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第四講 先驗邏輯導言

2023-08-08 12:33 作者:隨隨便便學康德  | 我要投稿


這一講我們進入到《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二個層次“先驗邏輯”。我們首先講一下“先驗邏輯導言”,它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先驗邏輯”這個概念搞清楚。我們在前面一講討論了康德的“先驗感性論”,它是康德先驗哲學的第一個部分,對應于“數(shù)學何以可能的”問題。先驗感性論提供了建立數(shù)學知識的條件,即作為感性直觀形式的時間和空間。我們指出這是康德的一個很重要的創(chuàng)見,是他首次把數(shù)學和感性知識結(jié)合在一起。以往的人們都是把數(shù)學和邏輯、推理等理性知識結(jié)合到一起。但是在康德看來,感性知識也有它的精密性,而不是像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不可靠,它乃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我們知道,近代自然科學開始追求定量化、精確化,康德對經(jīng)驗的、感性的知識的肯定,是有助于促進科學發(fā)展的。也是從康德開始,時間和空間進入到了認識論的領域,在他之前,時間和空間只是宇宙學和自然哲學研究的對象,和認識論沒有關系。

先驗感性論解決了“數(shù)學何以可能的”問題。先驗邏輯的任務則是要解決兩個問題:“自然科學何以可能”和“作為自然傾向的形而上學何以可能”。而第四個問題,即“未來的科學的形而上學何以可能”則是先驗方法論要解決的問題。先驗邏輯由此也分成兩個部分,即先驗的分析論和先驗的辯證論。先驗分析論講的是真理的邏輯,先驗辯證論講的是幻相的邏輯,即我們?nèi)绾伪苊饣孟唷?/p>

先驗感性論、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分別對應人的三種認識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它們是康德對人的認識能力三個階段的劃分。人們通常把認識過程分成兩個階段,即感性和理性,而康德則把理性又劃分為知性和狹義的理性。當然知性本身也可以稱之為理性,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很多地方,理性是包含知性在內(nèi)的。但嚴格說來,狹義的理性和知性是不一樣的,先驗邏輯就是考察這二者,探討它們的先天的法則。

“先驗邏輯”是《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核心部分。《純粹理性批判》的總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實質(zhì)上等同于“人的認識何以可能”。因為人的認識都是以先天綜合判斷作為基礎的,追問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就是追問人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有些認識已經(jīng)是現(xiàn)實的存在了,比如說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這兩門科學沒有人懷疑,但康德認為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追問這種知識是“何以可能的”,它可能的條件是什么,它的范圍、效力何在。先驗邏輯首先就是要探討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然后是形而上學作為一種自然傾向是如何可能的。先驗感性論解決了數(shù)學何以可能的問題,但是數(shù)學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應用于自然科學之中,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就是一部物理學的著作,是把數(shù)學應用于自然科學的典型。所以,如果只是解決數(shù)學何以可能的問題,而不落實到自然科學上,那就還沒有到位,這一點正是先驗邏輯中先驗分析論要講的。

然而,到底該怎樣理解“先驗邏輯”這個概念呢?“先驗”這個概念我們前面已講過了,即凡是它出現(xiàn)的地方,都有認識論的意味。邏輯學和認識論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并沒有分得很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比較模糊的。到斯多亞派那里,認識論和邏輯學就分裂開來了,邏輯被看作一種思維的工具和方法,認識論則是用來研究真理的標準,研究我們的觀念和對象是否相符合、如何符合等等。這種分裂的局面一直持續(xù)到近代,哲學被分為三大部分,即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其實,在康德之前已經(jīng)有一種合并的傾向了,萊布尼茨就曾主張邏輯不僅僅是一種思維的工具,而且同時也是宇宙萬物的結(jié)構(gòu),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用邏輯去認識世界。也就是說萊布尼茨已經(jīng)有意將邏輯和認識論,甚至和本體論結(jié)合起來了。但只是到康德,通過他提出的先驗邏輯,認識論和邏輯學才真正結(jié)合起來。但這種結(jié)合也只是初步的,哲學的三個部分只是在黑格爾那里才完全結(jié)合起來,黑格爾的邏輯學同時又是認識論和本體論。康德的先驗邏輯的意義就在于它給后來的辯證邏輯開了個頭,也可以說它是黑格爾辯證邏輯思想的前身,但它并不是辯證邏輯,它還帶有形式化的特征,康德的形式主義在他的先驗邏輯里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康德本身就是一個邏輯學家,他多年開設形式邏輯的課程,但是在講形式邏輯課的時候,他把自己先驗邏輯的思想也融合進去了。在康德的遺著中,有一本很薄的小冊子,叫《邏輯學講義》,它就是由康德的學生對這門課程所做的筆記整理出來的。康德開設這門課的時候,用的是當時很流行的沃爾夫派的邏輯學教材,那是國王欽定的教材,是每個大學都必須使用的,有點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大學里面的統(tǒng)編教材??档卤仨毮眠@個教材去上課,他一邊上,一邊批,說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行,把自己的看法都融進去了。當然,有的地方他不敢明批,做了一點讓步,但他主要是在講自己的東西。沃爾夫派的邏輯學完全是一套工具化的東西,經(jīng)過中世紀以及近代邏輯學家的不斷的補充和完善,它變得比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更加的形式化,它是非常機械和呆板的。但是,康德并不是要否認以往的邏輯,那么以往的形式邏輯和他的先驗邏輯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下面要考察一下。

