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華夏上古祖先氏族文獻(xiàn)
附:華夏上古祖先氏族文獻(xiàn)
伏羲氏:《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又教民結(jié)繩,以作網(wǎng)罟,捕魚獵獸,嫁娶以儷皮為禮,又創(chuàng)制琴瑟(《世本作篇》)。 《帝王世紀(jì)》稱:“伏義嘗百藥而制九針”。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說:“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伏羲。”
《禮記·月令疏》引《帝王世紀(jì)》記載:取犧牲以共庖廚,食天下,故號曰庖犧氏。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列子》記載:伏羲,女媧,蛇身而人面。
《管子·輕重戊》記載:伏羲作九九之?dāng)?shù),以合天道。
《左氏春秋》記載:大皞之后,有任,宿,須句,顓臾。
女媧氏:《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東晉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東漢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
《淮南子·覽冥訓(xùn)》: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斬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jì)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bǔ),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當(dāng)此之時,臥倨倨,興眄眄,一自以為馬,一自以為牛,其行蹎蹎,其視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當(dāng)此之時,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無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名聲被后世,光暉重萬物。乘雷車,服駕應(yīng)龍,驂青虬,援絕瑞,席蘿圖,黃云絡(luò),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搖,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靈門,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聲,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
《淮南子·覽冥訓(xùn)》:伏羲、女媧不設(shè)法度,而以至德遺于后世。何則?至虛無純一,而不喋苛事也。
《淮南子·說林訓(xùn)》: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媧所以七十化也。(東漢高誘注:“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保?/p>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
《風(fēng)俗通義·卷一》引《春秋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nóng)是三皇也?;收撸?,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設(shè)言而民不違,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收?,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開陰布綱,上含皇極,其施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fēng)俗通義》: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務(wù)劇,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
《繹史》卷三引《風(fēng)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世本·帝系篇》:女媧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為斑營,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既成,天下無不得理。
《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媧于汝水之陽,后為天子,因稱女皇,其后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鳩、女方,晉有女寵,皆其后也。
《博雅》引《世本》: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史記》引《世本》:涂山氏名女媧。
《禮記正義·明堂位》:女媧之笙簧??追f達(dá)疏引《帝王世紀(jì)》:“女媧氏,風(fēng)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p>
《潛夫論》: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nóng)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詩含神霧》: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漢皇,后赤龍感女媧,劉季興也。
《春秋繁露》:雨不霽,祭女媧。
《論衡·順鼓篇》:“雨不霽,祭女媧”,于禮何見?伏羲、女媧,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媧,《春秋》不言。董仲舒之議,其故何哉?俗圖畫女媧之象為婦人之形,又其號曰“女”。仲舒之意,殆謂女媧古婦人帝王者也。男陽而女陰,陰氣為害,故祭女媧求福佑也。傳又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消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斷鰲之足以立四極。仲舒之祭女媧,殆見此傳也。本有補(bǔ)蒼天、立四極之神,天氣不和,陽道不勝,儻女媧以精神助圣王止雨湛乎!
《列子·湯問》: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bǔ)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列子·黃帝》 :庖犧氏、女嫡氏、神農(nóng)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
