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微觀經(jīng)濟學復習資料大放送!還愁搞不懂?(第一部分)

概述:
簡單易懂的微觀高分秘籍+期末補天計劃
在這次的復習資料里會對幾個章節(jié)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以及對于重點的概括。相信各位在讀到這一份復習資料時已經(jīng)對于經(jīng)濟課程里所提到的知識點和圖像已經(jīng)爛熟于心了,所以這份復習資料將會作為一個參考和補充說明,一切以曼昆為準
?
學習經(jīng)濟需要知道以下幾個基礎知識:
學習經(jīng)濟學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利用有限資源去滿足無限需求(limited resources, unlimited wants)
?經(jīng)濟學注重邊際分析(marginal analysis), 因此要分析做出一個舉動帶來的Cost以及Benefit (MC,MB). 在理性分析后應做到MC=MB
?經(jīng)濟學家嘗試在efficiency與equality中尋找平衡
??
?
Chapter1: ?10大經(jīng)濟學原理,在后續(xù)會有應用與體現(xiàn)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
Chapter2:?其中提出了兩個經(jīng)濟學模型
Circular flow diagram

對于商品服務市場以及生產(chǎn)要素市場的一個高度簡化模型
PPF(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是一張展示了在一個擁有有限的資源以及固定的技術條件下的經(jīng)濟社會所能生產(chǎn)的最大商品數(shù)量的組合,也應證了第一張中提到的稀缺性。圖像的斜率是機會成本
對于生產(chǎn)可能性邊界有幾個可能會考到的細節(jié)題:
為何PPF通常情況下是外凸的?
在這里,opportunity cost 并非恒定,這是因為資源的傾斜。
對于Y產(chǎn)品來說,在接近300的點生產(chǎn)則會因為對于Y產(chǎn)品的best suited resource已經(jīng)用盡,而要多生產(chǎn)一個單位的Y產(chǎn)品則將要在X產(chǎn)品上精通的技術工人調(diào)到Y生產(chǎn)部去,使得X產(chǎn)品損失的量更加大,所以機會成本變高,因此斜率變大。
PPF曲線外移:
technology的進步,resource的增加
此外,第二章還引入了Positive 和 Normative 兩個概念
Positive statement 是描述客觀真理的
Normative statement 是描述如何改進以達到更好的結果
?
Chapter3:?貿(mào)易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這個的原因是Specialization

利用第二章的PPF可以對此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
這里引入了兩個點:分別是absolute和comparative advantage
可以從字面上很好的理解,absolute就指的是某國單個商品最大生產(chǎn)量大于另一個國家,comparative就是指某國生產(chǎn)一商品的Opportunity cost 低于另一個國家。
最簡單的對比方式就是對比兩圖的斜率。
眾所周知PPF的斜率等于opportunity cost,于是斜率越陡opportunity cost越低。如上圖芬蘭生產(chǎn)1200(千)臺電腦要放棄300(千)輛汽車,于是每臺電腦的機會成本為0.25臺車。同理可以看出德國的電腦機會成本為0.5臺車(其實圖是等比例的可以直接目測)。得出結論芬蘭應該出口電腦,德國應該出口汽車。
可能考的細節(jié):
交易價格是什么?
交易價格為兩者的機會成本之間。芬蘭為0.25,德國為0.5,所以電腦的價格會在0.25到0.5之間。
?
Chapter4:Demand and supply in a market
亞當斯密(Adam Smith)說過市場由無形的手(invisible hand)調(diào)控. 那只手就是價格。所以對于市場價格的研究會在此章節(jié)內(nèi)強調(diào)
?
市場的demand curve反應的是全部人的需求的總和。本質(zhì)上就是buyers的WTP
引入了normal good和inferior good兩個對于產(chǎn)品的概念,分別是賺大錢增加demand (normal)?以及
賺大錢減少demand(inferior)
對于兩種產(chǎn)品的對比分為substitutes 和complements
分別是替代產(chǎn)品和互補產(chǎn)品
?
能使整條demand curve移動的有5個因素:Income / price of relative goods / tastes / expectation / number of buyers
都是非價格性變化
Price change 不能使demand curve移動,而是體現(xiàn)了線上的變化(move along the curve)這個點將會在彈性中提到
?
Supply Curve 反應了市場所有買家供應量的總和。
?
能使整條supply curve 移動的有4個因素:Input price / technology / expectation / number of sellers
與demand相同,都是非價格性變化,price change 反應沿線上的移動
?
在supply和demand curve的交點處便是市場的equilibrium
對于曲線的移動分析會是這章節(jié)的主要考點
只需記住下表就行了
?