一、一般的邏輯

康德認為,他的先驗邏輯是一般邏輯的一種,但這種先驗邏輯是了不得的,它具有一種顛覆性,給整個邏輯學帶來了巨大的改觀。但是康德并不是直接就講述先驗邏輯,而是通過先考察以往的邏輯學,而后才將自己的先驗邏輯引出來。既然是講邏輯的,一般邏輯就與感性知識不一樣,我們首先要把這一點區(qū)分開來。

1.感性和知性的區(qū)分

這種區(qū)分有好幾點:第一,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則是自發(fā)的、能動的。接受性和自發(fā)性是相對的概念,接受性相當于被動性,自發(fā)性則相當于能動性。感性的接受性體現(xiàn)在,只有當感官在時空形式之下接收到自在之物的刺激,我們才能形成感性知識。雖然“接受”還不等于真正的“把握”,但是感性接受下來的東西已經(jīng)算是一種知識,即感性知識。譬如,我可以說“我有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我看到什么了”,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算作一種知識。但是嚴格說來它還不能算真正的知識,因為一般來說,知識,特別是科學知識,都要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感性的知識沒有這種屬性,感性知識是接受到的,只具有偶然性。感性能夠接受對象,但它不能夠思維對象,而知性能夠思維對象,能夠把對象真正建構(gòu)成為知識的對象。所以感性和知性的第二個區(qū)別就是,感性是偶然的,而知性是必然的。第三,感性為認識提供質(zhì)料或者說材料,而知性則提供形式。感性接受了很多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只是科學知識的材料,只有知性才能夠建立科學知識的形式。第四,感性是直觀的,具有直接性,而知性是通過概念進行思維的,所以是間接的。

感性和知性雖然有如上區(qū)別,但二者又是不可分的。我們知道,康德試圖調(diào)和經(jīng)驗派和理性派的哲學,他認為雙方都有一些道理,但是也都有各自的片面性,必須把兩派結(jié)合起來,克服各自的片面性。所以,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應該是知性的思維與感性的直觀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任何一方單獨來看都不能構(gòu)成知識。

另外,我們要提醒大家注意,感性與知性的區(qū)分以及通過二者的結(jié)合形成知識,都是從邏輯上來講的,而不是說我們在時間上先有一種感性的材料,然后再用知性的范疇去把握它,把它建構(gòu)為知識??档碌囊馑疾⒉皇沁@樣的,而是說任何知識里面都有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即它不但有來源于后天的感性經(jīng)驗,還有來源于先天的范疇,這兩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少了誰都不能構(gòu)成知識。如果沒有先天范疇的統(tǒng)攝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嚴格的知識。單純的后天的感性經(jīng)驗只能提供形成知識所需要的內(nèi)容或者說材料,而不能夠提供用來把握這些內(nèi)容的形式。比如說,經(jīng)驗性的判斷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知識。我們上面講過,經(jīng)驗性的判斷和經(jīng)驗判斷是不一樣的,“經(jīng)驗”的德語詞是“Erfahrung”,它是個名詞,“經(jīng)驗性的”的德語詞是“empirisch”,它來自于拉丁文,是個形容詞。經(jīng)驗性的東西是指那些通過后天的經(jīng)驗所接受下來的東西。所以,經(jīng)驗性的判斷是完全后天的,而經(jīng)驗判斷則同時包含后天的東西和先天的東西。在康德看來,一切知識都是經(jīng)驗知識,因為經(jīng)驗里面已經(jīng)包含先天的要素了,只有時空和范疇這些先天的東西參與進來才能夠構(gòu)成經(jīng)驗。所以,單純的經(jīng)驗性判斷還不是真正的知識,而僅僅是一種知覺?!拔矣X得今天很熱”并不是知識,它僅僅是我的一種感覺,是完全后天的、經(jīng)驗性的。而“今天是很熱”卻是知識,因為這里面有聯(lián)結(jié)詞“是”,它有客觀事實如今天氣溫是三十幾度做基礎,所以才會說“是”。

