夏陽城存。
漢朝屬左馮翊。
《漢書·地理志》:左馮翊有夏陽縣。
《續(xù)漢書·郡國志》:左馮翊有夏陽縣。
《魏書·地形志》:二漢屬馮翊。
《元和郡縣志》:漢為夏陽縣之地。
《太平寰宇記》:漢為夏陽縣之地。
《后漢書·順帝本紀(jì)》:永和五年徙上郡居夏陽。
《水經(jīng)注》:橫溪水東經(jīng)夏陽故城北。
王莽改縣名為冀亭。
《漢書·地理志》:夏陽莽曰冀亭。
《水經(jīng)注》:夏陽王莽之冀亭也。晉屬馮翊郡,后析(分開、分散)置華山郡縣屬焉。
《通典》:馮翊魏除左。
《魏書·地形志》:晉屬馮翊后屬華山郡。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華山郡,晉分弘農(nóng)之華陰、京兆之鄭、馮翊之夏陽置。
魏亦屬華山郡,后省入(減少、精簡)合陽。
《魏書·地形志·華州》:華山郡有夏陽縣。
《周書·薛端傳》:薛龍駒徙居馮翊之夏陽。
開皇十八年析合陽置韓城縣屬馮翊郡。
《隋書·地理志》:開皇十八年置。
《唐書·地理志》:韓城隋置。
《元和郡縣志》:隋文帝分合陽于此置韓城縣。
《太平寰宇記》:文帝分合陽置縣。
唐初屬西韓州后廢州縣仍屬馮翊郡,馮翊郡者所謂同州也,州名自此始。
《唐書·地理志》:武德七年,割韓城縣屬西韓州;八年,自河西縣移州理于此;貞觀八年,廢州還屬同州。
《新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更郡名為同州,八年以縣屬西韓州,貞觀八年州廢來屬。
唐末更名韓原。
《新唐書·地理志》:天佑二年更名韓原。
《唐會要》:天佑二年十二月改為韓原縣,
五代梁屬河中府,后唐復(fù)韓原為韓城還屬同州。
《五代史·職方考》:同州,五代具有。
《文獻通考》:梁以縣隸河中府,唐還隸同州。
《太平寰宇記》:梁割屬河中府,后唐天成元年復(fù)舊。
宋屬同州馮翊郡定國軍節(jié)度。
《宋史·地理志》:同州韓城縣中。
金升為楨州。
《金史·地理志》:楨佑二年升為楨州。
《元史·地理志》:韓城,金曰楨州。
元廢楨州以縣屬同州。
《元史·地理志》:至元元年廢楨州,二年再立,六年又廢止設(shè)縣。
《一統(tǒng)志》:元至元二年州廢,六年以縣屬同州。
明因之。
《續(xù)文獻通考》:元廢楨州止設(shè)縣,明因之。
《明史·地理志》:同州有韓城縣。
《大明一統(tǒng)志》:同州有韓城縣。
《一統(tǒng)志》:元以縣屬同州,明不改。
本朝(清朝)不改。
城第二
韓國故城
《括地志》:韓城在今縣南十八里。
《元和郡縣志》:韓國故城,今在縣南十八里。
《太平寰宇記》同《元和志》。
梁國故城
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梁國在韓城縣南二十二里。
《元和郡縣志》:梁國故城今在韓城縣理南二十二里。
《太平寰宇記》同《元和志》。
少梁故城
《括地志》: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有少梁故城。
《元和郡縣志》:今在韓城縣二十三里有少梁故城。
籍姑城
《史記·秦本紀(jì)》:靈公六年,城籍姑。
《括地志》:故地在縣北。
繁龐城
《史記·六國表》:魏文侯十二年,公子撃(同“擊”)圍(同“圍”)繁龐(龐),秦厲(同“厲”)十六年(公元前461年,秦厲共公十六年)補(同“補”)龐城。
縣舊志:龐城在縣東南。
漢夏陽故城
《水經(jīng)注》:渭水東南逕(同“逕”,經(jīng)過、行經(jīng)。)夏陽故城北。
《太平寰宇記》:今韓城縣西南二里有夏陽故城。
唐夏陽故城
《太平寰宇記》:夏陽城漢縣名,唐初廢縣,后復(fù)置,今在東北一百二十里。(按此在合陽、韓城兩縣界)。
元韓城故城
“府志”在薛封土嶺(同“嶺”)下
黑水城
《魏書·地形志》:夏陽縣有黑水城。
梁山宮城
《太平寰宇記》案《三秦記》梁山宮城又名織錦城。(按此應(yīng)在合陽、韓城兩縣界)。
鄉(xiāng)里屯鎮(zhèn)戍府第三
北周十二屯
《周書》薛善領(lǐng)同州夏陽十二屯監(jiān)
