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唐書:參觀新建成的千唐志齋博物館
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zhèn)著名的千唐志齋東側,新建成一座千唐志齋博物館,兩座“千唐志齋”隔街相望,共同講述古代墓志銘的故事。從2022年8月起,這座新館已經進入試運營階段,大家可以免費進入博物館參觀——
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先生創(chuàng)建的千唐志齋,以收藏歷代墓志石刻而聞名,距今已經有近九十年的歷史。據說,千唐志齋博物館新館的設計者是張鈁先生的孫子張樞。他是著名建筑設計師,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
張樞先生將新館的設計與千唐志齋老館、張鈁故居作為一個整體,按照“品”字形的布局,將這兩處古跡連在一起。建筑外觀呈灰顏色,跟老館的磚墻一致,卻不失現(xiàn)代化博物館的風貌。走進新館內部,窯洞風格展廳,也跟老館的布局相同,顯示出歷史的厚重感。
清朝末期,修建隴海鐵路,經過洛陽北邙山,發(fā)現(xiàn)很多墓志銘。從1931年起,憑借自己的地位權勢,張鈁開始收集墓志銘。當時,于右任也喜歡收藏墓志。因此,張鈁和于右任約定,北魏墓志歸于右任,唐代墓志留給張鈁。
1935年左右,張鈁在家鄉(xiāng)鐵門鎮(zhèn)修建窯洞,將自己收藏的1400多方墓志鑲嵌在墻壁上。其中,以唐代墓志為主,現(xiàn)存有1191件。章太炎曾經用篆書為這里題寫“千唐志齋”的匾額。從此以后,千唐志齋成為當地著名的墓志銘博物館。
新建成的千唐志齋博物館總建筑面積7200平方米,館內收藏有235方墓志銘,分為地上一層和地下一層。目前,這里的展覽以“石刻唐書”為主題,包括碑志春秋、簪纓世族、貞珉雅銘、女皇時代、青質怡芳和魏唐書跡六個部分,展示了墓志的發(fā)展脈絡、重要的歷史事件、社會生活、名門望族、文人宗教等內容。
北魏時期,墓志開始興盛,人們用石刻墓志記錄逝者的姓名、籍貫、生卒時間、家族世系、主要事跡等信息。隋代,結束南北朝的動蕩,建立起統(tǒng)一的政權。隋文帝自稱出自弘農楊氏,這里收藏的隋代楊氏墓志,可以梳理出楊氏的淵源關系。
千唐志齋收藏的唐代墓志從開國之君李淵的年號“武德”起,經過“貞觀”“開元”和“天寶”的盛世,直到唐末哀帝李柷的“天佑”年號為止,包括武則天改元和安祿山僭號等時期。因此,可以把這些唐代墓志看作一部石刻的唐史,具有證史、補史、糾史的重要價值。
唐代墓志的主人身份多樣,有相國和太尉,有刺史和太守,有雄踞一方的藩鎮(zhèn),有官卑職微的尉丞,有名流居士,有道觀尊師,還有深居內宮死后不知姓名的宮娥才女。形形色色的人物,細致入微的記載,彌補了正史粗枝大葉的文字內容,也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完整嚴格的等級制度。
在這些唐代墓志中,有很多對“安史之亂”的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在范陽發(fā)動叛亂,持續(xù)八年之久,唐朝由盛而衰。在“安史之亂”以后,藩鎮(zhèn)割據,戰(zhàn)爭頻繁,嚴重威脅唐朝統(tǒng)治,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災難。
建中四年(783),涇原鎮(zhèn)士卒兵變,攻陷長安以后,擁立朱泚為帝。唐德宗逃至奉天,被叛軍包圍一月,史稱“朱泚之亂”;寶應元年(762),朝廷征收八年賒欠的租庸,在江淮民間搜刮所藏粟帛,引起臺州人袁晁領導浙東農民起義,史稱“袁晁起義”;唐朝晚期,由于政見不合,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間斗爭,出現(xiàn)長達四十多年的黨爭,史稱“牛李黨爭”。在千唐志齋收藏的墓志中,也有對這些重要歷史事件的記載。
這里陳列著一盒新出土唐代盧公亮夫婦墓志和石刻墓門,墓志的外形非常特別,呈“虎頭龜身”的形象。在雕刻精美的石門額上,書寫著“大唐集賢殿校理盧公亮之墓”幾個大字。
墓志銘的體式是一盒鴛鴦墓志,在龜形墓志蓋上刻“大唐故范陽盧府君墓志銘”兩行楷書和“唐故清河崔夫人墓銘”兩行篆書。打開墓志蓋,有兩篇墓志,盧公亮墓志刻在龜座表面,字面朝上;夫人崔氏墓志刻在志蓋背部,字面朝下。
根據墓志的記載,盧公亮是一位詩人。長慶元年(821),他進士落榜后,四處游覽,詩酒為伴。不到一兩年,詩歌流傳開來,他也有了一定的名氣??上?,這些詩歌沒有傳世。
2023年1月27日中午,游覽完千唐志齋以后,我正準備離開的時候,看見對面的這座建筑,才發(fā)現(xiàn)是一座博物館。目前,千唐志齋博物館新館處于試運營階段,內部還在進行提升改造,所以沒有對游客多宣傳。因此,很多人不知道這里有博物館,參觀完千唐志齋景區(qū)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