所以,在我們的經(jīng)驗中,并不是說先有一種感性的東西,然后把知性的東西加在上面。盡管在邏輯上可以這么說,但在時間上,它們是同時的,你是在不知不覺間應用范疇的。實際上,我們的表達根本離不開范疇,只是對它日用而不知罷了。譬如,當我們說“這件事情是那件事情的原因”,就運用了因果性的范疇;說“這個東西是什么”的時候,就運用了實體性的范疇;說“這個東西是什么樣的”時候,就用了偶性的范疇。哲學家就是要把這些我們?nèi)沼枚恢姆懂犔崛〕鰜?,加以單純的考察?/p>

直觀和知性是構(gòu)成知識的兩種成分,二者實際上是不可分的??档掠幸痪涿裕骸八季S無內(nèi)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方面,知性范疇和原理,如果沒有作為其內(nèi)容的經(jīng)驗直觀材料,它們就會是空的;另一方面,感性直觀如果失去了概念的統(tǒng)攝,就會是盲目的,兩種情況都不能稱為知識。所以,只有把思維和內(nèi)容亦即概念和直觀結(jié)合起來,我們才能構(gòu)成知識。哲學家之所以要把二者分開來討論,是因為他要對擺在你面前的知識進行分析,考察它是由哪些成分構(gòu)成的,哪些成分在底下,哪些成分在上面。所以,康德才要把先驗要素論分成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

2、一般邏輯的劃分

康德在正式進入先驗邏輯之前,首先對人們所講的邏輯進行了劃分(如下圖)。

一般邏輯首先分為兩種:普遍邏輯和特種邏輯。普遍邏輯的主要部分就是形式邏輯或者說純粹的普遍邏輯,這是康德所真正要談的,但康德也講了一些其他的邏輯。一般來說邏輯就應該是普遍的,但是也有一種特種的邏輯。康德認為當時流行的很多對邏輯的理解,實際上都是特種邏輯。特種邏輯指的是那種根據(jù)某個學科的特點,所制定出來的專屬于該學科的工具和方法,它是一種工具論。譬如說,針對自然科學,培根提出了新工具,即歸納法、經(jīng)驗三表法,這種“三表法”就是特種邏輯。還有一種特殊的專門針對形而上學的邏輯,比如說存在論,亞里士多德認為,形而上學必須以一門“作為有的有”或者說“作為存在的存在”的學問作為基礎,這門學問可以說是形而上學的特種邏輯。道德學也有自己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特殊方法,所以也有針對道德學的特種邏輯。雖然上面列舉的幾門學科研究的對象可能是先天的,它們所采用的方法還是一種經(jīng)驗的方法。比如說你要研究形而上學,你就必須掌握一種有關形而上學的入門的辦法;研究道德學,也應該有一套相應的入門方法;要研究自然科學,就要向培根學習,先把他的“三表法”掌握。這些針對不同學科的不同方法,都是特種的邏輯,它們是根據(jù)對象來設定的。雖然它們在每一門學科內(nèi)部是普遍的,能夠適用于它的每一部分,但它們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普遍的,所以才被叫做特種邏輯。實際上,康德對特種邏輯是不以為然的,只是因為沃爾夫派的教科書上面有這個,他才講,他只是暫且承認它們也是一種邏輯。實際上在康德看來,真正的邏輯應該是普遍的邏輯、先天的邏輯。

