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S8配塞音質完勝EarPods的秘密只有1個!
iPhone7/8和三星S8買哪個?無疑是貫穿整個2017的旗艦PK大戲,除了顏值、屏幕、拍照、續(xù)航等方面之外,音質也是一個重要部分,而對于隨身音質影響最大的耳機,蘋果依然保留了2012年開始發(fā)售的EarPods,三星則是在收購AKG之后利用其音頻技術實力重新優(yōu)化了配塞,推出了由AKG代工的IG-955。

上半年S8發(fā)售之初,IG-955評價出奇的好,甚至有人出4/5百人民幣單獨收,而EarPods的聲音則完全被獨立發(fā)售的藍牙版本AirPods所掩蓋,畢竟果粉不差錢,而且從iPhone7開始砍掉耳機口也明顯意味著蘋果試圖普及藍牙的想法。經過實際音質對比,雖然兩幅耳塞調音都是明顯側重低音,但IG-955的清晰度、彈性明顯好于EarPods。


肯定會有不服氣的網友會說:EarPods單元直徑13.5mm,比S8配塞大多了,這么大直徑的動圈單元低音效果肯定很棒?。]錯,無論IG-955還是EarPods,都用了動圈單元,后者的單元直徑也確實更大,但單元直徑和低音音質并無法劃等號,以低音澎湃而深刻著稱的森海塞爾旗艦耳塞IE800僅僅采用直徑7mm的微動圈單元,卻一樣做出了震撼的高素質低音——單元直徑大,只能說明更容易做出量感足的低音,但光有量,沒有質,就不能稱為真正好的低頻,轟隆隆的一團意味著細節(jié)缺失、層次感全無。

而IG-955在低音設計上的關鍵則在于單元數量——1枚11mm直徑,1枚8mm直徑。可能單拉出1枚動圈單元低音不一定能PK過蘋果,但雙動圈的組合效果往往可以1+1>2,收益最大的便是低頻。

雙動圈——即使單元不大,低頻量依然有保證
動圈單元發(fā)聲原理十分簡單,線圈經通電后產生磁力,與單元內部的永磁體產生吸引或排斥,帶動振膜振動發(fā)聲,對低音來說,鼓動空氣的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低音的量,所以動圈單元直徑大意味著振膜面積大,鼓動空氣就更多,低音一般而言也會更足,而雙動圈則是有兩個振膜在鼓動,理論上也能增加鼓動空氣的量,產生更多低音,問題在于直徑過大的雙動圈太占空間,易造成腔體過大、佩戴不適,所以盡管IG-955做了妥協(xié),其體積還是明顯大于單動圈的EarPods。

從上圖IG-955的腔體外殼可明顯看出內部一大一小兩枚動圈單元
通過堆單元造成低頻“量”足的極致例子是JVC在數年前推出的FXZ100/200系列入耳,作為雙動圈入耳的鼻祖,JVC在2011年推出了采用兩顆微型高清碳素振膜的動圈耳塞FXT90,更奇葩的是兩枚單元采用上下一體并列式排列的方式,調音風格居然是偏清亮的風格。

第一次試水之后,后續(xù)推出的FXT100/200為了提高低頻表現力,采用了三動圈設計,兩枚超微型動圈依然是上下排列,再增加第三枚標準動圈單元與之平行排列,以加強低音效果,實際低頻量感完全可以用夸張來形容。

雙微型+1標準的“三單元”動圈FXT200,來自“地外科技”JVC
雙動圈——揚長補短,減少失真,達到高“質”
除了量感,失真是更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光有轟隆隆的低音,就會發(fā)生“掩蔽效應”,影響中高音,失去清晰度,IG-955的兩枚動圈,小振膜瞬態(tài)反映快,大振膜低頻能量強,有相互配合,協(xié)同完善高中低三頻的均衡度,聽感上不會顯得過悶。上述的JVC FXT90通過納米碳素涂層增加中高頻的分析力,而國產1More的雙單元同樣激進,分別使用了多層陶瓷單元和航太金屬單元,利用不同的振膜剛性和單元排列方式實現“分頻”調音:陶瓷單元負責高頻,航太金屬單元負責中、低頻,所以這款耳塞并非一味只有低頻,其解析力和均衡度都能達到符合價位的水準。


除了上述千元內的耳塞,也有相對高端的雙動圈:典型如天龍推出的50周年新品,售價1280元的C820。這款由兩枚11.5mm動圈單元組成的入耳式耳塞,相對兼顧了大直徑驅動單元和HiFi級低失真效果。單元采用前后放置,以增加進氣量:

為均衡低音效果,C820還通過分離導線、聲學端口優(yōu)化來二次調音。由于低頻本身就是空氣能量帶動的效果,所以腔體外殼調音成為最直接有效的避免低音過多的方法,手頭有EarPods的朋友會注意到耳機外殼上有透氣濾網,目的就是為了平衡低音,如果把手堵住濾網,聽感會明顯變悶。

所謂的聲學端口優(yōu)化,說白了就是增加若干“出氣口”,收斂低頻
作者:林實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