《水經(jīng)注》:庖羲之后,有帝女媧焉,與神農(nóng)為三皇矣。
《抱樸子·釋滯》 :女媧地出。
《獨異志》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庇跓熂春稀F涿眉磥砭托?,乃結(jié)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取婦執(zhí)扇,象其事也。
《三皇本紀(jì)》:女媧氏亦風(fēng)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后,已經(jīng)數(shù)世。金木輪環(huán),周而復(fù)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dāng)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qiáng)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bǔ)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jì)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女媧氏沒,神農(nóng)氏作。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
《路史·發(fā)揮一》羅蘋注引《尹子·盤古篇》:“共工觸不用山,折天柱,絕地維。女媧補(bǔ)天,射十日?!?;“……世遂有(女媧)煉石成霞,地勢北高南下之說?!?;引《風(fēng)俗通》 :“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媧)載媒,是以后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p>
《歸藏·啟筮》:“昔女媧……昭昭九州……平均土地?!鄙弦骸啊秃先f國。
有蛟氏:據(jù)《山海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記載:“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榖城之山。有神焉, 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蟲,是為螫蟲,實為蜂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雞,禳而勿殺?!本褪钦f,遠(yuǎn)古時候,有個叫平逢山的地方,這里的居民把“蟜”蟲,也就是蜜蜂,畫如人形,長著兩個腦袋,作為全氏族的圖騰來供奉,因此這個氏族被稱為“有蟜氏”。
赫胥氏:《莊子·馬蹄》:“夫 赫胥氏 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成玄英 疏:“ 赫胥 ,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 赫胥 。蓋 炎帝 也?!币喾Q“ 赫蘇氏 ”。宋·羅泌 《路史·前紀(jì)七·赫蘇氏》:“ 赫蘇氏 ,是為 赫胥 ?!泵鳌堓?《疑耀》卷七:“古有 赫胥氏 ,一曰 赫蘇氏 ,古‘蘇’、‘胥’通?!?/p>
阿布卡赫赫:阿布卡赫赫滿族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始祖母,天神。與地母巴拉吉額姆、布星女神臥拉多同為宇宙創(chuàng)始三姊妹神。在神話中,阿布卡赫赫生育了整個宇宙。她身上搓落的泥變成了女神赫赫瞞尼,在赫赫瞞尼震天動地的鼓聲中,生出了人類和其它生靈。
《烏布西奔媽媽》、《天宮大戰(zhàn)》、《恩切布庫》和《西林安班瑪發(fā)》,在滿族說部的分類體系中屬于“窩車庫烏勒本”。這些文本中描繪了多位女神的形象,這些女神分屬不同的層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她們經(jīng)過與男神的斗爭,奠定了天庭和人間的秩序;對女神乃至于對女性的尊重、敬仰一直延續(xù)在滿族文化中,也存在于當(dāng)今的薩滿族生活中。
盤古氏:《述異記》: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于盤古。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泣為江河,氣為風(fēng),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nèi)儆嗬?。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
苗瑤文化研究的學(xué)者,大都認(rèn)為盤古和盤瓠最初是苗瑤民族的傳說,清代李調(diào)元《南越筆記》記載,諸瑤都是盤姓,“以盤古為始祖,盤瓠為大宗”,這是清朝時期中原學(xué)者考察的結(jié)果。據(jù)少數(shù)民族研究專家吳曉東先生的調(diào)查,現(xiàn)在湖南、廣西等地的瑤、畬兩族居民,在祭祀祖先的時候,仍然是把盤古的牌位放在第一位,而盤瓠的排位放在第二位。
由此可見,在苗瑤等民族的文化當(dāng)中,盤古和盤瓠分別為二人,而且都是他們傳說中的祖先。盤古和盤瓠的名字,放在漢語的語境中是很突兀的。對于盤瓠,古代文獻(xiàn)如《搜神記》、《玄中記》等,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他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祖先。所以,他的名字由來,極有可能是來自苗瑤等少數(shù)民族語言,盤古的情況應(yīng)該也是如此。
上博簡之《容成氏》(節(jié)選):尊盧氏、赫胥氏、喬結(jié)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nóng)氏、祝融氏、壚運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賢。其德酋清,而上愛下,而一其志,而寢其兵,而官其材。于是乎喑聾執(zhí)燭,瞀工鼓瑟,跛躃守門,侏儒為矢,長者厇宅,僂者枚數(shù),癭者煮鹽,宅憂者漁澤,僵棄不舉。凡民俾者,教而誨之,飲而食之,使役百官而月請口之。故當(dāng)是時也,容成氏、大庭氏之有天下,厚愛而薄斂焉,身力以勞,百姓口口。于是乎不賞不罰,不刑不殺,邦無饑人,道路無殤死者。上下貴賤,各得其所。四海之外賓,四海之內(nèi)庭。禽獸朝,魚鱉獻(xiàn),有無通??锾煜轮志拍甓跆煜?,三十有七年而終。
上博簡《五紀(jì)》(節(jié)選):
天為首,地與四荒與行、明星、顓頊、司盟為脊,甲子之旬是司。
高大、大川、大山與月、膢、宛窮、少昊、司祿、大嚴(yán)及門為右脅,甲戌之旬是司。
大音、大石、稷匿與日、昜者、昭昏、大昊、司命、癸中及司???為左脅,甲申之旬是司。
南陸右肩,東陸左肩;北陸左髀,西陸右髀。西柱右肱,東柱左肱;西柱右股,東柱左股。左南惟左臂,右南惟右臂;北唯之右右骸,其左左骸。是唯大神,當(dāng)大骨十二,十辰有二是司。
?