普遍的邏輯又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純粹的普遍邏輯,就是我們所講的形式邏輯,它包含概念、判斷、三段論推理這樣一套東西,它有嚴格的規(guī)范。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形式邏輯就已經(jīng)非常規(guī)范了,后來經(jīng)過兩千年的打磨,變得更加的公式化、形式化了。另一個是應用的普遍邏輯,盡管你也可以把它放到形式邏輯里面去,但是它和形式邏輯的規(guī)范是不一樣的,形式邏輯是建立我們思維的正面的規(guī)范,而應用邏輯則是一些消極的規(guī)范,譬如辯證法。康德在談到辯證法的時候是帶有貶義的,只是后來到了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才成了一個褒義詞。康德認為辯證法的作用都是消極的,它是為了暴露一些幻相。所以,在讀康德哲學時,凡是遇到辯證法的地方,你就要知道這里面是有幻相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辯證法雖然是一種貶義,但并非一無是處,它通過把幻相盡數(shù)地暴露出來,就可以使我們避免陷入謬誤之中。在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里,也是如此。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包含兩個主要的部分,一個是分析篇,是正面的講原理;一個是辨謬篇,是用來分辨謬誤、排除謬誤的。辨謬篇就屬于應用的邏輯。應用的邏輯和純粹的邏輯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要考察正確思維的規(guī)范,而是要考察各種謬誤的產(chǎn)生的根源。謬誤的產(chǎn)生主要是由于人們在應用中帶入了主觀心理的錯覺、幻覺,比如說循環(huán)論證、偷換概念等,都是由于我們主觀的注意力不夠,或者分辨力不強這些心理上的缺點或失誤導致的。所以嚴格說來,辨謬篇并不是純粹邏輯的內(nèi)容,而屬于應用的邏輯,它里面包含有后天經(jīng)驗的成分,即人類心靈的不完善性、易錯性等。鑒于人們在應用邏輯規(guī)則的時候經(jīng)常容易犯錯誤,我們就建立起一套辨謬的法則,以避免犯錯誤。所以,從廣義上來說,普遍的邏輯應該包含兩個方面,即正面的純粹邏輯和反面的應用邏輯。形象一點說,應用邏輯就是“清瀉劑”,它著力于把錯誤的東西清洗掉?!扒鍨a劑”的德文詞是“Katharikon”,有人也把它譯成“修整術(shù)”、“清潔劑”、“潤滑劑”。這是由于沒有搞清楚它的詞源,它是從希臘文“Kathasiese”來的,學過美學的人都知道,它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凈化”的意思。“凈化”是亞里士多德美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理,是說通過悲劇把人心中的負面東西宣泄掉,人的心靈就獲得了健康,帶有心理學和醫(yī)學的意味。據(jù)此,我們把它翻譯成“清瀉劑”應該是比較恰當?shù)摹?/p>

在康德看來,只有普遍的純粹的邏輯,也即形式邏輯,才是具有徹底的普遍性的先天科學。嚴格說來,康德是不承認其他的邏輯,特別是所謂的特種邏輯的。因為它們不符合邏輯的本意,邏輯就應該是普遍的和純粹的。應用的和特種的邏輯頂多只能說是普遍邏輯的一種補充,在外圍為它排除一些干擾,避免一些錯誤,使之完善化,但邏輯本身還是形式邏輯。

那么,形式邏輯在認識中起什么作用呢?它是一種先天的科學,是一切知識的條件,我們要獲得知識,就必須運用形式邏輯。但這個先天條件是消極的,就是說符合形式邏輯的不一定對,不符合形式邏輯的肯定錯。如果在形式邏輯上錯了,在事實上是無論如何都講不通的,客觀的知識是不能違背形式邏輯。但是反過來,如果合乎形式邏輯,是否就是知識呢?不一定。很多人說的頭頭是道,好像很合乎形式邏輯,但是在事實上卻是錯的,因為他只是憑邏輯推理,憑借不矛盾律來說話。符合形式邏輯的東西僅僅有可能是知識,但它到底是不是,還要看很多東西。所以說形式邏輯只是知識的消極的、必要的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要小看它,雖然你說的頭頭是道的東西,未必就是真理,可是反過來說,如果你連形式邏輯都違背了,那肯定不是真理。如果一個命題是不合邏輯的,那就完全不需要考慮了,就可以排除掉了。為什么公安局在搞偵查的時候,經(jīng)常要采取排除法呢?就是因為在邏輯上不可能的東西,是必定要被排除掉的。雖然排除了之后能不能確證,還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排除,這是個起碼的條件。所以,形式邏輯還是很重要的,雖然它獨自不足以達到真理,但是它是真理的必要條件,不符合它的東西肯定不是真理。

形式邏輯只是抽象形式的,而且只是分析性的,它所處理的都是分析命題,它沒有辦法對付綜合命題。譬如,有人說那朵花是紅的,有人說那朵花是白的,他們兩個都不違背形式邏輯,所以單憑形式邏輯是無法對綜合判斷作出裁決的。但是真正的知識是先天綜合知識,或者是以先天綜合知識為前提建立起來的知識。所以要建立一門知識單靠形式邏輯是不行的,除了形式邏輯之外,還要建立一門綜合性的邏輯,它可以裁決先天綜合判斷,這門邏輯就叫先驗的邏輯。

