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科普一下科普家的科普(張益唐零點猜想)
??最近網上熱議張益唐處理零點猜想的論文,有同學叫我也來做個科普,已經有一些科普家在科普這個了啊,Strongart教授更愿意來科普這么個的問題:怎樣的科普才是合適的科普?
??合適的科普應該是講可以理解的問題,而不是講一些難以企及的東西。比如給小學生介紹一點三維圖形,像立方體、棱柱棱錐之類的,不必要求嚴格的幾何證明,也不用上綱上線說提前學高中立體幾何。對于學立體幾何的高中生,則可以簡單介紹一下n維單形,從三維到n維,這些都是他們可以夠得到的。能夠直觀把握,但不必要求嚴格證明,這就是合適的科普。一般來說,要能夠把問題徹底看透(開心!),才能夠做這樣的科普,很多數學老師也只能是按部就班的教學。
??顯然,數學上的大猜想一般不適合用來科普,普通人想要了解大意,看一下科技新聞就好。非要追根究底的話,就要去閱讀專業(yè)文獻,普通人肯定是看不懂的,需要從基礎知識開始學,有些人找科普家畫大餅,只能是自欺欺人。像徐遲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科普報告,結果是帶來一大堆民科,后人卻依然沒有汲取教訓,還特別搞出了一個烏龍:把Strongart教授也歸到民科中了。
??我們有一些科普家,非常熱衷對數學大猜想的科普,去科普自己都看不懂的東西,他們是怎么操作的呢?基本模式就是:介紹一下猜想內容不跑題,講點基本概念接地氣,對于真正核心的理論證明,則替換成數學家的小故事。不是真的讓讀者理解,只要想辦法讓他們覺得自己理解,說白了就是找點相關或無關的信息塞進去(喂飽就好)。
???科普家 vs 做題家。實際上,我們的小鎮(zhèn)做題家搞研究也是類似模式,進階的東西學不會了,就從基本知識直接跳到學術前沿,中間就是一個大漏勺??破占业幕A知識比做題家更薄弱,介紹的猜想卻是比做題家的論文更高端,也就是說比做題家的漏勺漏得更加徹底。然而,科普家與做題家還是有共同之處的,就是帶出一群名詞黨,然后又鬧出一個烏龍:把Strongart教授也給當成了名詞黨。
??科普家 vs 專業(yè)報告??破占业目破涨∏∈桥c專業(yè)報告背道而馳。專業(yè)報告一般是疏通其中的硬核證明,而把細節(jié)驗證留作習題。科普家卻是囫圇吞棗講完基本概念,然后就直接跳過習題,更不用說是其中的硬核證明了。其實,對于這種數學大猜想,最多只能面向專業(yè)人士的科普,只有大數學家才有可能勝任,只會做難題的那種是不行的。
??要提醒同學們的是,張益唐畢竟是老一代的數學家,可能是受到陳景潤故事的影響,像這種死磕難題的做法并不值得推廣。如果你學完數學系的本科乃至研究生的課程,還會把初等數學的中學競賽題看得很重嗎?當然,如果實在學不會高級數學的話,那就去做難題吧,真能做出來也不容易,但一般有意義的大難題,常常是其他某個高級理論發(fā)展之后順帶解決的。
??再深挖一層的話,恐怕就是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經常會局部取極值落入小道,就像以前中國籃球的八一隊,似乎是在小道中走到極致,可以說是內戰(zhàn)內行,但外戰(zhàn)遇到格局大的就不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