畫圖題:
一定要記得該標的都要標上。P,Q,EQ,EP,S,D,移動后的箭頭以及移動后曲線符號的上標如S’
?
Chapter5:?供需的價格彈性elasticity
?
價格彈性所表達的信息是在價格變化后對于Demand和supply 的quantity的影響, 體現(xiàn)的是價格變化與量的變化關系,同時也體現(xiàn)了買家和賣家離開或進入市場的量和決策的實行速度。越elastic,離開和進入市場的賣家或賣家就會越多。可以在market圖中看出
彈性越大曲線越平緩,反之彈性小曲線越陡
兩個極端分別是豎著的和橫著的,分別是perfectly inelastic和perfectly elastic.
在彈性=1時為unit elastic且在這一點Total revenue 最大(后續(xù)再monopoly中也會有體現(xiàn))
在同一條線上不同的位置會有不一樣的彈性。
在unit elastic點的左側是elastic的,右側為inelastic,因為彈性的公式用的是百分比變化量計算,左側的基數(shù)小所以增加一個單位的百分比變化量大,右側基數(shù)大所以增加一個單位的百分比變化量小。
?
這里引入了Total revenue,price effect,output effect這三個概念
TR=P*Q
Price effect是價格變化對于TR的影響
Output effect是quantity變化對于TR的影響
?
需求價格彈性:

?
在elastic的demand curve時,增加產(chǎn)量降低價格會帶來更大的TR因為elastic情況下Price effect 小于 Output effect, 此時,Price effect是負的,output effect是正的,兩者相加就是△TR。其他情況同理。
如果知道TR的變化以及價格/產(chǎn)量的變化可以反推彈性。
?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在價格和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由于消費者的收入變化所引起的需求數(shù)量發(fā)生變化的程度大小。
?等于quantity demanded change% / income change%
?Cros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體現(xiàn)了兩個不同產(chǎn)品的價格變化對于另一個的需求量的影響
?等于 demand change of good1% / demand change of good2%
正的即為substitute,負即為complement
?
需求價格彈性:
公式與需求價格彈性一樣
以下幾點會是supply inelastic的可能原因:
Firms operating close to full capacity.
If it is difficult to employ factors of production
?e.g. if highly skilled labour is needed?/ capital are fixed etc.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is inelastic in the short run, because it takes time?to grow new crops.
所以在短期內(nèi)供應價格彈性會很低而長期因為有根多時間調(diào)整所以彈性會高。
?
Chapter6:?Government polices 的影響
價格控制:
Price ceiling:政府設置的最高價格
Price floor:政府設置的最低價格
?
Ceiling 一定要在market equilibrium之下才是binding的
同理,floor要在equilibrium之上。
?
在分析這一政策帶來的影響時應該找交點:
Price ceiling/floor 與S,D的交點,作垂線交Quantity軸分別為QD,QS
找EQ,EP且作垂線
|QD-QS|=shortage/surplus
畫圖題和market圖一樣該標的標上,標明shortage/surplus的位置。
?
Tax: 稅
Tax incidence: the burden of a tax is shared among participants in a market
Tax on buyers 和 tax on sellers 帶來的影響是一樣的。稅在market圖像中的體現(xiàn)是一個放在demand和supply curve之間的wedge,減少了seller的得到,增加了buyers的付出。
Buyers和sellers 的burden of tax 取決于demand和supply的彈性。在彈性那一章中提到過彈性反映的是買家和賣家離開或進入市場的速度,因此可以得出越elastic的demand/supply,收到得burden越小。
?
Chapter7:efficiency of market
從這里開始我們開始學習welfare economy,學習如何使社會福利最大化
這里引入了幾個新概念:CS(Consumer surplus), PS(producer surplus), TS(total surplus)
?
CS是市場內(nèi)所有買家的willingness to pay減去所支付的價格,是demand curve與EP交于Price軸的垂線所圍成面積。
同理,PS是市場內(nèi)的價格減去所有賣家的cost的總和,是supply curve與EP交于Price軸的垂線所圍成的面積。
TS用字面理解可以知道是CS,PS的總和
在自由貿(mào)易市場(free market)中是可以使得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它的equilibrium 是efficient的點。
?
Chapter8:Cost of taxation
從圖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加了稅收之后CS,PS,tax revenue的總和小于沒有tax的時候。這少掉的一部分便是因為market distortion而帶來的loss。
這就是DWL(deadweight loss)
?