先驗邏輯是以純粹理性自身為對象和內(nèi)容的。它探討純粹理性本身作為一種先天知識,具有一種什么樣的結(jié)構(gòu)。形式邏輯是沒有對象的,它只是一種方法,它可以應用于任何對象之上,但先驗邏輯是有對象的,它以認識本身為對象,純粹理性的先天的認識本身就是它的對象和內(nèi)容,所以先驗的邏輯不是普遍的。形式邏輯的普遍性就體現(xiàn)在它可以適用于任何對象之上,而不管這個對象是假的還是真的。比如說,你想象一座金山,并且說“金山是金的”,這樣說是合乎形式邏輯的,我們不管到底有沒有金山,這樣說都是對的,你不能說“金山不是金的”,因為這是自相矛盾的,是違背形式邏輯的。同樣,你也可以說“飛馬是能飛的”等等。并且,形式邏輯還可以用來玩游戲,譬如說下棋,卒、炮、相、楚河漢界等都是你想象中的東西,但是形式邏輯可以在里面起作用。因為它是不管對象是什么的,所以形式邏輯是普遍的邏輯。先驗邏輯是與之不同的,它專門針對人的認識,專門針對真理。認識就是要追求真理,所以先驗邏輯是關于真理的邏輯,特別是先驗邏輯中的分析論。形式邏輯是關于正確性的邏輯,“正確性”和“真理性”是不一樣的。雖然現(xiàn)代的語言分析哲學和邏輯實證主義把兩者等同起來,語言分析哲學認為真命題、真值判斷都是從語言上講的,至于對象是否存在,是不管的,那是屬于形而上學的問題,他們把真理性與語言上的真值判斷、真值命題等同起來。但是在康德那里二者是有區(qū)分的,所以康德要重建形而上學,而現(xiàn)代分析哲學則是要取消或拒斥形而上學。

先驗邏輯綜合了形式邏輯和特種邏輯二者的長處。雖然康德不太看得起特種邏輯,因為它是后天的,但特種邏輯卻有個特長,即它涉及對象,它根據(jù)自己的對象來建立邏輯。一方面先驗邏輯具有形式邏輯的純粹性,另一方面它不可以到處亂用,而是專門探討認識論的東西,是真理的邏輯。因此,它也就具有了特種邏輯的特點,雖然它與對象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它是有關對象的知識的邏輯,它與我們有關對象的認識打交道。你要認識一個對象,你的認識就必須符合先驗邏輯的要求。先驗邏輯不是后天經(jīng)驗的,所以它和對象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它與你對對象的先天認識活動有關系,所以可以說它和對象有一種間接性的關系,它先天地考察有關對象的先天知識。

二、先驗邏輯

1.先驗邏輯與形式邏輯的區(qū)別

我們接著講先驗邏輯和形式邏輯的區(qū)別。首先,形式邏輯不管內(nèi)容,只講形式,所以它是普遍的。它能夠運用于任何對象身上,而不管這個對象是真的還是假的,是想象出來的還是子虛烏有的,反正只要你有一個對象,你就可以依照形式邏輯進行推理。先驗邏輯則與內(nèi)容有關,我們可以說它是內(nèi)容的邏輯,雖然它本身也是形式,但是它要考察認識的內(nèi)容何以可能,所以它就沒有那么普遍了,它只能運用于真實的東西身上,而不能隨便亂用。你要是把它用在沒有經(jīng)驗事實根據(jù)的東西身上,比如說用在上帝、靈魂身上,用在妖魔鬼怪身上,那就是誤用,但是形式邏輯是可以用在這些東西上面,因為它不管對象,反正只要我的判斷沒錯,那就完成任務了。但是先驗邏輯要追求知識,它是關于對象知識的邏輯,是真理的、認知的邏輯,因此它成為了認識論。我們前面講了,凡是用“先驗”這個詞的地方,都涉及了認識論的含義,先驗邏輯是最典型的代表。前面講到的先驗感性論是關于感性認識的,這里的先驗邏輯則涉及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提升到理性認識。所以先驗邏輯、先驗認識是最直接與真理打交道的。

先驗邏輯把邏輯變成了認識論。形式邏輯和認識論、本體論沒有什么關系,形式邏輯是形式邏輯,認識論是認識論,本體論是本體論,三者并不相干。在先驗邏輯這里,邏輯學就是認識論,同時也是本體論。當然這個本體論有歧義,嚴格說來在康德那里有兩種本體論,一個是現(xiàn)象的本體論,一個是自在之物的本體論,我們通常理解的本體論是后者,我們把自在之物看作本體。本體論(Ontologie)的希臘文原意是存在論,在康德那里,存在有兩種,即自在之物和現(xiàn)象?,F(xiàn)象的總和就是現(xiàn)象界,也就是我們經(jīng)驗到的大千世界,雖然其背后還有自在之物,但是它們也有個存在的道理,這種存在就是由先驗邏輯來討論的。所以先驗邏輯在這個意義上是關于現(xiàn)象的存在論(Ontologie)。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好把“Ontologie”翻譯成“本體論”了,因為這樣容易引起誤解,通??磥碜栽谥锊攀恰氨倔w”,怎么會有關于現(xiàn)象的“本體論”呢?康德稱呼本體的詞是“Noumenon”,在拉丁文里面它就是本體的意思?!癘ntologie”是不同于“Noumenon”的,“onto”與德語的“Sein”和英語中“being”是同一個意思,即存在。存在可以是現(xiàn)象(Ph?nomenon),也可以是本體(Noumenon),所以這時候我們最好譯作“存在論”。存在論、認識論和邏輯學在康德這里開始具有了合一的傾向,這個傾向直到黑格爾才變成了現(xiàn)實。其實馬克思也是講三合一的,他的辯證法也就是存在論、認識論和邏輯學三統(tǒng)一,我們學馬哲的時候可能會講到這個。

