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的第二十一篇 這個鼓樓沒有鼓只有鐘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jīng)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的第二十一篇 這個鼓樓沒有鼓只有鐘??



洛陽老城東大街的鼓樓,是洛陽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古建筑之一,洛陽的鼓樓前后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好多游客逛老城,看到鼓樓既好奇又疑惑:為何稱鼓樓不見大鼓,卻有鐵鐘?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建福王府邸需建四座城門樓,與原來的鐘樓與鼓樓所在位置相沖突,因此福王下令搬遷鐘樓與鼓樓。福王朱常洵為了省錢,就把鐘樓與鼓樓合二為一,遷至東大街,變成了東西走向,跨街而建,大鼓和大鐵鐘也隨之搬遷。后來,變成了鐘鼓樓。后來福王聽信流言,謂“暮鼓”置于東方不祥,令人撤去,只留下了大鐘。后世就把鐘鼓樓叫成了鼓樓。
鼓樓系明成祖永樂所建,鐘樓有三層高,內(nèi)置古鐘一座,是洛陽八大景之一。鼓樓門洞東西兩側(cè)的門楣上各有一塊石匾,東邊豐腴圓潤的是‘就日’,西邊筆畫堅銳的是‘瞻云’,字體不一樣,不是一個人所寫,沒有署名,據(jù)說“瞻云”二字是朱元璋寫的。
鼓樓上的大鐘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二十里外的白馬寺只要一敲鐘,鼓樓上的大鐵鐘就會發(fā)出悅耳的回響,回響久久響徹洛陽城的上空,聲震古城,深入人心?,F(xiàn)在大家很好理解這個現(xiàn)象,這個就是物理學(xué)上同頻共振的原理。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鼓樓上的大鐵鐘系著根草繩子,就害怕萬一哪天草繩子斷了,大鐵鐘掉下來就不好了。于是就用鐵鏈子換掉草繩子,自此回響不見了。