?在tax出現(xiàn)后,會使得產(chǎn)量低于社會的需求量,在Price sellers receive 對應的量,也就是Q2。
在同樣的稅收下,DWL隨著S,D兩條曲線的elasticity減少而減少。
在固定elasticity情況下,稅收越大DWL越大,Tax revenue 遵從Laffer curve的規(guī)律
?
Chapter9:國際貿(mào)易
在第三章中提到過交易是因為有comparative advantage,也就意味著opportunity cost 有差別。在國際貿(mào)易中決定出口和進口的world price就是外國的opportunity cost。因此,當國外的價格高于本土價格就會出口,低于則進口。?


?
在進出口后會造成國內(nèi)的消費者/生產(chǎn)者利益受損,
因此國家制定了關稅:Tariff?
?

Tariff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所需要買進/出口產(chǎn)品的價格,減少進/出口量,保護本土企業(yè)/消費者。但是同時產(chǎn)生了DF兩處的DWL。(上圖是進口的關稅圖,出口的圖就是這張圖沿equilibrium翻轉(zhuǎn)一下)
?
?
?
Chapter10:外部性Externalities
外部性的定義是:the uncompensated?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
是市場失靈的一種形式,體現(xiàn)在于無形的手無法將市場調(diào)控到social optimal的地方。
雖然看似抽象,但其實就是指兩人交易對一旁的路人甲造成影響。這個影響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
于是就分為了Positive 和negative externalities
從字面上看就能看出positive是有利的,negative是有害的。
在福利經(jīng)濟學中,經(jīng)濟學家分析的是一個private的交易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所以這時候就不再是一條S/D線了。分為:MSB(marginal social benefit)/MPB(marginal private benefit) 和 MSC(marginal social cost)/MPC(marginal private cost)

在這里,supply curve可以寫成MSC=MPC
藍線為MPB,紅線為MSB
這時候因為教育一部分人可以使得社會福利更大,所以交易雙方為教育提供者與受教育者,未受教育的社會成員是bystanders,因為這次教育而受益,因此是Positive externality。
這張圖里,demand curve=MSB=MPB
紅線為MSC,藍線為MPC

在這里,交易雙方為生產(chǎn)鋁的商家和購入鋁的買家,其余社會為bystander。因為污染而產(chǎn)生社會負擔成為社會的cost,帶來negative externality。
?
不管是positive還是negative,都會帶來DWL(注意兩張圖中出現(xiàn)的位置)。為了增加社會的福利,政府會做出決策來進行外部性內(nèi)在化(internalize externality)
有幾種方法:
1.直接法律管制,如強制減少排污量
2.通過庇古稅(Pigovian taxes)來進行調(diào)控,(注意,如果是FRQ解釋題用corrective tax是不夠的,一定要加上per-unit)。
3.通過subsidy來增加產(chǎn)量,如新冠疫苗剛出來時打完會送禮品和補貼。
4.針對污染的負外部性使用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s. 假設政府規(guī)定總排污量在1000噸以下,X公司排放600噸,Y公司排放400噸。如果X公司想加大生產(chǎn)就得問Y公司買一定量的排污許可量。如果X公司需要多排100噸就得花錢買下Y公司100噸的排污量許可。這時X,Y兩公司的排污總量仍在100噸以內(nèi),X公司為700噸,Y公司為300噸。
?
除上述的政府管控外還有private solution:
Coase theorem: 提出外部性可以被自行解除,通過bargain就可以讓雙方達到一個使得大家都better off的結果
但是在transaction cost(交易成本)過高時這一條定理便無法實現(xiàn)。這里體現(xiàn)了第一章中講到的當MB大于MC的時候才會愿意去進行一個交易。當bargain的cost高于帶來的benefit時,雙方就不再會私下通過Coase theorem解決了。
?
Chapter11:types of goods
介紹了4個種類的goods:
Private,club,common,public
只需一張圖就能記住

