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人物品評之牛浦郎
? 牛浦郎是社會誠信,人間冷暖,人生智慧的試金石。
????????除了牛浦偷來的牛布衣這個假名字外,牛浦郎實際上是沒有名字的,可以稱為有姓無名之人,據(jù)他自己所說,所謂浦郎,不過就是他外婆那里的一個地名。從小父母過世,外婆家?guī)е?,連名字也沒有取一個,至少可以說明家境貧寒,缺乏教養(yǎng),就這樣一個混混,居然能夠通過詩文存活于世,可見這詩文的門檻并不高,甚至可以說,要在當時的社會上掙個名氣,嫖竊幾句詩詞應該不難。
? ? ? ? 和尚看到牛浦借著庵里的微光讀詩,心中充滿憐意與欣慰,于是便和牛浦進了一番溝通,據(jù)牛浦自己所講:喜歡讀書,覺得讀書很好聽。其實這是小孩子的天性,記得本人小的時候,在學校附近玩耍,總覺得那里面很神秘,讀書聲特別吸引人,而對于牛浦的境況,是不可能有錢讀書的。特別是和他玩耍的同齡人都步入了學堂之后,牛浦的第一次人生失落就從這里開始了。
????????要說牛浦壞,其實也不盡然。?牛浦的求知欲促使他要做些事,既然家庭無力承擔他受教育的經(jīng)費,對于一個正在成長的小孩來說,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取資源就成了最正常不過的手段,比如偷。
????????從小失去父母,由外婆家?guī)Т螅譀]有錢接受教育,然后又和爺爺生活在一塊,爺爺開了個賣些香燭的小店,這種店和死人打交道,勉強糊口還行,要供牛浦去完成“舉業(yè)”,實則是天方夜潭。在封建時期,讀書是有錢人的專利。這種士閥制度沿襲了幾千年,幾乎沒有改變過。到牛浦這里,也還是如此,牛浦想要獲得知識,那就只有偷學。牛浦就開始偷他爺爺?shù)南銧T錢。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似乎也還有這些影子。只是我們有人引導,沒有走上歪路。對于窮苦家的孩子,又有多少牛浦似的人值得同情呢?
? ? ? ? 牛浦在和尚的廟里,每晚念至二到三更。從這點上看,牛浦是真的喜歡讀書的。牛浦好學的欲望隨著老和尚所透露的詩集開始膨脹。趁著老和尚的外出,開始撬鎖自己去“拿”,對牛浦來說,偷這個字的概念早已模糊,為了得到而不惜手段,通常是窮人家孩子所采取的一種最常規(guī)的方式。
????????在牛浦“求學”的過程中,還夾帶著被結了一次婚,娶了卜家的外孫女。書中沒有對牛浦的態(tài)度做正面的描述,只是寫了牛浦“不敢違拗”四個字。
????????事情的轉(zhuǎn)機還得從牛布衣的那本詩開始,老和尚上京去了,真的牛布衣已死,而這位真牛布衣的家在千里之外,在信息并不發(fā)達的時代,這種偷龍轉(zhuǎn)鳳的技倆不知發(fā)生過多少。而對于把偷當成了謀生手段的牛浦,從偷自家的錢到偷和尚的法器再到偷牛布衣的名字和名氣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牛浦雖未正式進過學堂,但通過“自學”,已經(jīng)認識一些文字,這在古代已經(jīng)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以至當他冒稱牛布衣時,連當時要赴任的董知縣還要過來特意拜訪,而真的牛布衣作為一介草民,只是由于活躍在官府,替官府衙門做個刀筆吏或當個跑腿。用現(xiàn)在的話說也就是官衙里的捐客或師爺?shù)慕巧倪@點可以看出董知縣的學問或人品也高不到哪里去。所謂內(nèi)行看門道,如果說董知縣第一次見牛浦,尚不能斷定牛浦的學問,那后面在衙門里常常和董知縣在一起談詩賦詩來看,董知縣的學問也就那樣了。對于這一點,吳老先生采用白描的手法,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而對于趨炎附勢的黃家,更是滑稽,居然把這個一無是處的假牛布衣奉為座上賓,還把自己的千金嫁給牛浦做老婆。對于牛浦這種沒有底線的不良少年,什么忠貞,什么規(guī)矩都是無效的,不但沒有一點愧疚,還欣然笑納了第二任妻子。
????????牛浦的膽子是隨著他接觸的這些人物開始變大的,首先是他偷爺爺?shù)腻X,發(fā)展到偷詩,偷和尚法器,見識董知縣,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知縣也是草包,然后又騙黃家的千金,這一切真是最自然貼切不過了。特別是他在去找董知縣途中遇到同樣的老騙子牛玉圃時,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僅存的一點良心也不能留。
????????書中還有幾處可笑之處,不妨也在此和各位客觀分享:
????????其一,牛浦去做兩枚印章,郭鐵筆見牛浦要刻牛布衣的章時,立刻把這么一個小混混當成了牛布衣而肅然起敬,不收分文;
????????其二,卜家兩位舅舅,一聽牛浦說家里要來官老爺,立即換了一幅嘴臉,心甘情愿的充當端盤子的下人;
? ? ? ? ?其三,董知縣遷升之時,還不忘對新來的知縣特意交待要照顧好這位“牛布衣”;
??????????其四,在真的牛奶奶找上門,到縣衙打官司時,官司的結果是“世上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去了”;
?????????? 其五,牛浦從此以后就在家里貼了專門代做詩詞的告示。
????????? ?人物品評到此,連我自己都忍俊不禁要笑出聲來。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群儒生,這些所謂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究竟有多少真本領,連這樣低劣的騙術都看不出來,只能說明兩點。第一,真儒未必真有學問,如范進不知蘇軾,馬靜不知道李清照;第二,真假儒生之間其實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都只是一群追名逐利之徒,彼此之間或抱團取暖,或互護其短。
????????????牛浦和匡超人是兩個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如果說有,一個是臺面上的偽善君子,一個是陰暗里的齷齪小人。
????????寫到此,牛浦的故事也該結尾了,但當我看到第五十六章,追謚的“儒家榜”上,居然有牛浦的名字。于是,我的心態(tài)又開始了不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