其次,形式邏輯也不管來源,它不管判斷的要素是從哪里來的;先驗邏輯則是管來源的,它研究對象的知識從何而來,比如說先天范疇,先驗邏輯就要追溯到它們的知性來源。形式邏輯當然是知性的,但是它不把知性作為來源來討論,它本來就是知性。先驗邏輯要考慮知性以及知性和感性、知性和經(jīng)驗的關系,因為它是認識論。形式邏輯完全可以說是知性的,至于知性本身,它卻不去追溯,它沒有知性的自我意識,不去反思知性怎么樣,感性怎么樣。但是先驗邏輯就要研究知識從何而來,它的成分、來源、范圍。

再次,形式邏輯只考慮確定性,確定性也可以理解為普遍必然性。形式邏輯是普遍邏輯,放之四海而皆準,任何對象都不能違背形式邏輯,這是形式邏輯的特點。先驗邏輯則要考慮真理性。當然,先驗邏輯也是邏輯,所以它也要考慮確定性,但是它的確定性被提升到了真理性。提升到真理性的意思就是它要考慮與對象有關的知識,所以它間接地和對象相關,因此它不是那種毫無邊界的“普遍的邏輯”。先驗邏輯不是普遍邏輯,雖然它有普遍必然性,但是作為邏輯來說,它不像形式邏輯那樣普遍。

最后,形式邏輯是一種分析的法規(guī)。在理性派哲學家的心目中,所謂的邏輯就是一種分析的、演繹的邏輯,他們一般不考慮歸納邏輯,認為它不能獲得確定的知識,盡管你可以用,但那只是一種探索,不能叫做真正的邏輯。亞里士多德也是這樣,他最得意的就是他的三段論式,概念、判斷和推理這樣一套學說,至于歸納類比,他認為它們都是沒有確定性、沒有普遍必然性的,只能作為形式邏輯的演繹推理的補充。但是演繹推理有一個毛病,就是它不管大前提,你給我一個前提,我就可以推,但是大前提從何而來,最終還是要訴諸歸納。訴諸歸納就是訴諸經(jīng)驗,因為只有通過經(jīng)驗,才能進行歸納,但這樣一來它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邏輯了??档乱舱J為嚴格意義上的形式邏輯應該是分析的法規(guī),而不是綜合的。雖然先驗邏輯也有分析,先驗分析論從形式上來說需要分析,但是它的分析是專門研究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條件的。所以,先驗邏輯真正來說是綜合的法規(guī)。我們前面講了綜合判斷和分析判斷的區(qū)別,分析判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它不能擴展我們的知識,而綜合判斷能夠擴展我們的知識,先驗邏輯就有這樣一種功能。

但是形式邏輯和先驗邏輯也有相通之處,它們都是邏輯,都是先天的形式法則,而且都是按照分析論和辯證論來進行劃分的。康德的先驗邏輯就劃分為兩個大的部分,他把分析論稱之為真理的邏輯,把辯證論稱之為幻相的邏輯,這和亞里士多德的分析篇和辨謬篇的區(qū)分是一樣的,其實康德就是在模仿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的劃分。

2.先驗邏輯的任務

先驗邏輯的任務是確定先天的與對象相關的純粹知識的來源、范圍和客觀有效性。先天的與對象有關的知識,也就是有關對象的知識里面的先天成分。我們前面講到,任何一種知識都是經(jīng)驗的知識,但是在任何一種知識里面又都有先天成分,正是這些先天的成分使得經(jīng)驗的知識得以可能。而先驗邏輯就是要考察這些先天知識的來源、范圍和客觀有效性,由此才能夠回答自然科學里面的先天綜合判斷是何以可能的問題。

3.先驗邏輯的劃分

我們前面講了,先驗邏輯的劃分是模仿形式邏輯進行的,它有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兩部分,對應于亞里士多德的分析篇和辨謬篇。通過加進“先驗”概念,康德把亞里士多德的純粹形式邏輯的劃分提升為認識論的劃分,也就是說它不光是邏輯,而且同時是認識論,是認識論里面的分析論和辯證論。認識論的分析論,就是分析先天知識本身的結(jié)構(gòu),我們后面要講到他的一整套范疇體系。在康德看來,我們的經(jīng)驗知識里面實際上有一套范疇體系在背后起作用,只是我們?nèi)沼枚恢?,他就是要把它們提取出來加以分析。先驗的辯證論也是這樣,我們經(jīng)常不知不覺地運用這一套范疇去規(guī)定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比如說上帝、靈魂、宇宙整體等等。這些東西都是我們不能經(jīng)驗到的,一旦用范疇去規(guī)定它們,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幻相。如何避免這些幻相,也需要一套邏輯,即幻相的邏輯,或者更精確的說,如何避免幻相的邏輯。先驗分析論是關于如何取得真理的,叫真理的邏輯;而先驗辯證論則是教我們?nèi)绾伪苊饣孟?,所以叫做幻相的邏輯?/p>