所謂excludable 就是花不花錢,rival就是有沒有人和你搶,也可以理解為有沒有限量
對于public good來講會產(chǎn)生Free riders, 就好比夏天去商場不買東西只蹭空調(diào)。
因此,很多public good都會是政府提供。在決定是否提供時會進行cost-benefit analysis。
對于同樣non-excludable的common goods來說也有類似的問題,會因為占便宜的人太多而過度使用common goods。
最后,這一章可能會考的題是關于公路的
公路分為congested 和 toll 兩個范疇討論
Congested 是擁堵的意思, toll是收費。
?
Chapter13:the cost of production
一家公司的目的就是賺大錢,也就是maximizing profit
Profit=TR-total cost
在第一章中提到的opportunity cost就是這一章里的cost。而cost又分為顯性和隱性(explicit&implicit)
區(qū)別:
Explicit cost就是在會計在做accounting時會記錄下的成本,是可以直觀的看見錢的流動的。而implicit cost 是不會出現(xiàn)在賬面上的,如X決定放棄一個工作,隱形成本則為這份工作帶來的價值,是不會寫在賬面上的。
這一區(qū)別就帶來了accounting profit和economic profit兩種profit。兩者的差別只在implicit cost上。經(jīng)濟學家會計算implicit cost,因此economic profit-accounting profit = implicit cost.
?
Production function:
體現(xiàn)了產(chǎn)出和投入的關系(output和input)
在這里再一次的用到了第一章中提到的margin的概念。
對于邊際產(chǎn)品進行分析
Marginal product是每多一個laborer 所帶來的increase in product
?
Marginal cost是每多一個單位的產(chǎn)量所需要的increase in laborer
兩者成反比

在這張圖中體現(xiàn)的就是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這個的出現(xiàn)是因為limitation of resource:
假設一個漢堡店的廚房有5個空閑的空氣炸鍋,因此每多聘請一名廚師可以帶來很大的quantity of marginal product。 但已經(jīng)有5個廚師了,在聘請一名廚師就需要讓那個廚師等待其余廚師用完炸鍋在工作。因此當resource was fully utilized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以及marginal cost的上升。
但在resource未fully utilize之前marginal cost呈下跌趨勢
Total cost, fixed cost, 以及variable cost的關系:
Fixed cost (FC)是一家公司的固定成本,不管產(chǎn)量如何變化,F(xiàn)C一直不變
Variable cost(VC)是一家公司的可變成本,隨著產(chǎn)量增加而增加
Total cost(TC)是總成本,是FC+VC
從上述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FC是一條水平的直線,VC是一條斜率為正曲線,TC為VC向上平移FC個單位。
至于ATC,AVC,AFC都是他們除以產(chǎn)量的結果。

因為AFC為FC/Q,F(xiàn)C為定值,所以Q越大AFC越小。
AVC在resource not fully utilize前與MC一樣下跌,而出現(xiàn)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后上漲
MC與AVC,ATC交于他們兩個的最低點,因此在與MC相交的左側Cost都是下降的。
?
短期與長期的成本:
上述內(nèi)容為短期的成本曲線,長期因為所以factors of production均為可變,因此沒有FC并且factory 的規(guī)??梢愿淖?。
?

LRATC是由無數(shù)個不同規(guī)模的SRATC組成。當公司發(fā)現(xiàn)增加規(guī)??梢越档蚆C時會擴大。
分為三段:Economies of scale(ATC降低),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ATC不變), diseconomies of scale(ATC上升).
細節(jié)問題:
為何ATC會在規(guī)模很小時下降,規(guī)模很大時上升?
因為通過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可以:
利用specialization(工人分工)
減少工人的培養(yǎng)費用(分工后每人的任務變得簡單易學)
利用批發(fā)價購入原材料
自動化機械生產(chǎn)高效率
但過大的規(guī)模下:
Factors of production中的entrepreneurship 有限
決策要經(jīng)過多人商討耗時長
有人偷懶摸魚
?
Chapter14:?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PCM)
特點:ideal model
無限賣家賣家
完全一致的商品
因此:
沒有firm擁有market power
沒有barrier to entry
所有人都是price taker
在這里每一個商家的出售價格都是一致的,且每一個商品價格恒定,所以demand等于價格等于marginal revenue等于average revenue等于MB(P=MR=AR=D)
Profit在上一章中講過了Profit=TR-TC, TR=P*Q
TC=ATC*Q所以Profit=Q(P-ATC)
為了達到profit最大化產(chǎn)量應選擇在MB=MC的位置也就是P=MC的位置
在短期內(nèi)gain 和loss都有可能,
所以會呈現(xiàn)下圖的形態(tài)

此時若有短期的economic profit外面的firm就會進入市場競爭,造成supply curve的右移價格的下降profit的減少。
若有短期的economic loss則就會有公司離開市場,supply curve左移price增加,profit增加。
最終在長期下,會達到一個平衡,也就是0 profit時(MB=MC)時市場里的公司沒有incentive to leave,外面的公司也沒有incentive to enter。這里的0 profit是指0 economic profit因此公司愿意留下。這個點也叫normal profit點。
這時候MC交于P的點為生產(chǎn)量的確定點,因為MC過ATC最低點所以ATC此時與P相切
(見下圖)?