大角為耳,建星為目,南門之間為鼻,箕為口,北斗為心,玄壁為肺肝,狼為腎,伐為朘,軫為臍,奎為植,甲午之旬是司。
?
東維左手,南維右手,甲辰之旬是司。
?
西維右足,北維左足,甲寅之旬是司。
?
六旬當(dāng)短節(jié)小骨,示神是司。
?
南門授仁,而北斗授愛,是秉仁而行愛。既膺受德,踐位有常。
?
毋迎皇,毋道妨,慎左右,退有次,進(jìn)有行。聽唯聰,視唯明。珍璧毋蕩,閔四方。規(guī)受天道,祠有常。后是矩援四維,春夏秋冬,后序正命以此。
?
耳唯愛,目唯禮,鼻唯仁,口唯義。
?
縝曰組,吝曰怍。參曰固,四曰撫,八曰齔,廿曰弁。四曰肢,二曰巧,德曰好。
?
足曰立步遲速旋,手曰搤御馭量秉。擇蠲食飲抱,止跛蹲踞肆。武跬步走趣,兩足同度曰履。腕扶咫尺尋,再手同度曰袤。是謂履袤。會躬唯度,四肢作律,周盈威德。
?
凡天下萬民,作好用此,蕃息用此,嗣子用此,恭祀用此。
?
作有百祟,在人之出。占民之疾,群神群示,當(dāng)其枝節(jié),上下左右,有辰與日。
?
凡民有疾,自腰以上,是謂興疾,天鬼祟。自腰以下,是謂辟鬲,地鬼祟。疾凥頸、脊及尻,是謂稽,詛盟祟。疾凥腹心肺肝之中,是謂囷,人鬼祟。疾凥四肢:骸、足、股、肱,是謂武疾,無良、不葬死祟。
?
凡民有疾,百體百節(jié),莫疾莫痛。暑熱漫漫,厥氣為狂,瘼氣為瘍,腫潰不已,上下無方。雜德不純,百祟之殃。民之不敬,神示弗良。天下有常,不違之用行。
?
凡民恭事,時遇福禍,時不祥。天作妖,神作孽,民不敬,自遺罰。天地疾瘨,神見禍孽,過而弗改,天之所罰。
?
于天如規(guī),于神如矩,于人如度,天地、四荒、四陸、四柱、四維是司。
?
正列十乘有五。
?
黃帝之身,溥有天下,始有樹邦,始有王公。四荒四陸,四柱四維,群示萬兆,焉始相之。
?
黃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長成人,乃作為五兵。五兵既成,既磨、既礪、既鋭,乃為長兵短兵,乃為左旋右旋。遍示進(jìn)退,乃為號制:制錐為合,號曰武接;制方為常,號曰武壯;制圓為謹(jǐn),號曰陽先,將以征黃帝。
?
逆氣乃彰,云霓祲祥,[比]色長庚,五色紛紛,黑霧大盲。百神皆懼,曰:“吁!非常。日月重暈、珥抱、背璚、沖刺唯荒?!?/p>
?
黃帝大悚,稱禳以圖,八禨端作。黃帝遭殃,乃命四陸,徇于左右、上下、陰陽。
?
四陸曰:“吁!蚩尤作兵,乃□□□?!秉S帝乃命四陸戮之,四陸乃斗,四荒、四柱、四維、群示、萬兆皆斗,群祥乃亡,百神則寧。
?
黃帝大夷,天則昭明。黃帝乃服弁,陳兩、參、專、伍、偏,告勵武,焉左執(zhí)黃鉞,右麾旐,呼□□□,□□□曰:“時汝高畏,時汝畏溥,時汝四荒。孽長蚩尤,作揭五兵。肆越高畏,章正阻曠。圉汝水、梏乃準(zhǔn)于方。武乃攝韋,四荒□□,□匏磬籥配將,天之五瑞廼上,世萬留常?!?/p>
?
肆號廼耆,大潰蚩尤,四荒乃愛。
?
黃帝乃具五犧五物、五器五物、五幣五物、五享五物,以賓于六合。其黃犧之尾,是為威瑞;其丹帛之幣,是為孚瑞。世萬以為常。
?
黃帝乃命萬兆焉始祀高鬼、鬼溥、四荒,焉始配帝飪。黃帝焉始發(fā)祝首曰時。
?
黃帝既殺蚩尤,乃饗蚩尤之躳,焉始為五莽。
?