先驗分析論又分為概念分析和原理分析,它們相當于形式邏輯里面講的概念和判斷。我們在形式邏輯里面講到,形式邏輯研究的無非是三個層次的東西,一個是概念,一個是判斷,一個是推理。先驗分析論主要講的是概念和判斷,概念和判斷構(gòu)成真理,所以它屬于真理的邏輯。先驗辯證論討論推理,推理產(chǎn)生幻相,所以先驗辯證論被稱作幻相的邏輯,具有一種批判性。分析論是建設性的,它研究如果我們要獲得科學知識,就必須要采取一套什么樣的框架。我們可以把認識比作一張網(wǎng),先驗分析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張網(wǎng)描述出來。首先是網(wǎng)上紐結(jié),它們指那些被稱為范疇的概念。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里面也有“范疇篇”,康德的范疇就是從亞里士多德借來的,但是經(jīng)過了改造。他認為亞里士多德對范疇的論述太粗糙了,而且混雜不堪,因為他采取經(jīng)驗的方式去獲得范疇,而康德的范疇表乃是經(jīng)過嚴格的邏輯分析和引導而建立起來的。

如何編織出這樣一張網(wǎng)呢?那就要靠原理分析??档逻@里說的原理指的是判斷原理,它們通過那些紐結(jié)把認識之網(wǎng)織成了。原理也就是法,人為自然界立法,到底立了哪些法?我們根據(jù)這些范疇可以把它們一條一條地列出來。由此,我們就可以通過這面認識之網(wǎng)去獲取真理了,所以分析論才叫做真理的邏輯。

先驗辯證論,就是說你把范疇不用在經(jīng)驗的材料之上,而是用到更高的東西上,你就會產(chǎn)生幻相。我們知道形式邏輯的推理是有前提的,但是它不管這個前提的真假,你給我一個前提我就可以推,我只管這個推理過程本身正確就夠了,至于這個前提對不對,并不是形式邏輯討論的問題。但是先驗邏輯要關注這個前提,它不像形式邏輯那樣碰到什么對象都去推,因為當推理超出經(jīng)驗范圍之外,是會產(chǎn)生出幻相的。先驗邏輯要管推理是否具有真理性,你光具有正確性還不行。如果你單純依賴邏輯上的正確性,你就有可能推出像上帝、靈魂和宇宙整體這樣一些理念,就會得出上帝是實存的,靈魂是不朽的、同一的,是能夠和身體發(fā)生作用的,宇宙是有邊界的等等這樣一些偽命題。在康德看來,這些偽命題是要清除掉的,靠什么清除呢?就要通過先驗的辯證論。先驗辯證論專門考察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運用范疇和原理進行推理時會產(chǎn)生幻相。推理在它的平常運用中是沒有問題的,你可以對任何事情進行推理;在先驗邏輯中,也可以進行推理,譬如因果性就可以進行推理,通過結(jié)果尋求原因。但是一切推理都是有條件的,你當然可以再用推理追溯這個條件,并且追溯條件的條件,然而這種追溯是無止境的。比如原因后面還有原因,如果你這樣一直推下去,當你推到一個終極原因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幻相。推理有這樣一個特點,或者說有這樣一種本性,即它是趨向于無限的,你要追溯一個事物的原因,你可以無窮地追上去。在形式邏輯里面前提是給定的,是不容你推的,但先驗邏輯是關于真理的邏輯,它不能夠容許你隨便指定給它一個前提,所以它要對前提進行回溯,一直到無限,這樣就會產(chǎn)生幻相。為什么會產(chǎn)生幻相呢?因為無限是不能通過經(jīng)驗得到的,所有經(jīng)驗的東西都是有限的,都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中。如果因為某個東西不能確定,你就籠而統(tǒng)之地說它是“無限的”,那就會出現(xiàn)幻相了。所以,推理也是一種綜合,你把因果鏈條連貫起來,從有條件的東西一直推到最后的條件,推到某一個點上,以便把所有的因果鏈條綜合在一起。當然這個點不可能是最終的原因、最后的條件,只是暫時的終點,如果就此罷手的話,你就可以獲得某種知識。但是理性總是不滿足,在先驗邏輯中理性總是要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就是要追求絕對真理、最后的真理,否則它的整個因果鏈條就還是立不起來,有可能整個崩潰。所以它總要預設一個理念放到前面,或者說假設有一個無限的終點在前面,那個終點可以引導我不斷地去接近它。這個時候就容易產(chǎn)生幻相,因為那個無限的終點不是在你的推理鏈條之中的,而是你另外設定的,為的是使這個綜合的推理最終達到完成。但是這種綜合很可能出現(xiàn)幻相。如果你把那個無限的終點比如說上帝,當作一個終極的原因,然后對它加以描述,就會導致幻相,因為它本身并不在經(jīng)驗之中,因而也不在知識之內(nèi),而在知識之外。但是如果你不是把它當成知識,而只是當成知識的引導,這倒是可以允許的。先驗辯證論就是要討論這樣一些問題,即推理在什么情況下會出錯、會導致幻相、我們該如何避免幻相等等。