為何一家公司在短期內(nèi)有虧損不立即離開市場呢?
?
因為在短期內(nèi)離開市場要承擔所有的fix cost,如果繼續(xù)生產(chǎn)還可以用賣出的產(chǎn)品(P-AVC)的錢來彌補一些損失。
什么情況下選擇shut down呢?
P小于AVC時停產(chǎn),因為這時候賣出的價格低于生產(chǎn)所需花費的價格虧上加虧。
通過這個點可以得出結論:短期內(nèi)AVC之上的MC為firm的supply curve,長期來講是ATC之上的MC為firm的supply curve.
?
Chapter15:monopoly
壟斷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只有一個賣家
無與倫比的市場勢力
極高的壁壘
因此,壟斷的公司的圖像與市場的圖像是同一張。
壟斷有幾種產(chǎn)生的原因:
1.?資源壟斷
指一家公司擁有全部特殊技術或其他關鍵生產(chǎn)要素
2.?政府創(chuàng)造壟斷
政府提供專利保護
3.?自然壟斷
一家公司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產(chǎn)
對于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他的成本曲線是持續(xù)下降的,比如農(nóng)夫山泉。它的初始建水管的fix cost也許很高,但后續(xù)幾乎沒有variable cost。
?
壟斷的圖像
因為壟斷的公司的圖像與市場的圖像是同一張,所以demand curve和price curve是同一條且是下斜的。
此時P=AR=D
根據(jù)之前提到的MR與TR的定義,當TR達到最大值的時候MR為0,再增加產(chǎn)量時TR下降MR為負。所以先找到demand curve的中點作垂線找到TR最大點鏈接P的最大點得到MR線(注意畫圖時要穿出Quantity 軸)
其余曲線與PCM一致。

在找Profit最大點時和PCM一致記住MB=MC Profit=Q(P-ATC)
因為monopoly firm只求最大利潤因此產(chǎn)量會低于social optimal,產(chǎn)生DWL。 DWL為demand curve,MC以及AB之間所夾的三角形。
?
Price discrimination:
因為monopoly公司擁有全部市場份額,所以可以自由調(diào)控價格。如果monopoly公司對每一個買家進行價格歧視可以達到Total surplus最大化,但是這時每一個買家的價格等于他們的WTP,于是CS=0,TS=PS。
價格歧視后profit最大還符合MC=MR的規(guī)律嗎?
是的
雖然這時候產(chǎn)量在MC=P=D的點看似不與MR相交,但是,這個時候它的MR不再是未進行價格歧視的樣子了,因為每一個點的價格改變了,所以每一個點的邊際收益就等于那個點的Price,因此,P=MR,還是符合MC=MR時profit最大。
價格歧視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價格歧視又稱為完全價格歧視,就是上述的價格歧視,對每個客戶的定價都不一樣
二級價格歧視:根據(jù)購買量來進行價格歧視(比如批發(fā)的購買量大所以價格低于單件購買)
三級價格歧視:對不同消費者進行區(qū)別收費(比如小孩老人參觀動物園半價或航空公司對于不同收入人群提供不同等級的座位和票價)
?
對付壟斷的方法:
1.?通過antitrust law 來增加競爭
2.?Public ownership 國有制壟斷企業(yè)
3.?regulation of price 由政府管理價格(通常是自然壟斷)
因為自然壟斷的MC低于ATC所以如果政府進行price regulation會造成損失。為了保證這家公司繼續(xù)生產(chǎn),有兩個辦法:
1.?要求在normal profit點上生產(chǎn)
2.?進行l(wèi)ump sum subsidy讓ATC下移至MC之下
?
?
Chapter16: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壟斷競爭的特點:
少量的賣家
相似但是不一樣的產(chǎn)品(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企業(yè)的規(guī)模較小
沒有壁壘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product differentiation
?在短期內(nèi),壟斷競爭的公司圖像與完全壟斷的圖像相同,而在長期因為沒有壁壘,所以形成long run equilibrium.于是圖像中ATC與demand curve相切(見下圖)