以其髪為韭,以其眉鬚為蒿,以其目為茆,以其鼻為蔥,以其口為菘。
?
以其腋毛為薺,以其茸為筍。以其骸為干侯股,以其臂為枹,以其胸為鼓,以其耳為鞀鼓。
?
凡其飪?yōu)樘煳芳?,凡其志為天下喜?/p>
?
太昊氏: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則不言伏羲,言伏羲則不言太昊,太昊與伏羲并無任何瓜葛。荀子當(dāng)生于戰(zhàn)國之末,他在《正論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兩名共見一書,自非一人。
太昊,古籍中或記為“太皞”,是上古華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領(lǐng)。東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一帶?!蹲髠鳌ふ压吣辍份d:“陳,太皞之虛也?!标惖卦诮窈幽匣搓枺搓柦翊嫣荒?。周代以后,其后裔屬地漸次東移,《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頊,風(fēng)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jì)之祀,以服事諸夏。”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東夷各支才逐漸被魯、齊、越等國吞并?!逗鬂h書·東夷列傳》:“秦并六國,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p>
在可靠的史籍中,最早將太昊與伏羲并稱為一體的,乃是西漢末年劉歆的《世經(jīng)》。劉歆與其父劉向俱為西漢學(xué)者,古文經(jīng)學(xué)派的開創(chuàng)者?!妒澜?jīng)》存錄于《漢書·律歷志下》。在《世經(jīng)》中,劉歆從西漢末年的政治需要出發(fā),突破傳統(tǒng)的以黃帝為歷代帝王之首的體系,以伏羲與太昊并稱,炎帝與神農(nóng)并稱,列于黃帝之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天黿氏:周代《獻(xiàn)侯鼎》等銘文后說:“天黿(yuán)二字,銘文多見,舊譯為子孫,余謂當(dāng)是天黿,即軒轅也”。
《國語 .周語》:“我姬氏出自天黿”。
“2005年平谷與華夏文明學(xué)術(shù)研討會”,于2005年8月25日-28日在北京平谷區(qū)舉行。來自中國海峽兩岸以及韓國、日本的近60名專家學(xué)者出席了會議。與會專家學(xué)者實地考察了平谷山東莊軒轅廟舊址、劉家河商代墓地和上宅文化陳列館,認(rèn)真觀摩了上宅、張營、劉家河等遺址和墓葬中出土文物,結(jié)合考古新發(fā)現(xiàn),就平谷史前文化、商周青銅文明、黃帝陵等諸多方面進(jìn)行了研討。
?
關(guān)于平谷黃帝陵、軒轅廟的討論,是本次研討會的熱點話題之一。與會學(xué)者主要提出如下觀點:
?
?。ǎ保┳钤绲能庌@臺在燕。最早的黃帝陵應(yīng)該在涿縣至平谷一帶,與涿鹿之戰(zhàn)、阪泉之戰(zhàn)有關(guān)。軒轅就是天黿。劉家河青銅器上的青蛙,就是轅氏。在青銅器上,有“軒轅婦姑”,可能是“軒轅婦姬”。姬姓國都是黃帝之后。
?
?。ǎ玻┢焦壬綎|莊軒轅廟始建于漢代,歷宋、遼、金、元,直至明、清,仍香火不斷。
?
(3)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盤中有一龜形徽號,當(dāng)釋“鱉”。鱉大者為“黿”,大黿即為天黿。劉家河之部族當(dāng)即天黿族,為黃帝軒轅族后裔之一支。也有學(xué)者提出不同意見,認(rèn)為青銅器尤其是青銅盤中出現(xiàn)魚、龍、龜、鳳等圖案是常見現(xiàn)象,將之釋為“天黿”族徽之說,缺乏堅實的依據(jù)。在文字研究中,宜全面考察,以成套資料進(jìn)行系統(tǒng)綜合分析的方法可能更能說明問題。
?
?。ǎ矗S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們民族歷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寄托,我們應(yīng)當(dāng)滿懷敬仰之心,從繼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出發(fā),討論黃帝文化,把平谷的黃帝文化傳統(tǒng)進(jìn)一步發(fā)揚光大。黃帝文化研究,要從排他性的考據(jù)學(xué)學(xué)研究中脫身而出,兼容、共存、發(fā)展進(jìn)步,既是黃帝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也是黃帝文化研究的重要原則。
?
