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對于「意志」的探索
? ? ?

? ?
? ? ? ? 在叔本華看來,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世界是什么”,哲學的任務是將我們作為認識主體本來就有的直觀知識抽象化、明晰化。
1.作為表象的世界
? ? ? ? ? ?叔本華探討“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時,沒有從我們常見的主體或客體出發(fā),而是從表象出發(fā)。他在其巨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開明宗義地說:“世界是我們的表象”,這是只有人能將它納入意識的真理。這里叔本華重復了貝克萊的著名命題“存在就是被感知”,區(qū)別是叔本華突出了身體的作用,這里后文會講。
? ? ? ? 叔本華認為主客分立是世界的一種基本形式。主體和客體“存則共存,亡則共亡,雙方又互為界限,客體的起處便是主體的止處?!倍@個界限就是他所謂的“充足理由律”。(這個后文會常提,解釋放在評論區(qū)①)。
2.作為「意志」的世界
? ? ? ? 當然,? “世界作為表象”?只是說出真理的一部分,否則“這世界在我們眼前略過,就必然和無實質的夢一樣,就和無實物的海市蜃樓一樣,不值得一顧了”。
? ? ? ? ?康德區(qū)分了現象和自在之物,主體通過直觀形式和知性范疇能夠認識世界,自在之物則是不可知的。
? ? ? ? 叔本華則要認識這個自在之物,他認為,這個自在之物就是意志,它才是世界的本質。通過反省思維,我們就可以“越過現象,直達自在之物,現象就叫做表象……一切客體,都是現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
? ? ? ? ?但我們該如何來通達這一意志呢?這里叔本華選擇從身體入手,這里需要詳細介紹。
? ? ? ?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討論身體。一方面, 我們可以將身體看成是表象之一,也就是說,是一種客體。在這種情況下,“身體作為真正的客體,作為空間中可以直觀的表象,如同一切其他客體一樣, 就只能是間接認識的,是在身體的一部分作用于另一部分時認識的,如在眼睛看見身體,手觸著身體時,應用因果律于此等作用而后認識的。從而,我們身體的形態(tài),不是由普遍的肉體感覺就可了知的,卻只能通過認識,只能在表象中,也就是在頭腦中,自己的身體才顯現為(在空間)展開的,肢體分明的,有機的(體)一個先天盲人就只能逐漸逐漸地、通過觸覺所提供的張本,才能活動這種表象”。叔本華稱之為間接的客體。
? ? ? ? ?另一方面,因為我們首先不是將自己的身體當做間接的客體,。而是說,身體就是意志,是意志的客體性,與上文間接的客體對應,這是直接的客體。在這里,意志的活動和身體的活動是一致的,或者說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的意志的客體化。因為身體的各部分與意志所宣泄的欲望相契合,比如牙齒、腸胃就是客體化的饑餓,生殖器就是性欲的外在表現。
? ? ??同樣,意志甚至是整個自然的內在本質。
? ? ? 根據類似“用最優(yōu)先的種來命名屬的原則”將意志擴展到整個自然。這樣類比的依據是:意志在人身上體現地最明顯,而人又明顯對此有所意識。
? ? ? ? 另外叔本華強調用意志涵蓋力而不是像以往的哲學那樣用力涵蓋一切自然本質。因為我們對力的概念的認識來源于對表象的認識,這實際上失去了對意志的認識,而這里的認識則是最直接的。在這里,認識者與被認識者合二為一。
? ? ? ?意志就像康德的自在之物一樣,理由律根本不適用于它,“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時間、空間以及由于時空而得以可能的同一性和雜多性都不適用于意志,所以叔本華說,"意志作為自在之物是在具有各種形態(tài)的理由律的范圍之外的,從而就簡直是無根據的”。
? ? ? ?意志本身是不可分的,這是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雜多和同只能適用于表象,適用于時空中的對象,而意志不是表象, 它不在時空之中,所以這些范疇不適用于意志,“不能說在石頭里面是意志的一小部分, 在人里面是其大部分,因為部分與全體的關系是專屬于空間的,只要人離開這一直觀的形式說話, 這種關系就再沒有什么意義了。相反,這或多或少只管得著現象,即只管可見性、客觀化”。在叔本華看來,既然理由律根本不適合子意志,動機、目的、因果關系等范疇當然也不適合于意志,所以,“意志自身在本質上是沒有 切目的、一切址境的,它是一個無盡的追求”。
因為圖書館馬上閉館? ? 3.理念與直觀? ? 和? ? ?4.生命意義的肯定與否定? ? ?留到下期再講。
(資料來源于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的《簡明西方哲學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