在壟斷競爭的長期圖像中與PCM市場有著相似的性狀,但是有兩個notable differences:excess capacity和 markup
1.?PCM的市場是在長期情況下處于efficient scale的,因為它在ATC最低點生產(chǎn)。壟斷競爭的長期情況則不同,它的產(chǎn)量小于efficient scale,于是產(chǎn)生了excess capacity,也就是實際生產(chǎn)量與efficient scale所對應的生產(chǎn)量(ATC最低點)之差。2.在長期情況下,PCM中P=MC而壟斷競爭的P>MC 。Markup所代表的量就是壟斷競爭中P和MC的差。因為有Markup的存在,壟斷競爭市場仍然擁有與完全壟斷市場同樣的DWL
?
壟斷競爭帶來的問題:
1.?為了減少DWL,要對其進行regulation,而因為firm的量大,所以regulation會十分困難。
2.?與自然壟斷一樣,大部分壟斷競爭的公司已經(jīng)在長期處于0 profit的點了,要使得他們在regulation后仍然工作要進行subsidy。
3.?帶來兩個externality的問題:
分別是: the product-variety externality
因為新加入市場的公司會帶來CS的上升于是出現(xiàn)positive externality
和the business-stealing externality.
因為新加入的公司,其他的公司失去客戶和利潤,帶來negative externality
?
Advertising:
打廣告會增加客戶的brand loyalty,于是使得demand curve變得inelastic且伴隨著Markup的增加
也可以使得客戶注意到新的選擇造成demand變得elastic且伴隨著Markup的減少
?
Chapter17: oligopoly
又稱為寡頭
特點是少量的公司擁有市場大部分的市場份額(market share)以及市場勢力(market power)
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記得是幾家公司mutually interdependent(相互依存)
通過concentration ratio可以對oligopoly 市場進行研究,其方法就是一個市場中最大的4家公司占total output的百分比。
有幾家具有high concentration ratio 的公司就是幾頭壟斷(如雙頭壟斷就是兩家具有high concentration ratio)
?
Competition,monopoly,以及cartel:
幾家公司決定合作時,collusion就出現(xiàn)了。這幾家合作的公司便被稱為cartel。
此時引入了一個概念:Game theory(博弈論)
其中被我們在這里討論的叫做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

如上圖,就是經(jīng)典的囚徒困境。
很明顯AB兩人的最優(yōu)抉擇是都保持沉默
然而,當AB兩人在封閉環(huán)境下做出抉擇時往往會選擇招供。
這個的原因是因為招供是雙方的dominant strategy,同時也是這個情況下的Nash equilibrium
Dominant strategy的意思為對于一個gamer來說永遠都是最優(yōu)的一個選擇,無論對方如何決策。在這里,對于A來講dominant strategy為招供。假設B選擇沉默則A有兩個選擇:沉默與招供,很明顯招供會對他來講有更大的好處。假設B選擇招供,A選擇招供仍然更加有利。B面對的選擇也是一樣的因此兩者的dominant strategy都為招供。
Nash equilibrium的定義是:a situation in which economic actors interacting with one another each choose their best strategies given the strategies that all the actors have chosen.
這一長串定義看起來有點抽象但換一個理解方法會簡單很多。其實本質(zhì)上這個均衡的意思就是當兩個博弈的選手(gamer)做出了一個決定后不再會有incentive去改變而達成的均衡。也就意味著在這個均衡上,不管哪一方做出改變策略都會使得自身利益虧損。如何找到Nash equilibrium是這一章節(jié)的重點之一,而這一點也是尋找Nash equilibrium的一個較直接的方法。
在這里,AB都選擇招供時,不管AB哪一方選擇改變都會帶來利益的受損,所以這一個點為Nash equilibrium。
?
如果一方有dominant strategy而另一方?jīng)]有兩方該如何抉擇呢?

如上圖,對于2來說很明顯dominant strategy為A選項,而對于1來說他沒有dominant strategy,這時最終抉擇還會落在Nash equilibrium上,但是尋找的方法改變了。
首先,找到有dominant strategy那一方的選擇(也就是2號玩家會選擇A)在此之后對于1來說只剩下兩種結果了,1會選擇對他利益最大的于是選擇A。15,15將會是Nash equilibrium。
?
兩方都沒有dominant strategy如何抉擇?

在以上情況下,雙方都沒有dominant strategy,這時就要根據(jù)先決策的一方來進行選擇
有溝通的情況下則:
若1先選了B,則2有兩種選擇分別是獲得5和獲得10,所以2會選B
若1先選了A,則2會選擇A
反之同理
祝愿在看的各位AP微觀5分加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