????與會學(xué)者一致贊同平谷軒轅陵確實是歷史上存在的一處黃帝子孫祭祖的遺址,應(yīng)加以妥善保護(hù)和合理利用。有祖共祭,為海內(nèi)外黃帝子孫慎終追遠(yuǎn)提供一處適宜的處所。
有熊氏:
《世本》:“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可見黃帝是出于有熊國少典之后裔。
《竹書紀(jì)年》云:“黃帝軒轅氏,……居有熊。”
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索隱》注:黃帝“號有熊,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jì)》:“(黃帝)授國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也?!?[7]
《帝王世紀(jì)》:“(黃帝)有圣德,授國于有熊。鄭也,古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p>
或曰: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御覽》百五十五),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水經(jīng)?洧水》注)
神農(nóng)氏:
黃夷氏:據(jù)史籍《古本竹書紀(jì)年》,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黃夷是因為崇拜黃鳥而得此名。其發(fā)源地在今內(nèi)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史籍《熱河志》第七十一卷這樣介紹:“《新唐書》始作潢字,遼金史因之?!肚逡唤y(tǒng)志》原本謂別于西黃河,故曰潢。”
少典氏:
《史記·五帝本紀(jì)》:“黃帝者,少典之子。”
《史記集解》譙周:“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p>
《國語·晉語·四》、《世本》記載“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祖母華胥氏?!?/p>
軒轅氏:
《山海經(jīng)》記載:“有人衣青,名曰黃帝女妖?!保ㄇ圜?,旱鬼也。)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yīng)龍攻之冀州之野。(冀州,中土。)應(yīng)龍蓄水,蚩尤請風(fēng)伯、雨師,從大風(fēng)雨。黃帝乃下天女曰妖,雨止,遂殺蚩尤;“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幹流,取倬子曰河女,生帝顓頊?!?/p>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記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渲卸喟子?,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p>
《管子》記載:“黃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蒼龍而辨乎東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封而辨乎西方;得后土而辨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黃帝鉆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病。”
《尸子》記載:子貢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
共工氏:
《尚書·堯典》是最早記錄共工的文獻(xiàn)資料:“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保▓虻壅f:“善于處理我們政務(wù)的是誰呢?”驩兜說:“?。」补し谰人疄?zāi)已具有成效啊?!眻虻壅f:“唉!他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謹(jǐn),而氣焰很高?!保?;“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保ü补け涣鞣诺接闹荩补づc驩兜、三苗、鯀被列入四罪)。
《管子·揆度》記載:“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p>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昔者黃帝氏以云紀(jì),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jì),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jì),故為水師而水名?!保ü补な嫌盟浭拢栽O(shè)置各部門長官都用水字命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國語·魯語上》記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保ü补な戏Q霸九州,他的兒子為后土,能治理九州的土地);《國語·周語下》記載:“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侍旄ジ#窀ブ?,禍亂并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鮌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共工沉湎于享樂,在肆意胡為中葬送了自身,還準(zhǔn)備堵塞百川,墜毀山陵,填塞池澤,為害天下?;侍觳毁n福給他,百姓不幫助他,禍亂一起發(fā)作,共工因此而滅亡。在有虞氏時,崇地的諸侯鯀肆意胡為,重蹈共工的覆轍,堯在羽山懲治了他)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shù)器,術(shù)器首方顛,是復(fù)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保ㄑ椎鄣钠拮?,即赤水氏的女兒聽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節(jié)并,節(jié)并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被放逐到長江岸邊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術(shù)器。術(shù)器的頭是平頂呈方形,他發(fā)明了通過翻耕土地而導(dǎo)致農(nóng)作物豐收的方法,并回到祝融曾經(jīng)住過的長江邊居住。共工生了后土,后土生了噎鳴,噎鳴生了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有禹攻共工國山?!惫弊⒃疲骸把怨テ鋰鴼⑵涑枷嘁钟诖松剑瑔Ⅲ咴唬汗补?,人面蛇身朱發(fā)也。”;《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記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列子·湯問》記載了“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保ü补な吓c顓項爭奪帝位,因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斷了頂著天的柱子,扯斷了拉著地的繩子,天往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動;大地向東南方向下陷,江河湖水都向東南流淌匯集)
《孟子·萬章上》記載:“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毕噍^于《堯典》補(bǔ)充了“誅不仁也”四個字,將舜置于仁德、正義的一方,將共工置于不仁、無道的一方。