唐十二鄉(xiāng),宋五鄉(xiāng)
《太平寰宇記》:舊十二鄉(xiāng),今五鄉(xiāng)。
華池府
《新唐書·地理志》:同州有華池府。
金寺前鎮(zhèn)
《金史·地理志》:縣有寺前鎮(zhèn)。
良輔鎮(zhèn)
《金史·地理志》:縣有良輔鎮(zhèn)。
龍門戍
《隋書·地理志》:韓城縣有關(guān)(同“關(guān)”)官。
《元和郡縣志》:極(同“極”)隂(同“陰”)峻,后周于此置龍門關(guān),今廢。
《通典》:韓城東北有龍門城,又有龍門關(guān),周、齊時攻守處。
《新唐書·地理志》:韓城縣有關(guān)。
《太平寰宇記》:龍門關(guān)一名龍門戍,西魏大統(tǒng)元年(公元535年,西魏文帝元寶炬年號)置在龍門山下,關(guān)口在龍門城即戍所也。司馬彪《莊子注》(同“莊”)呂梁即龍門也在縣東北。
明,四鄉(xiāng),五十里。
縣舊志:明初,四鄉(xiāng)五十里,曰“山覭鄉(xiāng)”、曰“德津鄉(xiāng)”、曰“沃壤鄉(xiāng)”、曰“梁下鄉(xiāng)”。
四十里
縣舊志:成化中并為四十里。
三十六里
縣舊志:嘉靖中并為三十六里。
山覭鄉(xiāng)管“里”九曰:王封里、土門里、姚莊里、梗村里、趙村里、寺莊里、干谷里、郭莊里、西莊里。
德津鄉(xiāng)管“里”九曰:白礬(同“礬”)里、江李里、昝[zǎn]村里、薛曲里、謝莊里、張村里、帶村里、留莊里、周安里。
沃壤鄉(xiāng)管里九曰:范村里、相里、周村里、東少梁里、芝川里、呂莊里、趙莊里、郝莊里、清水里。
梁下鄉(xiāng)管里九曰:高門里、西周里、西少梁里、陳村里、蘇村里、澗南里、城西里、南隅里、北隅里
注
里:里為人們聚居的地方,故古代戶籍管理即以里作為基層組織的名稱。一里究竟包含多少家,歷代各有不同,說法也各異,一說是二十五家,也有說五十家、八十家、一百家,等等。
鎮(zhèn)戍:駐防軍隊的營壘、城堡。鎮(zhèn)戍制起自北魏,歷經(jīng)數(shù)代。明代鎮(zhèn)戍制度,凡邊塞,沿海及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要害地方,平時都設(shè)重兵鎮(zhèn)戍。
《括地志》:由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編,全書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以州為單位,分述各縣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神話傳說、重大歷史事件。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
《元和郡縣(圖)志》:成書于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806年 - 820年),編撰者是元和名相李吉甫,本書對全國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產(chǎn),都有一個簡要的敘述。此書原有附圖,但已經(jīng)遺失。
《水經(jīng)注》:本書因注《水經(jīng)》而得名,由北魏時期的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所著。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太平寰宇記》:由宋初文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樂史所著,是古代中國地理志史,記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圖。廣泛引用歷代史書、地志、文集、碑刻、詩賦以至仙佛雜記等,計約二百種,且多注明出處,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