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東平戴村壩的故事
小時候喜歡聽爺爺講故事,爺爺講的故事大多是家鄉(xiāng)的一些傳說。
戴村壩位于我的老家前口頭村西南,五里左右路程,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小伙伴逃學去玩了一整天,傍晚回家被家長打。竇公堤上的百年杏林,大壩巨石間的鐵扣,壩下沙灘存水里的游魚,那次玩的興致盎然,至今讓我回味無窮。爺爺講的關(guān)于“南大壩”的故事讓我記憶深刻,后來查看史書又有了深刻的認識。
宋禮治水,白英獻策
明朝初年,皇叔朱棣不想當皇叔了,他想當皇帝,隨后發(fā)動兵變,用武力奪取了其侄子朱允炆的天下。朱棣在南京登基后,一心要把京城遷到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去,擴建北京皇宮需要大量物質(zhì)從南方運來,而南京到北京如果走陸路用馬車拉的話,運量小,太廢人力物力。當時選擇水運有兩條線,一是南京到江蘇再經(jīng)河南北上,二是沿海北上,第一條線為內(nèi)河航運,路途遙遠,第二條線為海運,路途多險。那為何不選擇京杭運河泥?關(guān)鍵問題就在于京杭運河濟寧汶上縣南旺地勢高,漕運到了南旺一帶就易擱淺。朱棣交給工部尚書宋禮一個任務,解決京杭大運河的暢通問題。
1411年,宋禮帶領(lǐng)人馬征調(diào)役夫?qū)恿髂媳倍陆兀杩ê?,費時幾月清淤不少,但效果不明顯。這時寧陽縣堽城壩附近東皋村有個老人叫白英,他建議在東平州南城子村東大汶河上建壩攔水南流到南旺引汶濟運,即在東平南城子建壩,攔大汶河水南流到南旺湖,在南旺分水口“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便可補充運河之水,使南北水運暢通。
“露頭窮”以碎換整,建大壩以“戴”命名
工部尚書宋禮奏請皇帝批準后,朝廷派大臣周可行主持戴村壩的修建,撥付十萬白銀,朝廷怕銀兩在路上少了,就給撥了十個像石磙那么大的銀錠,這些銀錠運到東平,這么大的銀錠怎么花又成了難題,衙門里沒有足夠的銀兩來兌換啊。有人提議說戴村有個外號叫“露頭窮”的地主老頭很有錢,說不定可以把這些大銀錠換開。“露頭窮”還真有錢,硬是把大石磙似的銀錠換成了幾箱碎銀子,但他提了個條件,新建大壩必須以戴村命名。這事只能皇帝做主,官員上報后,皇帝問計于宋禮,宋禮說,戴字“土上共下田在中,旁有金戈護九州”,這名吉祥啊,好事呀!皇帝龍顏大悅,批準“戴村壩”這個名字。所以戴村壩沒有以修建地南城子命名,而以稍遠一些的戴村命名。
撥付銀兩層層剝,玉石欄桿不見有
周可行在東平修壩,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沒少,柏木樁打基,木樁間用特制配料土方填筑,表面用大塊條石鑲砌,上下層砌石間以鐵釘相連,左右砌石間以鐵鋸相連,壩面砌石間以雙燕尾形鐵扣連接,合縫處油灰錘煉。但他看到這么多的銀兩早就萌生了貪念,就在修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動手腳,截留了大量銀兩。原設計大壩是“鐵底、銅幫、銀釘扣,玉石欄桿兩邊溜”。建成后變成了石頭底、石頭幫、鐵扣,兩邊連木頭欄桿也沒有。
東平蚊子大如蟬,嚇跑皇帝的是蟈蟈
戴村壩修好后,京杭大運河暢通無阻,一日朱棣乘龍舟南行,船到東平,就問起戴村壩的情況。大臣答道:戴村壩如巨龍一般橫臥大清河兩岸,滾滾碧水漫壩而下,化作白練數(shù)丈,其聲如猛虎長嘯,聲聞十里。
皇帝聞聽意欲前往,隨行的正好有周可行,可嚇壞了,如果皇帝看到實物和他上報的不一樣那可是欺君之罪,他的腦袋可就保不住啦,遂百般勸阻。這周可行倒也腦子靈光,提前做好了準備,逮了知了、蟈蟈放到袖口里。
當皇上來到龍山附近的觀山,有人問快到戴村壩了嗎?周可行說戴村壩就在眼前,請皇上登山觀望。
皇上循隆隆之聲放眼望去,宏偉壯觀的大壩真如巨龍一般?;实圻€要到近前觀看,周可行再次勸阻說,這戴村壩地處荒郊野外,常有豺狼虎豹出沒?;实壅f不怕,大臣們也說要保駕,周可行只好咬牙跟著。
走到一片草叢附近,周可行大叫一聲,疼死我了,話音未落他向頸部拍了一下,接著趁人不注意從袖子里放出那個知了,“吱吱”叫著飛走了?;实蹎査趺椿厥?,他說,這里的蚊子跳蚤臭蟲太多,也太大了,剛才那個是個大蚊子咬了我一口。說著又悄悄從另一個袖口放出一個蟈蟈,這蟈蟈張牙舞爪,吱吱亂叫,把皇上嚇一大跳,“這是什么東西”?周可行回道:“這是當?shù)氐奶?,別提多厲害啦”?;实郾粐樧±玻簿蜎]了就近觀看戴村壩的心思。