《楚辭·天問》記載:“康回憑怒,地何故東南傾?”(共工勃然大怒,東南大地為何側(cè)傾?)。
蚩尤氏: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yīng)龍攻之冀州之野。應(yīng)龍蓄水,蚩尤請風(fēng)伯、雨師縱大風(fēng)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薄犊鬃尤洝酚涊d:“黃帝殺蚩尤于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為解?!?/p>
祝融氏:
《管子·五行》記載祝融為黃帝六相之一,對應(yīng)于南方:“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龍而辯于東方,得祝融而辯于南方,得大封而辯于西方,得后土而辯于北方。”;《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保ㄙ缇患漓胱H诤湾餍?,楚國人責(zé)備他。);《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祝融”為五行之官之火正:“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保弧秶Z·鄭語》記載“祝融”由重黎擔(dān)任:“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保徊⒂涊d了祝融的后代八姓:“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
《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記載:“南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又載:“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生帝顓頊。”《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補(bǔ)充:“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笨梢娮H谟譃檠椎壑?,又為黃帝之裔。袁珂認(rèn)為黃炎本是同族,所以這些看似不同的描述,實則又并無不同;《墨子·非攻下》記載:“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閑,西北之隅。”(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協(xié)助商伐。);《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乙篇記載了祝融拯救天地宇宙的傳說:為經(jīng)歷千百年后,天地又發(fā)生混亂,日月不斷產(chǎn)生,九州開始不平,山陵發(fā)生傾斜,以致“四時”不能按常規(guī)運作,上帝為此大動,賜給祝融等四神神力,炎帝下令祝融派四神從天而降,他們順從天命,最終使日月運轉(zhuǎn)正常,早晚有序,黑白分明,正因為天地出現(xiàn)“晨祎亂作”的局面,祝融才“絕地天通”,改變天地混亂局面;《呂氏春秋·審分覽》記載:“祝融作市。”(祝融發(fā)明了貿(mào)易集市。);《呂氏春秋·孟夏紀(jì)》記載祝融是夏神、炎帝的輔佐神:“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贝送?,《仲夏紀(jì)》《季夏紀(jì)》也說“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少昊氏:
《史記·五帝本紀(jì)》:“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史記索引》曰:“降,下也,言帝子為諸侯。降居江水……即所封國也?!薄秶Z·晉語》說“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帝王世紀(jì)》曰: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jié)。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jié)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
顓頊?zhǔn)希?/p>
據(jù)《史記》記載,顓頊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黃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此德劣被降為諸侯乃酈道元一家之言,且黃帝嫡長子乃玄囂)。
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洞蟠鞫Y 帝系》和《帝王世紀(jì)》均記載,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后來便生下了顓頊?!渡胶=?jīng) 海內(nèi)經(jīng)》對此記載亦然,并指出顓頊乃昌意次子,為韓流之弟。
陶唐氏:
《尚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p>
《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p>
有虞氏:
《容成氏》記載,有虞(堯的前任)是位賢明的部落首領(lǐng),其德不在堯、舜之下。他的治國方略是“不賞不罰,不刑不殺”。據(jù)戰(zhàn)國古書《慎子》記載,“孔子云:有虞氏不賞不罰,夏后氏賞而不罰,殷人罰而不賞,周人賞且罰?!笨梢?,戰(zhàn)國時人們對有虞氏的治國才能有很高的評價。
帝?。ǖ鬯矗┦希?/p>
《竹書》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于平陽。
《竹書》又云: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史記》記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p>
鯀氏(大禹族):《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記:“禹父鯀者,帝顓頊之后。鯀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chǎn)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p>
《史記·夏本紀(jì)》:“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p>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能以入于羽淵?!?/p>
《左傳》昭公七年云:“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于羽淵?!?/p>
《山海經(jīng)》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周禮·夏官·庾人》:“馬八尺曰龍。龍就是鯀。
《國語·吳語》伍子胥諫吳王夫差:“今王既變鯀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罷民于姑蘇?!薄俄n非子·五蠹》載:“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裼袠?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所笑?!薄痘茨献印?wù)修訓(xùn)》也說:“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边@些記載都肯定鯀、禹同為治水的英雄與大功臣。
《歸藏·啟筮》說鯀“化為黃龍”,《拾遺記》卷二說鯀“化為玄魚”。屈原在其長詩《天問》中也提到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