先驗辯證論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理性心理學的。理性心理學中有一些謬誤推理,譬如靈魂是一個實體等等。我們沒有辦法經(jīng)驗到靈魂,如果你推出來靈魂是實體,那就是先驗辯證論要考慮的問題了,就要檢查你在哪里出錯誤了。第二部分是關于宇宙整體的。宇宙整體也是經(jīng)驗不到的,我們所經(jīng)驗到的只是具體的萬事萬物,當你對宇宙整體作出判斷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二律背反,這也是我們后面要講到的。第三是對上帝存有的證明??档路治隽藢ι系鄞嬗械母鞣N證明,將它們歸為三類,即本體論的證明、宇宙論的證明和目的論證明。由于我們同樣也沒有對上帝的經(jīng)驗,所以從理論上進行推理是不能推出上帝存在的。

4.先驗邏輯的意義

先驗邏輯的提出是很了不起的,它為哲學史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在康德之前的哲學家眼中,邏輯就是形式邏輯,是不管內(nèi)容的,只具有工具性和技術(shù)性。由此,理性派的哲學家陷入到了獨斷主義之中,而經(jīng)驗派哲學家陷入到了一種工具主義之中。經(jīng)驗派哲學家也講邏輯,比如說培根,他既講歸納法,也不完全忽視演繹法,但是他僅僅把邏輯當作工具。理性派也把邏輯當成工具,只是到了萊布尼茨才開始有一種不把邏輯當成純粹工具的傾向,因為他同時也把邏輯看成了世界的結(jié)構(gòu),但是這種斷言是獨斷的,也就是超經(jīng)驗的??档碌南闰炦壿嫷奶岢觯惯壿媽W從工具主義和獨斷主義的限制中擺脫出來,進入到了認識論、真理論,進入到了對認識的批判、對理性的反思;同時也從以往的形式邏輯的分析的觀念,進入到了一種能動的綜合的觀念。先驗邏輯是一種能動的綜合的邏輯,它雖然也有“分析論”,但它不完全是分析的,因為它分析出來的東西都是能動的綜合的要素。但正因為康德對形式邏輯的模仿,使先驗邏輯帶有一種主觀的形式主義特征,它的主體部分就是分析論,它采取一種分析的方式,而不是像黑格爾那樣采取一種辯證綜合的演進。所以,先驗邏輯可以說是邏輯發(fā)展史上的一次不徹底的革命,它一方面把以往的形式邏輯提升到了先驗的層次,它是辯證邏輯的前身,但另一方面它只是采取一種外在分析的方式,把本來具有能動性的成分完全被動地一個個分析出來,所以它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后來經(jīng)過費希特和黑格爾的發(fā)展,特別是后者,它才變成了辯證邏輯。在辯證邏輯那里,范疇就不是你分析出來的了,而是它們自己發(fā)展出來的。這種邏輯就與本體論,特別是與歷史掛上鉤了,因為范疇的演進本身呈現(xiàn)出一個歷史的過程,一個生命的過程,這只是后來的發(fā)展,康德自己還沒有到這一步。


第四講 先驗邏輯導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潞西市| 高密市| 宝鸡市| 迁西县| 故城县| 申扎县| 松桃| 类乌齐县| 汨罗市| 大名县| 咸阳市| 沈丘县| 鹰潭市| 翁牛特旗| 闵行区| 阿克苏市| 通海县| 宿州市| 屯门区| 龙岩市| 祁连县| 郴州市| 定兴县| 鹿邑县| 阜康市| 开化县| 三原县| 龙井市| 九龙县| 天台县| 梨树县| 吉首市| 玉门市| 广灵县| 宜章县| 盐津县| 隆德县| 十堰市| 万州区| 岐山县|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