圖《泉湖圖》中“白老人祠”所在位置示意圖
白英子孫汶上人,他的家鄉(xiāng)是寧陽
都說白英老人是汶上人,其實白英原籍寧陽縣,與戴村壩無干,或許出于夫役需要,才將其子孫轉(zhuǎn)籍。
這要從占籍汶上的白氏后人所出任的“世役義官”之職講起。明代中葉,正是一些地方開始嘗試不同的賦役征收方式,也即晚明賦役制度改革開始起步的時期,在戴村壩新出現(xiàn)的“管泉壩義官”之職,正是嘉靖中期夫役改革后出現(xiàn)的。白英、宋禮創(chuàng)設的戴村壩坐落于汶上縣與東平州的交界處,它的河役負擔是由這兩個州縣平攤的。弘治時,戴村壩修壩夫役安排是:“本州(東平州)老人一名,夫一百五十名;汶上縣老人一名,夫一百五十名?!闭聲r,河夫們增多了“歲辦樁木九百根,草九千束,樹六百株”的物料職責。但自嘉靖中期以來,河夫逐漸停役,裁革,折征為銀:原額修壩夫三百名,本州(東平州)一百五十名,汶上縣一百五十名,歲辦樁木九百根,草九千束,柳栽六百株。今漸裁革,停役夫十二名,議改征銀夫五十名,每名每年征銀二兩,貯兗州府洪備庫。見役夫四十名內(nèi)撥看壩夫四名,老人一名,新添管泉壩義官一員,小甲九名。
此時,山東已普遍實施“均徭法”,加之出于減輕沿河州縣河夫負擔的考慮,于是有裁革、停役和改征銀夫及物料折銀的各種措施。裁革的河夫變成銀差,平攤給原先沒有河夫差役的濟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征得的銀兩解赴河道,轉(zhuǎn)發(fā)給兗州府、東昌府,讓當?shù)氐呢撠熑司徒湍挤蛞?。那么,雇募和督工由長期而穩(wěn)定的人員負責更適應這一變化,作為“世襲義官”的白老人契合了這一情勢,它接替的正是嘉靖后戴村壩新添設的“管泉壩義官”。而建戴村壩時白英的戶籍本在寧陽縣,與戴村壩無干,或許出于夫役需要,才將其子孫轉(zhuǎn)籍。同時,這又為他們清代移居汶上縣南旺打下了基礎(chǔ)。
官績顯著蔭庇后代,宋白兩家譜輩不亂
后來,運河暢通,商運發(fā)達,南旺分水口的設計尤顯重要。在宋禮去世百年后建宋尚書祠堂于南旺,并使宋、白兩家管理南旺分水口,宋禮乃河南人,宋禮后人遷此奉祀先祖。明清換朝,宋禮后人、白英后人各占南旺湖湖田40頃。戴村壩竇公堤上原建有龍王廟,廟里供奉汶河水神、席橋河神、水龍王、白英像,東平縣縣官上奏說,此事不妥,人與神同享供奉于禮不合,所以在龍王廟后又建白英祠,單獨供奉。后堽城壩和戴村壩白英祠均年久失修坍塌,南旺龍王廟,宋尚書祠、白英祠,規(guī)模宏大,香火旺盛。宋、白后人世襲七品官位,家族得以興旺。白氏后人于道光年間修訂家譜,宋家到民國才修家譜,晚了109年。宋白兩家結(jié)為世代友好家族,輩分不亂,不通婚。
千禧年動工再修,新時代修舊如舊
2001年8月大汶河發(fā)洪水,戴村壩亂石壩被沖毀。山東黃河河務局汛后立即上報申請修復,山東黃河河務局、東平湖管理局組織專家對修復戴村壩工程進行反復論證,在此基礎(chǔ)上,研究制訂了修復方案,確定了“保護歷史古跡,恢復工程原貌”的總體原則,委托黃委設計院(黃河設計院)承擔設計任務。戴村壩修復工程自2002年4月13日開工,2002年7月14日當年應急度汛項目主體完成,滿足度汛要求;2003年8月18日完成主體工程,具備了攔水緩流功能。工程剛完工不久,8月下旬,大汶河洪水如約而至,壯觀的激流如飛瀑而下,隆隆的水聲在耳邊轟鳴,戴村古壩巍然屹立。
戴村壩石龍游水,好光景百姓樂業(yè)
老百姓常念道:戴村壩有水就是好年景,戴村壩不過流,就是大旱。玲瓏壩上有只“石龍”,那“石龍”就是戴村壩的保護神,只要“石龍”游水,就是好年景?!拔幕蟾锩逼陂g,有幾個不懂事的年輕人把龍頭砸壞了,后來,南城子村民又從嘉祥縣請石匠打造了一個。安放“龍頭”那天,南城子、北城子、前后口頭、劉所、黃徐莊等附近的老百姓都來到戴村壩,古壩上的“石龍”被一丈長的紅布覆蓋著,3尺蓋龍頭、7尺蓋龍身,紅布解開的剎那,鼓樂齊鳴、鞭炮震響、人群歡呼。神龍在,大汶河里淹不死本地人,神龍在,年年都有好收成。
一個工程惠及南北百姓,千秋大壩關(guān)乎多少興衰。毛主席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